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標識系統中的漢語拼音文本應當如何拼寫才最好用?
反對所有漢語拼音要改成適合英語拼法的答案。漢語拼音創立時,借鑒了較多德語的字母表。可以發現,漢語字母表的讀音和德語字母表讀音相近,尤其是前半部分,比如C發音ㄘㄝ(cê)就和德語很像。漢語拼音的ü顯然也和德語的ü接近。如果為了讓漢語拼音和英文相近而創建一種拼法,又和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而創建數種拼法,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
終究來說還是因為拼音和英文的違和感吧。
比如韓國標記「釜山」是Busan,「釜山電影節」是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語感上很自然。Tokyo University也沒有違和感。日文和韓文是表音文字,每個字都有系統完整的羅馬字注音法,所以慣用詞+英文的組合就沒有什麼違和感了,也很有統一性,看著舒服。(韓文羅馬標註法因為新的改正方案和原本的習慣差異而有標記不統一的情況,像前面說的釜山。)而「北京大學」採用舊時的威妥瑪拼法,標記為Peking University, 感覺上也很自然,沒什麼不妥,渾然天成。Tsing Tao也好過QING DAO。
但Beijing Olympics就讓人感覺有些無所適從了,且不說美觀性,讀音上的彆扭感總是揮之不去。幸好Beijing因為很有名所以念法沒有異議,但如果是並非有名的慣有名稱呢?比如:SHI JIA ZHUANG,HU SHI TAI。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即便是中國人也很難馬上反應。何況是外國人呢。如果不是聽別人怎麼念,自己念起來都吃力。雖說羅馬音標記應該遵從主人的意見,但是拼音字的彆扭感和識別問題是確實存在的。
因為我們念英文的時候是用羅馬拼法的思路去念,但拼音字方案跟羅馬字是有很大差距的語言思路,再者拼音本身是結合聲調才能完善標記一個漢字的,如果去除聲調的話,就會難以辨認。這就是問題所在吧。
這個注音標準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是「擺脫了英語圈列強的話語權,是中國崛起的標誌」,但我是很反感的,因為這個標註法跟英文結合時很不美觀,不同的發音體系並列在一起確實讀起來很費勁。當我看那些用漢語拼音來標記企業或品牌名稱的土鱉,或是小縣城的招牌上,每一個漢字下面都用拼音注音來假裝英文時,也是這樣的感覺。
那麼,拼音怎麼寫才能好看呢?我的答案是拼音加英文怎麼寫都好看不了。它就是個二逼標記法。
所以,要避免拼音加英文的強烈視覺衝擊力,最好的方案應該是恢復威妥瑪拼法,或是台灣以前的國語注音法。畢竟漢字就是漢字,羅馬字就是羅馬字。這才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一切問題都能解決,是文藝標記法。就像民間沿用的那樣:功夫(Kungfu),中華(Chunghwa),太極(Taichi),孫子(Sun Tzu)。符合西語發音思路也符合標記規則,可完全融入到英文裡面。
可惜,現在連台灣官方都很沒出息的放棄了國語羅馬字標註法而改用大陸的漢語拼音標註,所以我們只好承受這個二逼標記法被全世界廣泛接受。隨著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世界的審美也會變的越來越二逼。無奈但無解。
首先,如果你說的確實是所謂「無調漢語拼音」,而不是「書寫不規範的音譯英文」(通常來自拼音),那我覺得對於公共標識來說,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外國人不需要拼音,中國人也不需要靠拼音來閱讀標識(這不是語文課本)。
例如,如果出現SHANG HAI或Shang Hai,這只是對Shanghai一詞的不規範書寫(這在中國很常見,到處是山寨的路牌翻譯),它的本意並非寫拼音,而是英文。實際上,也不存在什麼無調拼音,儘管字母形狀一樣,拼音是拼音(且也必須有調),英文是英文。a o e i u v...a b c d e f...
字母讀音、排列等各方面,都決定了拼音和英文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僅僅是字母形狀一樣。另外,標識中字母全大寫,倒是正常的,這是為了醒目或整齊或大氣等目的。這一點和是否拼音無關,英文單詞也會這樣寫。比如 NEW YORK,LONDON
看到很多人說用羅馬字標註,問題是北京的拼音寫成Peking,學校里拿拼音學漢語的孩子們怎麼辦?
推薦閱讀:
※漢語中的「或」字是否包含「和」的含義?
※漢字有手寫體和印刷體的區別嗎?
※為什麼港台地區(尤其是香港)的人的名字,同一個字(非多音字)的羅馬拼寫不一樣?
※拼音對外國人學習漢語是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