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本雜誌,首先應該從哪裡做起?

我還想知道,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需要組建一個什麼樣子的團隊,架構是怎麼樣的?


我覺得如果想做好一本雜誌,刨除找刊號這樣的事情,核心就是兩點:

1. 明確雜誌的定位。

2. 組建一個勤奮的團隊。

我曾經看過 Henry Luce 給 Life 雜誌的策劃案,很短,比一份商業計劃書還短,只有三頁,但非常明確,把自己要做的雜誌和那個時代人們需要的閱讀體驗對照了一下。好的雜誌的確要跟時代有一種奇特的共生關係:Time、Vanity Fair、Fortune 之於美國世紀,《滾石》之於 1960 年代,Wired 之於新經濟,都是如此。中國多數媒體人貪大求全,未得好結果,還是《創業家》這樣,跟一撥創業潮、創業者緊密相連,明確自己的讀者是誰,做起來會更有譜。

此外,一本雜誌的優劣,只在於一點:信息的質量。無論八卦小報狗仔了明星醜聞,還是時政刊物洞悉了政策玄機,或色情雜誌請來大明星脫光光,或者商業雜誌調查出了企業醜聞,這些都是信息的質量。確保一本雜誌信息量的,是勤勉的記者、編輯團隊。沒團隊,什麼都是扯。


在腦子裡不停的想它的樣子,直到它清晰獨特完整的呈現出來。如果雜誌有十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他的樣子(圖片,版式,選題,文字風格等等,就跟一個人似的,細節豐富),第二個是作者,誰幫助你實現這個樣子。誰幫你賣廣告。其他問題,辦起來就會碰到了。


做雜誌一般會遇到很多問題,先要策劃好自己要做一本什麼樣的雜誌,是企業內部雜誌(無刊號、小量印刷發行)還是以書號代替刊號發行的獨立雜誌,或者是正規的使用刊號的。(電子雜誌放在最後說)。

首先,不論是以上三種雜誌的哪一種都要做好的準備。

1,雜誌定位,要搞清楚這本雜誌是給什麼人看的,受眾是什麼,搞清他們的喜好,才能對症下藥;

2,一個團隊,雜誌與圖書不一樣,很難一個人做到完善(僅僅就內容編排和執行流程而言),它必須集思廣議,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以一個人的理念和認知去做,最後往往都會出現各種嚴重性的問題,雜誌不能獨裁,需要的是民主。一本雜誌最簡的人員應該包括:主編(核心)、文字編輯、美術編輯(排版、設計)、印製、發行。除主編之外,其餘可兼職,但不可一人或兩人來完成上述功能;

3,每期雜誌開始製作之初,要開策劃會(這時候團隊的主要功用就出來了),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最後在會議上整合成一份最好的方案,然後開始按照流程執行,每期雜誌上市之後,都要開評刊會,把上一期做的好與不好的地方在會上說出來,以便改進;

4,宣傳,一本雜誌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靠內容取勝,好的營銷手段能夠帶來額外的收益,目前常用的手段有交換廣告、前期花大價錢請名家寫稿以及微博。與讀者的互動是雜誌不可缺少的內容;

5,渠道問題,花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渠道做得好,反之,一些內容不錯的雜誌由於沒有打通期刊渠道,最終只好死在了新華書店裡(圖書渠道),雜誌是一定要走期刊渠道才能長久發展的,當然在前期可以用圖書渠道來緩衝一下,但是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問題;

6,待補充……

然後就是以上三種雜誌各自的特點了。

企業內部的雜誌比較簡單,不需要考慮刊號、發行,需要投入的精力也不會太多。這時候主要就是發揮這一本雜誌的功能,是為什麼要在企業內部做這樣的一本雜誌?是對外宣傳公關用,還是塑造企業文化形象用。搞明白這些,就去實現這個目標。這種雜誌的編排也很簡單,需要什麼就做什麼內容,統籌一下層次,編排、設計好之後就可以找印製算印刷成本。

獨立雜誌是在拿不到刊號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新形式,就是每本雜誌都當做一本書去備案,這樣每個月按時做出來,就相當於雜誌的形式了。李敖的雜誌被當局查封之後,他就保持每月一本書的速度來當做圖書出版,可能就是這種做法的先河。這樣做可以避免掉刊號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在圖書和期刊兩種渠道發行,但是不可久做,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大方》被這樣的問題給咔嚓掉了)。既然走獨立雜誌,那麼一般都是一些名人來主編,風格比較個人化,可以追求一些實驗性的東西(這個貌似偏題了),好吧。

