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知識管理有無意義?

我個人的實際情況是,用過了好些工具,也積累一定的內容.問題是,平時卻鮮有興趣去消化,重讀這些資料.隨著資料庫越來越大,感覺放著浪費,丟棄又可惜.請問大家有沒有這個問題?


個人知識管理本身是不創造價值的,個人知識管理的意義在於融入到你關注的業務領域中,加速你個人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PKM很多時候是催化劑,必須要附加在你現有的行業工作上。

不要執著於個人知識管理和相關工具本身,當你忘記個人知識管理,但是卻發現針對新問題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找到解決問題方法更快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價值體現。

對於龐大的資料庫,還是需要進行資料庫和文檔分類的整理,方便後續使用時候的查找,知識庫很多時候並不需求完全精度,而是泛讀為主,形成知識索引記憶,要用的時候馬上能找到。

另外推薦everything搜索工具,你可以到網上去下載。


就樓上的問題,我覺得關鍵在於「鮮有興趣去消化」,如果能夠把這個問題克服了,個人知識管理的意義也就自然顯現。

知識管理,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有明確的目的,在管理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對自己的目標所起到的作用,不斷產生正向反饋,就會有更多的興趣乃至於樂趣去消化。所以建議是用時再學,學了就用,也不用為資料過多而憂心,發現學習的樂趣,自然而然。


積累內容的工具是否多為Google Reader、EverNote、Wiz、OneNote、Scrapbook?

如果是的話,那很正常。

確保你的資料庫其中的關鍵功能:搜索。

不必去看完所有的資料,下次你也不要盲目地收集資料,收集之前必先過目資料內容。某天如需使用資料,可通過搜索功能完成。

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圖書館,喜憂並重,喜的是資料充足,憂的是沒精力看完。這也擔憂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的資料有一個明晰的分類,以及強大的搜索功能,這就夠了。

你瞧知乎,這個問答站點有很多令人想看到的高質量問答,我BT一點,用wget全部抓回來,垃圾信息充斥的,但知乎的站點本身有一個搜索功能,用搜索就可以了。


個人知識管理當然有意義。

有一個遊戲叫做模擬人生(The Sims),要完好這個遊戲,除了自己多花時間在午夜山谷多探索外,我們還可以到遊俠網上讀十頁攻略,在別人的經驗指導下玩出自己的花樣。我們的人生也是一個養成遊戲,不過更真實,更複雜,更殘酷。而且,多數人都沒有作弊器。

個人知識管理的意義就在於此,人生的攻略指南、日常生活的說明書,個人的維基百科。現在假設你是《模擬人生遊戲攻略》編輯,如果用時間順序決定章節先後,大多數人那麼無非就是求學、工作、成家、事業、養老那麼幾章,每一章我們面對的主要矛盾不同,實際境遇也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

當然,不是一定要用時間順序來構建個人知識管理的體系,你是自己人生的船長,你自己掌舵的時候,要思考自己從何處來,站在哪一個位置,又要往何處去。想清楚自己在幹什麼,該幹什麼了。再針對性積累做這些事情,完成這些目標所需要信息。舉個例子就是,如果當前我的工作遇到了瓶頸,而學好英語是突破這個瓶頸的關鍵因素,那麼在我的個人知識管理體系當中,就應該有一節,叫做英語學習,我可參考別人的學習經驗,探索自己學習方法,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並且記錄自己的學習實踐、學習筆記……

把學習資料從網上下載到硬碟,把別人的學習計劃粘貼到本地文檔里,不管存在印象筆記、有道筆記,還是為知筆記,這都只是完成了情報搜集的工作,對於更複雜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個性化,更符合自身情況的解決方案,因此自己的模擬人生遊戲,還是自己來編輯攻略指南。


第一:總結就很重要,即使再也不看,總結過和沒總結過就不一樣;

第二:有時間回顧或消化確實也很重要,其實不一定很花時間,關鍵是抽空養成習慣。


個人知識管理當然有意義。知識是讓人生存的最核心法寶之一,我們每天的溝通、寫東西都是在不停的學習和運用知識,人無時無刻離不開知識。你可以想像如果腦袋的無知識,人會是一種什麼狀態?

