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設計大師鍾愛於設計椅子?

後來自己也想想是不是因為設計椅子需要龐雜的知識體系(如人機工程學等)和複雜的的工藝從而讓設計師們即便再他們所熟識的領域有一定建樹後還是願意去做一把自己設計的椅子


椅子是個很特殊的物,也是一個最基本的物。基本是因為它的功能部分幾乎是固有不變的。這樣描述或許更為準確:為人提供一個處置身體的平台。於此類似的另一個事物就是燈具。

現代設計中已經極少是個體設計師完成一個產品設計了,除了日常最基本所需之物:桌椅,餐具,燈具。電器類的基本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也可稱為佚名設計。

工業設計的歷史不過百年,而我們回顧設計史的時候那些經典的椅子,就像章節符號一樣嵌在工業時代成長的節點處。一把椅子能留在設計史上必然超出如:它被 MTV 消費的符號範疇。

插播:Hi-iD 的兩篇專欄

一種椅子類型的生成 - Keep It Tight - 知乎專欄

幾條膠合板椅子的結構 - Keep It Tight - 知乎專欄

一把椅子能留下姓名是因為設計師站在了工業發展的前端,並將這種前端工藝放在合適的消費產品。

讓我們挑一些出來吧。

第一部分,分解木頭

我先把佚名的兩個產品類型放在這裡,明椅和英國溫莎椅 (溫莎椅子發展的300年看傢具設計發展)。因為這兩種類型,仍然以各種變種存在。

下面我們來看看姓名所屬的設計。

第一把,Michael Thonet 設計的 Thonet no.14 (1859)是幾乎所有關於工業設計史的書中總是第一個出現的椅子。彎曲木材的新工藝,以及實現大規模工業生產這兩個特徵正中地闡述工業設計一詞。

第二把, Alvar Aalto (也是建築師)設計的凳子 STOOL 60 (1933),後來大家常見到的是四個腿的。如果你搜索 Aalto furniture 估計或覺得不少眼熟的,可以看到 Alvar 1931 年開始這個合成木彎曲腿的新技術應用到了幾乎所有的產品,並在1935年成立了銷售公司。為什麼我選擇1933年這個凳子而不是1931年的 Paimio (樓上已經貼過了),因為這個日常更常見。

第三把,設計伉儷 Chales and Ray Eames 設計的 Plywood Chair (1945-1946),這隊夫婦設計的 Eames Molded Plastic Chair 以及 Eames Lounge Chair 等名聲比這把要大的多。我貼出這把先,是因為以上兩個都是木製。(就設計的影響而言,我覺得 Eames 夫婦要比Hans Wegner 還要更大一些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 BBC 設計天賦 (豆瓣) 的紀錄片提到,二戰對工業生產工藝(包括木材加工)的推進,而產生的曲木椅子是工業發展的結果。設計將他們推向前台。

第四把,Hi-iD 有篇 我們的大師 Hans Wegner ,他的椅子中後期的作品都很知名,這節我要貼 Shell Chair(1963) 關於這把椅子的內容你也可以從 Hi-iD 的文章中看到。

小總結,你看這些經典其實都不是設計師的業餘設計,基本是個傢具設計師。

第二部分,聚合時代。

我仍然是陳列不做評論。

第一把,上文已經提到了 Eames Molded Plastic (1950),如果你瀏覽國外的室內設計類網站,那麼這把椅子就是最常見的,就像下圖。 Eames玻璃鋼椅子製造視頻 當然也設計出不少的變種。

第二把,Verner Panton (建築師)的 Panton 椅(1959)雖然是世界第一把一次成型的椅子,但受材料工藝限制,實際應用中存在諸多問題,直到1968年才得以量產。1990年和1999年兩次升級材料,最終S椅跟時代契合。

