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爺爺去世了,我每天給他念地藏經迴向給他,對他有益處嗎?

爺爺去世了,我現在每天晚上給他念地藏經,一遍分三天念,然後迴向給他,不知道迴向的對不對,對他有益處嗎?挺布杉老師說有益處,對我自己也有益處。@楊大懶人@徐高飛


有益處的。記得一定也要給亡人點燈。

我記得看聖空法師開示的時候,聽到過:讀《地藏經》期間,一定要斷除五辛,葷腥肉蛋奶盡量也不要碰。

因為《楞嚴經》上講了,吃五辛的人,「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有沒有益處是一回事兒……

益處有多大是一回事兒……

益處大到有什麼效果是另一回事兒……

很多人學佛修行總想在幾天,十幾天,最多幾十天里解決掉幾百年、幾百輩子、乃至幾百大劫的問題……

一遍地藏經分三天,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畢竟也大於零吧……


經中已有明言:有益,三天一遍也有益處,其實念下來一般80分鐘就能一遍,最好一次性念完最好。只是個人建議,全憑題主自主。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痴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


阿彌陀佛,將念經念佛功德迴向亡者親友,功德無量,隨喜讚歎!

剛好有講解這方面正知見的文章《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可以供您及有興趣的善知識修行,增長善根與知見,阿彌陀佛!

轉載自華嚴妙智網,三乘菩提學佛釋疑一http://www.hymzw.net/zjdz/xfsy/xfsy15.htm

第72集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為大家來探討的問題是: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這個問題呢,我們就要來看待佛敎所闡述的教理是什麼。也就是佛教所闡述的這個法界實相的真理,它能夠完整地呈現三界六道有情眾生的這些因果的因素。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轉的因果,由於菩薩實證了實相心以後,智慧會不斷的增長,不斷的增長以後,越能了知這些因果的內容。所以 佛祂在經中也經常在教導佛弟子,要善於了知因果;同時 佛也教導佛弟子,要如何來讓自己能夠避免未來世不好三惡道的果報,如何來改變未來世的果報,使它成為可愛的異熟果報。所以呢,佛教它基本上它是對因果的內容,以及這個業因是如何牽引的果報的差別,它是能夠如實了知的,隨著菩薩實證的智慧慢慢清楚,最後到成佛的時候是究竟了知。

  從這個所謂「救度亡靈」這幾句話,我們來說所謂的救度是什麼意思。也就是我們要知道,今天亡靈他要去的地方,是不好的你才需要救度他;如果今天亡靈要去的地方,要生的地方是善處,那你就不需要救度他。所以這個問題問出來,我們可以知道說,那需要被超度的亡靈,他必定是要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不好的地方去就是屬於三惡道,就是畜生道、地獄道、鬼道。那如果說好的地方是哪裡?是人、天。也就是說,其實能夠生為人或是天,它是屬於善報,所以我們說是人天善報。所以,假如今天亡靈他有可能會生到三惡道,那麼亡靈的父母眷屬因為生起了這種慈悲心,為了親人,想要度他救度他,就要想「我怎麼樣能夠幫他離開這個不好的果報」,所以幫助這個亡靈離開不好的果報,就叫作超度,叫救度他。

  那我們有人會說,那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就舉這個《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文,來當作解說的根本。那《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的經文我們先引一段,是這麼說的: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二)

  那麼這一段我們先解說一下,就是說這個是 地藏菩薩在跟 世尊的對話,談到說「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也就是說習慣造惡的眾生,他的這個惡業是一點一點地累積,可以到達無量的,有這樣的習慣造惡的眾生;「臨命終時」就是要舍報的時候,「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這個經文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表示造作惡業他是損福的,他沒有造任何的善業,所以沒有修集任何的福德;那如果沒有修集任何福德,而且又是損福,那他的果報就不可能往人天。也就是,在三界六道裡面我們要知道,善報指的是人、天果報,惡報指的是三惡道,就是畜生、地獄、餓鬼道。因為他在世的時候,他是習慣於造作惡業,造作惡業就是去損害他人、侵損他人,那這個部分都屬於損福;所以,父母眷屬在他臨命終時,也就是他這一個點在還沒有舍報的時候,要為這位即將舍報的這位造作惡業的眾生,來「設福以資前路」;也就是為他多能夠造作一些福業,「以資前路」的意思就是說來資助他,怎麼樣資助他讓他走到善道去,而不會墮到惡道去。因為我們知道說,在三界六道裡面的福,所謂的福本身就是說,你能夠去增加更多的這些,增加更多的好的事情,而不是去造作不好的事情,去損害他人。那福本身,就像布施,孝養父母,這都是福;可是反過來,如果說對父母不孝,然後又去侵損他人的財物,侵損他人的生命,傷害他們的生命,那麼這都是損福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要設福來資助他。

