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最高教義是緣起性空還是如來藏??
兔無角論的緣起性空說。應成派中觀見的第二個過失,是本質屬於兔無角論的緣起性空說。他們認為成佛之道就是阿羅漢所修證的解脫道,而解脫道就是一切法緣起性空,就是講五陰、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界)都是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這種說法,大家聽來都不會去懷疑、也不會去加以否定,一般人都會認同的,因為當你把《阿含經》請出來、把《般若經》或方廣唯識系列的經典請出來讀,都是在講諸法緣起性空嘛!對呀!沒錯呀!那麼印順的應成派中觀見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他是兔無角論的緣起性空! 佛在原始佛法中說諸法緣起性空,說五陰十八界緣起性空,都是依無餘涅槃中的本際而說蘊處界緣起性空的,都是依「如」而說緣起性空的,不是印順應成派中觀見的斷滅空無的空。所以 佛在阿含中處處說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又說涅槃的本際、實際。
現在這個問題就出現了:從表面來看,緣起性空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一切法、一切有情的蘊處界都是緣起而性空的,但是不能把 佛講的緣起性空的前提否定之後再講緣起性空。因為佛法是依本際如來藏才有緣起性空的法義可說的,因此蕭平實說印順的思想理論叫作兔無角論。譬如因為先看見了牛,看到它頭上長了角,才會在後來看見兔子時說兔子頭上沒有角。如果不是因為看見牛或羊頭上有角,就不會有兔無角這個法,所以兔無角是依牛有角而建立的,法界中並沒有兔無角這個法。大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就跟著印順說:「兔無角確實是真理啊!」但問題是:兔無角是依牛有角而有的,如果不是先有牛、羊頭上的角,就不會生起兔無角的觀念,所以兔無角是依牛有角而存在的,當然兔無角不是真理。同樣的道理:因為先有蘊處界的存在,才會有後來的蘊處界緣起性空嘛!所以緣起性空是依「蘊處界有」而說緣起、而說空幻;如果不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存在,就不會說這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是緣起而性空。所以緣起性空是依蘊處界有而存在的;然而蘊處界有虛妄,依虛妄的蘊處界有而存在的緣起性空觀,當然也是虛妄的,不是實相至理。從表面上看來,緣起性空的說法是一般人無法推翻的,是正確的:蘊處界都是緣起性空,你一定不能推翻它;但 佛是依蘊處界的源頭第八識心體,來說第八識如來藏出生的蘊處界緣起而性空;假使把蘊處界的根源和蘊處界砍斷,分成兩截而單取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來說解脫道,這個緣起性空的解脫道就錯誤了,就會隨著衍生出許多問題來;除非沒有真正有智慧的菩薩出來摧邪顯正,才會使人真的信受它。從這裡,大家要詳細去了解:佛在原始佛法四阿含諸經中,是依蘊處界有來說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但前提是依蘊處界名色所緣的第八識來說蘊處界有的緣起性空,這是緣起性空觀的大前提;當應成派中觀不懂這個道理,把解脫道切割成殘缺不全以後,用以取代大乘的成佛之道,三乘佛法就都變成無因論、兔無角論啦!兔子頭上無角,這固然是真理,但這只是世俗法中的真理;因為是依於蘊處界有、依於牛有角而說緣起性空、說兔無角的,所以它不是真實法,它是虛相法。虛相法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只有實相法才是般若智慧。
09 第三章 事隨緣緒說 第三節 佛教學人之隨緣 世間妄分別 見牛等有角 不了角非有 因言兔角無 分析至微塵 求角無所有 要待於有法 而起於無見 有法本自無 無見何所待 若有若無法 展轉互相因 有無二法中 不應起分別 若離於所覺 能覺即不生。。。。。。
非時非勝性 及三法所作 亦非無有因 自然而得有 斯由業習氣 擾濁於內心 依心及眼根 種種妄分別 意與於意識 及以阿賴耶 普現於世間 如幻作眾物 瓶等眾境界 悉以心為體 非瓶似瓶現 是故說為空 世間所有色 諸天宮殿等皆是阿賴耶 變異而可見
眾生身所有 從頭至手足 頓生或漸次 無非阿賴耶 習氣濁於心 凡愚不能了 此性非是有 亦復非是空 如人以諸物 擊破於瓶等 物體若是空 即無能所破 譬如須彌量 我見未為惡 憍慢而著空 此惡過於彼 空性隨應說 不應演非處若演於非處 甘露即為毒