第三把,Jasper Morrison 設計的 Air-Chair (1999),一體射出,進入現代感覺。Jasper Morrsion 從上學那會兒就開始做椅子了,不過你看看1986年設計的那張椅子估計沒幾個有好感的 Jasper Morrison :: Air-Chair (請翻閱),不過你要是去看 Vitra ,他的椅子在其中佔了相當一部分。當然這種形式的椅子其他明星設計師也有不少,仍然是英國的 Ross Lovegrove SUPERNATURAL 超自然椅子,這老頭愛收集一些來自自然之物印象中有海螺,石頭。還有那個法國頑童 Philippe Starck 的 The Masters Chair。其實椅子設計的模式已經是 Alessi 了。

第三部分,全金屬外殼

第一把,Marcel Breuer 設計的 Wassily Chair (1925),從此開啟了鋼管椅的類型。然後這種新材料的引入,隨後便誕生了 MR Side Chair(1927)以及 Barcelona Chair(1929),也算是一對伉儷的聯合作品(Mies van der Rohe 和 Lily Reich)看這篇包豪斯的椅子,和戀人(1919-1933) 你會產生做好椅子需要一個伴的想法。

第二把,(漏掉補上的,一把容易被忽視的),Hans Coray 設計的的 Landi-Chair (1937)除了一本《50把改變世界的椅子》 幾乎沒有啥關於這把椅子的中文介紹。關於他的簡要介紹Westermann | Profile

第三把,Wilton Carlyle Dinges 設計的 Emeco 1006(1944) ,這次你是在好萊塢電影里可以經常可以看到的椅子。中文就看這裡吧 「 海軍椅111號」 最後一段。「全金屬外殼」的再次升級,又一次是二戰的影響的設計。印象中 Starck 根據這把椅子做了一把帶滾輪的座椅,記得片子中還號稱自己的屁股和尺子一樣准。

第四把,我最喜歡的德國設計師 Konstantin Grcic 設計的 Chair_ One(2002) 。Konstantin Grcic Industrial Design 可以仔細看一下,也做了不少椅子,並且每一把都相當驚艷(3.26 7:30我才發現他最新的椅子作品,玻璃為主體用的設計又一次被驚到)。

小總結

好了關於三個以材料為主,以及基本的工業基礎發展為生長的設計,看上去還算清楚。關於一些更著名或是更貴的我就不列舉了,這裡實在是不好拖那麼長,如果再加上一些雜合的設計那麼我就更沒法梳理清楚了。

發現沒有,我基本沒有選擇實木的椅子,如果選的話大概也只有 Hans Wegner 的設計,因為實木的製作實在難以看出那些質的感官變化,尤其是對於非傢具設計的人員實在難以系統的歸結出清晰的結論。我們只能看到點,比如這個 The Chair 的靠背,左圖首先是一種形式體驗,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你看到右圖覺得這個靠背的型態與一體感是靠這樣的銜接結合起來,並且符合邏輯,另一層如果你沒看過這把椅子如何製作大概不會明白這樣的型態在50年代沒有 CNC 的時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就像配鑰匙。沒錯,我們知道那些民間的圈椅的靠背大多是熱彎,而這個不是。是的儘管形式上是符合明椅的類別,但製作邏輯上完全不是。

我在這裡說句實話吧,我是想用這種陳列式的回答,引出一些人的興趣,如果想繼續深入那就去看看 Hi-iD 關於椅子幾篇文章,我上面的給出連接基本都有了。另外我對這種一邊寫一邊保存的方式有些抱歉。

好了,我終於要瞎說一下為什麼大設計師喜歡做椅子了。

第一點,你看,即使學習設計時,也總是提到椅子。因為這是一種容易理解的,仍然在用的日常事物,想想如電視和手機,如今小孩子估計都不能理解為何以前的電視為啥那麼大的一個屁股。其實那些大師都設計過呀,我上面提到的明星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Philippe Starck 都設計過電視,(Jasper Morrison 1998年為 Sony 設計了一台電視機,你可以搜一下看看,是不是感官上非常的蘋果)但是那些現在都不用了,那時的電視已經不在一個邏輯內。對,不是大師愛設計椅子而是歷史挑選那些,作為設計容易被理解的物件推向前台,那些其他停留在過去的不被大眾知道的設計同樣值得設計師去探究,超越符號傳播,圖騰崇拜這一層理解其製造和生成的邏輯。還有補充一點,其實電子產品對設計師的設計署名感有很大稀釋性。

