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金融行業真的非常吸血嗎?金融行業真的創造價值然後榨乾價值?
1.這是個問題貼,不是用來吐槽的,請對你們的觀點加以論證;2.題主並未抱著批判金融行業的心態來的,題主只是想發一個類似科普貼的東西QAQ
謝邀,金融是服務業,金融創造的價值和實體經濟創造的價值看起來是不同的。
實體經濟創造的價值,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容易得到承認。就算是互聯網,看起來比較虛,但是好歹也有圖片、文字這些消費者可以感知的東西作為後盾。但是金融創造的價值似乎就是以錢生錢的遊戲,其實則不然。
長期來看,沒有人能夠跑贏市場,這句話是對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是個人都可以在金融市場裡面賺錢,更不意味著基金經理、操盤手是吃乾飯的。事實上,「沒有人能夠跑贏市場」是均衡的結果,而不是天然的事實,是無數優秀的人不斷的進行資產的優化組合和競爭,從而導致的結果是沒有人長期能跑贏市場。在跑的過程中,從業人員為自己、為金融業創造的價值,自然是賺的利潤,但是他們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其實並不在於此,而在於這個競爭的過程本身——無數的基金經理、操盤手和散戶在金融市場上絞盡腦汁的逐利行為,客觀上也優勝劣汰了這些金融資產背後的實業,同時也優化了資源的分配。
比如亞馬遜,這個賬面連續虧損了20年的企業,能夠一直得到投資人的支持到今天,沒有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的時候可能么?攤子恐怕都鋪不開就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暴斃了。再比如諾基亞和黑莓,如果沒有現代金融,它們還會用過時的技術、憑藉著自己強大的積累,在手機市場上佔據優勢地位很久。但是iPhone一出,因為證券市場的暴跌,諾基亞和黑莓迅速的衰落、下滑,而蘋果也從手機行業的局外人短短几年一躍成為業內舉足輕重的大佬。
這些都是金融創造的價值,如果你的產品被看好,哪怕僅僅是前景,金融市場可以讓你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大量的資源接踵而來,讓你可以跳過發展的瓶頸期,迅速的發展壯大起來,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如果你過時了不受歡迎了,社會資源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紛紛離你而去,就讓你一個跟頭栽到底。如此快的節奏,這個時代的公司是沒有以前百年老店那種家大業大的底氣的。
這就回到了一個最基礎的問題:每時每刻,我們這個世界上都有巨量的閑置資金,也有巨量的資金需求嗷嗷待哺。如何讓這些閑置的資金和需求配對呢?目前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金融市場的競爭來實現的。金融業以錢生錢的背後,是資源向著最優化配置的流動以及資源分配的巨大改進。如果非要用吸血來形容,那就是金融行業是既造血,又吸血,但是整體來說造的遠遠要比吸的多。
或許在未來,一個超級電腦能夠消滅目前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金融摩擦等對效率造成損失的因素,從而代替現在的金融市場來更加有效的分配資源,但是在目前,我們並沒有發現有更好的機制能夠取代現在的金融體系。
有人說金融不創造價值,那我說個笑話:中國有股票市場以前所有的國有企業股權出讓定價都在1倍市凈率以下。
理想情況下金融行業在現代社會裡承擔了資本跨空間和跨時間的配置,決定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
舉幾個例子,內容純屬虛構。
例子1,分析師和投資經理們通過分析數據發現M酒的供給嚴重不足,那麼可見的未來M酒的價格會上漲,買入M公司股票可以獲利。股價的上漲將降低M公司的融資成本,這使得M公司可以更快地擴大生產規模,增加供給,M酒的價格會下降,同時也能滿足更多人喝M酒的需求。
例子2,一級市場的投資人通過看知乎發現C公司生產的手機無法吸引足夠的消費者去購買,C手機的研發、生產、營銷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卻沒有生產出優質的產品,那麼當所有人拒絕給C公司融資的時候資源就會流向那些更好的手機廠商,為消費者生產質量更好的商品。
例子3,王二狗剛剛畢業就有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他發現自己的收入五年就可以買一套房子,雖然積蓄不足以全款購買,但是他通過商業銀行獲得了房貸支持購房。銀行認可他的信譽,並通過貸款獲得了可觀的利息收入。王二狗提早住上了自己的房子,而無數個王二狗的貸款購房行為推高了房價,這使得地產商隨之擴大開發規模,造出更多的房子滿足年輕人的購房需求。
以上三個理想狀況下的例子都解釋了金融行業是如何優化資源配置的,但配置資源需要成本,這些成本流入了金融從業人員的口袋。
但實際情況下,事情好像並不簡單,還是這三個例子。
例子1,M公司沒有使用通過股市融到的資金去擴大生產,反而去建立金融服務公司,同時高管配合投行炒作併購重組,吸引散戶繼續買入股票,專業機構發現公司偏離了自己的預期,賣出股票給散戶接盤。一年後W酒銷量迅速增長,侵蝕了M酒的市場份額,M公司股價大跌,散戶炒股炒成股東。
