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王的演講》?


是很好的電影。除去編導表演音樂布景造型等各方面精良外,還有幾點讓我很有感觸(輕微劇透):

1)BBC檔案中,存有影片中結尾處喬治六世演講的真實錄音。此外我還找到了片中國王治療中期,參加園藝博覽會開幕時的講話錄像。雖然真實的喬六跟演員半點不像,但是他講話時的感覺,在影片中反應得很逼真,且無半點誇張。但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根本也不會有很多人想去了解為什麼喬六講話那麼遲鈍,在他吐出的每一個字後面有多少努力。

2)喬六本身是個挺尷尬的人物,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在那個風雲的年代,他的定位就是個打醬油的。喬六的扮演者,英國人達西大叔說:那個年代我們看到很多丘吉爾,希特勒,墨索里尼,但是喬六,我們只是知道有這個人,他是個結巴而已(引自TDS的訪談)。甚至,喬六的哥哥都因為不愛江山愛美人而聞名遐邇,喬六則是在大戰來臨前被推上皇位,雖然他自己都說:我也不知道我能幹啥,我也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只能在人民需要的時候,跟他們講講話,結果我特么還講不出來。除了逢年過節的講話之外,很難說當時的英國以至於世界人民有多意識到他的存在吧,但是他為這些講話所付出的百般努力,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的,都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最執著的奮鬥者。只不對於喬六來說,他的成功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無非就是:這次講的還不錯,沒有那麼讓人尷尬。

3)這故事本身並不是很跌宕起伏精彩萬分,相反它更是個悲劇的故事,是一個人和缺陷鬥爭終不能勝的故事,所以影片並未在演講結束後結束,我很喜歡這個結尾的安排。事實上確實到死喬六仍然沒有治癒結巴,他一生都在堅持治療,只是為了那些講話,所以喬六的王后也就是英國王太后,堅持要到她辭世才能拍這個故事,因為太痛苦。結果,起初有這個想法的編劇就多等了幾十年。在永遠不缺故事的英國皇室里,這件事是相當平淡的,但又是相當獨特的。離開皇室,離開當時廣播必須直播的技術期,離開二戰前夕的歷史階段,這個故事都不會那麼讓人揪心。

4)即便這麼說,未來確實並不希望看到威廉王子苦戰謝頂的故事。


歐洲王室崇尚身先士卒的貴族精神,視征戰為本分和榮耀,以此贏得民眾的敬愛:一戰,擔任軍職的英國貴族的死亡率為20%,高出普通士兵兩倍。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安德魯王子充當誘餌吸引對方導彈;2007年12月,哈里王子(英國王儲查爾斯與已故黛安娜王妃的次子)引導戰機轟炸塔利班,並用12.7毫米口徑的重機槍猛烈開火。

1916年正在科林伍德號戰列艦上服役的艾伯特王子(喬治五世的次子)年僅19歲,參加了史上空前規模(英德雙方總共出動265艘戰艦)的日德蘭海戰。1925年10月31日,受父王委託,艾伯特在溫布利大球場舉行的大英帝國博覽會閉幕式上發表演講,這是英國第一次通過無線電向全球直播皇室的演講。

可憐的王子張口結舌,場面無比尷尬。對於自幼患有口吃的艾伯特來說,當眾演講比炮火連天的大海戰還要可怕。時代雜誌稱其為當代最著名的有口吃疾患的人,亞里士多德、達爾文等著名的口吃患者名單又添新丁。

影片對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洛格矯正艾伯特口吃的艱辛經歷做了非常動人的描述,後者沒有頤指氣使、盛氣凌人,生於澳大利亞的洛格更不會卑躬屈膝、受寵若驚,體現出真正的英國人的氣質。紳士風度不只是女士優先那麼簡單,至少還應包括穿衣戴帽、待人接物的恰當方式。權貴不會用外在(言語、排場、徽記、商標)的東西刻意強調自己的身份,寒士也不會因囊中羞澀、毫無名望而覺得低人一等。無論艾伯特是王子還是國王,洛格都未忘記自己醫生的職責:讚美、鼓勵、諷刺、挖苦、調侃,不放過任何有助於治療的策略。

1936年12月11日,為迎娶離過兩次婚的辛普森女士,艾伯特的哥哥愛德華八世毅然退位,寫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現代傳奇(2002年英國《衛報》公布的解密檔案顯示,英國首相以內閣總辭職威逼愛德華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在於辛普森狂熱支持納粹),艾伯特方寸大亂,趕緊找洛格救駕。自17世紀施行君主立憲,英國的王權與民權幾經博弈,國王意味著接受上帝賦予的神聖使命,奉獻自己、服務子民,個人愛好、婚姻、言論都會被媒體拿到顯微鏡下無限放大,接受民眾的質疑和評判。血統之外,私生活、政治立場、公共形象都必須符合民眾的期待才有當國王的資格。

父王的嚴厲管教,導致哥哥的受虐傾向,沉浸在愛河裡難以自拔,而艾伯特則具有羞澀、易怒的雙重性格。哥哥撂挑子,做兄弟的只有勉為其難,成為喬治六世。洛格的重要性愈加凸現,國王甚至屈尊向他致歉。巨大壓力之下,喬治六世煙越抽越多,脾氣也更加暴躁。影片著力表現國王夫婦相敬如賓、琴瑟和睦,但研究者們發現,喬治六世常對妻子大發雷霆,致使伊麗莎白成為「憔悴的妻子」,一些王室僕人回憶,喬治六世多次毆打王后。

