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是否是文明禮儀大國?當今的文明禮儀是否在倒退? 如果是,如何解決?
今天的狀況,舉例為, 為老不尊,不尊老愛幼,亂插隊,等等等等。
————————————評論區的謾罵爭吵提問者已在回答中做了陳述。回答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863087/answer/128448969
知乎是一個理性的社區,希望原提問者和各位答主、看客就題目展開討論,致謝。
卧槽。。。
你過去只看孔夫子那一套,現在怎麼不看看中國夢那一套?要比也是同樣的水平比啊,官方比官方。
排隊這種事是近代才有的。以前鄉下人買東西都是一窩蜂的搶,熟悉的客戶可以直接擠到前面去。
佔便宜。。。這個比較無語。知道為什麼農村人要男孩嗎?鄰居打架不吃虧。
有禮貌。孔老爺子說了,難道我們偉大光榮正確的政府沒說?你沒上過幼兒園嗎?
所以,怎麼提高,建議題主回去從八榮八恥開始學習。
加兩句。我去過一些西方國家,見得多了。輪子抹黑中國的手段,一般是拿中國過去的醜聞說事,比如嬰兒湯,裹腳——而這種事情,是現任政府,已經明確反對和禁止的。所以,我覺得吧,這些人倒是應該學學中國現代主流價值觀,不要反華反的什麼都不知道了不懂題主從哪裡得出來:中國的禮儀、素質在倒退的。
倒退說明以前是進步的,可題主又沒說具體哪個朝代中國的禮儀、素質是進步的。
上結論:當代中國是歷史上禮儀、素質最好的年代,有句老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儀,素質是需要教育培養的,而入學率最高,居民文化素質最高的年代是哪個,當然是當代中國。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對古代那些有頓沒頓的農民談禮儀?他只會問你能當飯吃嗎?一個普通農民,如果不是運氣不好,可以一輩子不和文化打交道。傳統中國農民的生活是很枯燥的,絕大部分中國農民一輩子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縣太爺就是他們見到的最大的官,私塾里的教書先生是他們從小見過文化最高的人。但只有基本解決了溫飽正奔向小康的絕大部分當代中國人才能討論與生存無關的禮儀與素質。拿當代中國來和古代中國比識字率完全是吊打。至於為什麼古代中國是禮儀之邦現在就不是了。很簡單,古代中國鶴立雞群,古代比起周邊相對要文明的多,於是成了禮儀之邦。不過有些事也難說哪國更文明更先進但到了當代,中國是一隻鶴站在一群大象中,這還敢自稱鶴立雞群嗎,不被埋沒就算好的了。所以不是中國變矮了,相反中國長高了,只是旁邊的小朋友長得更高了。就說一點,現今階段是中國歷史上對女性最尊重,最包容,最維護女性權益的時代。 女人參與生產勞動個人價值得到社會廣泛認可,這比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體系要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題主幾度更新了問題,一度更新後表示願意心平氣和的談論問題,可惜題主自己的回答下還是口水仗和謾罵居多。並且公開表示對我個人攻擊......這個心平氣和真是.......
手動害怕.jpg
但是針對他一度修改的問題,我還是要給題主和路人分享一點非常淺薄的心得: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討論道德的形成,和討論法律的形成事實上是同源的。這個問題已經養活了無數相關專業的學生老師研究員,從先民早期環境,文化,博弈,群落組織等等等等都能扯出無數文章。只想淺顯的了解,不如去看看為什麼英國只有不成文的習慣法,以及羅伯特議事規則誕生的背景,這兩個相關記述比較多,國內研究的也不少。
----------更新的分割線------
更新一下。題主真是好易怒啊,保重肝啊。大家說說,我勸題主讀書。怎麼題主就這麼恩將仇報呢?