一切諸眾生 生於種種見 欲令斷諸見 為說於空理 聞空執為實 不能斷諸見 此見不可除 如病醫所舍 譬如火燒木 木盡火不留 見木若已燒 空火亦應滅 生於智慧火 諸見得滅時 普燒諸煩惱 一切皆清凈 牟尼以此智 密嚴而解脫不見以兔角 觸坏於大山
曾無石女兒 執箭射於物 未聞欲斗戰 而求兔角弓 誰復須宮室 令石女兒造 一切法空性 與法常同體 始於胎藏時 色生便滅壞 離空無有色 離色無有空 如月與光明 始終恆不異 諸法亦如是 空性與之一 展轉無差別 所為皆得成是身如死屍 本來無自性
恆為愛繩縛 境界所牽動 佛說於空理 為欲斷諸見 汝等有智人 宜應一心學 譬如工幻者 以諸咒術力 草木等眾緣 隨意之所作 依於眼及愛 作意色與明 如是眼識生 如幻亦如焰 是識無來處 去亦無處所 諸識性如是 不應著有無譬如石女兒 兔角毛輪等
本來無有體 妄立於名字 師子熊羆類 此皆無有角 何故不分別 唯言兔角無 善巧談論者 豈不能宣說 古先諸智人 但說兔無角 惑者妄分別 如喑及聾瞽 斯人無現智 不能自證法 但隨他語轉 何用分別為 若離於分別 當生密嚴土一心正定中 普現十方國
譬如天宮殿 眾星及日月 依止須彌山 風力所持運 七識亦如是 依於阿賴耶 習氣之所持 處處恆流轉 譬如依大地 發生種種物 一切諸含情 乃至眾珍寶 藏識亦如是 眾識之所依 譬如孔雀鳥 毛羽多光色 雄雌相愛樂 鼓舞共歡游定者觀賴耶 應知亦如是
種子及諸法 展轉相依住 譬如百川流 日夜歸大海 川流無有盡 海亦不分別 藏識亦如是 甚深無有涯 諸識之習氣 日夜常歸往 如地有眾寶 及余種種物 給施諸眾生 隨其所資用 藏識亦如是 與諸分別俱 增長於生死 轉依成正覺 善行清凈行 出過於十地 入如來地中 十力皆圓滿 正住於真際 常恆不壞滅 如地無分別 應化無有窮 如春眾花發 人鳥皆欣玩 執持識亦然 定者多迷取 如是諸佛子 無慧離真實 於義不善知 妄言生決定 非法離間語 誑惑於眾生 諸法別異住 而別起言說 譬如工幻師 善用於咒術 於無花果處 現種種花果 如是佛菩薩 善巧方便智 世間別異住 別異而安立 說種種教門 誘誨無終已 決定真實法 密嚴中顯現 六界與十八 十二處丈夫 意繩之所牽 眾生以流轉 八識諸界處 共起而和合 從於意繩轉 前身復後身 佛說此丈夫 隨世因流轉 是一切身者 續生無斷絕 。。。。。。 世間諸眾生 染凈等諸法 皆依於藏識 為因而得生 此因勝無比 證實者宣示 非與於能作 自在等相似 世尊說此識 為除諸習氣 了知解脫已 此亦無所得 賴耶有可得 解脫非是常 如來清凈藏 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始終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凈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譬如巧金師 以凈好真金 造作指嚴具 欲以莊嚴指 其相異眾物 說名為指環 現樂諸聖人 證於自智境 功德轉增勝 自共無能說 現法諸定者 了境唯是識 得第七地已 轉滅不復生 心識之所行 一切諸境界 所見雖差別 但識無有境 瓶衣等眾物 境界悉皆無 心變似境生 謂能取所取 譬如星月等 依須彌運行 諸識亦復然 恆依賴耶轉 當知賴耶識 即名為密嚴 譬如好真金 光色常充滿 自證清凈境 非分別境界 性與分別離 不可得分別 體實而是常 定者能觀見 意識所行境 但縛於凡夫 聖見悉清凈 譬如陽焰等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金剛藏等無量菩薩摩訶薩。及從他方來此會者無央數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密嚴經卷下緣起性空之觀念與現象,是由「根本因與諸緣」和合而出生,而暫時存在,緣起性空之法非有實體,其性空無斷滅,則知「緣起性空」一法必有出生與壞滅之現象,最後終必歸於斷滅空。若無不生不滅之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為因,則緣起性空即成無法,無法則不可能出生蘊處界任何一法,否則就是無因而生、無因而滅,此違一切世間之理,亦違佛菩薩之聖教。緣起性空之理,純是名相施設,是依於蘊處界所顯之五陰、六入、十八界等法生滅無常其性本空,而說有緣起性空之理;若離蘊處界……等世間表相法,要依何處而有緣起性空之可言者?所以緣起性空是依世俗法而施設的,緣起性空的根源是蘊處界,但蘊處界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總不會是無因而生吧?無因而生乃違一切教理,也違一切法界的實相,故當然是由如來藏心體所出生的。