位高爵顯不僅要求艾伯特具備衝鋒陷陣的勇氣、保持絕對的「政治正確」,還得時不時發表演講鼓舞國民戰勝艱難險阻的信心。斷絕退路的他,惟有拚命向洛格學習發音、釋放緊張情緒、鍛煉嘴部肌肉、祛除心魔的正確方式。經過磨合,倆人針尖對麥芒的個性和絕不放棄的責任感終於撞出了火花,結下深厚的友誼。洛格有時會故意激怒國王,以便他在忘我的情況下流暢地傾瀉憤怒。

1937年5月12日,喬治六世接受加冕禮,洛格激動萬分:「那個佔據了我所有思想和靈魂的男人走過來了。這個我為之服務了十年時間的男人,即將加冕成為英國的一國之君。」有意思的是,對戲劇表演、演講素有心得的洛格,始終未能擺脫澳大利亞的口音。

影片別有意味地加入了一段希特勒演講的歷史鏡頭。希特勒勤學苦練,演講時口若懸河、激情澎湃,令理性、嚴謹的德國人為之瘋狂。1939年9月3日,英國向拒絕從波蘭撤軍的德國宣戰;洛格彷彿BBC交響樂團的指揮大師,在他的手勢、口型和堅定的表情的指揮下,喬治六世順利地發表了長達9分鐘的戰爭演講,猶如一根定海神針,令戰雲密布的英倫三島群情振奮。當年的聖誕廣播,喬治六世引用詩人Minnie Louise Haskins的《沙漠》:「我對站在歲月之門的那人說,給我光,讓我平安走向難卜的未來。」感人至深。

「我們面前或許有無盡的黑夜,戰爭也不僅僅發生於戰場」,喬治六世克服口吃的經歷,成為他這句話的最佳註腳。


今天突然聊起這部電影,我才意識到這片子真正觸動我的是什麼。

它講述不合宜的人遇上滿足不了的社會期待,講述孤獨的痛苦和被迫走出孤獨時更大的痛苦。它不是克服缺陷獲得成功的勵志故事,而是當世界以一些龐大得可怕的東西,諸如國家諸如傳統諸如責任,來迫使你「變得更好」,你不得不去「努力」,或許你取得了一些進展,在外人看來或許很勵志,而個人所經歷的其實是更加殘忍和痛苦的內心之旅。這整個過程都是那樣壓抑,無法選擇,無法逃避……所以為什麼進展來自說一串髒話呢,因為太難受了啊……

一個朋友覺得它是個勵志故事,並且很多手法上來說有些不足……在我看來它根本就不是啊!它從頭到尾都在痛啊!


我是國王

喬治……幾世來著

六世六世

戰亂紛爭 國家動蕩不安

我的爹爹又去世了「他可是鄧布利多啊」「抹眼淚」

愁了

我有口吃,還要演講

還他媽要在全國人民面前演講

我是真的愁

隔壁那個刺頭兒 希特勒

那貨是真能瞎BB啊

有點羨慕……

不,賊羨慕

但能不能來個好漢給他崩掉啊

崩之前再給他幾個大嘴巴子

我給他受爵 I promise「認真臉」

還有丘吉爾這個老東西 真的氣人

老老實實的給伏地魔當你的蟲尾巴不好嗎

擱我這添什麼亂子呦

還有我哥 George IV

喬治歐巴

這真是個不入流的玩意

他相中的那女的

不是我說 大家都說

長得可真是一般小化

怎麼就想不開呢

連皇位都不要了

我服

我真的服

幸虧菩薩保佑

把我媳婦和羅格賜給我

阿彌陀福

我那媳婦真是溫柔又善良啊

還好看的一匹

美滋滋

媳婦兒,I love you 哦

羅格

嗯……羅格……

與你相遇 好幸運

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小幸運

羅格真好,么么噠

說了這麼多

老子還是真的一點也不想演講啊

但是能怎麼辦

該講還是要講

這群無知的人類

等老子結巴急死你們

略略略略~「吐舌」

做人真的辛苦

做國王也是真的辛苦

如果有下輩子

我要當王妃

羅格媳婦也行

睡了

明天是克服結巴的一天

拜拜~


一流表演、劇情、台詞、配樂。各方面都非常英國范兒的電影。今年奧斯卡的呼聲很高,甚至高過大衛·芬奇的《社交網路》和丹尼·鮑爾的《127小時》

ColinFirth和GeoffreyRush兩位老戲骨太到位了,今年奧斯卡男主和男配應該會被他倆包攬

配樂更是華麗,莫扎特費加羅婚禮前奏曲,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還據說有)勃拉姆斯安魂曲。當國王做完演講,在陽台上面對民眾的時候,背景音樂是皇帝鋼協!

另外,還可以在裡面找到半部哈利波特的演員,例如老國王是鄧布利多校長,丘吉爾是蟲尾巴,公爵夫人是貝拉特里克斯。


含著金鑰匙長大的貴族也會遇到作為人總會遇到的困難。人的本性中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傾向。人總是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揚光大避免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但是作為皇室他必須站出來完成他的使命,努力做著自己最不擅長的事,並把他做的得體,恰如其分。甚至從來都不曾想過會坐上王位,更別提想名垂青史。就像一個有點兒責任心但是並不擅長讀書的人只想打過及格線一樣。雖然他哥哥趨利避害夜夜笙歌卻還得了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美名。這部電影最大的震撼點就是人性的表達非常巧妙。