例子2,C公司發現難以吸引投資人的資金,就把目光投向了政府。通過把自己包裝成高科技企業以附和領導的政策,拿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投資人發現C公司得到了政府的背書,紛紛跟投,產品生產規模擴大了,但是質量依然沒有改善。C公司破產倒閉,高管跑路,投資人血本無歸。
例子3,房價雖然上漲,但是政府並沒有擴大土地出讓面積,這強化了房價上漲的預期,除了本地的王二狗們,外地的張全蛋們也來紛紛炒房,並且使用更高的槓桿。銀行擔心張全蛋的貸款風險過高,把貸款打包成MBS賣給投資機構,只賺手續費也是美滋滋。幾年後利率上漲,張全蛋付不起利息,終於房價崩盤,王二狗暗自慶幸自己買房早,貸款已還了大半,卻發現自己的養老金被投資機構買成了張全蛋貸款的MBS,只好關燈吃面。
同樣的例子,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金融的吸血屬性就體現出來了。在例子1中,M公司的行為不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公司治理出了問題。例子2中,只因為政府對C公司進行背書,投資機構便紛紛跟投,這體現了投資人沒有勤勉盡責,最終導致投資損失。例子3中,政府沒有擴大土地供應,這體現了資源配置的非市場化。
那麼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在理想化的法制市場環境中金融行業對資源的配置是高效的,客觀提高了社會的福利,但是實際情況下,資源的非市場化配置、公司治理不完善、投資人水平低下這些問題會導致金融行業對資源的配置失效,體現出吸血的屬性。所以金融是把雙刃劍,好的制度下金融是發動機,壞的制服下金融就成了吸血鬼。
金融是通過資金融通的方式,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行業。
很不幸它的效率不高(市場經常出清很慢),經常犯錯(經濟周期與反覆的泡沫),人員體系龐大代價昂貴(所謂的吸血),但人類目前還找不到更好的資源配置方式。
不要認為資源配置非常容易,每年全中國生產的鋼材不通過價格傳導來解決生產多少汽車生產多少發卡生產多少建築鋼筋生產多少特種結構鋼材進口多少出口多少的問題,靠你腦補,哪怕是一堆頂尖聰明的計劃經濟官僚來也鐵定是搞不定的。目前的中國土地出讓制度就是一個典型的計劃體制,各種計劃制定比例不合理、流程修修補補改進緩慢帶來的結構性失衡、(部分導致了)房價高漲和效率扭曲,誰用誰知道。我不想對這一體系設立的初衷發表評論,但要是各個行業都扭曲至此,中國經濟早就gg了。國外類似的行業還有法律體系,美帝人民每年將大量優秀人才送去學法律,將來用高昂的費用聘他們當律師打官司。這套體系固然產生了大量訟棍和資源浪費,但在維持社會的運轉、消解矛盾、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自我糾錯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以原版勞動價值論的立場,只有生產性勞動創造價值,所有流通分配環節都(攤手)。那我們金融經濟行業,從分析師評估師會計師到律師和乃至所有卡車司機快遞外賣小哥等等,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在浪費糧食,先批判一番搞個大新聞再說。媒體工作者普遍喜歡搞大新聞,畢竟激勵方式擺在那兒。就是有時候寫出來的東西邏輯水平差了點,還要學習一個。金融最初的目的就是把不擁有投資機會的人的錢收集起來提供給擁有投資機會的人,從而使資本得到充分利用,創造出資本的最大價值。
按照傳統理論,財富等於實體產出(產品和服務)。影響產出的要素變數主要是勞動和資本。資本的增加會增加實體產出,從而增加財富。
金融業,金融中介機構的存在起到了優化資本配置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業是創造價值的。金融業創造的價值是資本使用效率提高而產生的。
但是,現代金融業的發展逐漸偏離了這個框架。金融業集聚的資本沒有投向實體增加實體產出,而是變成一個投機遊戲,反而對實體的資本產生擠出效應。
在這個投機遊戲中,實體只是作為一種籌碼存在,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作為吸血鬼,吸的是所有不擁有投資機會的人的血。
大量的資本在金融業內部空轉,完全沒有創造實際的價值,只是通過數字遊戲使資金的回報率看上去很高。一旦投機遊戲玩不下去了,金融危機就來了。講真,這屆知乎用戶真是不行,一群對金融常識狗屁不通的人跑評論區丟人現眼,居然把做空也當成金融的原罪?沒人做空,多頭找誰成交?找空氣么?也別和我扯投機什麼的,沒有投機盤的市場毫無流動性可言,等市場關門大吉么?傻逼程度都趕上"A站文章區了。只學過高中馬經那套東西就不要強答了,全是過時的狗屁,一答全是笑話。馬經受限於歷史局限性,都不說服務的價值只說商品價值,按這套理論,所有服務的價值都是不存在的,可馬經講的那個客觀價值論本身就是錯的(自行搜索啥叫客觀價值論啥叫主觀價值論,後者是邊際分析引入經濟學後產生的)。金融業是否創造價值?當然創造價值了。什麼是價值?價值就是商品,服務產生的邊際效用。金融行業的本質工作,是對資本這一生產要素進行定價,募集和分配,進而發現價值,分配資源,這就是金融行業的核心價值所在。對於現代經濟體而言,高效的金融行業是必不可少的。世界上的資本就這麼多,要放棄哪個行業,分配給哪個行業,對於需要資本或投資渠道的不同市場主體,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價格進行分配和募集,就是金融行業決定的事,比如矽谷和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興起,靠的就是各大天使投資,VC,PE的支持。沒有他們支持,這些改變人類歷史行程的企業壓根兒就誕生不了。別和我說政府,他們幹不了這層次活,也不應該干這個層次的活。
