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通人能不能看十誦律?

無意間看到一段,之前聽說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戒律的哇,後怕……

我知道南傳不講究這個,學南傳的各位就不必回答了


我也來湊個熱鬧。

不僅十誦律要看,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解脫律毗尼母經都要看,而且要對比看、深入看。

戒律不是佛教產生時就有的,也不是一出現就完備的。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很多時候是由於一般民眾對佛教出家人某些行為不滿、向僧團長老乃至佛陀投訴引起的。可以說,最早監督僧團的,除了佛陀,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僧團的衣食父母。

學律不能導向解脫,就像戒定不能生慧一樣。但是學律於己可以知曉戒律的由來、僧團的建立過程,更可從其中覓得正法源流,就戒律而言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那麼於人呢,可以監督僧團、發揮在家居士維護正法律的作用,督促僧團在沒有佛陀治理的情況下也能精進修行、免於怠惰享樂,說起來對於正法存續、如法僧團傳承,亦有大大的作用。

佛陀時代中後期,隔三差五僧團就要誦波羅提木叉,並不對一般民眾保密,更不會對有興趣了解戒律的民眾加之恐嚇威脅——有人民群眾免費監督僧團行為,僧團何愁不如法?

另外,讀律之前最好有點歷史基礎,一來會更容易理解,二來讀到那些稀奇古怪的制戒緣由,也能平靜看待,不至於退失信心——要說漢傳不讓民眾看律,竊以為是怕民眾發現漢傳偷偷改了戒律,怕民眾按戒律布施,怕民眾聯想到律本里那些曾經被佛陀斥責的行為有不少依然在當下的僧團中屢禁不止、暗中蔓延。當然,也可能是怕律本里僧人那些曾經荒誕的行為被其他宗教拿去做了攻擊佛教的武器。

但是不管怎麼說,避免誤解的最好方法,就是開誠布公。佛陀一生說法沒有隱瞞什麼,該說的都在修多羅中,並沒有什麼教外別傳、菩薩道、密乘,而佛法呢,也是可以從最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到相應,並指導當下生活,讓我們能勇敢、清醒、如實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

人間佛教,不離人間。


朋友,到了如今,在家人是不該看出家律的,因為這對在家人確實沒有好處,對整個佛教都沒好處。

因為我自己也是在家人,出家律我也沒看過,也就看了《梵網經》的菩薩戒,不過如果對於佛教的經典,特別是大乘佛教的經典,又特別是《法華經》有所體會的話,自己就多少能知道,在家人為什麼不要去看出家律。因為我的身份原因,我也只能講自己能說的部分。

戒律在佛教中是很特別的,所以三藏中,專門開出一藏——律藏。其實佛教的戒律,與世俗的法律是有很大不同的,其確實有監督四眾弟子的作用,但這並不是佛制戒的最終目的。如果看過《楞嚴經》就知道,佛所持的戒,是「心戒」,其所論的戒律持犯,不僅僅是在行為上,而是要講到「起心動念」,對於佛來說,不必行為上有過失的現行,只要心中起「惡念」就是犯戒。所以佛弟子持戒,最終要戒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懂戒律之後,就盯著別人是否有犯戒、破戒。而且要真正的懂得佛教的戒律,是一定要經過正式的受戒儀軌,要不然即使看過戒律的內容,也不會得「戒體」,也就不可能真正的體會到戒律對自身的作用。

所以說,亂看戒律,對於佛教的修行者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如果有人看過戒律後,就自以為懂得戒律,就盯著別人的言行,只看他人的是非對錯,結果就如之前有朋友提到的,是自找煩惱,讓自己的內心不得平靜;同時亂看戒律,不得戒體,也沒有經過「律師」的講解,不懂得相關戒律的「開、遮、持、犯」,只是依文解義,胡亂的修持,那就會使得自身的行為習慣,也變得一團糟。就如同一些很執著戒律文字的佛弟子,因為病重要吃動物性藥品,但是依文解義覺得這是犯戒,不知道何時該「開緣」,所以打死不願吃,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徒增病苦與各種煩惱,反而有害自己的修行。佛教的戒律,不是文字的教條,而是一種從身到心的調服之葯,也正因為是葯,所以不能隨便亂吃,必須要問過醫生——「律師」,這葯該如何吃,這才能起到清凈身與心之用;如果胡亂的吃藥,結果可能是病沒治好,反而把自己給治死了。

而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的原因,在於出家律是給出家人吃的葯,在家人吃了非但沒有好處,還有害處。其實佛教的修行,最終需要養成良好的身心習慣,但是在家人與出家人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在家人應該有自己的身心習慣,出家人同樣該有其自己的身心習慣,要不然就會使得兩者相互混亂。而這種混亂,對於整個佛教是有害的,釋迦摩尼佛創立佛教,度化眾生的過程,就如同一台戲,這台戲必須由出家人與在家人一起演,出家人與在家人有各自的戲份,如果兩者混雜了,戲份錯亂了,這場戲也就演不下去了。實際如今佛教在末法的一大問題,就是出家人與在家人相互混亂,佛法與佛教變得越來越世俗化。

其實看一個出家僧人是否持戒清凈,光知道出家戒律的內容也是不夠的,正如前面提到的,佛教戒律講究「開、遮、持、犯」,有時僧人所做的一些事情,是迫不得已的「開緣」,如果不了解前因後果就任意指責,那不但讓被指責的僧人有煩惱,也讓看到的人自己也有煩惱。實際要想看僧人乃至他人持戒是否清凈,就要先看自己的內心是否清凈,如果自己內心染污,那你看任何人都有毛病。比如一些人看佛經,自己看不懂,覺得不同經文的內容相衝突,又因為自心的傲慢,不願承認自己修為不足,就說佛是在胡言亂語,也就相當於說佛犯了「妄語」之過。所以這些人,就是其自心不清凈,才看不懂佛所說意,還回過頭犯「謗佛謗法」的大過,這豈不是可笑又可悲?