第二點,如今的明星設計師其實很多是一種 Alassi 式的,傢具廠與設計師的合作方式,定期推出一些設計。這幾個廠 Magis - Furniture design、 Vitra | Living 、當然也包括我們熟悉的 MUJI。

第三點,包括上面我列舉的一些,很多椅子的設計是專門為一些展覽而特意設計的。你細想想,生活中可以用來設計展示的東西並不會太多,餐具、燈具,鐘錶,----啊,你是不是覺得大師也愛設計這幾類呀。

第四點,椅子像一個容器,容納的東西太多,不像一個杯子,必須是一種封閉,也不像手機需要龐大到需要工程配合。就如我開篇所說,椅子可以描述為提供處置身體的平台,只需要一個支撐面這一約束條件,建構上存在豐富的可能性,簡直是一座微型建築,可以用線的面的體的來分割空間。

第五點,難度,你大概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喬布斯的「偏執」 2008年 Unibody 這一工藝是沒有設計師可以一己之力在消費級別的商品中得以實現,從而改變電子設備的式樣。椅子能承擔更純粹的設計,不用過多考慮盈利壓力,和短暫的產品壽命,以及品牌對設計的稀釋,以及工程配合的折中。

完(搞不好會隨時更改)

管理員先生 2014.3.28.pm11 我改幾個錯別字,怎麼就「部分內容可能不符合社區規範」

----2016.07.26 增補 ---

為了1938年的瑞士全國展,自視為藝術家和設計師的 Hans Coray 設計了一張鋁製椅:Landi 椅,受到國際關注。椅背上有49個洞,單片椅座上有42個洞,使得椅子在特定的燈光下產生動態的陰影,因此提升了產品的潛力。Landi 椅被視為戶外傢具的原型。

-------《產品設計-歷史、理論與實務》 P95


我談談我認為的幾點,

1,專業性難度。先不論設計師是先成為大師再去設計椅子,還是先設計椅子而成為大師的,相輔相成吧。椅子與桌子柜子架子類的產品不同的是,對尺寸,比例,結構,人體工程學,材料,細節等等的處理要相對嚴格得多,因而僅僅設計出一把舒適的椅子,已然不易。參考人物:漢斯魏格納。

2,風格性區分。椅子的設計因素是多元的,風格化明顯。線條,材質,造型,工藝都十分明顯的區分產品設計風格。設計大師擅於從新材料,新工藝中挖掘新的設計思路和風格,也就一次次引領了各種設計風格的潮流。參考人物:馬歇爾·布勞耶、密斯·凡·德·羅

3,建築師「副業」。椅子跟建築的設計思路更像,需要慎重考慮外觀、材料,承重結構的合理性,展示性比較重要,空間感要強等等。其實大師設計的傢具除了椅子也還有很多其他傢具,桌,櫃,架,沙發都是有的,另一個目的還是為了設計與其建築配套相對應風格的傢具。參考人物:阿爾瓦·阿爾托、勒·柯布西耶等等等~滿地都是····

還有一個錯覺就是椅子的使用率比其他傢具要高得多,跟人體接觸也最多,因此才會更多引起關注吧。

拋磚引玉


椅子的功能簡單,無非是支撐人體的坐姿而已。因此,構造的可能性也很受限制:它通常包括一個離地面一定有一定距離的平面、一個副結構以支撐椅子和人的重量、一個給予垂直方向支持的靠背。

新手往往從椅子開始,因為基礎。

而能打破這種基礎框架的,往往是大師。


直到有一天,科學家讓我們都能舒適的浮在半空中做事前,椅子都是每個設計師的事。

因為世上還沒有一張椅子被人以各種理由滿意過,也不會有那一天。

(把椅子換成車丶房丶食物丶衣著的都符合原意)

但我要用一個學生時期印象極深的課來強調

念書的時候,一個受日式教育的老教授教設計基礎概念,這老教授教書風格一板一眼,骨子裡就是個日本人,他的課一連兩堂中間沒有休息時間,總和是110分鐘,想上廁所自己出去不必問,規定所有學生上他的課坐在固定座位上好讓他私下可紀錄誰沒來丶誰不認真丶誰打瞌睡…那110分鐘是一周一次的夢魘。