我就是專職吃這口飯的,不是什麼牛人
但比許多人自在,收入算很不錯了沒有生意人亂七八糟的操心事比公職人員收入好
比打工自由多了如果高興可以給人帶來財富
還能有點「社會地位」行個方便當然了,一樣也得下功夫努力也有巨大的壓力相對已經好很多了我只說我了解的市場
二級股票市場本質
這裡只是把你口袋裡的錢合法合理轉到我口袋裡我不創造任何價值任何一個勞動者對社會貢獻都比我高而我比大多數人生活的要好做個假設
一個極度幸運的天才在二級市場聚斂了世界級的財富理論上是可能的比如像巴菲特這樣級別
巴菲特不同,他有不少投資已經算入股了
600E美刀
這特么什麼概念就算不再運作了一年就算2%利息12E刀70E人民幣全世界有多少公司能穩定有這樣的純利?再說A股,超70E市值的企業能佔多少,第二年能做到市值翻倍有幾家?
這些公司需要多少員工多少努力才能做?
這只是個人對比公司
再具體一下一年70E人民幣,一天就是2000W
做個美夢,每天一醒就有2000WRMB要花掉....
感覺我好象完不成這任務......
天才與白痴差距是巨大的
但是這個遊戲規則
真的合理嗎?
這樣的天才讓他去別領域是不是對世界更好些
看你個人價值觀,金融的工作是合理調配資源,金融賺錢的邏輯是靠風險收穫利潤,而不是靠勞動收穫利潤。如果你認同勞動價值論的話,那你確實可以說金融不創造價值。因為勞動價值論不怎麼承認風險的存在
我曾經比較nb,所以賺了很多錢,但現在變蠢了不會賺了。你很聰明會賺錢,就是祖上沒傳下來基業。金融就是幫咱倆撮合一下。對我來說,這叫投資。對你來說,這叫融資。我特有錢,自己搞了個金融下屬機構,這叫財團。更nb的還有個叫央行,錢幾乎無限多。 或者你可以理解為就跟婚介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差不多。
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確實有很多相似點,但是現在在中國民眾眼裡的評價卻大相徑庭。直接說結論,他們一個是增加中間渠道,一個減少中間渠道。一個演變成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一個在不斷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後面慢慢分析。
一、相似點
1.都是服務業。
2.都是大類,其中有很多小類 。所以直接評價這麼大的一個行業是不是吸血,不同的子行業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金融業里傳統銀行的、民間小額貸款,各種信託,投行,基金,PE,私募還有黑灰色的高利貸,地下錢莊等等大家看法不同。互聯網裡有電商,遊戲,社交,安全,AI,大數據,共享經濟、ERP,1115類等等,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3.最初他們都不直接創造實體價值,所以真正的價值在於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社會效率。金融業是優化資金的配置,互聯網是優化信息的配置。
但是目前不管金融業高材生、從業者怎麼洗地,在普通民眾的心裡,金融行業就是吸血鬼。其實互聯網行業最初也被貼了這個標籤。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大字報還時不時縈繞耳畔了。我們先說說最初大家都為什麼被認為是吸血鬼。然後再說為什麼目前對金融業和互聯網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
二、他們都曾受到非議和詆毀
1.金融業:
(1)傳統的銀行,以前依靠高額的手續費和借貸利率差來賺取大量利潤,吸血鬼的鍋,他們要背絕大部分。特別是2008年之後,隨著M2的迅速膨脹,依靠借貸差銀行業的利潤水漲船高,那真的是躺著也賺錢。與此同時2008年之後實體經濟卻每況愈下。具體數字就不列舉了,網上有太多了。
(2)其實其他的金融業最初是沒有什麼批判的聲音,風險投資是在承擔了大量項目失敗的基礎上,依靠獨特的眼光和精準的行業判斷,成功一個賺一片,這種成功算不上吸血。好像沒有多少創業者和股民批判這些風投是吸血鬼;投行也是靠收取的手續費盈利的,有一定合理性,確實也是很高的。發個債,搞個IPO還要1%—2%的手續費,不過比起手續費,企業能獲取的收益更大。更關鍵的是,這些行業和普通民眾關係不大,大家頂多吐槽一下他們的收入太高了。
2.互聯網業:
當年被認為吸血最多的就是電商了。但是當年噴的最多的不是電商收取了高額的手續費,而是電商消滅了中間渠道代理環節的利潤。所以噴電商的,主要也就是這些渠道代理商了。比如蘇寧,比如各種手機賣場,服裝賣場,房產中介。可能今後大型連鎖超市也會加入噴電商的行業吧。但是民眾心裡還是清楚的,這其實降低了價格,給了消費者實實在在得好處。
三、為什麼相似的服務業評價不同
一個把資金的擁有者和需求者聯繫在一起,一個把信息的擁有者和需求者聯繫在一起,很相似的兩個行業目前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連接的中間環節。
先說結論,金融業是增加中間環節,互聯網是減少中間環節。
舉2個例子
1.金融業
一個小企業需要資金,一個大媽手裡有閑置資金。現在金融行業來了,它做了幾步呢?