國王的友情和愛情以及對心理的突破都受力於他的王權身份,有利有弊,他並不十分勇敢和優秀卻用一份真心掙扎著維護一種傳統和品質,這就是貴族氣質。優秀的家族傳統里都會有一種高度的自律精神吧。


精心製作,范兒十足,換句話也可說是滿身匠氣


我最喜歡的細節是國王給孩子講過的那個故事,雖然在真實情況下不知道是真是假,也就是那個企鵝變成信天翁的故事,再努力也不會變成王子。


1. 雖然是用王室題材作為背景,雖然關於一個意料之外的國王的故事,對於我來說,這部電影卻

無關乎權力,也無關乎愛情,我覺得這是一部關於友情和自我克服、自我突破的電影。只不過主人公身份比較特殊罷了。

沒有什麼漂亮的花瓶女主女演員,沒有個人魅力爆表的孤膽英雄,沒有帥到舔屏的小鮮肉,有的是一個英國國王,和一個澳大利亞籍老百姓,兩個(老)男人之間慢慢建立起來的信任和友誼。

他們其實有很多共同點,兩個都是善良勇敢有責任心的人,喬治六世不用說了,「full of guts」,lionel呢,電影裡面也有很多情節說明了這一點,比如我印象最深的,在最後幫助bertie排練加冕儀式的時候,竟然坐在了加冕的凳子上,為了告訴他的「病人」,英國國王喬治六世,this is just a chair。(也是要碰到喬治六世才行,要是換成其他國王,可能Lionel早都掛了)

2.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困難,對於其他的國王,deliver a speech is never a problem,包括對於他那個沒有責任心的哥哥,deliver a speech 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又有什麼用呢?


昨晚剛看了碟片,的確製作精良、表演一流,貌似是為得奧斯卡量身定做。觀看此片需要耐心,因為其節奏平緩,無扣人心弦的情節,也缺乏養眼的帥哥美女。另外要欣賞此片還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否則並不懂得片中諸大師的華麗樂章。

總體感覺這部片子更適合中年高知。當然年少些的文青若想借用此片純正的倫敦腔練習英文,也是不錯的選擇。


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藝術品。

在那一屆奧斯卡,這部《國王的演講》一口氣就拿到了12項獎項提名,並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令到當時勢頭強勁的《盜夢空間》和《社交網路》都黯然失色。

除了劇情上觀眾需要一些耐心解讀,影片從布景、表演、攝影、配樂、剪輯等環節,都堪稱電影製作的教科書。

所以說有些電影看一遍是不夠的,像《國王的演講》這樣的片子,第一遍看劇情和表演,第二遍欣賞配樂和剪輯,第三遍看攝影和布景...

不過說真的,光是演員和他們的表演,都要看個大概兩遍才足夠。

1.那些英倫熟面孔

看第一遍的時候,許多人都會發現很多熟面孔。

比如男主角科林·費爾斯,人稱柯林叔,《王牌特工》里的特工導師,本片飾演患有口吃的國王接班人。演口吃本來就很不容易了,他還需要演出活在國王和哥哥陰影之下的壓抑感覺,but he did it,你能從他的眼睛裡面感受到無窮的壓力,頓時有個國王給你當,你都不願意當的那種感覺。

和柯林叔搭戲的男配角傑弗里·拉什,人稱「巴博薩船長」,不知道看慣了爆米花電影的朋友會不會認出他。其實這位澳大利亞老戲骨早在1997年就已經成為奧斯卡影帝了,演好一位語言治療師對於他來說,那真是a piece of cake。

提名最佳女配的女主角海倫娜·伯翰·卡特,人稱紅皇后。當英國人看到她再次以古典造型示人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可以用一句話表達,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做TMD驚喜。

她剛開始出道的時候就是演這類高貴女人的戲路,只是後來演怪咖去了,包括《哈利波特》系列裡的女黑巫斯萊斯特蘭奇,《愛麗絲夢遊仙境》里的紅皇后。

她上街的時候,則是這樣的。

但就是這樣的她,被英國授予了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英女王親自授勛。

而巧合的是,她在《國王的演講》中,飾演的男主喬治六世的妻子,正是當今伊麗莎白女王的母親,我們也會看到童年版的英女王。

除了海倫娜·伯翰·卡特,男主的父親,邁克爾·剛本也是演過《哈利·波特》的英國演員(祖籍愛爾蘭),人稱鄧布利多教授。

英女王當時還是個孩子,但大名鼎鼎的丘吉爾早已是個胖子,哈迷們肯定很眼熟,因為他就是演蟲尾巴的蒂莫西·斯波。可能是蟲尾巴又邪氣又猥瑣的形象太過深刻,許多人都表示這個丘吉爾無法接受...

男主的任性哥哥由《記憶碎片》的男主蓋·皮爾斯出演,不演不知道,一演還真有幾分王子的氣派。

另外還有男主現實中的前女友,詹妮弗·艾莉,人稱Lizzy,曾經和柯林叔在95電視劇版《傲慢與偏見》假戲成真談過戀愛,她的母親則是老版《蜘蛛俠》三部曲里的梅姨。

後知後覺這麼多「熟悉的陌生人」之後,大概就要看第二遍認認臉了。況且裡面的配樂和剪輯什麼的,拿出來單獨欣賞也是一流的視聽享受。

2.教科書式的配樂、畫面、剪輯...