  那怎麼設福呢?這經文下面還有繼續講,我們來看經文怎麼說:

  【或懸旛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銷滅。】(《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二)

  那麼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呢,我們看到要修哪些福。在臨命終時,這個造惡眾生的眷屬父母,要為他造哪些福呢?懸旛蓋、然油燈供佛,或者在當時讀佛經,也就是說在當時讀佛的經典,或供養佛像——供養佛的聖像,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那麼這裡有一個很重要關鍵點,說念佛等這樣子,能夠入於臨命終人的耳根,能夠為他消除惡業,也就是說,要為這位造惡業的眾生設福之前,要先為他消滅罪業。消滅罪業的原理,我們要跟大家說明說,為什麼念佛可以消滅罪業:因為佛的大圓鏡智,大悲心恆緣一切有情,祂永遠就是會攝受一切有情,那麼祂所成就的這個佛號,都是表示佛成就的種種功德;所以當我們在這個臨命終者的耳根旁邊念佛的時候,不管你是念 釋迦牟尼佛,或者是 阿彌陀佛等等,佛菩薩的名號的時候,就是在稱念佛菩薩所成就的功德,因為這樣子,那就會受到佛的攝受。可是這有個前提是說,這臨命終者能夠歡喜而聽聞,進入耳根能歡喜聽聞,「或聞在本識」的意思是說,聽聞進入耳根以後,能熏習進去他的第八識——他的如來藏;那這個臨命終人的五根毀壞,五蘊會毀壞,只有他的如來藏不會毀壞,所以能在那個時候,讓他熏習進去如來藏裡面,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個善種,當他被佛攝受以後,能夠消除他的罪業。

  那為什麼說念佛會成為他的聖因呢?因為當他的第八識能夠把佛聖號能夠熏習進去,能夠受熏的時候,那麼這位臨命終者在未來世,他有善根再繼續聽聞到佛菩薩聖號的時候,會相應;因為在此時這個眷屬為他念佛,他也歡喜聽聞,而能夠熏習在本識裡面,本識就是指他的如來藏;那這個時候跟佛號,他曾經熏習這種子相應以後他會歡喜,歡喜聽聞這個佛的聖號,乃至因為這樣子能夠學習佛法,最後能夠實證佛菩提,所以才說念佛它是聖因。所以,這裡告訴我們說,你就是懸旛蓋、然油燈供佛,或者是讀經典,或者是供養佛像,或是諸菩薩聖像,或是念佛,在臨命終前這樣子情況之下,讓這位造作惡業、臨命終感覺到非常痛苦的造惡者,他能夠感到歡喜,聽聞到佛的聖號感到歡喜,而能夠感到清涼而熏習進去;所以這樣子就表示說,眷屬為這位臨命終人能夠修聖因,然後他的罪能夠消滅,也就是要先滅罪後追福。可是這個情況之下,除了說他是造五逆十惡以外的罪業,因為如果是造作五逆十惡的話,就可能沒有這麼容易;那如果說他除了五逆十惡以外,他因為心性比較兇惡,而造了一些惡業,能夠因為這樣子而消滅。

  那接下來再說怎麼追福的事情,經文繼續這麼講說: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祭拜鬼神求諸魍魎。】(《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二)

  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說,如果說這一位造惡的眾生舍報以後呢,那麼他的親屬,應該在他七七日內,再為他廣造眾善,再追福。那造哪些善業呢?譬如說能夠助印經典,能夠護持正法,供養三寶。那這些善業來迴向給臨終者,使他能夠因為這樣子能得生人天;因為這樣的福呢,告訴我們說「現在眷屬利益無量」,那這位臨命終者,卻也是可以因為這樣子而能夠永離惡道,可以生到人天善處。因為從實際上的因果來講的話,親人眷屬所作的這些助印經典、供養三寶、護持正法,因為是他自己作的,雖然他是為了已經舍報的已經往生的這位眷屬來作,可是因為是自己親手作,雖然是迴向給這位已經舍報的這個造惡眾生,自己作的事情他可以得六分;也就是說這樣的福裡面有七分,眷屬因為自己作可以得六分;可是迴向給已經往生的眾生,他雖然只得一分,可是卻可憑因為這一分,而永離惡道,得生人天受勝妙樂,這樣子是非常殊勝的。