(1)把資金從大媽手裡攬到銀行。
(2)銀行把資金通過各種手段轉給信託。
(3)信託再把資金轉給更隱蔽的機構,甚至是高利貸(這個環節我不太熟悉了,有知道的可以指導下,我再補充)
(4)最後企業只能獲取成本非常高的民間資金。
這還算好的,還有大量的資金一開始就流入了民間集資和高利貸,最終企業的資金成本更是高的恐怖。同時還有大量的資金進入銀行後,沒有進入真正需要的企業,而是進入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持續虧損的國企和大型民企(很多地方的私企納稅大戶也有這個待遇)這會導致什麼後果了?
1.企業資金成本過高,無法有效盈利保證正常運轉,隨時倒閉
2.企業成本過高也會導致產品漲價
3.多個環節逐漸抬高了槓桿,容易導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4.資金的使用效率真的不高 5.滋生各種錢生錢的投機行為,只想著資金空轉升值,壓根不想進入實體經濟
2.互聯網
一個消費者需要各種消費信息,例如商品的價格、質量、售後、評價、產地;例如計程車的位置,價格,評價;例如一輛自行車一個小時的使用權,位置,價格;例如一個冷僻的知識;例如一個有名的教授的授課;一頓好吃的哦,實惠的餐廳的價格、位置、評價等等。
一個生產者正愁著把自己的產品、服務賣出去。
原來有很多中間環節,比如一個商品就有華東大區總代,江蘇省總代,南京市總代,然後到最每個超市,連鎖店,街邊小店。這裡面還要劃分,政企渠道,商超渠道,農村渠道,中小聚類等等。互聯網的出現,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聯繫起來。這帶來的好處有很多
(1)消滅中間渠道利潤,降低商品價格
(2)獲取信息效率更高,減少浪費
(3)商品的價格、質量、位置等信息更加透明 ,消滅樂欺詐銷售的利潤 等等。
其實中間環節是有必要的,但是太多了就不好了。太多的中間環節會把金融槓桿抬得很高,會把成本抬得很高。當然金融業也有自己的苦衷,比如風險控制、國家法規、內部管控等等限制。
不過我認為金融業繼續發展的趨勢,一定不是越來越複雜的衍生品,不是隱蔽的影子銀行和地下錢莊,不是資金只在金融機構里空轉,不是一味地追求資金的升值,而是減少資金的需求者和擁有者之間的環節,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防範資金風險。
下面是兩學一做時間: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金融又給貨幣放水政策背黑鍋。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只要貨幣大放水的國家,資產交易和金融一定是繁榮的,為什麼?宏微觀經濟學已經完美解釋了。現在是錢多導致金融亂象,金融本身作為一個行業沒有任何錯。至於金融是不是嗜血的?我覺得應該不是。金融人還是相對體面的,真正的實踐過程中金融企業很多只是中介,大部分朋友對金融的理解就是索羅斯,榨乾一個國家的價值。其實大部分的金融從業者做的不過是服務類工作,投資投機類工作與他們關係不大,金融工作大部分都是平凡且辛苦的。 說起嗜血,我覺得血汗工廠和黑煤窯更沒有人性吧。金融行業特別是大企業,大牛很多都熱衷於慈善。你很少看到實體企業主大手筆捐款,因為他們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相對來說,金融行業反而更加溫暖。
需要給某個答案指出,電子交易是一個技術問題,不是金融問題。
個人認為,金融行業牛逼的地方,在於可以同時讓很多人共享虛假的資產,然後算進每個人的名下。我們都知道,人最終都是要死去,活著就是要開心,開心就要娛樂,娛樂必然都是物質和服務的,那麼人這一輩子的價值當然就是用來購買娛樂用的物質和服務的錢,譬如說買房看海景,出錢玩女人,沒事罵傻逼等等。
但是顯然很多人手上拿著一堆東西,都沒有用來看海景,玩女人和罵傻逼,那麼他們是什麼呢?實際上他們是未來可以用來看海景,玩女人和罵傻逼的預期。所有人的這個預期當然都不能同時實現,因為能被你看的海景,被你玩的女人和被你罵的傻逼都是有限的。這些東西被人買了,別人就買不到了。
那怎麼辦?