偏偏那又是必修課,雖教授沒有說什麽不能,但我們那天就是不敢穿拖鞋丶不敢鐘響才進教室讓他等丶不敢上課時研習別的教材丶不敢很多事…。

上課不從設計教起,他首先講需求。

那兩個字講了3個月。

他總是云云:『因為需求才造就一切設計的價值,如果你設計了一個沒有被需求的東西,就不成樣。

所以我們上的那堂客從研究人的需求是怎麽形成開始的,每次上課都發紙本講義,白紙黑字一疊又一疊,唯一的圖就是chart,沒有要你畫圖沒有教你設計,總是在申論…需求又分什麽貴賤,人從想像到建立需求認知,再從卑賤到富貴,黑板上每堂都畫著四個象限來探討人的需求,再以此歸納出四種基本市場結構…這種經濟學的練習我們莫名其妙的做了半個學期…。

實際上還拼了馬斯洛的理論,是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合版。

期中考試想當然了,那考卷遠看還真像英語試卷。喔不是,每一題都是申論題,在我們那時候看來都沒有標準答案。比起其他專科科目交作品直觀爽快打分的…班上那些英雄類組的同學成績都慘不忍睹。

坐我旁邊的那個名校中學畢業寫滿卷卻拿到15分的資優同學終於忍不住了:『教授…』

比起運氣好不知所云卻拿第二高分57的我,那傢伙其他專科每件作品常常都讓我看了心跳加快,不但基本功的素描好丶原創強悍丶廣告說創意有創意丶用起繪圖軟體說技巧有技巧,總是讓其他專業學科教授誇獎…。他一開口,最緊張的就是我,因為我懂他,因為我給他打擊最大。

『教授,這些是設計概念嗎?』

『是基礎概念』老教授堅定的訂正。我也弄不清教授堅定著什麽…

『我們要學這個一整學期嗎?』

教授把眼鏡往上撥了一下翻了翻桌上的東西,抬頭說『你還沒有設計基礎概念的程度。』

坐在旁邊我都緊張死了,拿了個不及格卻會打擊人的分數。

這個同學之後上這門課都很陰鬱,一直到後來我才弄清楚為什麽教授這麽固執。

他在最後幾堂課里把主題從需求轉成講滿足。

所有的設計都歸因於人的需求,馬斯洛充分解釋了每一階層的需求,卻沒有提過人有任何滿足點。

和一個簡單又清楚的觀念,以市場面區分,只要不曾被所有人滿意過的必需品,就會被重視與期待新設計。

這門課讓我們學到了任何設計之初都從找到自我定位和決定市場面才出發,我把這觀念沿用到做生意上。

椅子呢?

人不管走到哪,目的地到了第一件需求就是找地方坐;不管在社會上屬什麽階層都需求配一張像樣的椅子;除了睡和走以外,連乞丐都需要坐。

而椅子,就是在解決這世界上每一個人對於坐再基本也不過的不同需求,只要坐著都還會酸痛,就會被重視與期待新設計。

就別說設計師了,你沒有在腦子裡想過椅子應該怎麽設計嗎?


椅子是傢具設計中最講究人體工程學的,最難也最能體現設計者的水準。

功能上說很簡單,就是「坐」。但能讓人坐得舒服又有設計感,就需要考量很多了。如何支撐,椅背的傾斜度,用什麼材質。。細節上的不一樣就會千差萬別。


大概跟大廚都喜歡做個蛋炒飯一個道理吧。

椅子人人都要做,炒飯人人都要吃,同時又夠簡單,能在平凡中展現自己的不平凡才是大師所為。


因為設計是對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的思考。

而椅子跟人體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


片面的回答一下這個話題:

1. 技術的傳承。木匠從做椅子開始學徒,小時候有個動畫片,是講小熊貓學木匠做椅子,四條腿總是不一樣長,鋸掉長的,原來短的又長了,直到將椅子鋸沒了,也沒能找平。尤其在工業技術和機械化發達的現代,椅子是需要最多純手工工藝的。且不說那些五金和塑料的一體成型的工藝椅子,在實木椅子的製作上,一個椅子的做工,很能體現製作水準。在其他傢具的製作上,很多現代工藝製作已經替代了傳統工藝,比如床墊、沙發、儲物櫃,你很難在設計上有所突破,除非結合新的材料和工藝。

2. 除了睡覺,所有的傢具里,椅子是與人體接觸時間最長的東西。而且一個家庭可能需要多種不同款式和功能的椅子,甚至在工作中,你的屁股更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椅子。找准人的常規應用來做設計,才是硬道理。所以在傢具設計這個行業,當然也就需要更多的椅子的設計。何況每個人對於椅子的感受和喜好一定不同,更多的設計思路於是成為可能。

3. 跟第二條有些重疊,就是市場用量。一個餐桌要配4個椅子,6個、8個甚至更多。椅子永遠是一個裝修完的家裡重複性最高的一個傢具。而更多的手工工藝給椅子帶來的是更高的附加值,市場價值的推動無疑是設計方向的決定性因素。


自己也算是設計過幾把椅子(量產那種)。之前的一個工作是設計工作椅,這比我之前設計的休閑椅子要難上十倍。就一個人機工程學酒很難搞,更別說要我們在現有的椅子基礎上找到創新點。一年多的時間我也想出來幾個不錯的概念可以疊加在椅子上的。但是要命的問題出現了,我覺得這也是工業設計在國內的一大痛處。實現的問題,大陸的設計師跟國外的比有一大截弱在動手能力上,我的好想法也是因為自己對製作和材料沒有一個很好的把握而被客戶一再擱淺。做椅子設計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藝術范,可以以風格主題出發。舉一個例子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極力推薦的比賽【為坐而設計】,還有類似品物流行的』蝶『扎哈的新作椅子。還有一類是實用為主的椅子,這類椅子多從使用者出發,從環境出發。這類椅子的創新相對第一類也是較難的。例子赫曼米勒。還有在這個物聯網的時代,我也有想過將椅子聯網,傳統行業也應該嘗試新的實物。但是中途遇到的困難也是很明顯的,實用性的椅子大多需要移動,聯網就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誰也不願在自己天天坐電椅。總的來說椅子設計是工業設計的精髓。但凡大師級的都會有自己椅子作品,所以加油吧少年們,設計椅子吧,向大師邁進吧!


在我本科時候,傢具設計課便是我們學院一位比較牛逼的老師教的,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這樣安排,其實這是求道,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已。精神共鳴產生的高high,比嗑藥還爽,傢具就是高度濃縮的精神探討


我是工業設計學生,正好你問的椅子,也屬於工業設計範疇,所以就從工業設計師方面淺談一下。

我也曾經有這個疑問,因為無論在上課還是設計史上基本上每個厲害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標誌性椅子。

後來看到一本雜誌,上面討論過這個問題,說這是因為想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要對生活「講究」,不滿足於現有的東西。正是因為這種講究的態度,所以椅子才會從古至今一直在被設計,否則它只要能滿足坐人就行了。當時覺得說的很在理。

但是現在覺得,可能會有這方面因素,但絕對不全是這個原因。因為同樣屬於生活用品的其他用品,就沒有被人這麼翻來覆去的再設計。比如說碗。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呢。個人覺得跟包豪斯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工業設計的興起就是在包豪斯,當時那裡面的老師的優秀作品大多為生活用品,其中椅子因為其可造性很高,更是風靡一時。於是,接下來的學生深受老師影響,視設計出一把好的椅子為學成的代表。

慢慢延伸到現在,就變成了一種朝聖般的舉動。就像去拉薩朝聖一樣,工業設計師們以設計出一把好的椅子為榮。我現在也很想有一把自己的椅子呢。

大二學生,對工業設計史了解有限,如有錯誤,請海涵。


越是能力強的老師,我們越是安排他去教一些基礎性課程,比如怎麼縫扣子!