《國王的演講》開場就有著《觸不可及》那般動聽的鋼琴曲作為配樂,一首《the king』s speech》,帶出整部影片優雅而莊嚴的格調,鋼琴負責優雅,弦樂負責莊嚴。

這種莊嚴的感覺也時刻給著男主角一種無形的壓力,所以弦樂會有種緊張感,呼應著他的緊張而擔憂的心理。電影配樂難就難在要與劇情人物相融合。

但即便如此壓力山大,他也不能失去皇室的優雅,再加上自己本身患有口吃,這座山沒把他壓扁就算走運了。

皇室的優雅還體現在布景上,沒有任何特效,觀眾所看到的服裝、背景,全都是由幕後團隊一手一腳的人工製造,100%真實不參雜,奧斯卡的評委們都是老一輩,他們大多也喜歡這種還原電影真實性的感覺,幾乎做到極致的美感,美到很多畫面都可以直接截圖作為桌面。

極致典雅的同時,已經沒有實際權利皇室也不像《茜茜公主》那般奢華,這不僅忠於真實的歷史,還有意無意中反映出皇家成員淪為「演員」的唏噓,其中以喬治五世移交權利的一段戲最為突出。

不過皇室成員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力量,《國王的演講》又引用了多首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古典音樂作為襯托。

特別是電影最高潮的演講部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簡直就是絕配。從一開始的緊張地緩緩進行,隨著演講的漸入佳境,到最後層層推進的情緒激昂,正好切合了戰爭前期的那種準備決一死戰的氣勢。

與這首名曲同時進行的高潮部分,柯林叔和傑弗里·拉什的表演無需再提,值得再拿出來欣賞的還有這3分鐘的平行剪輯。哪怕兩位主演的表演再好,如果畫面一直是他們倆是容易讓人「膩」的,也無法表達此次演講的歷史作用。於是利用平行剪輯帶出此次演講中的工作人員、國民聽眾,剪切隨著國王演說的程度變快且恰到好處,特別是丘吉爾這個角色給了好幾次特寫,歷史感就增加了不知幾千萬公斤了。

音樂很常見,手法也常見,但如果運用的恰當好處,就能成為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作品。

《國王的演講》就做出了這麼一次教科書式的示範。

3.克服恐懼,就不要去想結果

劇情雖然是屬於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類型,但其實劇情的看頭在於主角的內心變化,國王的演技也很好地呈現了出來。

對於要準備公開演講緊張到壓力山大的朋友來說,花兩小時看一部《國王的演講》可能會比花兩小時熟悉演講稿還更有效益。

因為世界上真的沒有幾個準備要演講的人,壓力比喬治六世更大了。如果背著一個全國乃至全世界壓力的口吃能夠講好3分鐘的演說,那如果只是在一家公司甚至是產品發布演講,那點緊張真的算不了什麼。

因為很多時候你講不好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或者是一個團隊的事,但喬治六世講不好,是一個國家的事。

(真實中的喬治六世)

所以電影中也有一些勵志電影常見的部分,例如喬治六世反覆地訓練和克服自己口吃的癥狀。普通人只需要熟悉演講稿,而他卻還要做這樣的準備。

當然更加深入的不只是克服口吃這一癥狀,還要克服來自全國的壓力,克服來自於父親和親哥哥的人生陰影。

隨之而來的,是恐懼。

於是如何做好這次戰前演說的過程,同時也是克服恐懼的過程。

其實喬治六世擔驚受怕的原因,除了童年的影響,還有就是他本身對自己缺乏自信,和太看重失敗後的結果造成的。

這也許也是很多人對於某件事會感到恐懼的原因,因為要面臨的後果,自己一個人很難去承擔,一旦失敗就很可能摧毀自己。

一旦感到害怕,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所以要如何克服呢?也許把注意力都放在事情的準備和練習上面,就像喬治六世每一天都刻苦練習一樣。總而言之,不要把思緒都放在那可能根本不會發生的結果上。

與其思考能不能做好,不如思考如何儘力去做好。

當然克服恐懼並不只是這部電影的唯一主題,作為傳記電影,《國王的演講》也歌頌了喬治六世和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和「誇級別」友誼,還有一些對當時局勢環境的一些「懷舊」。

所謂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往哪個主題去看也取決於觀眾口味和習慣什麼的。給欣賞的人留有自己的思考空間,這才是藝術品。

8分點評

IMDb評分8.0

豆瓣評分 8.3


國王的口吃里可以照見自己想要深深掩蓋卻不得不暴露於人前的缺陷


不要被片名那五個嚴肅而又古板的組合詞阻撓了看片的興趣,其實充其量不過是一部不落窠臼的文藝歷史劇。有一些批評家指齣電影情節和歷史不符的橋段,比如丘吉爾其實努力支持過愛德華八世,而非像電影里那樣一開始就希望他退位;而喬治六世的家庭其實也遠非電影中描述的那樣幸福美滿,不過但王室題材的電影如果沒有些重新編排的「洗白」恐怕也很難面世。

皇室逸聞多為香艷歷史和裙邊往事,比如謳歌一段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君王順帶再配上一位來自民間善良而單純的村姑。喬治六世這位筆挺而細長外加堅毅的面孔等充滿了英倫男性外表上所有優點的公爵,想必無論放到何時都是一個標準的帥哥,然而生存的時代以及自帶內心脆弱的特質也註定了在歷史交替的時刻走上王位的他是個悲劇人物。當時的納粹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善於激情派演講法的狂熱分子希特勒,而美國的迅速崛起也使得英國從此喪失了主宰世界的話語權。可以說是到了就算天賜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也無法力挽狂瀾阻止持續衰落,不過就是把英國衰落的開端拖晚個幾年而已的地步。