  所以,地藏菩薩就說,現在對著 佛世尊,以及天龍八部、人、非人,來勸我們閻浮提的眾生,就是「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也就是說這個部分,殺害眾生跟眾生結惡緣,這個不是善,這是損福的事情;那既然是要為臨命終者追福,就不應該去殺害眾生,跟那個眾生結惡緣。而且不要「祭拜鬼神求諸魍魎」,因為我們剛剛也為大家說到,人天是屬於善報,因為有福,可是損福的事作多了以後,或者是說雖然有福,可是因為煩惱太重,他還是會生到鬼神道;那鬼神是有待他人為他超度的,因為鬼神是屬於三惡道,三惡道他什麼時候能夠被有緣的善知識,來把他超度離開呢,他還是有待被超度的,所以他本身是沒有能力去超度他,超度人以成為人的,他本身還需要被人超度;所以祭拜鬼神,或者求諸山精鬼怪,他是沒有能力來救度這些造作惡業的眾生的。

  我們對這裡也要了解,是說你今天所求的是佛菩薩,因為佛菩薩本身功德圓滿,功德圓滿以後福德無量,這個念佛本身的功德產生的福,才能夠讓這位造惡的眾生遠離惡道。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以後,你才知道說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不要祭拜鬼神。祭拜鬼神會變成怎麼樣呢,這邊有繼續講,說為什麼不要這麼作呢:

  【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祭拜,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二)

  這段經文說得非常的明白,也就是說,假如在眷屬要舍報的時候或舍報後,我們殺生乃至說祭拜鬼神,那根本沒有一點點的力量來利益這些已經往生的眷屬。因為剛剛的道理已經告訴大家了,要利益已經往生的眷屬,要讓他能夠滅罪,讓他能夠追福,幫助他能夠生到善處,那如果說殺生,而且跟眾生結了惡緣,乃至說祭拜鬼神,不能得到鬼神的滿意,又跟鬼神結惡緣,那這樣子不是等於是讓這位往生者的罪緣更加深重嗎?這裡經文講到說,假使來世或者說現在生,這位舍報的往生者,他本來是可以「獲聖分生人天中」的意思就是說,本來他是已經修學佛法,斷了我見,或者是說在佛法中廣植善根,已經有能力生到人天中;可是眷屬卻在他臨終時造作惡因,也就是說在他臨終時殺生,求鬼神,造作這些惡因,會讓這位本來有能力生於人天中的這位有情受牽連,反而受牽連,受殃累,而要晚生善處。更何況說假如這位往生者他是習慣於造惡業的,他在生前未曾有一點善根,未曾造任何福業,他自己的本業造惡無量,應該要生到惡趣,這位眷屬怎麼還忍心來為他增加這些惡因惡緣呢?

  所以,從這一段《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為什麼要為造惡的眾生來追福,來植福,為他設福以資前路;那應該作的事情是哪一些,然後怎麼樣才能滅罪,怎麼樣才能夠說真正為他造作福業,而能夠資助他。

  我們前面剛剛的經文講到七七日,七七日呢主要是舍報者,就是往生者他在離開了他這個毀壞的色身以後,會有中陰身,那這個中陰總共的壽量有七個七。這個前提就是指說,這位亡靈他的這個中陰,他的未來可能是生到人間。所以這個七個七來看待,這個七個七的期間呢,要怎麼樣為他設福呢?應該說在這七個七的期間,應該要設齋供佛,也就說我們在生的眷屬,要為這位往生者設齋供佛,之後再施食給這位亡靈,親人眷屬也一起跟著吃齋。

  那這裡有幾個福要為大家說明:

  第一個是供佛之福。供佛之福就是 佛陀曾經說過,祂雖然不在,當時已經示現大般涅槃不在人間,可是我們有情只要對佛像供養,等於祂生身的供養,這個福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設齋供佛為亡靈來追福,這是其中之一。

  第二個說不殺畜生,不殺生。不殺生這個部分為什麼是福呢?因為不殺生,相當於對畜生行無畏施,因為布施分三種:一種是財施、第二種是法布施、第三種是無畏施。如果說在我們的眷屬舍報以後,我們不殺生的話,等於是免除這個眾生被殺的怖畏,那這樣的話,等於讓畜生能夠得到無畏施,那這樣也是福,因為也是布施的一種。

  那還有念佛也是一種福,也就是說,除了前面說供佛、設齋供佛,然後不殺生,還有就是在亡靈的舍報的七七日間能夠念佛。念佛也就是我們能夠念佛功德,將來為我們未來能夠修聖道的因,這種福。乃至於說能夠行善,去供養三寶,能夠去助印經典,或者是說去護持正法,那這樣子的話,就是能夠為這個亡靈追福。同時最重要的是,眷屬作了以後七分得六分,那一分呢就能夠來資助亡靈,能夠往生善處。