以上這句話是2010年,拜訪北京798內一所服裝設計培訓機構,在於校方聊天,談到課程體系與授課大綱時,雙方都認同的一個觀點,仔細去琢磨一下,你會明白其中道理,這和題目道理相通。


做設計總不能老是站著吧


程序員都要寫hello world


深夜畫圖狗來答一發。

首先,椅子作為設計題材門檻算是比較低的,從大師到能畫畫的小孩都算是可以設計的。但是這貨特么都存在好幾千年,根據進化論,適者生存,椅子這東西算下來都不知道得淘汰多少不適合的了,這東西要設計得出彩卻也十分不容易,正所謂易上手的難精深啊,所以椅子的設計也是相當體現大師水平的啊。

哎媽呀聽說上圖能騙點贊數。

然後。。。正如當一個人在微博、朋友圈啥啥的發個曬遊戲高分的圖之後就能引來眾多朋友為了破紀錄廢寢忘食地狠戳手機一樣,我個人感覺大師們每年翻雜誌看著別人獲獎椅子設計的圖片時,都會覺得那些圖在對自己說:「老子今年設計的椅子拿獎了,你丫傻逼倒是來拿獎啊~來拿獎啊~拿獎啊~獎啊~啊~~」。


這是我剛好看到《設計天賦》有提及,結合自己的理解來整理一下。

我的理解:偉大的設計師,就是在有限的條件中,探索和創造無限的可能。牛逼的設計師能在這個前提下,設計出好的產品。

Dieter Rams 說:「我不想再設計一把新椅子了,因為好的椅子我見得夠多了。但是去探索新事物、新的解決辦法總是非常有趣。我沒見過世界上一把椅子同時擁有軟墊、硬墊和輪子,因此我也要嘗試一下。」

椅子不是結果,不斷探索的精神才是。

-------------------------------- 《設計天賦》分割線 --------------------------------

椅子在設計界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既要滿足結構需要,又要考慮產品美感,因此椅子是建築師與設計師的交匯點,也是設計師的試金石。

妥協——有限條件之一

「它是最困難、最具挑戰性的設計項目,因為人的形態各異,因此在椅子的設計中需要做出某種妥協。」 —— Zeev Aram, Furniture retailer

我們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最慘,同時也是最有挑戰性的事情,就是必須「妥協」。我們經常妥協於技術、妥協於資源,妥協於產品經理的偽需求……在妥協之後剩下的縫隙中,堅持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固有思維——有限條件之二

「我無法容忍某人一坐下來就說『我要重新設計一張椅子』,太肆無忌憚了。但對於設計師來說,他們有時會遇到千載難逢的機會,例如某公司提供一種新技術來做設計,但是這個產品的形態一早就被定義好了,免不了會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設計師很難拋棄對已有產品的固有思維。」 ——James Irvine


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

曾經為了表達對大師的仰慕,也可能是自己對於自己能力的自大,曾經覺得」自己也可以設計一把椅子啊~!「 於是開始嘗試設計一把椅子,最後..................放棄了。

理由是:1.別說設計一把優秀的、優雅的椅子,就算做一個不難看的椅子造型都很難

2.結合那些加工工藝,會把一個本來就不優秀的設計,妥協的更差了。

椅子設計是對設計師的造型能力、審美、設計控制力、工藝、人機工程學等諸多能力的一個綜合考驗。

為什麼設計大師們都會設計至少一把椅子,並且被人們認可?因為」這個事情看起來平常,但是真的很難!

最後上圖;

個人喜歡的五體投地的椅子:

1.菲利普斯塔克的設計,向三款經典椅子致敬的作品

2.人機工程學的典範,hermanmiller的最高端產品。其他產品請移步 Furniture - Herman Miller


椅子是幾個難設計的產品之一,是最考驗設計師的底蘊和思維,具體請看how it"s made


工匠情結


他每天都坐在椅子上設計東西……有一天他坐久了覺得椅子不舒服……所以就自己解決了。。


推薦閱讀:

概念設計的意義在那裡?
遊戲概念設計與遊戲原畫和影視概念設計的區別 中傳數媒藝術和國美圖媒 清華工業設計哪個更偏向美國概設?

TAG:工業設計 | 設計 | 設計師 | 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