原本生活在父親暴力以及優秀哥哥欺凌下毫無登基希望的約克郡公爵,卻在國王喬治五世逝世以及「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哥哥因感情問題無法被內閣接受的情況下被推到風口浪尖。但就類似於想做音樂家聽覺肯定要好,而想成為攝影師觀察能力一定不能差的道理一樣,單從政治能力上來講遠比哥哥有責任心也有魄力的喬治六世,卻因首次當眾演講中因從小口吃的毛病而發揮的極其丟人。於是,喬治六世沮喪痛哭而內閣大臣尋遍名醫嘗試了所有已知的方法卻仍無所獲,王妃找到的語言治療師羅格卻在國王已經失望到不相信自己與任何人的情況下露出水面。

當然,國王的口吃並非純粹天生而是源於童年時期很重的心理阻礙,在潛意識中對演講以及治療不好產生恐懼,甚至讓他產生了對王位期待卻對自己滿是懷疑的矛盾態度。於是,本片的編劇大衛·塞德勒沒有讓這個故事落入以如何治療國王口吃為主線的俗套,而是把筆墨「雨露均沾」的放在了與語言治療師羅格不斷改善的關係,以及通過很多諸如和妻子女兒良好關係而和父親哥哥有些隔閡的細節來描述他的靦腆和善良。並試圖以此來營造出飽受心理生理困擾,到最終慢慢克服的勵志國王形象。影片結尾充滿治癒卻又不落俗套,雖然在羅格的幫助下國王並沒有完全治癒口吃,卻已經不再懼怕口吃。

雖然故事明面上還是沿著喬治六世如何矯正口吃獲得王位,並如何雪恥此前演講的軌跡行進,但隱含的寓意卻包羅萬象甚至給人一種「或許喬治六世不是王子而是認識的某某某」的臆想。除去通過自立自強手段慢慢克服恐懼並面對並不完美自己這一明顯的教育意義外,口吃的國王卻能流暢給兩個女兒講的那則「企鵝變信天翁」的故事也充滿了象徵意義。他從小生活在懲罰與否定教育的童年中,與所有因「重男輕女」而備受冷落的孩子一樣變得看起來小心謹慎、乖巧聽話,實則在壓抑和渴望在父母心裡贏肯定的成長中傷痕纍纍且嚴重缺乏自信與鬥志,甚至直接引發了口吃的生理疾患。

以至於糾其病因來看治療的基本方法也無疑是要打開心結,並通過治療心理創傷的手段來使其痊癒。而影片引用給兩個小公主講故事的橋段不光預示了其在家庭美滿的情況下可以治好口吃,也是不再「重複錯誤」的現身行為。故事中的爸爸被邪惡的巫婆詛咒變成了企鵝,在走了很長的路以及一頭鑽進水裡的努力下終於趕到午餐前成功回到了宮殿,並在小女孩的親吻中變身。然而並沒有在孩子們的期盼中變成了一個帥帥的王子,而是化身為鳥類中翼展最寬的信天翁來保護家人。

這一故事無疑挈領地喻意了全片的主題,英俊儒雅並儀錶堂堂的國王卻偏偏生有上不了檯面的口吃毛病,好在有了帶領他前行的「擺渡者」也就是語言治療師羅格的幫忙讓他完成了對他來說最艱難卻又最重要的演講,並以此給家庭及英國民眾帶來驚喜。然而驚喜過後的笨拙企鵝並未就此脫胎換骨變完美,但完成了演說的他卻因此化成具有更堅強翅膀的「信天翁」來保護他的子民。當然,除了充滿治癒效果的「變身」外,國王與治療師之間踏破階級界限的友誼也無疑成了本片中最具催淚效果的橋段。而唯獨在面對妻兒時可以不設防線的國王,也終於又找到了不會對自己卑躬屈膝卻仍然值得百分百信任的朋友。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

來一起小打小鬧吧!


傲嬌口吃皇帝遇上腹黑語言老師,結局兩人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多好的一部電影啊,開篇映入眼帘的是莊重肅穆的聖誕演講,背景一下拉到華麗英倫的白金漢宮。隨著鏡頭主人公開始愈發清晰,他的神情彷彿極度緊張,旁邊一側觀眾席上坐著他老婆,面帶微笑,好像一切都預示這接下來這場隆重的聖誕演講是多麼的歡欣鼓舞與美好!

背景回到18世紀,英國國王可以掌轄當時世界1/4的人口,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全世界各地的英屬國。當時無線電開始普及,國王可以通過麥克風宣讀皇家的執政理念,以及各種節日祝詞。當時的國王喬治已年過半百,他有兩個兒子,老大愛德華,老二博迪。

來接上面暫停的畫面,他移步上前站在麥克風前神情恍惚,肌肉緊繃。就在這一刻時間到了,該這個主人公發表聖誕賀辭了,觀眾席上的眼睛都望向了他,他果然沒有辜負大家麥克風播出了聲音,但是他的嘴唇開始顫抖越來越急促,越來越急促,直到他結結巴巴發出另幾個單詞後便再沒了聲音,只有那種緊張,自卑感在環繞著他。他的老婆用愛意的眼神注視著他但卻露出一絲絲苦楚,觀眾席上的其他人好像一臉失意,鏡頭到這裡結束了。