  同時在《梵網經》裡面,有一段告訴我們說:「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梵網經》卷二)那麼戒經裡面也告訴我們說,如果你今天是已經受菩薩戒的菩薩,如果說你今天的眷屬,這個父母兄弟死亡的時候,那看到這些種種的這個現象,發現到你的這個眷屬是不能生人天的,那麼就應該為他講菩薩戒經律,以這個福來資助他,能得見諸佛,生人天上。因為菩薩戒裡面講的,這些應該守的十重裡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十種十重戒如果違犯的話是很重的,會得不好的果報;那麼能夠在這因果裡面,有一個印象、了解,就會對因果產生了這種信受,會畏怖這些惡因,會心嚮往於善因;那麼這樣子的話,心裏面的心念能夠轉變,能夠畏怖這些惡因,那他就有福,他因為懺悔自己所造的惡業,就能夠因為這樣子而滅他的罪,能夠生於人天上。

  所以我們說,有人問說: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其實是佛教最能夠在這裡去超度亡靈的,因為它最懂得因果,最懂得真實的道理。那麼這個問題,我們就解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另外,還專門為您提供了有關迴向的知見。迴向是佛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實踐!

轉載自華嚴妙智網,三乘菩提學佛釋疑一http://www.hymzw.net/zjdz/xfsy/xfsy04.htm

第17集 略談佛教迴向的實踐? 正偉法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弘法節目,我們將繼續進行「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系列的節目。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議題是:略談佛教迴向的實踐。

  我們今天略談一下迴向這個法。因為迴向這個法非常深入,所以我們今天略談佛教迴向的實踐。迴向乃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善凈法,這是一切的菩薩都應該要徹底實踐的善凈法。但是迴向這個功德法,比較是屬於事修的部分,需要努力的去實踐;而迴向這個功德法,乃是成就佛道廣大福德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加行。所以,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有開示說,我們看 彌勒菩薩怎麼說。

  彌勒菩薩說:「迴向者,謂以一切施等諸行,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所以,從這裡的聖教開示,我們就可以知道,迴向的真實義乃是希望一切的菩薩,他在努力的去利益眾生而廣集了無量無邊的廣大福德的時候,這樣利益眾生廣集善根的同時,菩薩再透過一切的善凈行的實踐,總和的來迴向;希望以此迴向的功德勢力,來增上自己以及眾生在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上的實證,能夠這樣圓滿成就;依這樣的善凈法來迴向,來成就無有顛倒的迴向功德。

  我們再舉一段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的另外一個開示。彌勒菩薩說:【云何菩薩無倒迴向?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凈信心,回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所以,我們從這裡的聖教就可以知道,迴向的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自己所有的善根,透過這樣的迴向,讓自己的以及他人實證三乘菩提的成就,是沒有障礙,全部的功德統統都迴向無上正等正覺的成就,也就是說迴向成佛的成就。這樣才是無倒的迴向,其餘的迴向就不是無倒的迴向。也就是說,在成佛之道的上面,希望對於次法的資糧收集,以及障難的排除,統統都可以透過迴向的這樣如法實踐,因此而得到利益順遂的功德。

  所以,一個菩薩行者,不管是資糧的修集,或者是障難的排除,只要是能夠至誠心的實踐,而且又如法無倒的去實踐迴向,就能夠促使佛道順利無礙。因此,迴向的目的是要追求三乘菩提的修學無障無礙。因此,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諸佛都勸諸菩薩能夠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迴向一切智智,迴向諸佛凈土。所以,菩薩在廣行迴向的時候,應當以利益眾生趣向佛道,以及利益自己能夠在佛道上面的成就為主,一切以迴向無上正等正覺、迴向成佛為主,這樣的才能圓滿成就無倒迴向的功德。

  但是,我們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看,一般的眾生他所迴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世間有為的事相而行的迴向。很多人是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眷屬,能在世間法上面的遮障減少,或者世間法上面的福報增廣,乃至可以家庭和樂、色身康泰等等。但是這樣的迴向大多是要求得世間有為有相的福德,雖然不是無倒迴向,但是這樣的迴向也是很好,畢竟也是善凈法,也是增益迴向的功德。不過這樣的迴向,還是應當以迴向業障的消除,以及迴向遮障自己的冤親債主為優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無私無我,並且無漏的作意來實踐。如果能夠這樣的迴向有緣眾生統統都同沾法益,透過這樣的迴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雖然相較於無倒迴向比較差,可是能夠無私無漏而迴向一切有情的話,這樣比迴向自己或者迴向自己的眷屬,功德來的高廣。因為迴向是屬於解脫分的善根所含攝,所以有這一分的解脫分,也是功德無邊。

