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人飲茶方式和現代人有什麼不同嗎?

如題,古人的茶道和現在的茶道有沒有區別?是泡茶為主還是烹茶為主?


盛唐以前的茶是一種既辣且鹹的菜湯。儘管有人已知碾末, 但如陸羽所說, 當時飲茶仍「 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 煮之百沸, 或揚令滑, 或煮去沫, 斯溝渠間棄水耳, 而習俗不已。」 皮日休在《茶中雜詠· 序》中也說「 季疵(陸羽)以前稱茗飲者, 必渾以烹之, 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 把茶葉和這些、有的甚至是帶刺激性的調味品煮在一起, 那種湯的味道肯定和後世的茶相去甚遠。

……

至晚唐時, 又興起了一種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於茶盞, 再持瓶向盞中注沸水沖茶的「 點茶法」 。

……

宋代出現了兩種鬥茶法, 其中一種著重擊拂的效果, 即晁補之詩所稱「 爭新斗試誇擊拂」 , 是從其物理性狀上作比較。另一種則著重品嘗茶味, 即范仲淹詩所稱「 鬥茶味兮輕醍醐」 , 是從其化學成分上作比較。

用此法(第一種方法)鬥茶的第一步是下末, 首先要將茶餅炙干、捶碎, 才便於碾出極細的末, 然後再入羅篩過。蔡襄在《茶錄》中明確指出「 羅細則茶浮, 粗則水浮。」 而茶末的浮沉又是鬥茶勝負的關鍵。只有當茶末極細, 調膏極勻, 湯候適宜, 水溫不高不低, 水與茶末的比例不多不少, 茶盞事先預熱好, 沖點時又用筅攪得極透, 指旋腕活, 擊拂得宜, 盞中的茶才能呈懸浮的膠體狀態。這時茶麵上銀粟翻光, 浮霧洶湧, 泛起的沫餑積結在碗沿四旁, 「 周迴旋而不動」 。「 謂之咬盞」。這樣的茶「 著盞無水痕」 , 也就是梅堯臣詩所說「 烹新斗硬要咬盞」之意。如果烹點不得法, 末粗茶沉, 懈而不「 硬」 ,湯花散褪, 雲腳渙亂, 茶、水遊離, 從而粘附盞壁, 形成水痕, 茶就斗輸了。

第二種鬥茶法則如宋· 唐庚《鬥茶記》所稱「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 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 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 某次之, 某閩人所資, 宜尤高, 而又次之, 次之。然大較皆精絕。」 文後所附《在杭, 喬卿諸君見過, 試武夷、鼓山、支提、太姥、清源諸茶, 分賦》一詩中, 有「 蟹眼煮水相續汲, 龍團別品不停嘗」 之句, 可見是對各種茶進行品評, 鑒別高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也說「 其間品第誰能欺, 十月視而十手指。」 更可證明這種鬥茶法不以驗水痕先後為標誌, 而著重於品嘗茶味。——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明代之後的撮泡法,與現在大致相同。


瀉藥,你這個問題的標題直接更改為茶道發展史好了,太廣泛了。我只能說明清和現代類似,其他差異比較大


看多古。


以下文字摘自森林鹿著作《唐朝穿越指南》:

13.茶里不加蔥姜鹽果汁,讓人怎麼入口啊,掀桌!(1)

  茶文化

  唐穿美食團繼續吃我們的宴席。

  吃飯的時間地點講清楚了,葷食蔬菜也說了不少。又是烤羊肉,又是生魚片,又是蒸豬頭,又是鹹菜米飯的,一通胡吃海塞下來,您渴了嗎?

  什麼?招呼小二上壺茶?

  如果您現在正在玄宗開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達觀光,那麼作者鹿奉勸您一句,出門最好自帶茶水。而且,唐朝的服務員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應該高喊一聲「博士」—對,這在唐朝是對服務行業從業者或者中低級技術人員的稱呼,跟現在差很多。

  所以,您可以這麼喊:「博士,上壺茶!」

  那店裡的夥計過來了,一開口道:「郎君要什麼?茶?茶是什麼,能吃嗎?」(瞪啥瞪,哥也是穿過來的行不行啊!)

  您要是覺得這些干雜活的小博士既無禮又沒見識,一怒叫來店主,店主八成會滿臉賠笑地告訴您,貴人恕罪,他知道茶是一種很高貴、很有文化、很裝十三的飲品,但是小店檔次太低,日常不準備這種東西,建議您到寺廟裡或者那幾位南方來的高官貴人家裡去裝十三……啊呸,去品茗。

  在唐玄宗時代以前,中國北方地區,不但街上的飲食店裡沒茶水,您就是跑去普通貴族官員或者平民百姓家裡,也不要指望誰家能動不動給您端杯茶上來。您問為什麼?唉,難道您以為我國人民是自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就開始喝茶一直至今的?