以此緣故,緣起性空以蘊處界為體,蘊處界以如來藏為體,所以緣起性空仍然是以如來藏為體;是故法界的實相就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等四性,這樣才是佛法的般若真實義。 《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但有好多人解釋成「『有』是現象,『無』是性空」,而作如是說:「無所得故性空。」總說成:「一切法緣起性空,就是般若經的真正意思了。」性空是緣生緣滅,無有真實不壞之體性,才說是緣起性空。如果說「無常故無所得,無所得故性空」,既然一切法緣生緣滅,滅了就滅了,還有什麼法繼續存在不滅?竟然還可以說是不滅。就如同桌子燒毀就沒有了,這不是斷滅嗎?怎能說燒毀以後是不滅的?那《心經》所說之「心」是存在、或不存在呢?如果「心」不存在,又如何能叫做『心』經而說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呢?所以他們那種說法是不了解性空與空性之真義。《心經》中雖然有說「無智亦無得」,但所指的是實相心如來藏的自住境界,而不是指蘊處界中任何一法的境界,這個實相心是離見聞覺知,對六塵境界無所得,亦無智慧可言,其本身所顯示的清凈無為的體性,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此乃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自住境界,並且是六識心仍然存在不滅之時就證得的境界,所以才能說是觀自在菩薩,不是滅了六識心以後不能觀察自己如來藏自在的斷滅境界,不是能觀心與自在心都斷滅的境界;而「有智亦有得」乃是覺知心的境界,證得真心所出生的般若智慧也是意識覺知心的境界;可是阿羅漢在無餘涅槃中真心如來藏獨住而不生起七轉識妄心時,或如菩薩八識心王俱在而單獨觀察真心如來藏的自住境界時,祂是沒有智慧及所得可說的。所以,《心經》才會說「無智亦無得」。實相心本來就在,祂不是因為緣生而有,所以第八識心不是您修行以後才變生出來的;當您證得了第八識心,您並不是得到了第八識心,因為祂是本來就一直存在的,也因此而說無得(以這種說法來解釋「無智」,就會有不通之處;因為真心在悟前是無智的,在悟後仍然是無智的,所以應該以離見聞覺知的真心而說真心無智),但不可以曲解經義而說成「無所得故一切法都空無」。所以《心經》是依實相心所住的境界來說諸法空相:依實相心來說五蘊十八界緣生緣滅的空相。也就是說《金剛經》、《心經》所有的涵義皆是以第八識實相心作為中心,來解說解脫道的涅槃境界及佛菩提道的般若真實義。 若把般若實相解說成「性空唯名」的人,是在學「印順法」,不是在學「佛法」,才會錯解般若為「性空唯名」。如果說般若真的只是「性空唯名」的話,既然萬法都是緣生緣滅,就是無常、是斷壞、是空無,是沒有真實常住法的空無斷滅;但您是否想過:「名」只是一個表相名稱而已,只是受想行識的緣生緣滅法的代稱而已,而且「名」所指涉的受想行識也是緣起性空,所以「名」不真實,所以「名」性空;如果是依錯誤的說法而否定了第八識空性心的話,那五蘊十八界又統統是性空,皆是無常法,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滅盡了蘊處界,豈不是成了斷滅法?與斷見外道就完全相同了!但佛經卻都不是這麼說的,在阿含部經典中,佛有說過「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第八識,也說過「名色由識生」的第八識;因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體性所說的緣起性空,都是依止第八識來說的,若是離開了第八識來說緣起性空,則成為斷滅空,也使蘊處界及「蘊處界緣起性空等諸法」變為無因而起、而滅,就成為無因論外道了。所以般若決不是在說性空唯名,般若是依第八識空性來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包括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及處處作主的意根心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這些虛妄心,必須依附於實相心如來藏而存在。▲ 08 第六章 邪見的範例
如果說教義,當然是四聖諦:苦集滅道
一切南北了義經文所說的就是這四個字。
但如果是佛教核心的核心,一切佛教徒的終極目標,那就是那個滅字。
此滅字,解釋為寂滅,亦作涅槃,等同於佛性,化成三個字來說,就是無為法。
無他,唯有無為法超越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對立概念,才能稱的上永恆,但凡能用存在描述的必然會向不存在轉化,也就談不上什麼永恆,只能是有為法範疇內的玩意兒。
