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朝是否有非旗人成為侍衛?

1647年(順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員三品以上,在外官員總督、巡撫、總兵」各「送親子一人入朝侍衛,以習滿洲禮儀,察試才能,授以任使」。這顯然具有人質的用意。姜瓖接到兵部傳旨後不敢怠慢,把長子姜之升送往北京。

那麼有清一代是否有非旗人的漢人成為侍衛 然後外放委以重任飛黃騰達?

還是只有這一次 或者只是單純的質子 而和旗人侍衛作為仕途不同?


據光緒《會典》卷82,清人侍衛有四種來源:上三旗滿蒙子弟、宗室(康熙三十七年起)、武進士(康熙二十九年起)、大員子弟。

其中武進士顯然有很多非旗人。據光緒《會典事例》卷1106,雍正五年定製:武科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三名授二等侍衛,二甲選十人授三等侍衛,三甲選十人授藍翎侍衛。


不用,武進士就授予侍衛。

一甲(武進士)一名授一等侍衛,二、三名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營、衛守備有差。(《清史稿·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武科考試主要是面向漢人,旗人到了雍正時代才允許考武科,就這樣,到雍正十二年也停了。最後在嘉慶十八年才成為定製,《清史稿》上原文如下:

滿洲應武科始雍正元年,鄉試中二十名,會試中四名。十二年,詔停,數十年無復行者。嘉慶十八年,復舊制。滿、蒙鄉試中十三名,各省駐防就該省應試,率十人中一,多者十名,少或一名。會試無定額。凡驍騎校,城門吏,藍翎長,拜唐阿,恩騎尉,親軍前鋒,護軍,領催,馬甲,巡捕營千總、把總及文員中書,七、八品筆帖式,蔭生,俱准與武生同應鄉試。鄉、會試內、外場與漢軍、漢人一例考試。(《清史稿·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非旗人御衛混出頭的不少,哈攀龍,最後任貴州提督;馬銓,兩中武鼎甲,最後的職務是四川提督,犧牲於金川之役。

如果查《清代職官年表》,就翻提督那部分內容,武進士能查到不少。


當然是有的,而且不少。因為制度上說清代根本就沒有排斥漢人(或者更廣泛一點說,民人)做侍衛。清代揀選侍衛的制度主要是取上三旗滿洲、蒙古的優秀子弟,通常由前鋒營、護軍營等精銳中挑選。除此之外,八旗有世職者都有資格選侍衛,不拘旗分。乾隆朝之後,漢人有世職者也可以做侍衛。這就是漢人侍衛的進身之階了。

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方式。因為還有一條制度讓民人做侍衛,就是武舉。武舉選侍衛由康熙朝開始,雍正時定下條例,武舉一甲之中狀元授頭等侍衛、榜眼探花做二等侍衛,二甲選十人做三等侍衛,三家選十六人做藍翎侍衛。因為清代旗人不大願意參加科舉,更不願意參加武舉,所以參加武舉都是民人。清代武舉開了一百多科,可以想像有大量的漢人能夠做侍衛。做侍衛是個非常好的出身。頭等侍衛正三品、二等侍衛四品、三等侍衛五品,藍翎侍衛六品。外放的時候在綠營做參將游擊,積功升到副將總兵乃至提督者也不乏其人。清代的武舉名人大都有侍衛經歷。

以下舉幾個百度就能查到的例子。

山西陽曲人馬瑔,清乾隆十七年恩科探花,授二等侍衛,二十年授福建撫標右營游擊。結果上任不久因為和人打架,被罷官免職。乾隆二十五年馬瑔改名馬全,再次參加武舉,高中狀元,乾隆認出了他,不過並沒有從前的事情,授予頭等侍衛。乾隆二十七年授南昌總兵,三十四年升為江南提督,之後輾轉做過甘肅提督、四川提督。在征討大金川的戰役中戰死,死後追封騎都尉又一雲騎尉。應該是非常典型的題主所說漢人做侍衛外放發達的例子了。

還有泰州姜堰人劉榮慶、劉國慶兄弟。哥哥在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武狀元,弟弟在五十四年也高中武狀元。兩人當然也都授頭等侍衛,成為一時佳話。道光元年,劉榮慶由大同總兵升任貴州提督,後來由做了廣東陸路提督。他留下的大同總兵的位置就給了弟弟劉國慶。劉榮慶後來被誣陷免職發配伊犁,平反之後死於故鄉。劉國慶則卒於大同總兵任上。


蒙古王公,不屬於八旗系統,但是子孫可以入宮伴讀,備指額駙,很多蒙古貴族也出任過侍衛

沒注意漢人,網頁版,刪不掉額呃呃呃額呃呃呃


不是說董海川,宮寶田都當過清朝侍衛嗎,他們都是漢人吧


推薦閱讀:

在清代統治時期,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男性是否需要剃髮易服?
努爾哈赤起兵的兵力和裝備從哪兒來?
清代對宗室參加科舉有什麼規定?是否禁止取宗室為殿試一甲?那麼覺羅呢?
清朝時伊徹滿洲和佛滿洲的待遇具體有哪些不同?試舉例分析。?
宗室中過繼承祧兩房到底什麼意思?是什麼樣的形態,有禮制規定嗎?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