1,制定生產流程,既然是雜誌,無論是半月刊、月刊還是雙月刊等等,都是有一個周期的,要把這個周期內要做什麼事情,怎麼做解決了,才能按照生產進度來完成一本雜誌(跳票是不好的);

2,內容編排,做一份目錄式的文檔,按照開本和排版樣式來計算每一P大概能容納多少字,然後再計算,幾P到幾P是哪一篇,開本不同,印張的數量也不同,一般湊成整印張會比較好,所以再頁數固定的情況下,怎麼編排也預先算好。需要插圖的去搞插圖,文字校對過之後就可以開始排版了。

3,排版,這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將原材料生產為產品的過程,由美編主刀,但是文編和主編要適當提些意見,如果美編不是很有經驗,那就大家一起磨合著一篇一篇地做,可適當參考同類雜誌的板式;

4,排版完成之後(這其中一定經歷了很多反覆修改),就可以出清樣,即列印出來再整體校對一下,改掉問題之後,就可以出片了;

5,出片、印刷,這個就需要其他公司的人來完成了,首先是出片,當然現在也有不需要出片的印刷技術,找出片公司,然後把PDF文件交給他們,同印刷廠溝通之後,有一些參數,比如拼片什麼的,解決之後出好片,就要核片,交給引廠開機印刷(期間涉及到印製的工作,待高人補充吧,比如調紙什麼的);

6,發行,最重要的環節,要通過各種手段來使雜誌賣起來~

最後一種和上邊的大同小異,只不過是刊號有點兒難辦,現在天朝對這事兒管的比較嚴,悲催的我一個書號都搞了將近一年了。另外刊號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類似於《超好看》用其它舊刊號,備案上叫《雨露》,實質上是《超好看》。

PS:電子雜誌可複雜可簡單,簡單的幾個人一個團隊,有發布的地方就可以從自娛自樂開始;但也有實現了收費下載的,對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

Over,其它問題可以私信。如果我知道……

入行3個月的小蝦米敬上……


我自己就獨立運作了一本DM直投的房地產雜誌


在運作過程中


基本上最重要的環節有四個


一、客戶和閱讀者


二、內容特色和賣點


三、編輯、業務團隊

四、廣告和錢


學習了以上前輩的經驗,我小小補充一點做學生刊物的體會:

學生刊物因為沒有發行跟資金的困擾,所以運作起來比較輕鬆。但是,學生刊物也跟其他媒體一樣有著「生老病死」的過程,這其中有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目標群體;第二、刊物定位;第三、編輯團隊;第四、讀者反饋。

  • 我們的刊物印數只有區區的1500份,所以目標群體限定在一個很小範圍內,因此,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擴大影響力,我們通過電子媒體的形式在校內外進行補充。同時還向其他高校、媒體進行寄送,積极參加各類校際媒體之間的活動和交流。另外,對於目標群體有清晰的界定還有助於你對刊物的定位有同樣清晰的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難做一本面面俱到的雜誌,想要有所創新,也要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

  • 在刊物的定位上,作為繼任者,秉承了前代人留下來的傳統,將我們的雜誌定位在「思想文化」期刊。這在社會媒體看來也許是可笑的,因為這個定位實在是有點宏大敘事的感覺。但,正因為我們是校園媒體,才能夠一定程度上地「為所欲為」,至少這樣的定位有種鞭策的力量,「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吧。

  • 編輯團隊,在雜誌初創是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能夠參與進來的一定都是對雜誌本身有熱情的人。但在後期發展中卻會成為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某些微乎其微的利益糾葛,很可能參與進來的人是渾水摸魚的狀態,而且,當他發現無法成為既得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之後,就會消極怠工。有時候,我覺得犧牲個人時間來做學生刊物的人多少都是有點理想主義精神的,雖然我並不能明確給出理想主義的定義吧。不過,如果編輯隊伍並不理想的話,通常來講我會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一個是,刊物本身是不是越來越糟了,不能吸引到更好的人來參與,另一個是現在的同學要什麼,我們怎麼樣才能提供給他們想要的東西。畢竟做編輯跟做讀者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 讀者反饋這方面,因為雜誌是免費發放的,所以沒有資金上的反饋,這樣就容易忽視讀者這個環節,也容易慢慢變成一個「小集體的遊戲」。我覺得這樣並不利於團隊發展,思路也會慢慢變窄的。所以我們建立了一些網路反饋的方式,讀者Q群,網路主頁等等,此外還通過雜誌之外的活動,例如沙龍等形式進行反饋(對此很欣賞廣西師大理想國,辦了許多場優秀的沙龍活動)。可惜的是真正的意見並不來自於讀者,往往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編輯,私下裡我們會討論雜誌出現的問題。有很多問題也是很難解決的。如果能邀請到專業出版機構的人來給我們做一些講座,也許會讓我們有更多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體會,也許有些跑題,不過還是希望能對您有所助益。