而且佛教的戒律,在指出佛弟子是否犯戒、破戒之時,是必須出於善意的,是為了讓對方改過才指出對方的過錯,而不是像世俗人那樣,為了嘲笑、打擊對方去揭別人的老底,或是為了懲罰對方、讓其受苦,才說出他人的過失。我聽法師講法時說過,指出僧人過錯的相關事宜,是有一套嚴格的程序與儀軌的,不是簡單的某個人說其犯戒就犯戒的。再有,就是佛教是允許犯錯的佛弟子懺悔的,我聽法師說過,只是一些「五逆」的大過,破「四重禁戒」的大錯,是不通懺悔,也就是必須要受果報的懲罰的。說實話,這種果報的懲罰就算懺悔也不能消凈,只能減輕,要不然就有違因果。所以佛弟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要注意的,如果自己的壞習慣不改,只在口頭上說學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所以說,佛教的戒律,是非常深奧的,要不然釋迦摩尼佛也不會在色身入滅前,告訴佛弟子——「以戒為師」。而持戒的關鍵,也不在於看別人是否犯錯,而是看自己是否有錯,持戒的目的首先是要讓自己身心清凈,也只有當你做出表率之後,才有能力、有資格糾正他人的過失。最後也再次提醒,佛教發展到現在,遊戲的規則是做出了調整的,在家人是不能看出家律的,如果想學好佛,就要遵守遊戲的規則,這樣在將來才能解得佛意,真正的了解佛制戒的目的。

PS:見到下面有朋友,對於我所說,非常的不以為然,而且一再強調戒律的監督作用。

好吧,既然有朋友這樣認為,我們不妨想這樣一個問題,不管大乘,還是小乘,都講「空」,那戒律到底是「空」?還是「不空」?

如果按那位朋友認為的,戒律主要是起監督用的,那戒律就一定要有條條框框,就不能」空「,更是不能改。那我就想問一下,如果這樣理解戒律的話,那隨著世俗人生活的發展,種種習慣也跟著改變,過去認為善的事情,可以到如今就被禁止了,比如過去封建時代,認為婦女的」三從四德「是好的,而到了如今,這被認為是不公平的。而正如那位朋友說的,戒律的出現是佛針對一些僧人的不當行為而制定的,同樣也是針對當時的印度習俗制定的,那如果這樣看待的話,那如何保證戒律的對時代的適應性?而且這種」不空「豈不是有違佛說說的」一切行無常「?

如果說,戒律是」空「,那就會落入撥無因果的」惡取空「的惡見,認為諸戒律都不需守,於是就破戒、毀戒,結果就更為糟糕。也有違佛在滅度前說的「以戒為師

於是這樣看起來,戒律就不能說「空」也不能說「不空」,實際這就是佛性「空而不空」的具體展現,持戒的目的,還是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其不但要在現行上下手,更要在心性上下手,最終還是要悟佛性,成就佛果菩提,所以大乘佛教律宗的目標,與其他宗派是一樣的。

所以再次勸一些朋友,不要把佛教的戒律想當然,其中學問是很大的。


南傳鼓勵看。

要不你花點錢搞個經仟放生什麼的,消業??


漢傳不鼓勵,因為對在家人來說,四分律根本沒必要去學,那不是居士應該行持的。很多對居士來說的行為屬正常但是對比丘來說可能是二篇。往往很多人了解了後就對出家人指手畫腳,對自己沒有一點益處徒增煩惱。而且不了解佛陀制戒因緣及當時古印度社會背景及風俗,往往容易不理解制戒精神堅守戒條觀過。比如爬個樹拔個草什麼的。

但是居士知道了也有一定的監督作用,面的某些妖魔鬼怪出來得瑟,比如某某愛上電視參加綜藝節目調和別人婚姻矛盾什麼的。

個人認為,在目前中國的佛教分為來說,不建議看。如果信佛學佛為大眾接受,了解一下倒沒關係。畢竟別人南傳幾乎全民信佛,他們把佛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像在中國被人任意調侃作踐。


可以看

不過一般不鼓勵。


我覺得不應該看,在比丘誦戒時沙彌也是要迴避的。如果看比丘沙彌的戒律,我們又沒有足夠的功夫,會對法師們觀過,會很大影響對法師的皈依心。這對我們並沒有多少好處,就好像本來要去學校學習,卻關注了教師守則(教師違反教師守則自然有同樣的教師或校長去管理,還有誦戒等),對照著去找老師的過失,並沒有從老師那兒學到多少,那對自己的學習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的。


推薦閱讀:

念《地藏經》發生的一件詭異事?
為什麼知乎上懟基督教的人很多,懟佛教的人卻很少?
緣來了,如果不應,會怎樣?
信仰道教的人不能去佛教寺廟燒香吧?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