真是:道!德!喪!失!啊!---------以下是原回答--------
題主@花老師
請不要藉此刷下限問題引流搞公眾號。就你的本行來說,以前出門,劫道是正常的,吃板刀麵/吃囫圇是常見的。
現在呢?最多是進了強行購物團。確實好多啦不是么?因為您這問題根本就是不成立,所以在下也沒有解決辦法,或許下次題主走完萬里路之後,能認真讀兩本書。和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相比,現在也是我國社會最為文明且道德昌盛的時期。
認為古代曾經有過比當今更加有道德的時代是一個錯覺。因為你在回望古代社會的時候,看到的是作為統治階級的士大夫階層。一個國家幾千萬乃至人口,這些士大夫階層的人數也只有幾萬人。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省部級以上高官或者身家過億的富豪。從歷史書看過去人們的生活,就好像從新聞媒體看這些達官貴人的生活一樣。你當然只能看到光鮮美好的一面。
可能會有人問了,毛時代比起現在,難道道德不是更好嗎?他們大概是覺得紅小將是道德高尚的體現,而打砸歷史文物也屬於最有文化的人做的事。
現代人當然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道德困境,但比起隨時可能易子而食的舊社會,我們的時代完全稱得上聖人之世。首先,那是一個90%的人口不識字,粗糧里摻觀音土能騙過肚子就是肥年,雨下大一點或者雨晚來幾周就要易子而食的時代。
而所謂「禮儀之邦」:
等級尊卑是為禮,是禮教的那個禮。
典章祭祀是為儀,是規儀的那個儀。
所謂禮儀,是指在等級尊卑基礎上的一套祭祀和典章規儀制度以及意識形態。所謂禮儀之邦是指在這種意識形態和制度下進行管理的封建邦國。說白了所謂禮儀之邦不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
封建時代就是一個吃人的大餐桌,中國歷史的字裡行間密密麻麻只有「吃人」兩個字,在一個以饒把火、下羹羊、和骨爛為食的時代,談什麼現代公民意識和公共服務精神呢,所以還是那句話: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是分割線===========================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交往規範往往以對等為出發點,公共道德也是建立在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基礎上,比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罵人,不打人,不要評價人,不要給人貼標籤等等。然而,看看傳統禮儀,特彆強調下級對上級,孩子對長輩,女人對男人這種單向表達上,它們只是一方對另一方從屬關係、地位關係的確定和明確而已。
所以網友說的沒錯,傳統封建禮儀是對權力的美化,是對等級關係的確認和表達罷了。
否則,有幾個人給我說說:
長輩對晚輩有哪些禮儀?
上級對下級有哪些禮儀?
或者直接說吧:
強者對弱者有哪些禮儀?
男人對女人,丈夫對妻子的禮儀現在談的比較多,這正是男女平等打破傳統權力關係後的體現。
禮貌是單向的嗎?是不是孩子對長輩要講禮貌,長輩對孩子就沒有禮貌可言,可能是我無知,我現在很想知道傳統文化中長輩對晚輩有哪些禮儀要求?
按照現代育兒觀念,想讓孩子學會禮貌,首先要讓孩子自己體驗到被禮貌對待,想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要讓孩子自己體驗到什麼是被尊重。
人不可能表達出他自己從未體驗過的感受,就像心理學上所說,一個在虐待和被漠視下長大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別人,因為他自己就從來沒有被愛過。很多心理學家談到過,心理治療的一大難點就是很難讓一個人接受和相信自己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東西,即使他理智上知道這種東西確實存在。
中國人當前禮貌不夠,公眾意識不強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因為好幾代中國人根本就不知道:
什麼是被尊重,被尊重是怎樣的體驗?
什麼是被禮貌對待,被禮貌對待是怎樣的體驗?
什麼是被負責的照顧,被負責和充滿愛意的照顧是怎樣的體驗?