那就買預期呀(逃
你只要想想,你本來有100億股票,突然跌倒底褲都沒有了,你實際上失去了什麼?
你死了,錢沒來得及花出去,你實際上失去了什麼?
你花錢用來投資,實際上得到了什麼?
其實什麼都沒有失去和得到。所以大家只是在互相交易未來看海景,玩女人和罵傻逼的預期,你擁有和失去的也都是這些預期,那都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但是預期也有一個好處。什麼是經濟的繁榮?實際上就是每個人想要實現這個願望的時候,就都可以把這個願望從預期變成現實的能力。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經濟就很繁榮。大部分人失去了這個能力,經濟就是在蕭條。那如何保證每個人都具有這個能力呢?只能讓大家都有大量的預期,然後寄希望於大家不要同時去兌現這些預期。只要大家還願意生產,你的預期又超級多,你總是可以隨時兌現,而生產的那個人也是獲得了預期,他相信自己的東西總是有人買,於是拚命生產,市場一片繁榮。
那蕭條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東西都還在,人命也還在,只是因為遊戲規則的限制,使得大家的願望只能憋在心裡,無法變為現實。那些生產了很多物質和服務的人,也因為沒有人買,自己的預期破滅,淪為窮人。但是東西都還在,人命也還在,什麼都沒有失去和得到。
那到底繁榮跟蕭條的區別在於什麼呢?在於信任沒有了。生產的人不相信別人會買,也不相信別人賒賬以後會接受自己的賒賬,然後就自己把自己拖進去了。一切都是人自己在搞自己。
所以金融到底有什麼用?好歹維持了個秩序,和狂歡,還有信任。
理論上不吸血,但是前提是資本自由流動。很多人說中國股市好,因為實體經濟增速高,所以估值高,可我一介平民,就願意買國家高分紅的股票,覺得安全。但是國家堅決不準。但是中國實體經濟依賴什麼,無法治低人權,企業簽勞動合同,分分鐘死給你看,你不加班,分分鐘滾蛋。你看同樣是一流葯企招股說明書,華大就是我業務里有誰誰誰,葯明在香港就是我擔憂領導層不穩,我稅率應該怎麼算。但是葯明真按那樣繳稅?也就是說,資本市場能扶持的實業,在於講法治有工會,你工人鬧事,不是直接抓起來,而是反映到股市下跌里去。你搞低級產業,工人鬧事多你自然淘汰,留下來的自然是高端。但是這樣,增長率就慢。其次是衍生品,炒這個的核心是什麼。低利率。你萬變不離其宗。利率一漲,做多做空都是替莊家打工。經濟危機一來,你要保障市場定價不崩潰,加息絕對惡性循環。但是低利率在中國會發生什麼。炒房唄。所以好一點的政府幹什麼,建公屋,也就是金融越開放,當地人越邊緣化。然後房價一漲,沒人干實業了。
一、金融的作用
引用黃奇帆市長的原話吧:金融本質三句話是:
一是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
二是信用、槓桿、風險;
三是金融不是單純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業,金融如果不為實體經濟服務,就沒有靈魂,就是毫無意義的泡沫。
也就是說,金融是以發展為目標,以借貸為手段,以實體經營為依託的一種制度安排。
二、金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
很多人認為金融是虛擬經濟,製造業等才是實體經濟。其實這是一種過時的觀念。那麼服務業應該算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諮詢策劃,法律服務、軟體需求、人員招聘等服務往往是從市場上第三方服務公司採購的。那第三方服務算是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遊戲、文化產業這類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還有中介服務公司等,算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
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融合,傳統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區分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經濟形勢。並不是只有生產出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的公司才是國家的經濟支柱,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服務業同樣也應該成為國家經濟支柱。
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第三產業(服務業)產值已經遠遠超過一二產業的原因。
這是我們需要澄清的一個基本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金融這種服務業,必須服務於傳統的實體經濟,其實是對現代經濟認識度不夠清楚和深刻。
三、國內的金融業是發達還是不發達?
很多人認為國內的建築行業已經十分發達了。銀行,信託,P2P, 股市,保險等金融形態多種多樣,就是金融業發達的表現。
我反而認為,國內的金融業並不發達。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實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很難貸到款,為什麼龐大農村的借貸需求(3萬億)基本上沒有金融主體去滿足。以至於,很多資金,不是從銀行直接到民營企業和實體企業。而是通過表外業務,轉了幾個圈,層層加價之後才到了民營企業手中。
恰恰說明國內的金融業,還不發達。雖然銀行數量眾多,但本質上還是一家銀行。股市由於制度設計的缺陷,CPU的數量控制,使得大部分民營企業和實體企業無法將股市為企業直接融資的手段。
四、金融行業的吸血說白了就是建立在銀行壟斷的基礎之上。
在宏觀經濟整體下行的情況下,銀行業的利潤可謂是一枝獨秀,亮瞎眼。於是就有了金融經濟在吸血的說法。
正式由於金融制度不發達,民間資金投資渠道狹窄,大部分人投資意識和投資知識缺乏,以及基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才使得大量的民間儲蓄被動的進入銀行(市場上優良資產屈指可數),基本上壟斷了資金供應的銀行就有了強大的話語權。從而使這銀行僅僅依靠利差這一簡單的模式,就能夠躺著賺錢,實現數千億的利潤。
五、金融業創造了什麼價值?