畫面來到一個豪華宮廷,從上到下,從遠到近,不愧是英國人的電影,一股淡淡的清香和樸素莊嚴感襲面而來,這個鏡頭就像讓你置身其中,迫不及待地觀察四面的皇庭景緻,鏡頭拉的很悠長不急不慢,這時一個卧室里坐著一個面帶微笑的女人和兩個孩子她們有說有笑,門開了,踏步前來的正是那個搞砸聖誕演講的主人公,他的表情總感覺那麼不自然,夾雜著各種情緒。可是他還是穩穩的坐在了地上,他的妻子就在床的一邊坐著,他的兩個女兒齊聲道爸爸講個故事吧。他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從前有兩位小公主: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她們的爸爸是一隻企鵝,因為他被一個邪惡的巫婆詛咒了。這對他來說太不方便啦,因為他喜歡抱著他的公主們……巫婆讓他們去南極,如果不能飛,這可是很長的一段路。他一頭鑽進水裡,只為了能在午飯前趕到,他還讓一個過路的擺渡者帶他過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宮殿里,給了廚師、媽媽一個大驚喜。小女孩們在廚房,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和吻。在那個吻之後,你們猜他變成了什麼?」

故事到這裡,所有人都會跟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一起神往地笑著,脫口而出:「他變成了一個帥帥的王子!」但企鵝公爵給出的答案是:「他變成了一個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們失望地「哦」了一聲之後,企鵝爸爸張開雙臂,解釋說:「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著他的兩個小寶貝了!」然後,他略顯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們面前,緊緊地摟住她們,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視下,將慈父的親吻降落在女孩們金黃的捲髮中。或許在這裡已經定調最後他的口吃並不會完全治癒,企鵝變成了信天翁沒有突破天際(天際這個詞很好用啊從她那裡get的),都是禽類但卻已有很大的改變,可以勇敢地去擁抱她們!

這裡的擺渡者,另一個主人公出現了,萊昂納爾博迪的語言治療師。尋醫問葯無果地博迪有幸在他妻子的幫助下找到了他,從一開始對話便可得知,萊昂納爾是個洞悉世事,不卑不亢的人。但與博迪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他的身世,遠沒有博迪皇家二公子約克公爵的身世那樣高大,但他有的,博迪沒有!就是沒有啊!

兩人就像一對反義詞:地位一尊一賤,態度一張一弛,情緒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態,賤者並無卑微之心。萊昂納爾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謹矜持、暴躁不安。在導演的鏡頭下,博迪(科林)和萊昂納爾(傑弗里)瘋狂飆戲,將生活中的的喜怒哀樂,將表情上的細微變化刻畫的淋漓盡致。

在一天天的努力下,博迪的口吃在緩慢改變,但是那種緊張感,自卑感貫穿始終。他害怕著什麼,從小腿畸形被矯正,從四五歲開始口吃,在皇家裡這樣的事情可真是不讓人感到溫暖。最後被世人稱讚的愛德華,博迪的哥哥在繼承他們父親的王位不久後便棄江山,抱美人。博迪和他的妻子懷著忐忑不安地心繼承了這個王位,博迪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就是後來和希特勒對戰的辣個男銀,想必大家都熟知丘吉爾吧,丘吉爾和他關係挺好,至於博迪、博迪妻子、丘吉爾他們都是在二戰中激勵人心的存在,博迪的妻子幽默體貼入微拉近了皇室與人民的距離,後來和德國開戰後,她四處走訪被轟炸的地區。博迪在此期間發表了很多很多次演講,他的口吃好了嗎?沒有,但是每一次都有他的擺渡人萊昂納爾在他旁邊鼓勵他,一起完成一個又一個演講,口吃已經改進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演講在當時可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鏡頭切換了無數個場面,大家在聽著這個口吃的國王如此字字道道來,心裡充滿了辣種戰鬥指數。

其中過程相當艱辛,他們發生爭執,價值觀的衝撞,但是他們心裡卻永遠堅信彼此。萊昂納爾堅信他將會是個好國王,博迪雖然嘴上各種質疑他的能力,心底卻還相信非他不可!

每天做一點就好,一點點就行,做的再爛的都行。

真正優秀的人,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反倒更多。之所以他們沒有哭天喊地,完全是因為他們心靈足以強大去面對一切問題。那些優秀但脆弱的人依舊過得很糟心,甚至因為脆弱失去了優秀。

有時候會覺得就像爐火上燉著的一壺水,雖然火苗始終溫文,然不知不覺中水溫已至沸點。有時候卻會覺得那種想要撕碎一切的力量、那種想要去感受一切的力量,在我的心臟里、血液中、神經細胞里、發出的悲憤。

有的人也許言辭流利,擅於煽動,但卻可能是惡魔;那些羞澀木訥甚至笨拙的人,卻可能有一顆善良勇敢的心。

博迪告訴我們生活,是一門抗爭與妥協交織的藝術。抗爭,代表著不服;妥協,意味著認命。在二者間找到平衡,是終其一生的功課。

人的潛能是有限的。逼自己一把,能達到的高度,就是自身的「天花板」。天花板之上的世界,更美妙、更驚艷、更絢爛——但它超出了你的能力,它不屬於你。有人邏輯嚴謹,有人天生心思細膩,這些都是天賦。去做與天賦相匹配的工作,會讓天花板更高一些。

只要不再恐懼,就無需藉助幻想。對嗎,很對,但是很難!你口中不以為然的所謂小插曲,在我看來,那就是全世界啊!博迪坐擁當時權力的巔峰,物質雍容華貴,但是他的溝壑卻是口吃,不能好好說一些小學生都能輕易讀出的演講稿,對於他來說卻要用一生來抗衡!