正如《智取威虎山》中,八弟問:「啥叫太平歲月啊」?第一,中國古代當然是禮儀大國。因為我們有文字,有一套完善的社會制度。僅這兩點基本上就足以讓古代中國傲視遠東。即有一套教育系統來教人禮儀,而同時還有一套行政系統維護禮儀的貫徹。從另一方面看,古代中國的禮儀大國——全靠同行襯托。某些遠東國家如果沒有實行去中國化,到現在文字還是漢字。官員制度,社會體系,甚至建築都要從中國學,當時這些國家高等學府里的教材是純中國書籍(四書五經),你說和這些同行比起來,中國算不算禮儀大國?
第二,今天的中國比起古代中國在禮儀方面有跨時代的進步。新中國之後消除了文盲,近年來逐步堅定推行依法治國的理念。酒駕入刑,北京實行室內全面禁煙,婦女權益受到保護等等。可以說在古代不敢想像的禮儀現在都落實了。今天的中國,無論是文化普及程度,還是整體思想觀念,都絕非古代中國可以相比的。
第三,所謂的禮儀倒退局面是如何產生的?很簡單:考量禮儀的樣本高度擴大,披露非禮事件的手段長足進步。
古代的禮儀考核,以士大夫以上為目標群體。放到今天來說,僅考核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禮儀。至於黎民百姓,只要見到大人時跪好就行。我這種銀行從業人員,在古代屬於士農工商中最末等的商人,而農、工在古代往往是冠以市井小民,下里巴人。除了士以外,其他人基本都被認定本身就不知禮儀。而今天,基本上每一個中國公民都被納入禮儀考核範圍,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一種禮儀倒退的假象。
同時,披露手段的發展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非禮事件公之於眾。比如為老不尊,今天某省某市某村哪個老人調戲良家婦女。一個路人拿出手機,錄成視頻並上傳網路,全國人民都能搜到這件事。但在古代,類似的事情恐怕連兩條街都出不去。雖然我很厭惡當街打小三的,但是總比直接浸豬籠進步了不少。當然還要再繼續進步。
制度決定素質------為什麼淘寶賣家不隨便罵你? 服務還特別貼心?是因為他素質特別高?
謝謝邀請。
禮在繁體字中本來就是一個人在祭祀的動作。 中國古代是禮儀之邦是因為通過一系列的行為,思想甚至意識的固化, 使神人有別, 尊卑有序, 貴賤有定。 禮是釐定以血緣為紐帶的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系列規則。小到家族,大到國朝的各個階層的關係都是通過倫理及禮來維繫,並通過克己來表現出表面的和諧。 這裡反對幾個答主的內容。
1. 禮不僅是自下而上,也是自上而下的。 例如:在禮的要求內, 子女對父母要孝,父母對子女要慈。 下屬對上司要恭, 上司對下屬要惠。 一味的由一方向另一方壓迫, 最終會導致關係的破裂, 不符合儒家的和及中庸的概念。 2. 中國古代文盲是多, 但是鄉野間還是有讀書人和紳士的。 貴賤釐定之後, 自然紳士的起居常態成為的百姓的榜樣。 百姓雖然不識字, 但是依舊知道若要晉陞階級,自然要守禮克己,用功讀書。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禮記正義和禮記訓纂, 了解一下什麼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禮儀。 省的被人笑話。 以上的禮在現代社會當然弱化了, 因為社會結構中的家族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 社會的細胞都改了, 禮這劑葯還有用嗎?祝好!古有對君愚忠,對親愚孝,慶幸你生在今天吧,不然不知道哪天你就要為你的文明大國殉葬了,直接毒死然後腿蜷起來用繩子綁上扔進薄棺里,類似這種。