  再者,迴向也是經中所說七種最上供養之一。因為迴向是七種最上供養之一的緣故,而且它是最後的一種,所以,如法實踐迴向的功德是非常殊勝的。我們來說說看,也就是說,一個菩薩行者,他對於無有顛倒而又如法的迴向,這樣去實踐,這是可以總括一切善法的加乘效果。也就是說,任何的善法善根的成就,都能夠透過如法的迴向,而得以增益增廣。所以,一切善根如果再配合如理無倒的迴向,那就能夠快速的累積廣大的福德。所以,我們看《華嚴經》中 普賢菩薩所說十種殊勝的願行,其中一個就是「普皆迴向」,也就是說 普賢十大願王當中的普皆迴向。因此,迴向的實踐乃是菩薩成就佛道過程當中,所必須成就圓滿的一個重要的加行法。

  我們來念一段《佛說法集名數經》中開示七種最上供養的聖教,讓大家了解一下七種最上供養的內容。經典中說:「云何七種最上供養?所謂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佛說法集名數經》)

  從這一段聖教的開示可以顯示出來,菩薩道的行者,在他廣行一切善根之後,他必須要迴向發願,而得以使自己早日成就佛道。因為,如果能夠早日成就佛道的話,就能夠更有智慧、更有福德廣泛的利益一切的有情、一切的眾生。因為諸佛乃是福德莊嚴,而且是究竟圓滿的成就,諸佛同時也是智慧莊嚴,並且也是究竟的圓滿成就;所以,我們從七種最上供養的聖教開示就可以知道,一個菩薩行者在他如理實踐迴向這個善凈法之前,應該能夠配合其他六種最上供養的實踐,這樣的互相增益;如果這樣互相增益的實踐,那就是更好更殊勝的累積功德與福德的方式。

  也就是說,一位菩薩行者如果要對於如來行最上的供養,或者對於自己的得法上師來實踐最至誠的最上供養的時候,這位菩薩您就應該要至誠心的恭敬禮拜諸佛如來。可是在您禮拜諸佛如來以及自己的上師師僧的這些功德的同時,您當場也迴向無上正等正覺的成就。這就是以禮拜如來的最上供養,再加上迴向最上供養的功德,這樣加乘的效果,這樣加倍來增長其中的功德成就。

  再者,如果我們供佛,或者供養惠施其他福田的同時,也是可以透過迴向的加行,而增益其中的功德與福德。因為如法無倒的迴向乃是功德法的成就,這個迴向並不會因為物質的局限而有差異,而沒有作用。雖然所供養的物品只是微劣的物品,來行布施這個善根、這個善行,但是,功德、福德卻可以透過迴向的加持力,又使得它更為增廣、更為廣大。我們來看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也就是現在在兜率陀天的彌勒內院的 彌勒菩薩,他在根本論中的開示說:「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無量果。」(《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也就是說,自己所供養的物品雖然不好,但是所供養的田也不是大福田,可是雖然是作了小小的這些低劣的供養,物品也不好,田也不好,可是這小小的供養卻是可以透過迴向的功德而增益的廣大,使得功德增益廣大無邊;因為迴向乃是最上供養的後分,可以助益成就前面一切善根的增益。這樣行者能夠透過供養,也透過迴向,這兩法的加乘效果,你就可以成就這個布施加乘迴向的功德。

  另外來說,我們在修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在因地的菩薩所行的菩薩行當中,多有種種的雜染,因此對於自己一些不如理作意的身口意行,偶爾有犯一些過失;但是菩薩於犯了過失之後,能夠改往修來的改正,因為他是有慚愧心所生起的原因,菩薩能夠生起慚愧心所的善根,因此而發起了懺悔之心。這樣透過如法、如理、如戒的懺悔行,來成就七種聖財當中的慚財與愧財的增廣。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這七種聖財的增廣,然後再配合迴向,透過 佛陀開示七種最上供養的正理,是可以將此迴向的功德來增益這個懺悔、慚愧的功德。因為透過迴向力的功德,能夠感得無量清凈的果德;因為透過迴向這個最上供養,來增益這個功德,這是精進道業的最佳實踐。因此,迴向也可以增益懺悔的這一分最上供養的功德。

