德意志邦聯成員盧森堡為何未併入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 ?
俾斯麥在第二帝國統一的過程中排除了奧地利和盧森堡,為何會將盧森堡排除?
關於盧森堡為什麼被排除結合地圖看摘自網路的下文:
普魯士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這時只有德意志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小邦國仍舊保持著獨立。俾斯麥想兼并這四個小國,但他知道,法國也有同樣相法,而法國是這樣的強大,不打敗他,德國的統一將不可能實現。所以,俾斯麥「 鐵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打敗法國,下好最後一步棋。
拿破崙三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該統一,應分成三個部分,南北德國應該對立起來。這樣法國才可以從中漁利。」「只有俾斯麥尊重現狀,我才能保證和平;如果他把南德意志諸幫拉入北德意志聯邦,我們的大炮就會自動發射。」不僅拿破化三世如此,當時法國的另一位大臣梯也爾也哀嘆:「奧地利的失敗意味著法國400年來遭到的最大災難。從此,失去一張阻止德國統一的王牌!」
俾斯麥可不願意採摘「不成熟的果實」
在普奧締結和約後的幾個月內,俾斯麥很快摸清了英國、沙俄和法國的底牌。英國和法國在海外殖民地上矛盾重重,自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以來英國對歐洲大陸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沙俄對克里米亞戰爭的記憶和波蘭獨立上的風險,足以平衡對於普魯士軍事實力而感到的焦躁與不安。至於法國,拿破崙三世對於比利時和盧森堡有著露骨的野心。
普奧戰爭剛結束,拿破崙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魯士兌現戰前許下的諾言,要求普魯士同意法國侵佔比利時和盧森堡。並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國的領土劃分問題。俾斯麥當然不會同意「我決對不會同意放棄,哪怕是一個德意志的村莊」。不過他使了個心眼兒,沒有明確予以拒絕,而是堅持要求法國把這事寫成備忘錄,「我好回去給我們國王商量」。法國大使不知是計,就照辦了。俾斯麥拿到備忘錄,沒有去見皇帝,而是把它送給了同樣想稱霸歐洲的英、俄,挑起英、俄與法國的矛盾。尤其是英國,拿破崙一世「安特衛普是指向英國胸膛的一支手槍」的那句話又一次刺痛了英國人。於是1867年5月第2周英國召開的倫敦會議里承諾:比利時王國和盧森堡公國永遠保持其中立,各大國永遠保證其永久獨立地位不受侵犯。拿破崙三世被孤立了。
鏈接:俾斯麥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鐵血的統一道路
另一個問題 法國戰敗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拿下來呢?
可能是以下三點原因: 1.政治:15—18世紀先後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統治。1815年歐洲維也納會議決定盧森堡為大公國,由荷蘭王兼任大公,同時又為德意志同盟成員。1839年倫敦協定承認盧為獨立國家。1866年脫離德意志同盟。1867年成為中立國家。1868年實行君主立憲制。1890年前拿騷公爵阿道夫成為盧大公,徹底擺脫荷蘭國王的統治。 1870年到1871年普法戰爭,而此時盧森堡是中立國家加上大公為荷蘭王普魯士剛發動完大規模戰爭不可能去吞併盧森堡,如吞併也必然會與荷蘭發生戰爭切會因為盧森堡是中立國家背上不正義的名聲 2.民族主義:19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來到盧森堡,盧森堡工業大發展,發展促進交通進步,教育進步,盧森堡開始出現民族主義及國家意識,拖的時間越久吞併的可能性越小 3.人種:盧森堡居住的是盧森堡人,歐洲小民族,人種上與法蘭克人更接近。普魯士吞併此地在民族種族上行不通當年俾斯麥首相制定的戰略不是統一德意志邦聯,而是把德意志邦聯中的『外國人』攆出去。丹麥受英國控制,是英國這根攪屎棍介入德意志邦聯的白手套,自然成了首相第一個打擊的對象。即便丹麥哭著喊著要留在德意志邦聯裡面,心如鋼鐵的俾斯麥還是把丹麥掃地出門。
丹麥之後遭到打擊的就是奧地利。德意志民主族主義者們根本不認為匈牙利人與斯拉夫人屬於德意志民族,俾斯麥首相也不認為奧地利會放棄他控制的那一大片地盤。所以當時普魯士為首的『北德關稅同盟』通過戰爭擊敗了奧地利,首相主導的和談不要奧地利割地賠款,而是要奧地利發表聲明,自己脫離德意志邦聯,並且再也不干涉德意志邦聯的事務。
俾斯麥首相併不想建立一個『大德意志』,而是要內鬼和奧地利這個大怪胎掃地出門,建立一個『小德意志』。南德那幫德奸們還對拿破崙一世組建萊茵同盟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首相就擊敗了拿破崙三世,讓那群德奸們知道到底誰才代表德國的未來。
不得不說,南德哪怕是德奸,卻被首相認為是德國人。通過三次戰爭,小德意志終於建成。德意志再也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民族國家。
推薦閱讀:
※安達盧西亞音樂和阿拉伯音樂有什麼關係?
※鍊金術是不是西方文化糟粕?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還有國人要學習鍊金術?
※能否介紹一下近代波蘭王國(波立邦聯)的選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