學習積累知識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如何去管理個人知識,從古至今並沒有一個通用或者完整的體系方法,即使有,它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改變。歷史的個人知識如何管理且擱置不談,在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獲取知識途徑已經非常的輕鬆,互聯網的各種知識早已鋪天蓋地,那麼怎麼才能有效的去管理個人知識呢?我有一些個人建議:

  1. 為自己的知識定義學習路線,也就是學習計劃,周期不用太長,建議以年為單位;
  2. 明確獲取知識的來源,工作、網路、書籍、培訓等;
  3. 選擇合適知識導航積累工具,很多人喜歡花大量的時間去收集知識內容,而不去設計自己個人知識的導航和相應管理導航工具,例如可以選擇excel、outlook、onenotes等等
  4. 培養獲取知識的習慣,找到任何有價值的知識時,別忘記當場mark下來,便於後期查找,另外,重要的是要堅持
  5. 定期總結知識和方法,任何知識都有方法和技巧,哪怕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也是一種提高
  6. 定期優化和清理自己的知識導航,時間長了,個人知識導航會越來越多,但時間可以證明真正有用的知識不多,把那些你認為有用的知識導航存儲下來,清理無用的知識導航,並重新分類
  7. 提煉和創新自己的知識,定期在互聯網發表一些有創新的想法來檢驗自己的學習內容,不用擔心創新點別人已經提出過,只要在自己的知識基礎創新即可,因為你的學習標準和參考對象永遠是自己


分析樓主的現狀,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平時收集了過多的資料,卻沒有「對知識進行結構化」造成的。拎出這些資料中的一個小片段看看覺得挺有用,認為下次可能會用的上,可真正碰到這問題時卻又想不到或根本找不到,久而遠之便遺忘在了電腦里的某一個角落,典型的「放著沒用丟了又覺得可惜」。

至於如何實現知識的結構化,建議樓主學習一下GTD的五個環節:

收集(Colleting)

整理(Processing)

組織(Organizing)

回顧(Reviewing)&檢討(Checking)

執行(Doing)

1、收集

可以通過RSS、豆瓣、話題搜索等手段收集。個人喜歡藉助GoogleReader、網文快捕(CyberArticle)、OneNote、Excel、NoteExpress等工具。

同時到互聯網上下載相關話題的思維導圖,比如棲息穀的思維導圖

版塊,其版主閑來逛逛經常會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思維導圖。

2、整理

每隔一段時間就對上面的收集內容做分類處理,當每一類的數據量足夠大時就建立相應的TOPIC,時時保持關注。個人喜歡使用MindManager對收集的知識進行分類處理,並通過Personalbrain對知識進行分解、神經元網路關係處理。

鑒於整理的方法,建議閱讀《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和《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兩本書。

3、組織

與上面的步驟相輔相成,目的在於將客體知識點主體化,通俗地說就是將外來的知識點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或形象地講就是在整理的知識中抓取其中一個TOPIC對各知識點進行包裝。簡單有效的實施方法就是製作PPT以及思維導圖向別人或內心的自己講述一個TOPIC,進行一次演講。

4、回顧與檢討

陳舊的知識會過時,所以要不時的進行除舊處理,刪除或更新一些很舊而無用的知識點,將過期的思維導圖或PPT進行存檔。

5、執行

通過以上方法建立的知識一定要多用,PKM的目的在於使用知識而非收集知識。

JerryZheng

發表於2011-5-13

更新於-暫無


呵呵,樓主還是將個人知識管理等同於資料的保存了。

在《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中,我們將PKM定義為知識的學習、保存、傳遞、利用和創新,保存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如果沒有從學習到創新的循環,單純的諮詢保存沒有基本上沒用!

我們經常說,這個世界不缺信息,也不缺知識,缺的是信息知識與個人工作場景、需求的匹配,存再多的資料如果沒有需求,誰都不願意去看。


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你可以花時間在收集整理資料,同樣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思考,哪個更有價值? 對於知識和信息,現在的問題不是缺乏而是太多,怎樣做出取捨? 有些東西是看一篇文章看一個攻略能搞定的,這些東西不需要收藏,你只要有足夠好的搜索技能,知道去哪兒找,收的目的恐怕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 也許以後會有用,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 有些東西是需要慢慢學習體會,親身體驗乃至隨著閱歷的增長才能真正明白,這樣的東西收了也沒有用,你得給自己創造體驗的機會.