找刊號!


想辦法弄到刊號。

當然,如果你是學校或者單位內部的雜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我認為,雜誌創業是最為困難,但也是最低成本的創業方式。或許有人要說雜誌需要刊號、需要印刷、需要發行成本,但是我覺得雜誌只需要明確兩點——定位和商業盈利前景。

定位,是所有雜誌人和創業者首要考慮的,你的閱讀群體是什麼,閱讀體驗如何實現等,都是在開始就要思考的,前面的回答也很多。但是,你可能一開始不一定能夠完全準確的把握到閱讀群體,但不重要,只要雜誌定位明確了,用戶群體是可以慢慢修正的。

商業盈利前景,首先依靠發行盈利是可能的,但是未來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其次,廣告盈利是必然的,但是拉廣告會出現的問題是容易被廣告商綁架,從而降低了雜誌的可閱讀性。再次,依靠附屬物進行盈利,這是一種趨勢,但還沒看到前途。從目前來說,可靠性最高的選擇還是廣告,或許有其他模式,希望有人能夠思考。

至於之前說的成本問題,我認為iPad的出現已經將把分發成本降到最低,就如同互聯網的出現讓新聞傳播的成本幾乎降低到零。

當然,在中國還有一個因素或許應該考慮,那就是監管。只要產生廣告,監管是必然的。


如何做一本靠譜的雜誌

市面上的雜誌千姿百態,走馬觀花看起來,會覺得不過爾爾。但如果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自己去做一本雜誌,恐怕個中苦楚也只有自己明了,別人問起來大概只會苦笑幾聲,"不足為外人道也"。

如何做一本靠譜的雜誌,說起來輕鬆,真要著手去做的話,就會發現一個個難題像小山一樣,過了一重又來一重,連綿不絕無窮盡也。

初步說起來,至少要過以下五關,才算做好了基本的準備。

1、靠譜的slogan

沒錯,第一步就是slogan,所謂靠譜,既是準確也是響亮。口號代表著雜誌的方向和定位,一個好的slogan,會省去很多解釋的時間,既能幫雜誌找到準確的目標讀者,也為讀者省去不少選擇的時間。

舉例說明,《南方周末》的slogan是"在這裡,讀懂中國",一句簡單直白的口號,勝過多少無用的廣告吹噓。讀者看到大標題之下的主旨宣言,即知道這是一個追求中國真相的報紙;而讀懂一詞又帶些內行才可意會的神秘感,跟另一個網路熱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懂得入"。

另一家熱賣的報紙《新京報》,slogan曾是"負責報道一切",沒錯,就是這個有歧義的標語,不但引起了爭論,而且讓人記住了他們鮮明的態度:既是負責任的報道,又是無禁區的報道一切。無形之中提高了讀者的期望值和好奇心。

2、靠譜的選題

Slogan之外,雜誌內容的選題也必須相當靠譜。

大多數時候,讀者會只因為一個封面專題,就下定決心買一本雜誌。如果選題不新不奇,試問讀者為什麼要花錢看你們一群編輯自娛自樂?回家看肥皂劇好不好,大家都活得那麼累。

可以說,一本雜誌如果不能給人帶來新知,帶來刺激,帶來觸動,帶來震撼,哪怕只有其中之一也行——那麼,這本雜誌基本沒有存在的必要。除非,你是在做一本給自己看的"私雜誌"。

在現今雜誌界,專題做的最好的無疑是概念先行的《新周刊》,它的成功具有明顯的標杆效果。好的選題應該具備以下特徵:切合熱點,與人們的關注熱度相對應;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觀點及態度鮮明;可讀性高,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