緣起性空和如來藏的概念里都有無為法的成分,但是還多了些有為法的東西,所以成不了核心的核心
若說教義,緣起性空有說集滅二字,然而對於實現的途徑並無提及(當然還是有含藏的部分),從這個角度說自然沒有苦集滅道來的精準。
而如來藏則更是一個假安立的名相,是為了說明唯識中的問題創立的,更談不上什麼最高教義了,特別重要的,如果把如來藏當做某種實有或者當做輪迴主體,那根本都已經違反三法印了,初學者不可不知。
都不是,不是三法印,不是如來藏或阿賴耶,不是緣起性空,而是四聖諦,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
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為深般若波羅蜜義故應如是念。
貪慾非義 如是義不應行。
瞋恚愚痴非義 如是義不應行。
一切邪見無義 如是義不應行。
何以故。三毒如相無有義無有非義。一切邪見如相無有義無有非義。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
色非義非非義。乃至識非義非非義。
檀那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義非非義。
何以故。須菩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無有法可得若義若非義。
須菩提。有佛無佛諸法法相常住。無有義無有非義。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離義及非義。
-----------------------------------------------------------------------
複次善現。我以佛眼遍觀十方無量殑伽沙等世界。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教授教誡諸餘菩薩作是言。
善男子。汝應善學引發諸字陀羅尼門。謂應善學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十字。如是乃至二十 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七十 八十 九十。若百若千乃至無數。引發自在。又應善學一切語言。皆入一字。或入二字。或入三字。或入四字。或入五字或入六字。或入七字。或入八字。或入九字。或入十字。如是乃至或入二十 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 七十 八十 九十 百千乃至無數引發自在。又應善學於一字中攝一切字。一切字中攝於一字。引發自在。又應善學一字能攝四十二字。四十二字能攝一字。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善學四十二字入於一字。一字亦入四十二字。如是學已。於諸字中引發善巧。於引發字得善巧已。復於無字引發善巧。如諸如來應正等覺。於法善巧。於字善巧。以於諸法諸字善巧。於無字中亦得善巧。由善巧故能為有情說有字法說無字法。為無字法說有字法所以者何。善現。離字無字無異佛法。過一切字名真佛法。何以故。善現。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畢竟空無際空故。
都不是。是,三法印。
不要把二者割裂了,在究竟的層面,都是同一法性的異名,且要論第一,唯如維摩詰無言。無論是性空還是如來藏,都不可如言取義,要明白佛說法隨立隨掃的方便。學性空不可如二乘求灰身滅智,學如來藏不可返落外道神我。而且,不懂性空,其實根本學不好如來藏,天台、華嚴、禪宗也都一樣。天台空假中三諦圓融,華嚴祖師在華嚴五教止觀中顯示如何由空性入一真法界,禪宗壇經中有一首「無真偈」。沒有空性教法的理解基礎,了義如來藏根本學不明白。
當然是緣起性空了,如來藏在楞伽經記載是外道論,佛陀怕外道害怕佛教的無餘涅槃而不信佛教,所以才把空性說成了如來藏,實際上就是一種騙小孩吃藥的幌子而已
「緣起性空」不一不異,如是中觀即是真如。而真如在纏謂之如來藏。
如果你說得佛教,是那個既是你的也是我的佛教,那麼它的最高教義就是緣起。
如果你說得佛教,是那個要不是你的要不是我的佛教,那麼它的最高教義就是性空。
如果你說得佛教,是那個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佛教更不是任何人佛教,那麼它的最高教義就是如來藏。
如來藏和阿賴耶,是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基礎上發展而來,故如來藏和阿賴耶只是針對輪迴而言,是一種法們。如來藏和阿賴耶,不是實體。
