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這樣說是不是很傷感情?
利益~分為「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題主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根源上講就是沒有認識到「精神利益」其實是「利益」的組成部分。
人類社會就是通過各種利益交換凝聚起來的,「感情」本身就是「利益」的一部分。利益交換並不只限於物質對物質,精神對精神。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的互換是最常見的事情。「錢」就是溝通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的重要紐帶。
下面給題主舉幾個例子~
1、親子關係:也許在題主看來,「親子關係」不會涉及利益。但實際上,親子關係是很典型的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的互換。
2、施捨行為:施予者獲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悅,受助者獲得的是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愉悅。只要雙方都是自願,這就是個互利雙贏的事。(大部分在這裡敲字寫答案的行為,都是出於這個原因。)3、文藝演出:看演出的人得不到任何物質利益,依然願意花錢買票。這就是精神利益的價值體現。所以說~「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是一種很合理的說法。不要認為理智會傷害感情,實際上只有以理智為前提,才能拿捏好各種感情的分寸,讓大家都過得開心。下文為轉載
當一個人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是,這是事實。
當你事業成功的時候或許我們的身份,層次都變了。世事有多少能事與願為呢?在別人關注你飛的高不高的時候.只有你的朋友關注你飛的累不累我總在想利用與被利用
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你就沒有了"朋友"!做你的朋友,是被你利用!原來做你朋友的資格,是用有無利用價值來衡量!很好!誰人無得到一切的渴求
誰人無攻於心計的理由放下吧有人說:只有被人利用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你常常會有這樣的羨慕:他倆的關係太好了,簡直讓人妒忌!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期望:如果我與他能夠像朋友一樣交往該多好啊!
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感嘆: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真難啊! 你一定還有過這樣的疑問:世界上有沒有可以真正同甘共苦的友誼?如果你能夠深刻認識人的價值與他人利益關係的本質,就不會有太多的困惑和煩惱了。 需要決定價值。你有沒有價值,取決於他人對你的需要;他人有沒有價值,取決於你對他人的需要。 你對他人的需要的滿足度越高,你的價值越大;你對他人的需要的滿足度越低,你的價值越小。 當你不能滿足他人需要時,你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當他人不能滿足你的需要時,他人就是沒有價值的人。只有高價值的人在與他人交換利益時才能得到高價值的物,你的需要才能夠因此得到高度的滿足。
假如你想與某人成為朋友,或與他達成某種交易,那麼你必須能夠提供某種利益,滿足他的某種需要。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交換利益、相互滿足對方的需要,彼此才能建立密切的關係。當你沒有能力向對方提供他所需要的利益,這就意味著你與他的關係是一種「沒有關係」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有錢的人跟沒錢的人、有權的人跟無權的人——彼此很難建立密切的關係,很難成為朋友,因為其中一方對於另一方來說滿足度太低,雙方無法交換各自所需的等值物,沒有利益基礎。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是以交換物的價值高低來分群的。一般情況下,只有當交換物等值時,彼此才會發生交換關係。擁有高價值交換物的人會自然形成一個關係密切的階層,擁有低價值交換物的人也同樣會自然形成一個關係密切的階層。長期擁有低價值交換物的人,跟長期擁有高價值交換物的人很難成為朋友——因為彼此沒有利益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等值交換物。誰也不願意用一個高價值的物與一個低價值的物交換。所以,窮人沒有富朋友,富人沒有窮朋友。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很少,那是因為他非常缺乏可以高度滿足他人需要的物。這樣的人由於對於他人的滿足度太低,所以沒人願意與他交往。
交往就是交換。一個人如果沒有可與他人交換的物,他對於別人來說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這樣的人當然沒有朋友。 人際交往是要有理由的,這個理由就是:交往能夠帶來物質或精神上的利益。你如果無法給他人帶來什麼利益,那麼你必然是孤獨的、孤立無援的。如果你只會給他人帶來負擔或麻煩,甚至帶來災難,那麼你一定會成為他人極力躲避或攻擊的對象,甚至成為他人不共戴天的敵人。人與人的交換關係,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有的人很反感被別人利用,被人利用似乎是莫大的恥辱。其實,能夠被人利用是值得驕傲的資本。你被別人利用,說明你有可利用的價值。沒有價值的人才不會被他人利用。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是可悲的。有利用價值的人比沒有利益價值的人強一百倍。人的價值只有通過被他人利用才能體現出來。不被他人利用的人,是沒有價值的人。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沒有朋友,有利用價值的人才有朋友。所以,越是富貴的人朋友越多,越是貧窮的人朋友越少。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只有相互利用才能相互依存。只有允許被他人利用,自己才有理由利用他人。被他人利用,是自己利用他人的條件。不能被他人利用的人,也無法利用他人。我們常說的「互惠互利」或「互相幫助」,都是在提倡相互利用。相互利用就是相互滿足對方的需要。