電影《國王的演講》講述了二戰時期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因為口吃不敢在公眾面前演講,甚至不能好好說話,最後在醫生羅格的幫助下重新建立起自信,並在二戰期間在全國人民面前發表廣播講話,鼓勵英聯邦人民同法西斯分子做鬥爭,堅持抗戰。在喬治的治療期間,與醫生羅格也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友誼,感人至深。

自信對於演講者來說十分重要,缺乏自信的人畏懼公眾,不敢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也害怕他人對自己的審視。作為國王的喬治,由於其幼時的特殊經歷,使得他極度缺乏自信,不敢在公眾面前自我表達,始終生活在自卑之中。喬治口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羅格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其樹立自信心,克服心理恐懼,增進表達能力,實現在公眾面前的表達自如。

在影片的開頭,喬治於1925年在大英帝國博覽會閉幕式上代表他的父親喬治五世發表演講,那是公眾藉助當時先進的無線電技術第一次聽見皇室的聲音。然而,當喬治走上演講台,觀眾起身向他致敬,桌椅挪動發出哄哄的響聲,成千上萬的人盯著年輕的王子,喬治感受到了恐懼,他的嘴唇一張一合地顫抖,欲言又止,眼神飄忽。忽然一聲清麗的馬嘶從運動場中央向四周散來,會場的氣氛凝固到了冰點,喬治的內心也尷尬無奈到了極點。整整30秒過去,喬治才緩緩吐出幾個字:「I …have received … his majority…」喬治顫抖的聲音在會場回蕩,就連一連好幾次都沒發出來的「the…」也被麥克風放大,放到運動場上供人審視,這就彷彿在把喬治最難以啟齒的缺點無限放大,供公眾嘲諷。影片將一個口吃者對自身缺點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喬治作為王室成員,身份特殊,就像王后說的:「我丈夫的工作就是在公眾面前演講」,然而他卻說不出來!倘使喬治是一個普通人,他便不需要如此殘忍的被要求去面對自己的缺陷,影片正是在描勒這樣一種矛盾,處於矛盾中的喬治不僅在抗爭自己的命運,更擔負著英聯邦的使命,在二戰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民眾需要一個堅強的王室與他們站在一起共渡難關,軍隊需要一個堅強的王室鼓勵他們堅持抗爭,喬治必須有所作為。

影片中提到,在喬治小的時候,因為口吃遭到哥哥的嘲笑:「伯、伯、伯、伯……蒂」,喬治的父親不但沒有制止,反而鼓勵愛德華這樣做,以為這樣就能刺激喬治好好說話,但這無疑在喬治心中埋下了自卑的種子,老國王對他口吃問題的忽視以及錯誤的矯正方法是喬治口吃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

從小,喬治以為自己不可能當上國王,不僅因為從繼承順序上輪不到他,還因為他口吃嚴重,不能很好履行國王職責。喬治的哥哥,王儲愛德華八世風流倜儻,精明強幹,精於政務。喬治則相形見絀,從小便生活在哥哥光環下的陰影中。所以在影片中,當哥哥沉迷於女色不理國政的時候,喬治感到無奈,找到哥哥與他爭辯,希望他理性面對自己的感情和責任。但是小時候的陰影影響太深了,喬治依然從心理上畏懼哥哥,所以他緊張地說不出話來,不僅被哥哥誤會,還遭到嘲笑。當得知自己要當國王的時候,喬治感到惶恐,覺得自己處理不好國政,不適合做國王,甚至為此在王后的懷裡大哭起來,喬治的自卑心理可見一斑。

影片中喬治告訴羅格,在自己小的時候是左撇子,為了糾正他,他父親就懲罰他。喬治曾經膝蓋外翻,為了糾正他走路的姿勢,他被迫日夜戴上金屬夾板,這些很有可能在生理與心理兩方面都影響過喬治,使他從小自覺卑微,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並最終導致身體機能的紊亂,進而影響到說話。

有資料顯示,喬治六世的口吃並未最終痊癒,他甚至畢生都在與口吃做鬥爭。可見他的口吃並不完全是心理原因,也有一定的生理原因,囿於王室在此方面的隱晦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影片中的一個橋段也可以推斷出:喬治六世在找到羅格醫生之前,在一名專業醫生那裡就曾接受過如同雄辯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一樣的,用口含玻璃珠說話,增強舌頭力量、加快發音的速度進而矯正口吃的治療方法,這是一種很明顯的矯正生理性而非心理性口吃方法。並且,由於應該皇室十分強調血統純正,所以近親結婚比較多,結果就是遺傳病也比較多,比如威廉王子的謝頂便是英國王室幾百年的遺傳。英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口吃的國王(忘了名字,沒網,百度一下補上),而且影片中提到喬治的弟弟死於癲癇,所以很有可能他的口吃具有遺傳性。

那麼喬治的口吃究竟是生理性原因多一點還是心理性原因多一點呢?在電影開始階段有這麼一個場景:喬治在給自己的女兒們講訴企鵝的故事的時候,那是很大一段話,他不但說得很流利,沒有表現出嚴重的口吃,而且甚至比普通人的語速還要快。喬治在第一次見到羅格時說:「……可以呆在家裡陪陪妻女,沒人管我結巴的事。」喬治在家庭這種溫馨、輕鬆的環境下,面對自己的妻子女兒,他敢於表達自我,不害怕被嘲笑,講故事也可以講得很流利。其次,在與羅格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喬治表現得很緊張,每句話都會結巴,而第二次見面結巴少了一些,儘管這個時候喬治還並沒有接受治療,再往後便越來越少,甚至很流利。可見,交談的對象的親近程度和說話的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喬治說話,喬治口吃的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而非生理原因。