禮儀非常周全。至於所謂現代社會,勞苦大眾也依然被統治階級代表和壓迫的觀點,我認為國家始終是統治機器,從古到今統治階層對人民的壓迫從未停止過。只要有國家有階級就會有壓迫,階級壓迫就像拉屎一樣雖然人類避之不及,但是不可避免,中世紀的人和現在的人都日常拉屎,中世紀的人把屎堆在城牆上,現代有化糞池有糞便無害化處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細菌的傳播。至少有了一定的文明與進步。現在是中國歷史上道德水平最高的時期。中古代國也從未是所謂的文明禮儀大國。某些人所說的禮儀,和古代中國絕大多數的泥腿子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只不過是貴族階層的玩物。一幫吃不飽、穿不暖、年年都要怕饑荒、平均年齡三十歲、一生都要受到地主、官吏剝削的螻蟻,談道德?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貴族有禮儀,泥腿子沒有。貴族裝作道貌岸然,泥腿子則只求活命無所不為。你的這種想法,和網上常見的「中國改革開放後道德敗壞」「生產安全不如文革」「XX盛世夜不閉戶」一樣,想當然爾。
這種問題問的很不嚴謹,當然,答題的也不太嚴謹。其實分析一下,問題的意思是,先在古代橫向對比,得出中國的排名,然後再用不同時代的排名,縱向對比。所以答案是:橫向對比的排名跟今天比,沒差。僅拿自己的道德程度來縱向對比,今天是歷史上最好的,好到哪一朝也沒法比擬半點。
禮儀之邦的禮儀是禮法和儀軌吧。。。不是禮貌吧。。。
古代青樓老鴇:這丫頭四歲開始學藝,詩詞曲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來~給公子唱個曲兒~。
現在東莞的媽媽桑:這妞啊,才十八。波大水多活好著嘞,快~讓老闆摸一下!
——————————————————————————機靈已抖完,接下來說些正經的。有時間更新。想了想,到底還是答了。。。
任何時候,何為禮儀,何為文明都是由統治階級,至少是知識分子來定義的,這樣的背景決定了,大多數人必然是不文明,不守禮節的。因為在任何一個時代,在階級金字塔中,中下層永遠都要比有資格解釋何為文明的上層多得多。舉個例子,中國幾千年的禮儀規範《禮記》對很多事情都有極為細緻的規定,甚至包括送什麼東西該怎麼拿。但是呢?只有官老爺和讀書人才會知道《禮記》是個什麼東西,才會按照那裡面說的東西做做樣子。在中國古代,沒有受過教育,就不會知道什麼是禮節,就不會成為一個所謂「文明禮儀」的人。西方也是自然。路易十四時代的餐桌禮儀,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普通的法國農民,可不會按照那個流程吃飯好么?別說我雙標,禮節就是受過教育的人的特權。為什麼您覺得中國人現在沒素質?因為占人口比重極大的60、70年代人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夠啊。(沒有針對任何人的意思。。。求別噴)因為很多連小學都沒有的農村,那裡人受教育程度不夠啊。因為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很多受教育程度不夠啊。別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所謂禮節去要求另外一群小學上完就下地做農活的可憐人。無非是多讀了幾年書,哪來的優越感?對於古時的禮,我只引用兩句話:1,禮之所去 刑之所取 出禮則入刑2,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說完了,各位慢慢體會吧。
古人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請先算算古代大夫和庶人的比例
中國從來就不是文明禮儀大國,普遍文盲的國家是不可能建立文明禮儀之邦的。反倒是建國以後掃盲獲得了巨大成就,才終於具備了踏入現代文明社會的先決條件。(注意是先!決!條!件!)