漢地佛教的【真常唯心系】就是【真心】概念,說啥攝取萬法、凈心,性相一如無二、本覺,說來說去,還是漢地佛教【真心】二字。漢地佛教【真心】是一切法的基礎。
【真心】二字,為何對漢人有那麼大的引力?漢人為何對緣起性空,本能的討厭,還是漢人的阿賴耶識在起功用。
華嚴天台是很美妙,邏輯基礎不是佛祖的,而是儒家孔聖人的禮法而已。
真心二字,就是認為有一個實體。真心,本是漢地佛教的核心概念。心識只是功能,佛祖言寂靜涅槃,不再後有。就是涅槃以後輪迴止息,自然心識止息,何來真心?真心二字,本就是非佛說。
如來藏之說的晚於空性,可以說如來藏是窮究空性最後的迴向。[1]試論阿賴耶識存在之必然性—中國佛學院http://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500125785html=1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引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如來藏智,於煩惱藏,若離若不離。這就是緣起性空的說法。
依照吉藏大師對此的解說,如來藏就是緣起性空。大義是如來藏是隱,法身緣起是顯,「於顛倒眾生不了。是故名隱。約緣了悟。所以言顯」,在迷稱隱稱如來藏,在悟稱顯稱法身緣起。所以,如來藏與法身緣起是一隻手的正反兩面。雖然如此,「正道未曾隱顯」,因為「迷實無所迷」,「悟實無所悟」,故「法實非隱非顯。不迷不悟也」。歸根結底,言亡慮絕處,「生死邊如虛空。眾生性亦如虛空。是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所以,最高教義是緣起還是如來藏呢?緣起與如來藏是一體兩面,然「正道未曾隱顯」,但了悟「迷實無所迷」「悟實無所悟」,就是言亡慮絕的正道了。所以,緣起與如來藏是相對於正道來說的錯誤的(或不究竟的)說法。但正道也不是最高概念,因為正道(中道)言亡慮絕。
一來意門。前明如來藏。藏義則隱。法身是顯。藏義既隱。此則難明。法身居顯。斯則易辨。欲以出纏易顯之身。顯彼隱時難明之藏。此則為成藏義。故辨法身也。二者就正道論之。言亡慮絕。身未曾隱顯。但於顛倒眾生不了。是故名隱。約緣了悟。所以言顯。上已論緣迷成隱。今次辨了悟名顯。是故名法身也。然如來藏之與法身。更無有二。只是隱顯之名。隱法身故名如來藏。顯如來藏故名法身。斯則隱於顯。故明隱。顯於隱。故名顯也。隱於顯故名隱。隱實無所隱。顯於隱故名顯。顯亦無所顯。故就正道未曾隱顯。隨緣迷悟。故稱隱顯耳。復須了迷悟之義。雖隨緣迷名隱。然迷實無所迷。雖隨緣悟名顯。然悟實無所悟也。故華嚴雲。如來深境界。有量齊虛空。一切眾生入。真實無所入。入者悟也。對入辨出。出者迷也。入既無所入則知悟者無所悟。出既無所出。當知迷者無所迷。故知法實非隱非顯。不迷不悟也。若言實有隱有顯。有迷有悟。還是有所得義。涅槃經雲。有所得者。是魔眷屬。非佛弟子。又須識無增減義。若隱名如來藏。則在隱不減。顯名法身。則顯亦不增。故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又隱名如來藏。如來藏不減。顛倒生死不增。顯名法身。法身不增。顛倒生死不減。故大品雲。雖生死道長。眾生性多。菩薩應如是正憶念。生死邊如虛空。眾生性亦如虛空。是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又波若雲。無縛無脫。是名菩薩大莊嚴義。若有縛脫增減。則是二見。名為醜陋。不名莊嚴。若離縛脫增減。得於正觀。名大莊嚴。須深得如是意。不爾。還成有所得。有所得易信易解。無所得則難信解。故此經雲。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則其事也。
引自吉藏《勝鬘經寶窟》釋說如來法身章第八。
既然有禪宗標籤,那就是講北傳了。北傳佛法,一法印:無相法印。
萬法唯心和如來藏學說的萬法唯識,才是佛法的最高教義,並不是緣起性空。
我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首先我們來建立一個佛法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次第 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 戒 字。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時這個戒字就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 戒 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想修禪定的。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最多還有一點情而已。