金融業本身就是行業發展的一個槓桿。哪個行業或企業獲得了金融支持,通常情況下,也就能夠獲得更快的發展。好的企業或行業獲得了金融支持,實現了超速的發展,獲得了超高的利潤,才能夠支付資金的利息和成本。因此,金融業創造的價值實際上就是幫助企業和行業超速發展而形成的市場紅利。比如沒有金融的支持,滴滴打車或許需要十年才能夠發展到當前的規模,在資本的支持下,體驗只用了兩年便完成了原本需要十年才能達到的市場規模和利潤規模。金融業的價值要實現,必須要選對行業和企業。
一些殭屍企業、過剩產業,實際上,金融根本沒有支持的必要性。
六、金融企業榨乾了企業價值嗎?
如果認為金融服務業榨乾了企業的價值。這恐怕在傳統的企業中更為常見,一般總是認為,企業的利潤大部分都用來還貸了,只能依靠貸款的借新還舊來支撐,因此得出結論,金融服務業榨乾了企業的價值,沒有貸款企業立即死,有了貸款企業也在為銀行打工。
但問題是實際上,這本身是企業家在市場判斷上出現了問題。企業家錯判了經濟形勢,誤判了行業走勢,在不該擴大規模的時候逆勢擴大規模,才導致了如今的被動。
按照效率來講,金融服務業本身是不應該給這類企業貸款的,他們連獲得貸款的資格都沒有。但是,由於陰差陽錯的財政刺激政策,一些本不該獲得貸款的落後產能獲得了貸款,逆勢擴大了規模,如今陷入了被動。
把這個屎盆子扣到了金融行業頭上,根本就站不住腳。企業決策失誤,難道不應該企業自己來承擔責任嗎?這類企業按期歸還銀行貸款,就是在承擔自己決策失誤的責任。這本身沒有什麼值得可抱怨的。說白了,這就是需要淘汰的落後企業的瞎矯情。
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另外一些創新領域。企業和資本合作的好的一塌糊塗。華為根本不用上市,也不缺錢。京東即使虧損,資金也搶著往京東投。為什麼這些企業不去哭訴金融榨乾了企業的價值。
所以呀,對於早就該淘汰的落後企業而言,依靠金融業的錯誤支持僥倖活到現在,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惡語中傷金融業榨乾了企業價值。
這不是在扯淡嗎?
哇這屆知乎水平太低了。
金融行業提供了「流動性」。
「流動性」,這個東西,你看不見你就說他沒價值,是非常愚蠢的。
封建時代的中國真是看不見「流動性」,重農抑商,最後死了。
甚至改革前的中國還有「投機倒把罪」。幸好鄧公改革開放,新中國總算沒走老路。
「流動性」做了什麼呢?
合理分配資源。
放在一個企業里,就是HR,人事部做的事情。
人事部根本不從事生產,所以公司倒閉了怪人事部吸血,合理么?
金融業太廣泛了......記得2007美國衍生品危機的時候,有些人在mitbbs罵衍生品交易員和礦工說他們製造了金融危機自己撈了一筆別人虧死了,有礦工反駁說「如果沒有我們金融業,你們碼農的google也沒法發展」。。。其實,說實話,衍生品跟企業上市雖然都說是金融,都是投行的業務,但他們之間其實也沒啥太大聯繫。。。
在中國,會把銀行業也算作金融,而且是最大的金融業,佔了近90%的資金;其次是保險,也有6-8%吧,證券反而很小。。。每年四大行的利潤都是一兩千億,而大型工業企業的利潤一般只有幾十億,甚至虧損,因此麥肯錫有報告說金融業的利潤佔了所有企業80%,束縛經濟發展,中國若要大發展要打壓金融業的份額。。。
美國的銀行往往不算金融,而屬於貨幣經濟學。。。美國的金融學一般指投資定價以及公司財務這些。前者就是投資組合理論和各類衍生品定價,後者指公司股權、債權、財務那些。。。
中國的證券公司雖然市值很大,幾千億,2015年世界十大投行按市值排名國內的中信、廣發都能排前面,跟高盛、摩根可以拼一下。但如果說是營業額和利潤的話則差距甚遠,國外高盛營業額數百億美元,利潤也過百億,國內中信、廣發營業額數百億人民幣,利潤也是100億人民幣左右。
接下來應該會大力發展券商,但不代表券商股會漲。前面說過券商股的股價已經跟國外投行比肩了,但收入差距甚遠,因此現在已經是過於高估了。
其實某種意義來說,國內銀行業利潤來源很大程度上是存貸利差和手續費,這好不好呢?其實有人批評說國內銀行投資能力差,靠收服務費賺錢等;但其實國外最穩健的富國銀行也是類似的經營模式,就是把銀行當成傳統行業來做,而那些激進投資高風險業務的銀行都在2008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當然,國內存貸利差還是過高,這一塊未來應該會降下來。
總之,現在銀行從業人員的日子並不好過,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打壓銀行業,促進其他經濟的發展吧。
吸血什麼的真是瞎扯了。空轉到的確存在,某些時期還很普遍,但空轉是原因而不是結果,不是說金融為了賺錢而故意空轉而不去支持實體經濟,而是說經濟運行體系出現問題,導致空轉。實際上,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和動脈。
偶爾來學歷中位數跌破三本的紙糊貼吧觀光 想想還是做點微小的工作?