根據材料記載,清朝男性的識字率為30-45%,女性僅為2-10%,綜合算下來文盲率約80%。
清朝由於新作物和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及教育水平比之前的朝代更高。
而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文盲率僅為4.08%。文明禮儀怎麼可能在倒退呢?現代人素質普遍高多了,好不?不信你看古代的隨地大小便有多普遍。
影響明清時期北京環境狀況的還有一個很不雅觀的現象,就是街上便溺,某些人隨地大小便。這在初到京城的外地人看來尤感驚訝,「北地糞穢盈路,京師尤甚,白日投裸,不避官長,體統褻越,小人相習而暗消敬憚之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內衛生設施不足,缺少茅廁,即使有些茅廁也要收費,「入廁者必酬以一錢」。一般人家都不設茅房,婦女使用凈桶(馬桶)。「城中人家都無坑廁,其婦女溺器,清晨則傾門外溝眼中。」糞便倒入溝渠,使得溝渠不通,故而需要定期淘溝。
或許是因為廁所難尋,更可能是為了省錢,有些人甚至在街上方便。清代人稱,京師有「二丑」,其中一丑是「白日大街遺屎丑」――「何謂遺屎丑?廁屋者,行人應急所也。而都門以市衢為廁屋,狹隘衚衕無論矣,外城若正陽門橋頭,琉璃廠東西;內城若太學貢院前后街、東西四牌樓,皆百貨雲集,人物輻輳之區,其地無時不有解溲屈躬者,間有峨冠博帶(有身份者),荊釵布裙(婦女),裸體雜處,肉薄相逼,光天化日之下,毫不為怪。早晚間堆積累累,惡氣穢形,令人不可嚮邇。……故白日大街遺屎丑。」白天也有人在大街上大小便,竟已不足為怪。甚至北京的老字號同仁堂門口,也一度成為某些人便溺之地。據民國初年的國學家夏仁虎回憶:「大柵欄之同仁堂,生意最盛,然其門前為街人聚而便溺之所,主人不為忤,但清晨命人泛掃而已。蓋惑於堪輿家言,謂其地為百鳥朝鳳,最發旺雲。」由於迷信風水,店家也不干預,這裡就成了便溺的「黃金地段」。即使被婦女撞見亦若無其事,「便溺於通衢,即婦女過之,了無怍容」。「各衚衕口,尤為群聚便尿之所,恆蹲兩排,過往行人亦習見不怪,遇相熟之人,且彼此招呼。」「鄉下新來之人,以羞恥關係,往往不能在衚衕中出恭,蓋無此習慣也。久居北京者,必群笑其怯。」此言諷刺說,敢不敢在街上方便,成了檢驗一個外地人在京師住得時間是否長久的一個標準。當然女性大多仍在室內方便,不能像男性那樣在路上蹲踞。在重視女性身體貞潔的明清社會,婦女不能隨意暴露身體,不過經常面對男性隨地便溺的不雅行為,不知她們內心有何想法。 除人糞外,街上還有牲畜糞便,「人與駱駝、驢、騾、牛、馬、犬所遺也」,騷味隨風揚起,「酸風掠面」。明代崇禎年間京官中有「朝罷驢尿攜滿袖」的說法,說的是上朝回來身上帶著驢尿的氣味,原因在於「京師腳驢,多於沙塵中遺尿,既干經踐,仍復成塵,乘風而起,穢氣逆鼻,所謂『朝罷驢尿攜滿袖』也」。北京用畜力多,使得「京城內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門前後,騾馬糞隨時遍布,一遇雨雪,調成泥糊,臭不可聞,儼然一片大糞廠」。 不過,儘管城內有「糞穢盈路」的現象,但大多數人糞便還是按照傳統的處理方法,由專職的「糞夫」(掏糞工)送往城外,用作農業肥料。糞夫 「以剔糞為業」,將糞便以肩擔或車載方式運往糞廠。齊如山在回憶錄中說:糞廠「每日派人背一木桶收取各住戶、鋪戶之糞,用小車運回,晒乾賣為肥料」。當糞擔或糞車經過街頭,形成一股流動的臭氣,有時還會濺出來,「車有顫動,濺人一身」。
推薦閱讀:
※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問題,養老醫保危機,國企問題,國資流失等問題,朱鎔基在其中負有什麼樣的責任?
※從中國移民到海外的人,看到自己曾經的祖國國力愈加強盛、人民愈加富強、發展日新月異,心裡會怎麼想?
※誰能跟我講一下《一九八四》的一個大體內容,能不能套一些用在過去和現在的中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