  再者,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這些種種的過程當中,常常會遇到有些善友們,他們發起了菩薩性,而且努力的在道業上面用心。因此我們看到他人表現很好而有殊勝的果報,或者有勝妙智慧,或者有在道業上有所實證;我們看到的時候,我們都應該隨喜讚歎,來實踐隨喜讚歎這一分最上供養的功德,這樣來成就這一分最上供養。但是,我們在隨喜讚歎之後,同時還要繼續配合迴向來加乘當中的效果,將此隨喜讚歎的功德,迴向早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以這樣來增益隨喜讚歎的功德。所以,隨喜讚歎功德,還是可以透過迴向的功德來增益廣大,所以我們知道迴向的功德非常廣大。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層面,從另外一個最上供養的層面來說明迴向的增益效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他人有能力在利益眾生,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那我們就努力殷勤的去勸請這位菩薩來利益眾生,或者我們自己成為他的助手,來幫助他利益眾生;這樣子也可以成就一分勸請的功德,這一分最上供養的功德乃是無量無邊。或者有的時候,自己也可以勸請他人來修學正法,或者勸請眾生受三歸五戒,或者勸請眾生受持菩薩戒;乃至勸請眾生來護持正法,救護眾生來利益安樂行;或者勸請眾生遠離邪見、遠離邪教、遠離邪師以及邪教導。這樣如法如理的實踐勸請法,也是成就這一分勸請的最上供養功德。成就了這一分的功德,一樣可以透過迴向這個最上供養來使它加乘,使得它增益廣大,功德變得無量無邊;這樣在勸請之後,迴向無上正等正覺,一樣可以將迴向的功德來增益這個勸請的功德。所以,透過勸請、迴向這兩個功德的加乘效果,這樣功德增益無量無邊;因為是殷重心的緣故,因為是善凈行的緣故,因為是如法如理的緣故,因為迴向乃是最上供養的緣故,所以成就這一分加乘的效果。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明實踐迴向的功德。菩薩總是悲願無邊,因此從因地開始,就發起了四宏誓願,希望自己能夠成就,因此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成就這四宏誓願。或者發起了誓願,希望能夠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夫,或者希望誓願能夠往生凈土,或者誓願趣向正道,誓願受持正戒,誓願早證菩提、護持正法,或者誓願成就佛道。這當中的不管大願、中願、小願,種種的善凈願的發願,這個發願的功德是非常的殊勝。但是,我們可以於發願以後,雖然已經成就了發願的最上供養功德,在於發願之後,再透過迴向來增益發願的功德。因此,迴向的功德也可以結合發願的功德,而成就了這個加乘的效果。因為發起了殊勝的善凈願,功德已經非常廣大,再加上迴向早日成就佛道的無倒迴向,這樣的功德更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經典把發願和迴向在一切說明,這個道理就很清楚了。

  因此,這七種最上供養是可以一體通行的,可以彼此互相含攝,能夠加乘的效果。七種最上供養可以統統一起來作,大家能夠這樣去行菩薩道,就可以快速的累積福德以及功德。而且這些都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有了這些善凈的心行的作意,再加上自己身行、口行的如理實踐,這樣就能夠知道如何去利樂一切有情,這樣的功德、福德就能夠很快速的累積。所以,迴向這個善凈法是大家所必須要成就的,因此我們也應該要勸請一切的菩薩,能夠成就如理而無倒的迴向。同時,看到眾生髮願、迴向的時候,也隨喜讚歎任何菩薩的發願、迴向;因為,如法的迴向乃是利益自己與利益他人最佳的作法。菩薩能夠把握住這個善凈性以及利益眾生的特性為原則,這樣就更能契合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精神。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就可以隨順眾生而去努力行菩薩道。

  但是有的人會問:那迴向這些功德的時候,是否一定要在佛前迴向?事實上,迴向不一定是要在佛前來進行。因為在普皆迴向的這個願行條件下,並沒有限制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地點是不能迴向的,因為迴向乃是心地上的用功處。如果有人在旁邊而不方便,或者場所、或者時機不對,而不方便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在心裡默念迴向;甚至只要心裡閃過迴向的作意念頭,這樣也有少分的迴向功德的效果。而且迴向本身的實踐就是一分的功德受用,因為自己如果能夠如法的迴向,不論迴向給別人或迴向給自己,都不會有所缺損,反而是增益。當中深廣的重點在於,迴向的標的是以清凈為主,而需要用智慧來抉擇,而不要落入有漏有為的取相之中。

  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可以來說,迴向也是在佛前迴向是更好的。如果能夠迴向的時候,在佛前胡跪來完成這個迴向,那更是最好的;如果沒有在佛前,其實也是可以成就功德。因為佛無方所,何處無佛呢?但是如果有佛的制多處,也就是說有佛的佛塔、佛龕、佛像的地方,那你在這些地方能夠至誠心的胡跪,實踐迴向功德,那應該會是更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佛像、佛龕、佛塔的處所,那就是代表佛,佛在經典中也是有這樣開示;因此,菩薩看見佛像就如同見佛一般,這樣生起了渴仰的恭敬心,這樣也有其他的最上供養生起,而有慚愧心、有恭敬心,乃至能夠因此懺悔。而在這裡至誠心的胡跪,於佛前來行迴向,這樣更可以感應諸佛來為我們作證。同時在佛的制多所,也就是佛塔、佛像的地方,也有許多的護法菩薩護持,他們同時也看到我們的迴向,也可以為我們作證。如果條件夠的話,能夠這樣去實踐不是更好嗎?