3、靠譜的團隊

那麼,靠譜的專題從哪來,必須要有足夠靠譜的團隊。一本雜誌最核心的就是編輯團隊,如果編輯隊伍不強,即使別的條件再優秀,但出不來讓人眼前一亮的內容,一切就都是空中樓閣。

選擇編輯團隊最重要的原則即是互補,一定要兼容並蓄,各種風格與強項互通有無。否則做出來的東西,就像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沒有各種風格的交鋒,別說是讀者,編輯自己看了也會乏味。

另一個基本原則是視野與思路,學識與經驗只能錦上添花,真正決定內容氣質的因素是視野——編輯看得有多遠,雜誌就能走多遠;如果一個編輯閉門造車,頂多是文章不好看,但如果整個團隊沒有視野,那麼這個雜誌只有死路一條。

4、靠譜的投資

說過了內容與編輯,下面要考慮生存問題了。靠譜的投資,是雜誌生存的首要前提。當然,如果你只想做一個小圈子傳播的個性小雜誌,可以暫時不考慮這條。但誰不想要更多讀者,讓自己的雜誌被每一個普通人喜歡,而不是讓雜誌委身於朋友的書架頂層落灰呢。

那麼,如何找一個靠譜的投資呢,首先你要做到前面幾點,然後寫一個用心的企劃書,找到一個有點文化、或者最好還懂雜誌的人,以一種將要改變世界的熱情說服他。在此之前,你應該做的是睜大眼睛,努力辨別清楚,哪些人是可能存在的潛在投資人。雖說伯樂不常有,但如果你是千里馬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投資如果談妥,一定要注意權責分明,投資只管錢,至於怎麼經營怎麼策劃,盡量要求獨立。千萬不要為了屈從投資,忘了一開始做雜誌的初衷——你不是在給投資公司打工,你在借錢做自己的事業。

5、靠譜的讀者

最後的最後,記住一點,雜誌總是做給人看的,一定要培養和甄別你的讀者。給適合的人,做最好的雜誌。

至於怎麼甄選,可以從渠道、廣告、前期調查等各個方面下手。當你真的開始做雜誌時,至少你要知道,你的雜誌是給誰看的。


除了刊號以外我覺得最重要只有三點

1 捨得突入才能有產出

2 確保你的雜誌發放到你的讀者手中

3 最重要的一定,定位明確,各方面的定位都要明確,一個沒弄准,一切都是無用功。


最重要的考慮清楚能為你的讀者帶來什麼,可以是虛無的東西,理論或者必要生活知識等等。也可以說實際的東西,例如能在這裡得到優惠劵,讓人家覺得讀你的雜誌有面子。其次要了解市場,尊重銷售終端,因為在那裡是最直接表現讀者喜好偏向的,投其所愛,才能保證使得你的雜誌逐漸產生價值。至於向商家什麼的,沒必要做過多考慮,等讀者的數量上來,活躍度參與度上來,那些問題是贊助商來考慮的。


傳統CN刊號的雜誌確實是如此,但是換成DM雜誌呢?DM雜誌有它特定的問題存在,現在國內大多數DM雜誌最最強大的地方莫過於渠道,沒了渠道,DM雜誌也不可能去拼內容,如果你要悶頭苦幹,我覺得還是刊號雜誌來的比較好,從內容角度出發


用CorelDRAW做。


做了兩年,最重要的是:找到靠譜的人一起做。


做一本雜誌,當然首先要找到這本雜誌的態度,這是一本雜誌立足之根本。

之後她的讀者群自然也浮出水面。根據雜誌態度和風格來確定你的發行渠道、市場和客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你該將雜誌怎樣生存考慮清楚,是找到大金主,作為資源平台為行業服務,以資訊和公關、策劃為主,還是作為一本有傳播理想的刊物以思想內容做影響力。這個問題考慮清楚之後你就能確定它的發行渠道和編輯人選、銷售團隊和市場人才了。

此外,一個決定雜誌風格和閱讀體驗的美編也至關重要。個人以為,刊號問題很難(如果你想走正規銷售發行的話),也很簡單(比如直投,可以掛靠、借用等),關鍵看你的刊如何發行了。

這些靈魂問題想清楚,聯繫印廠、辦公場地這些與其它工作室無異。

然後核算成本,根據實際生產力來指定期數、發行頻率(月、雙月、季還是周刊),打包成PPT找金主去吧!沒有錢雜誌活不下去。

如果你成功找到了能扶持雜誌出生的金主,恭喜你!可以開始試刊啦!通常試刊會按照實際出刊率、內容去打造一本刊,流程與正式無異,唯一區別在於不用發行,讓你的團隊磨合運轉起來!