有人也許會質疑:難道彼此相互利用的人能成為真心朋友嗎? 必須消除很多人對「真心」的誤解。很多人認為:沒有謀取利益動機的朋友才是真心的朋友,甚至才算是朋友。 這是一種很天真的觀點。世界上沒有不為謀取利益而交往的朋友。互相利用是友誼的基礎。不必在意他人有利用你的意圖,只要他沒有害人之心,那麼他就不是你的敵人。只要他以不傷害你的方式與你交換利益,那麼他的這種企圖心就是真心的——他是真心與你交換利益。
什麼是真心朋友呢?只要是不傷害你的利益的朋友都是真心朋友。 如果要求他人對你無私奉獻一切,並以此作為對方是否是真心朋友的標準,這不僅別人做不到,而且連你自己也做不到。這種單方面的要求不僅是荒唐的,而且也是不道德的。要求別人無私的人,往往自己是最自私的人。最孤獨的人是最自私的人。自私的人找不到朋友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人希望自己擁有能夠同甘共苦的朋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友誼。同甘共苦必須以相互利用為基礎。當人與人之間相互利用可以佔有最大利益時,同甘共苦才會成為共同的選擇。沒有人會與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同甘共苦。你的價值就在於你可以滿足他人的需要。不能滿足他人需要的人,就是不名一文的人。不一定是利益,但是一定有交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你對利益的定義太狹隘。利益是我們的一種需求滿足,父母撫養我們,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我捐款獻血,打遊戲一樣,精神利益。看明白就好,只不過有的利益損人利己,有的利人利己。
人與人的交往本就是利益交換,雖說是交換但往往未必是雙向與等值,於是又各種單向的利用、給予、索取、豪奪,涉及感情、金錢、資源等等,其中也有中和劣質的區分,在於微妙的真心善意和是否雙向收支平衡,失衡則是算計,利人利己則雙贏。
我覺得人與人交往的本質不是利益交換,而是通過交往可以找到在這個世界上自我存在價值的出路。譬如父母與你,大多數父母把後人養育大並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利益的,就是發乎一種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人這一生其實很多時間是迷茫的,混沌,麻木無知的,不知自己為什麼存在?生命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也是那麼多哲學家思考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的原因,因為這個答案很難找到,所以人大多數時候注意力都被動轉移在生存、利益上面,所以迷茫人生路上,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後人這種天性中的情感,其實是自己存在世界的價值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本質誠然如此。如嫌利益一詞傷感情,可替換成"價值"。個人感覺,價值交換比利益交換更讓人聽起來舒服點,但本質都一樣。
如果你覺得事實就是傷害感情,那麼是的。
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人論述過著問題:人際交往有偏重於感情和偏重於利益,看你交往的對象,跟父母交往,肯定是偏重於感情;與客戶交往,那就可能更加偏重於利益了。
雖然聽上去很多殘忍,的確就是這樣。 研究生考試結束,數三考完,崩潰,逼迫自己考完專業課,泄題事件愈演愈烈,心態經歷了憤怒到無力到接受到悲哀。
坐在回家的車上,接我爸的電話,已經是第二次問我成績出來沒有,心裡悲嘆,呵,在火車上靜靜流淚,也想明白一件事情,就連親情,也是利益交換的結果,養兒為防老,教兒為虛榮,這就是事實。
這裡誰說的「利益」不光是物質,還有精神(情感),對於個人有好處的就是利益。
感情雙方是付出愛的交易。從本質來說,感情就是一種利益關係。付出信任收穫安全感,付出時間收穫陪伴,付出責任心獲得被依靠的滿足。但相比愛的交易,無愛的利益關係更簡單也更不傷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多次獲得,唯缺愛與時間。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願意交往相處不能簡單的以利益交換進行狹隘的定義,大千世界你之所以會從茫茫人海中選擇其中的一兩人進行深交是因為信任,這種信任會使你們待在一起感覺很快樂,這種信任可以是我們所追求的被認同,並且你敢於將自己的一切進行託付,這是一種無形的物資,一種聯繫兩人繼續深交的紐帶,不能以簡單的利用與被利用來進行定義。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縱使有些人腰纏萬貫或者手握重權,我們仍然不會因為這些而選擇去和他相處,如果按題主所說,我們會因為物質利益或者這些人有價值利用而去和他相處,我想這在當下社會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這種交往只會止於此,你不會將自己的所有托盤而出,真正的深交是不論你是否有利用價值或者處於任何境地,永遠會站在原地去關心你的那個人,這可能是一種自然的習慣,所以題主所提問題應該根據所處環境進行對應分析。
利益是一切交流的推手和動力。看不到沒有利益,也就自然失去了交流的價值
是對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跟 人和人的相處是相互的,人和人的關係是需要經營的一個意思
人際關係的本質。在於你能帶來什麼價值
推薦閱讀:
※在助學金評議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申請者的尊嚴?
※為什麼博士生常常被一些國人有所偏見呢?
※為什麼現在小女孩迷戀上已婚大叔的情況越來越多?
※如何挽回聽到我說了中國壞話後不理我的好友?
※平時在qq空間發動態都沒幾個人理,該怎麼做才能和那些不管發什麼動態都有一百多個贊的好友一樣?
TAG: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