  但是如果沒有佛像的地方,我們一樣也可以迴向;因為雖然沒有佛像的地方,我們迴向的時候,一樣有我們的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來記持這些功德的種子,以及我們自己的護法神,也會為我們作證。而且我們在實踐迴向的時候,內心之中乃是至誠心的祈願諸佛菩薩的顯冥加持;因為這樣殷重至誠心的緣故,更可以感應諸佛菩薩的攝受加持,那也可以透過佛菩薩的加持感應道交,或者現前加持,或者不現前加持,而為我們作證或加持。因為諸佛菩薩都是以大悲心為首,諸佛如來都是誓願利益一切眾生;因此,在我們至誠心、殷重心的迴向的同時,一定能夠感應祂們能夠感應眾生的心行,而不願捨棄一切眾生而加持眾生。所以,在佛像前至誠心的迴向,當然更能增益一分的功德受用。

  所以,迴向功德的殊勝是非常非常的多,今天我們大略的說明其中的一些少許的實踐方法;所以能夠這樣去實踐如法的迴向、如法的實踐,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如果能夠這樣如法如理的去實踐,對於佛道的實踐,不僅斷我見乃至明心,都是有幫助的。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也簡單的說明這些迴向的功德。謝謝大家的收看!

  阿彌陀佛!


答主請不要聽反對消極的言論,請一直堅持念下去,誦持地藏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最好是能一次誦完一整部。誦熟了可以細細品味經文,按照經文中的開示去修行生活。隨喜題主誦經功德。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當然。

當然。

當然。


誠敬肯定好,念佛更好,每天念半小時到兩小時,無雜念最好,配合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很短。

我只給狗狗送過往生,一半以上都能送走,屍體都會變得軟和,像活著一樣。


地藏經會招來一群鬼眾冤親來吸食你的精氣。

你還是換個超度姿勢吧。


做,就對了。

隨喜讚歎


給亡者誦經有益處。您既然讀了『地藏經』

應該有印象,裡面有講過這塊的。原文有回答的人放上來了,我就不再找了。

不同的誦讀方法就有不同程度的益處。

舉幾個例:

1、站誦<坐誦<跪誦

2、分段讀誦<完整讀誦

3、清凈環境下讀經<清凈環境下恭請+讀經+迴向

4、小迴向(讀經功德只迴向亡者)<大迴向(讀經功德迴向給亡者及十方眾生)

……

以上簡單闡述的方法,題主根據自身情況自己選擇。

但是能確定的是誦就比不誦強,49日內的亡者要在陰曹辯論善惡,這時需要眷屬為他們儲備資糧的,要是能帶領他們一起懺悔就更好了。

另外看到有人說『地藏經』招鬼什麼的這樣的話,我想說:佛的經咒是給十方眾生講的,六道里乃至沒成就的菩薩,都需要佛的法化,鬼道和地獄的眾生更是苦不堪言,他們的家裡人也許沒有信佛的,他們都無比希望得到佛法的救拔!

我們讀經時生個善念:願法界眾生都能聽到我們讀誦的佛經,因我們讀佛經的因緣而聞得正法,離苦得樂,把功德迴向給他們,這結的都是善緣啊。他們感激讀經的人都來不急呀。會不會修功累德啊!


不明白經文內涵,沒有用處。


按經中所言肯定是有益的。但建議一次念完,我是跟著我爸每年年三十抽出半天念完三遍迴向給列祖列宗,每遍之間可以休息。


地藏經出了名招邪,如果你想獲得幸福、快樂地生活請遠離佛教。

佛教認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都是假的,人間是苦海。只有明白了人間是苦的才能成佛,成佛了極樂無窮。

那麼佛會讓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還是讓你多嘗點苦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好讓你成佛?

看看信仰佛教的國家,泰國柬埔寨,念佛了那麼多年得到的福報是破窮落後愚昧、人妖盛行、男妓癮君子遍地。人們連摩托車都開不起。這福報太殊勝了


首先你不要一遍分三天念,我以為我一個月念一次已經夠懶了,想不到有人比我還懶。念一遍也就90分鐘,熟練了時間可能更短。

益處當然是有的,哪怕稱頌地藏菩薩的名號都是有益的。加油


地藏經裡面寫的很清楚,當然是有益處的!題主請用你的誠心讀吧!