其實一本刊在籌備期的讀者調研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夠幫助你找准讀者群和市場需求,有專業公司提供這種服務。

做雜誌是一個慢慢被錘的過程,但找對方法還是能堅挺的活下去的。

Ps. 時至今日,這個全媒體時代,對雜誌來說,要與其它新媒體平台結合才能活下去,這點是毫無疑問了。


首先,刊號就是個問題,說實話,如果你有手段能將這個問題處理清楚,也就不會來問這個問題。處理不清楚,那就去做獨立雜誌吧。


文化是資本的軟環境是現代企業實力的展示,《亞太企業報》就是亞太企業一個充分展現自己的窗口,不斷提升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發展、進行思想交流的平台,也許精彩的一刻就發生在你的身邊、榜樣的光環原來和你這樣的零距離,這一時刻、精彩瞬間變成鉛字將永遠記憶在亞太的史冊。

《亞太企業報》肩負著服務於亞太,承載亞太的企業品牌,宣傳和深化企業文化,鞭撻醜陋陰暗的使命。我們將秉承「親和力、近距離、多視角、全方位」的編輯主旨,貫徹亞太企業精髓,立足於全體亞太同仁,宣傳亞太企業精神交流工作經驗,展現亞太同仁的陽光燦爛,總結借鑒同行經營方法,讓亞太人閱讀到更為豐富的內容,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亞太企業團隊面貌。

是固鎮一家專業的DM直投廣告媒體,主要業務有:名片、傳單、海報、不幹膠、代金券、畫冊、宣傳錄音、手機彩鈴、代發傳單。其中,每月6期的《金點子廣告》逢5、10、15、20、25、30發行,覆蓋面廣,信息量多,影響力大,發行覆蓋小區、自建房社區、縣城商鋪、醫院、機關及下轄20多個鄉鎮、逢集街道,《金點子廣告》做足發行,只為方便全城百姓,為客戶宣傳效果服務。根據客戶不同需求,可按指定路線發行至各農村大隊及各自然

美國新奧爾良的一家名為Naked Pizza的比薩餅店。通過在Twitter上查用戶地理位置信息,然後結合自己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Naked Pizza通過主動聯繫他們,使之成為新客戶。同時,沿用之前的措施,把Twitter帳號告知到店裡來的客戶,請他們輔助傳播。並且,在Twitter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主動打招呼,以免客戶「休眠」。將顧客的照片放在店裡的墻上,以示尊重。

以前Naked Pizza每年會破費6萬美金在DM直投廣告上,再花2.5萬美金在電子郵件廣告上。這樣的傳統做法逐漸被微博營銷取代了。Naked Pizza比薩店用Twitter招攬生意。顧客通過Twitter下訂單、訊問價錢、告訴送達地址;而Naked Pizza則通過Twitter傳播打折資訊、新產品,報告比薩是否已經送出。現在,Twitter給這家比薩店帶來的銷量,已經超過總銷量的15%,並且一直呈上升趨勢。

微博上,每一個博友在註冊時,都要填寫地理位置信息。一些聰明的中小企業就在微博的這個特點上動腦筋,搜索並對話同城或同區的客戶,只為他們服務。如果地理位置是在5公里範疇之內,則更佳,騎自行車就可以服務上門。

如何在微博上尋找到5公里內的客戶?這就成為一種學問了。找到這樣的客戶並且一個一個積聚起來,經常堅持互動,將他們培育成為粉絲,一個小店的客源就基本有保障了。

以下是幾家國外小店的微博營銷案例。http://www.4247488.com


搞清楚自己能呈現什麼主題和內容的雜誌,其次是可研吧,研究可能的閱讀人群,市場調查


要有好的創意,並且要有把創意變為實際的能力。

這也幾乎是所有產業的通式。


推薦閱讀:

李毅吧如果估值,可以值多少錢?
坐辦公室的小職員如何在空當時間,賺點兒小錢?
有哪些正規網賺小項目分享?
在一個10萬人左右的小鎮,打算開一個溜冰場,除去房租大概要多少錢,開溜冰場需要注意什麼?

TAG:創業 | 雜誌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