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附子無姜不熱?


生附子不談了,沒用過。

炮附子像太陽,溫熱助陽破陰無處不到。

乾薑像艾灸,很熱很熱,熱性集中,默認作用在中焦。

炮附子加乾薑集合了上面二個的特點,無處不到加很熱。

但是千萬記住並不是說用炮附子就得加乾薑,實際上炮附子應用的情況遠遠多過乾薑。

我個人經驗就是炮附子雖然熱但有限,助陽為主,更燥熱的是乾薑,驅寒為主。

所以看情況有需要就放心大膽的用吧。

炮附子其實沒啥危害,頂多用太多了太久了傷陰,乾薑反而要當心比較燥熱,不是一般的猛,可能多用一頓就直接上火噴鼻血甚至傷陰傷陽。


首先這個姜應該是乾薑,附子性辛甘熱,但是只攻而不守,乾薑反之,守而不走。對於疾病而言,附子的「熱」是對機體的運用過程,而不是藥性。那麼以其走而不守的特點來說,無法守於機體內部發揮作用,所以配以乾薑,守其熱性,發揮藥理作用。

以上。


我自己買的生附片,聞起來跟人蔘有些類似,比較重,稱個10克也就4片左右。煮出來是苦的,沒有辛味。

乾薑就比較輕,稱個10克能有一小把,辛辣味很重。

所以附子給我的感覺並沒有多麼熱,很溫和,質重性沉,偏於往裡走,有補益作用,有點像暖氣的感覺。而乾薑就是一把烈火,溫陽散寒之力很強,偏於往外散。

附子和乾薑搭配,能增加其溫陽散寒的功效。


真要知道的話就去買幾劑既有附子又有姜的方子,先一起煎,再不加姜熬,分別喝一次就知道了。

沒錯,半月前我就有這操作(無意之間)

我用的是鄭欽安的補坎益離方,炮附子15克,生薑5片左右(硬幣大小),開始生薑炮附子都有,一劑喝了兩次,開始下去就感覺頭有些熱,有點點暈,然後就睡覺了,第二天起的挺早,不賴床,中午睡30分鐘自然醒,不賴床(之前睡一小時都覺得不夠)另長了兩顆豆,有點口腔潰瘍,意外的是腰不酸了,之前刷個牙都酸,第二天完全沒有,站久了也不累,重要的是從初中在溜冰場染上的腳氣基本上好了。。。

腰酸三四天後又有了,較前稍減輕,腳氣現在都沒複發。

因為上火,隔了三四天煮第二劑,當時忘了放生薑,喝下當晚小便增多,沒有其它,連喝四次後發現膝蓋處怕冷,經常涼涼的情況大減,也有些上火,腰酸改善不明顯。

當時納悶前後怎麼差那麼多,才想起忘了放生薑,於是聯繫到附子無姜不熱的說法。

我的想法是比如燒火,附子像木頭,沒有生薑就慢慢的來,經雲少火生氣,而生薑可以使附子充分燃燒,起大火併走表,劉渡舟劉老說生薑劑量大的話可以使藥物走表。

看金匱要略的桂枝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也可明白,風濕在表用桂枝附子湯有生薑,在里則用甘草附子湯無生薑。

最後我本意是治療容易出汗的。。。效果不明顯。


推薦閱讀:

《傷寒論》中白通湯里的蔥白究竟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現在應當用大蔥還是小蔥?
感冒了,咳嗽,白天還好但半夜三點會咳醒,中醫對這種現象有什麼解釋嗎?
購買的中藥食療成品那麼貴,可以自己製作服用嗎?其中利弊在哪裡?

TAG:中醫 | 中醫學 | 中藥學 | 中醫治療 | 中醫基礎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