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無法進禪定色界天。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注意。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這是初士道。講到儒家多說幾句。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戒淫,戒殺,戒偷,戒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此以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一是五戒加十善業。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我看到現在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佛法就會真的在人間消失。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你要修四定八禪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禪定是基礎,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色空不二,悟得佛性,證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時即為登地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在這裡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行陰已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度眾,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旅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以上就是講的三身。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閑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也應該清楚了吧!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現在應該對整個佛法的實修次第戒定慧也清楚了吧!
其中「」戒「」字「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定「」字其具體內容沒細講,「慧」字重點講了大乘慧,因大乘慧複雜難懂,故作重點梳理,大乘慧應該已經講得較清楚了。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學習吧。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關於戒"字「定「字的詳細內容,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吧。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
若是對大小乘各宗各派經典及大成就者的論典資料都熟悉的同修看到此文後,就會知道此文的資料都是有根據的,並非我個人創造,我只是對這些經律,論,作一個梳理。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驗證體會其對錯。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請珍惜。
(————大海 文)佛教只有一條教義,無我。除此之外無論包裝什麼名詞都是外道。
都可以的,師兄加油,條條大路通羅馬
是苦集滅道
推薦閱讀:
※什麼是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修佛,智慧福報大些的人修哪一宗派更適合?禪宗嗎?
※是十個阿羅漢里才有一個菩薩,還是十個菩薩里才有一個阿羅漢?
※舍報求生,為什麼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受人虐待或者被囚禁,也不可以舍報么?那麼如果被人殺,也不能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