只舉一例:丙肝的攻克與資本市場。
2016年拉斯克獎頒給了研發丙肝神葯Sovaldi(Sofosbuvir)的Michael Sofia。
兩代神葯Sovaldi,Harvoni上市3年 生物製藥公司Gilead慘賺數百億。
#同時也因藥效太好 成功在短時間內消滅了自己目標客戶群#
請看當今25大製藥商。
混進了不少類似Gilead的新面孔?
據Fortune統計
過去10年 美國500強的製藥公司市值幾乎翻了一番 主要原因是生物技術公司的爆炸性增長。2004年 只有Amgen一家真正意義上的biotech公司上榜。如今已經有了7家。而這7家公司正在直逼老牌Big Pharma的總市值。
看起來biotech果然很暴利。
但你不知道 每家生物製藥龍頭都是經過了極其慘烈的淘汰(想像清北本科的篩選率)。
當年創業時不僅一窮二白 連具體【產品】根本都摸不著。
研發狗有的只是自己的pipeline。但這些技術 要從【研發】【臨床】【怒闖FDA鬼門關】到【最終產品上市開始數錢】
1)成本驚人(德勤:每個新葯成本15億美元 耗時14年 )
2)中間的失敗風險更是極其之高
沒了金融的支持 你猜這些初創企業靠什麼燒錢做研發? 靠喝西北風嗎??
——————————————————————————————————————
相比歐美 國內的新葯研發可以說還處於………
知不知道為什麼兩大明星百濟,再鼎爭相赴美上市? 因為只有納斯達克懂biotech。
來看百濟的財報。最近3個月收入為:
很好 收入為 0。
3個月燒了4億軟妹幣 效率不錯。
百濟上市一年 pipeline有3個藥物進展良好 股價已翻2倍。
算上IPO跟兩次follow-on融資 已趁機成功圈錢超過35億。
放在國內癌股市場 連臨床數據都沒幾個人懂 更別說給公司【正確定價】進而【支持發展】了 懂嗎?
對了 癌股融資好像要老爺審批個半年的吧? 燒錢效率略感人的新葯企業在這半年可能已經直接收拾跑路了??
既然說biotech風險之大 看了0收入卻高歌猛進的百濟 再來看另一種案例。主攻腫瘤的Delcath(DCTH)。
對這種早就phase 3慘敗過 卻有(蜜汁??)自信屢敗屢戰的loser…花街顯然不是很有耐心繼續燒錢陪他們做慈善。
半年-95.4%……嗯。市值是百濟的66.6分之一。
——————————————————————————————————————
NASDAQ有沒有創造價值?
這裡還會不會造就一個又一個Sovaldi級造福人類的神葯?
你可以作出自己的評判。
不過要在癌股的話 百濟,DCTH,全通教育這三個的市值可能差不多?
當然作為績差股的百濟在癌股能不能上市,巨虧兩年之後會不會*ST退市 又是另一回事。
是不是忍不住要說「相比之下大癌股真[友善度]是垃圾」??
對於你這種過激言論 我只能說:
不能更贊同。
我是絕對的草民,餘額從未到達6位數,我覺得金融業未必吸血、但基本屬於扯淡。不是說從事金融的都是壞人和笨蛋,相反、當下國內的相當一部分精英囤積在金融業,沒辦法、這個行業錢最多。不用舉例子,不用列數據,看看中國排名在前的企業都是什麼類型的?相比國外又是什麼情況?國內都是銀行、能源(石油),真正的實體經濟一個都沒有,比如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更別說信息和醫療這類了。這是病態的、都不能說是反常、而是病態。金融業在經濟里處於什麼位置?是服務於經濟的、是經濟鏈條里的鎖鏈、不是凌駕於其他產業的。而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最吃香的就是金融業。金融說白了就是錢的流轉,流轉起來、就可以價值最大化,可現在中國的模式是:錢都在壟斷行業、壟斷行業拿政策生錢、拿錢生錢,然後又在壟斷行業里轉,金融業很好的充當了管家的角色,反正就是花錢唄、誰不會啊?金融業是怎麼玩的?國家立項、大興土木,可先得有錢啊!於是銀行貸款,興建好了、大家分錢、GDP也有了、大家其樂融融,東西再貸款賣出去、你買不起我就借錢讓你買、里外里錢就翻翻了,可是錢出來了、又沒地方去、市面上只有土木工程、老百姓沒錢消費、於是錢還在銀行里沒出去,錢總呆在銀行里就會長毛,於是金融業出來操盤、胡亂弄一氣、說是理財、其實就是拿錢買錢——你出一萬買我一萬,於是有了交易額、金融業抽成,這樣錢就「活」了。其實也是間接吸血,吸走了實體經濟的,只不過不是「果」而是「因」,實體的血壓根兒就存在過。
金融的價值就是創造流動性。
微觀層面,流動性降低了機會成本;
宏觀層面,流動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就這問題?