個人知識管理非常有用。請聽我的故事

個人知識管理步驟如下圖所示。

我最近每天原創一篇文章,主題是關於思維導圖、時間管理、個人知識管理等方面。

特別是分享知識這個環節非常重要。

通過每天的分享,通過每天寫文章,我收穫很多好朋友,收穫很多機會,當然還順帶有人打賞。最近有人給我打賞500元。

到2014年12月3日,我已經連續每天原創一篇文章80篇了。

最後,如果你害怕自己分享的東西沒人看,害怕自己分享的東西質量不高。

你只需要記住王通的這句話:只有你敢寫,就有人敢看。


個人知識管理一定是有意義的,只不過看你care不care

就像你銀行賬戶裡面的錢一樣,理財讓錢體現更多的價值,當然你不管他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只不過錢會隨著時間貶值,你的知識也是一樣。


事情的意義還是取決於我們個人的需求。

當我興高采烈地從某網買回一堆書打算寒暑假啃完,然後發現有幾本其實已經塵封在書櫃里很久了。當我想找關於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相關資料,卻煩心於忘了上次逛過的一個很好的網站地址,或者記不起來誰在這方面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又或者,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過幾天就全然忘了內容講了什麼。再比如,上次在工作中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但現在又遇到了同樣的項目卻記不清如何避免再次犯錯的細節......

因為不及時將知識及時地吸收內化、儲存並使其能方便地檢索、與他人分享和交換,以上的例子主角就是我。

後來開始注重個人知識管理,情況好多了~~

-軟體/平台:EndNote、Notes、Excel、社交媒體、CoP(論壇或加入興趣團體等)、MindMap、 Taxonomy

-一些方法:OBL(objective-based learning)、AAR(after-action-review)


是需要管理的。因為有一種東西叫知識障。


個人知識管理有無意義?

我個人的實際情況是,用過了好些工具,也積累一定的內容.問題是,平時卻鮮有興趣去消化,重讀這些資料.隨著資料庫越來越大,感覺放著浪費,丟棄又可惜.請問大家有沒有這個問題?

---------------------------------

用過了好些工具

工具--- &> 工具

積累了一定的內容

沒有歸類好內容體系

問題是,平時卻鮮有興趣去消化

作為普通人,確實是沒有動力消化的

隨著資料庫越來越大,感覺放著浪費,丟棄又可惜

動力不足

主要是沒有好工具,時間上沒有一次成型的方案

請問大家有沒有這個問題?

80%的人有

可能還不止這個比例

知識管理有沒意義?

1)身份---所處的行業,地位

2)興趣---有沒興趣

3)時間---投入的時間成本

若是上述問題,回答出來,就可以幫你推斷,有無意義


我也是,收集了很多都沒怎麼看。現有方法就是:停止收集,每天定量閱讀已有資料,刪除重複的東西。你再收集下去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重複的。


1、知識是拿來解決問題的,不是用來收藏的。

2、資料多了,沒有好的分類,用的時候找不到,跟沒有差不多。

3、還有一種分類,可能被大多數人忽略了,就是重要與不重要,而不僅是按學科或資料的性質,重要的要分類,經常看;不重要的不分類也罷,有時間瀏覽瀏覽,沒時間仍在那兒也無妨。

4、現在網路太發達,豐富多彩的資料容易喚起人的貪心,佔有慾,所以,要明確自己的重點發展方向和興趣,不能面面俱到。


總體上意義不大,如果內容多了,自己都無法分類,分享就更難了。知識是人的認知,本來就是很難表達的。除非形成群體認知。


推薦閱讀:

OneNote中的Notebook/Section/Page可以分別理解為Evernote中對應的什麼部分?
有沒有碎片知識管理的工具?
如何獲得人腦工作原理方面的系統知識?有哪些可以推薦的知識來源?
學者是如何管理書房的?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德語問答網,類似知乎、quora?

TAG:知識管理 | 個人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