對他有沒有益處我不知道,對你益處肯定不小。


萬事求個心意 不求形式啊


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無能所隨喜迴向法故,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隨喜迴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修行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隨喜心不生執著,於所隨喜功德善根亦不執著,於迴向心不生執著,於所迴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由無執著不墮顛倒。如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心,名為無上隨喜迴向。

============================================================

寫文章

大般若經 隨喜迴向品 新學菩薩 無相方便 信般若 入菩薩性 修菩薩行 種善根 不墮心顛倒 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

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爵士貓4 分鐘前

爾時,天帝釋白具壽善現言:「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聞如是法,其心將無驚疑恐怖?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云何以所修習一切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云何攝受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時,具壽善現承彌勒菩薩摩訶薩神力加被,告天帝釋言:「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若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般若波羅蜜多,若修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若住內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內空,若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住真如,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真如,若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住苦聖諦,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苦聖諦,若住集、滅、道聖諦,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集、滅、道聖諦;若修四靜慮,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靜慮,若修四無量、四無色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無量、四無色定;若修八解脫,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八解脫,若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修四念住,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念住,若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修空解脫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空解脫門,若修無相、無願解脫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無相、無願解脫門;若修五眼,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五眼,若修六神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六神通;若修佛十力,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佛十力,若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修無忘失法,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無忘失法,若修恆住舍性,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恆住舍性;若修一切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一切智,若修道相智、一切相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修一切陀羅尼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一切陀羅尼門,若修一切三摩地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一切三摩地門。若修菩薩摩訶薩行,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菩薩摩訶薩行,若修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無上正等菩提。
  「憍屍迦,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緣,多信解般若波羅蜜多,多信解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多信解內空,多信解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多信解真如,多信解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多信解苦聖諦,多信解集、滅、道聖諦;多信解四靜慮,多信解四無量、四無色定;多信解八解脫,多信解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多信解四念住,多信解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多信解空解脫門,多信解無相、無願解脫門;多信解五眼,多信解六神通;多信解佛十力,多信解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多信解無忘失法,多信解恆住舍性;多信解一切智,多信解道相智、一切相智;多信解一切陀羅尼門,多信解一切三摩地門;多信解菩薩摩訶薩行;多信解無上正等菩提。
  「憍屍迦,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緣常為善友之所攝受,如是善友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其辯說般若、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相應之法,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般若、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五眼、六神通;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菩薩摩訶薩行;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無上正等菩提。亦為辯說諸惡魔事,令其聞已,於諸魔事心無增減。何以故?諸魔事業,性無所有不可得故。亦以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佛薄伽梵,於諸佛所植眾善根;復由善根所攝受故,常生菩薩摩訶薩家,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善根常不遠離。
  「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諸功德,於諸功德多深信解,常為善友之所攝受,聞如是法心不驚疑、不恐、不怖。
  「複次,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隨所修習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安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安住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五眼、六神通,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無忘失法、恆住舍性,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菩薩摩訶薩行,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無上正等菩提,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應普於十方無數無量無邊世界,一一世界各有無數無量無邊斷諸有路、絕戲論道、棄諸重擔、摧聚落刺、盡諸有結、具足正智、心善解脫、巧說法要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所成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及所起作種種功德,並於是處所種善根,謂剎帝利大族、婆羅門大族、長者大族、居士大族等所種善根,若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所種善根,若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所種善根,若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等所種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比余善根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具壽善現言:「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若念諸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並人天等所種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比余善根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善根與諸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具壽善現答言:「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不起諸佛及弟子眾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種善根,不起善根人天等想;於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亦復不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心想。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取佛、弟子功德之相;於人天等所種善根,取彼善根人天等相;於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取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心相。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有想顛倒、有心顛倒、有見顛倒。
  「複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以如是隨喜心念一切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正知此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隨喜,又正了達能迴向心法性亦爾非能迴向,及正了達所迴向法其性亦爾非所迴向。若有能依如是所說隨喜迴向,是正非邪,菩薩摩訶薩皆應如是隨喜迴向。
  「複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從初發心至得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法滅,於其中間所有功德,若佛弟子及諸獨覺依彼佛法所起善根,若諸異生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諸龍神、葯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剎帝利大族、婆羅門大族、長者大族、居士大族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所說法發趣無上正等覺心,勤修種種諸菩薩行。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比余善根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善根,與諸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隨喜迴向之法盡滅離變,諸所隨喜迴向之法自性皆空,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復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隨喜迴向於法。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無能所隨喜迴向法故,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隨喜迴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修行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隨喜心不生執著,於所隨喜功德善根亦不執著,於迴向心不生執著,於所迴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由無執著不墮顛倒。如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心,名為無上隨喜迴向。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三


地藏菩薩前世救母出三惡道是靠發了度眾生的大願,你為何不學這點?這是核心阿!


有益處!讚歎你的孝心!


推薦閱讀:

勸人向善何嘗不是一種嗔念,擔心」我執「何嘗不是一種」我執「?
金剛經中佛陀說,信教者女人可變男。佛教不是眾生平等嗎?
對廟宇、佛像、佛堂這類的地方很怕,為什麼?
有哪些去寺廟的神奇經歷?或者感悟?

TAG: | 地藏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