傳奇四辯蔣昌建先生在參加「天天向上」一次節目的時候,應主持人要求教中文不太流利的矢野浩二(日本人)把中文說得流利一點,最開始,蔣昌建問了浩二幾個問題,浩二回答得磕磕巴巴的,然後他打斷浩二,叫他隨便講講自己,於是浩二開始說:「我叫矢野浩二,我是一個演員,我來自日本橫濱……」說得十分流利,沒有了之前的磕磕巴巴。當時蔣昌建說了一句話:「當一個人在表達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時候,他很自信、很熟悉,就可以說得很流利。」所以說,喬治這種心理因素多於生理因素的結巴在後天是可以通過增強自信心來矯正的,最重要的就在於建立起喬治的自信心。

羅格的訓練方法

在影片中,在喬治六世在第一次接受治療的時候,羅格給喬治戴上耳機,放大聲的音樂,使他自己聽不見自己說話的聲音,再叫他讀一段演講詞,當時的羅格雖然沒有怎麼在意,認為羅格這是在戲弄他,生氣地走掉了。但在喬治把錄音拿回家聽的時候,伴隨著流動的音樂的是喬治鏗鏘有力,剛毅堅定的聲音,沒有了以往的結巴,有如播音員的水準,就連王后也驚訝得張大嘴巴。

因為國王發表廣播演說並不具有互動性,國王只需要關注說好自己的演講詞,而不需要聽到或者看到子民對於他演講的即時反映,所以對喬治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麼嫻熟的演講技巧,只在於不用不正常的語速說話。讓國民聽見他的聲音,讓他們知道,國王始終與他們在一起。在影片中插入了一段同時期希特勒的演講,眾所周知,希特勒是著名的演講家,他的演講具有很強的煽動性,他的肢體動作豐富有力,語氣堅定、節奏感很強。能令理性而又賦於邏輯的德國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忘乎所以。相較之下,喬治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於是當時露出了欽佩而又畏懼的表情,這也為日後喬治在二戰中國家責任的壓力下致力於治癒口吃埋下伏筆。

自卑的人往往敏感於周圍的一切,總感覺周圍有無數雙眼睛在審視自己,打量自己,喬治也是一樣。影片開頭那一幕,喬治盯著一直亮著的紅色指示燈,又有現場成千上萬的觀眾在打量著他,他緊張到說不出話來;而在二戰中的那次廣播演講,羅格特別提到:「我一會兒會叫人把燈給關掉,免得讓你感覺彷彿有一雙邪惡的眼睛在盯著你」。並告訴喬治他只是在對羅格一個人、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說話,這一細微的變化免除了喬治的憂慮。正如第一次治療的時候,羅格給喬治戴上耳機,使喬治能夠自由表現,不用在乎周圍人的看法,從而實現演講上的輕鬆自信,遊刃有餘,這也堅定了喬治要找羅格接受治療的決心。

在羅格對喬治的治療是各方面的:加強鍛煉、放鬆下巴、放鬆肩膀、練慣用胸腔發聲……也有心理方面,用一些話激勵他,告訴他,他可以的,無論是做國王還是演講,羅格和王后都在背後積極支持,不斷鼓勵。就連丘吉爾都鼓勵喬治說:「我以前也有口吃,家族式的,天生大舌頭,做手術風險太大了,我就把這種嗓音變成了自己的特色」。喬治望著丘吉爾,說了一句「謝謝」。在此,之前羅格與喬治之間的一段對話便是與丘吉爾鼓勵的最好的對仗:如果口吃能顯得莊重,那我就做最莊重的一個英國國王。羅格甚至坐在象徵王權的椅子上,刺激喬治,讓他憤怒,進而慷慨激昂、流利地說話;當喬治說不出來或者嚴重結巴的時候,羅格叫他唱出來,有節奏的唱出來,這樣不但用節奏來克服結巴,還能解開童年被嘲諷的心結;當喬治在某個音節上卡住的時候,羅格甚至叫喬治用髒話代替,用髒話緩解因結巴帶來的不悅、釋放感情,有激情地演講。最終,羅格與喬治建立起了很好的私人友誼,從一開始羅格就堅持要稱呼喬治只有他家人才能稱呼的「伯蒂」,拉近彼此距離,這不僅使得喬治能夠認真接受治療、在羅格面前暢所欲言,而且使喬治能夠在輕鬆的環境下接受長期的治療。影片最後也交代了,二人最後不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喬治給羅格授予了勳章,而且之後喬治的演講幾乎都是在羅格的陪伴之下。喬治抗擊口吃的鬥爭也成為英國人民與法西斯勢力堅持鬥爭最好的註腳,激勵著人們克服困難,努力掙脫自身缺陷的桎梏,同命運做鬥爭。


Here it is

67:【演講】:喬治六世 1939年對德宣戰原聲


劇情大家說的差不多了

我就從色彩方面給大家看些圖吧

不是專業的 無法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這些畫面 單從觀影感受來說 實在太棒了


真的很不錯的一部電影,我有時經常會想,什麼叫很棒的電影,看完這部我終於想明白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換做別人來拍,一定是拍不成這樣的,結尾把我感動的哭了笑,笑了哭,但是卻一點也不煽情做作,不管是國王還是王后醫生,都演的好極了好極了,辛普森夫人,溫莎公爵,丘吉爾都那麼像,真是很神奇啊


讓我入坑的電影。


推薦閱讀:

電影里的畫外音、內心獨白和旁白分別如何定義?區別在哪裡?
X-Men 里變種人等級如何劃分的?

TAG:電影 | 國王的演講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