就這高票答案?
知乎藥丸。
防止你們摺疊我說兩句切題的。
金融業是創造價值的。並不是說造不出來個東西就不是創造價值
金融業是要拿走一部分的。廢話我給你創造價值了。
至於說什麼投行和諮詢業為什麼貌似並沒有真正提升公司價值?
那是因為——有些事兒,沒有一個大行/大諮詢在背後給你壯聲勢,僅憑一個CEO,是干不起來也不敢幹的。
這個事兒么,就屬於,拿人錢財,替人頂雷。
有沒有不是為了頂雷找投行和諮詢的呢?
當然有啊,但是無論你是因為什麼找這些公司,他們也不可能分門別類,不做你的生意啊。
不懂人性,不懂人心,不懂社會,不懂錢的本質,不懂價值的含義,真的就不要強答了。
8月13日凌晨更新:~~~~~~~~~~~~··
大概回復一下評論吧。
一直都關注我的知友應該都知道我的背景。工程系畢業,做了4年技術,金融是CFA考出來的底子。簡單來說,正經進金融業,不可說時間長。不正經接觸金融業,不可說時間短。
評論里好多都問我為什麼不細說的。其實說白了,幾個原因
1. 這東西不好說
我既然說了我是工程系出來的,自然當年曾經也是對金融沒有什麼好感的人。大一的我,持的也是吸血觀點。而在逐漸的學習、朋友的潛移默化、討論、思考之後,我才在過去的這麼多年裡終逐漸改變自己的觀點。這麼個東西要是能一兩句話、一兩段話,甚至哪怕一兩篇文章就寫明白了,我真心就去寫blog了。
2. 這東西我怕說不好
畢竟何德何能,我現在整天也是學新東西學的雞飛狗跳。就這幾天的這個狀態,完全是一個吸收新東西的狀態,你讓我整理我腦子裡的舊東西,我一個倒不出時間來,再一個我語言組織上也絕沒有大師們那麼精鍊。跟知乎上寫個東西不寫清楚了,我不找罵呢么,還不如不寫。
3. 這東西有寫的比我好的
簡單來說,什麼是金融,首先要分的清楚金融業不同的人都在幹什麼。搞清楚以後才能開始分析。比如說IB吸血么/創造價值么?PE吸血么/創造價值么?賣方/買方分析師吸血么/創造價值么?
其次,不僅僅是要分析金融里不同的分支,市場波動也是要考慮的因素。比如——賣方分析師的價值在牛市/熊市的時候的定位是否一樣?
再次,市場波動也不是一句「牛市還是熊市」就可以解決的。世間這麼多東西,金子熊了投大宗,大宗熊了找股票,股票熊了奔債市,債市熊了找房產,房產熊了壓外匯……市場是多變的,資本的出路也是多變的,不變的是資本一定要有出路。
其實這就是為什麼金融業看似簡單卻能讓無數英雄栽進去。首先是眾所周知的人脈難積累,其次就是易通難精更難精通。一天能明白一個市場的原理,三年能做明白一個市場的細節,可是讓你做十個市場的統一資本調配呢?你有這個心都不一定有這個磨練自己的機會,更別提有機會精通了。
那回到這個小標題——不同的市場有人寫,不同的職位也有人寫, 不同的職位在不同的市場創造的價值,也有人寫。
那你找我幹嘛?
至於說高票,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亞馬遜賬面是虧損的,但是始終現金流是很健康的。因此是沒有什麼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的。當然,我並沒有詳細接觸過亞馬遜的報表,可能司馬懿同學是對的。但是我看到」亞馬遜,這個賬面連續虧損了20年的企業「這幾個字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裡寫錯了。因此才會出現上面表示高票寫的不好的字樣。後來我確實認認真真讀了司馬懿同學寫的東西,我認為除了這句話以外,我沒什麼好反對的。
至於說評論里問我知道了什麼天機——我只能說,人、物,一個都不能少。我工程系起家,做四年技術,始終看的是物;而之後的考試、讀書、實習、抓定位,琢磨的全都是人。這屬於惡補。
推薦閱讀:
※幾年前馬諾說:「寧願在寶馬上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當時很多人批判她,現在絕大多數人對此表示贊同?
※如何看待山東聊城「辱母案」處警幹警因處警不力、嚴重失責被立案審查?
※電影《追兇者也》中關於底層社會中人性的刻畫真實嗎?
※如何評價劉文展的所作所為?
※如何看待《1984》中對「戰爭即是和平」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