  這麼說吧,假如您在穿越之前已經養成了天天喝茶的習慣,那西漢之前的年代,您最好都不要穿過去,穿過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裝病,求醫生給您開藥方的時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樹葉子加進去,然後讓家人花大價錢去藥鋪買來這味葯,自己煮水喝。

  如果您很想穿越到西漢,又要堅持天天喝茶,那我建議您落地時找好坐標,一定降落在西漢的蜀中,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里。偉大的味覺特別發達的四川人民,從西漢時代就開始全民飲茶了,但也僅限於此地。您要是落點不準,穿到了別的地方,就只能跟群眾一起嘲笑「那些瓜娃子好好的,沒事成天喝葯幹啥」。

  您要是穿到南北朝,落點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層貴族社會,跟烏衣巷的王謝子孫們一起揮揮拂塵,喝喝茶水,談理想,談人生,談世界。順便說,您如果愛喝酸奶,愛吃冰激凌,可以考慮穿越到這時候的北朝那邊,那邊日常飲料是以乳製品為主,而且保證純天然,不添加人工化學成分。

  回到正經的唐穿部分,必須說,如果您又想去圍觀李世民或武則天,又想在首都長安或者東都洛陽里喝到茶,那還真有點兒技術上的難度。您知道隋唐繼承了北朝的政權和價值取向、生活習慣的,對吧?所以在初唐社會裡,乳製品的普及程度比茶類飲料高得多,您去人家裡討一杯酸乳酪或者米酒都比討茶喝容易得多。

  所以說要想喝茶的話,要麼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習慣的江東華族家裡,要麼去寺院里—僧人是普及飲茶習慣比較早的群體之一,因為茶水有興奮作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清醒,多念幾卷經。

  不過呢,且慢,就算您到寺廟裡討到了一杯茶水,您確定您能咽得下去?

  請先把鼻子湊到杯上,深吸一口氣,您能聞到的,除了茶葉的澀香味外,還可能有蔥、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棗、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涼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豬肉的油腥味……

  好吧,就算您運氣特好,一聞除了茶味沒有別的奇怪味道,於是仰頭喝入口—很好,這茶水99%是鹹的,至少肯定要加點兒鹽,要不然算什麼煎茶嘛。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慣在我國大範圍流行開來,從那之後,普通人家和飲食飯店大多都能供應茶水了。但是,終唐之世,很多人,甚至說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時候,習慣往茶里加入以上所說的種種作料。

  這些人的「劉姥姥式熬茶法」,大致步驟是這樣的:

  一、拿茶葉,茶葉是用鮮葉蒸焙烘乾加工出來的,有可能是零散葉狀,但更多的是緊壓成餅狀,比較像現代的生普洱餅。

  二、把茶葉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干,搗碎了倒進瓷瓶里。

  三、燒水,水開之前,往鍋里加入上述種種作料。

  四、水開後,把茶葉末倒進水裡,跟作料一起煮,煮成一鍋茗粥,倒出來分好杯,開喝。

  您覺得這麼煮出來的茶水根本沒法喝?嗯,顯然這麼想的不止您一個人,比如有一個叫陸羽的傢伙就會跟您並肩站在一起,對著茗粥跺腳大罵:「這玩意兒只配倒陰溝里沖馬桶。」

  陸茶聖大力倡導的,高雅清新有文化有品位的,被日本人學走部分,保留至今的正宗唐式煎茶法,如下:

  一、掰碎茶餅,丟容器里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勻地烤兩回,越乾燥越好,據說這樣可以使茶味增厚。

  二、把烤好的茶葉趁熱放進紙袋子里,防止香氣外溢,放涼。

  三、把茶葉倒進專用的茶碾子里的,碾得越細越好。碾成菱角那麼大的碎屑不成,至少要碾成細米狀,能碾成松花粉狀最佳。

  四、碾碎的茶屑再倒進茶羅子,用羅篩一遍,反正我就是要細細的茶粉。

  五、茶粉收好,可以開始燒水了。陸茶聖認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較差,井水最差,自來水的話……

  六、用特製的風爐、上好的炭、專用的小鍋釜燒水。水面有魚眼紋,微微發聲的時候,叫初沸,這時候加鹽。

  七、鍋邊緣如湧泉連珠冒泡,二沸了,這時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來,放旁邊備用。

  八、一邊用竹具攪動鍋里的沸水,一邊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開了,洶湧激蕩,於是把剛才那瓢水倒回鍋里,壓一壓火頭,別讓茶粉迸到外頭。

  九、騰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現,這茶就算煎好了,趕緊離火,別再繼續煮,端著鍋往那些高貴的青瓷白瓷茶碗里分倒吧。

  十、分茶的要訣,在於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裡呈漂浮狀)藝術地倒進各個茶碗里,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勻,看著舒服,高手甚至能把這些浮沫斟成各種圖案造型來比試鬥茶。

  十一、煎一釜茶最多只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錢,再多了就不夠高貴冷艷,而是飲牛飲騾的蠢物了。

  陸氏煎茶法公布以後,很快作為上流社會貴族人士玩高雅的標準之一,風行全國,傳至後世,禍延東瀛,經久不衰。所以如果您是嗜茶者,推薦唐穿要選開元天寶之後(友情提示:差不多也就是安史之亂以後),在民間亂逛的時候至少可以喝到味道奇怪的八寶亂燉茶,在皇室貴族家裡就可以享受正宗茶道伺候了。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黃仲先主編。中國古代茶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2010


題主的問題涉及到飲茶文化史,不敢貿貿然回答,所以特地去翻看了相關書籍,整理出以下內容,希望可以幫到題主。我認為,只要題主清楚了茶葉飲用方法的起源與發展,那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縱觀咱們中華民族對茶的發掘利用史,茶的飲用過程可以分為「吃茶」、「喝茶」、「飲茶」和「藝茶」四個階段,而要解決題主的問題,只需要了解到「飲茶」階段即可,所以對於「藝茶」階段就不加贅述了,會一筆帶過。

我們的先祖在發現茶樹的早期,一開始是將茶樹鮮葉當作新鮮蔬菜或者食物來嚼吃,有時配以佐料一起食用,這便是原始的「吃茶」階段。先民們在吃茶和勞動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了茶葉具有解渴、消食、提神、解毒等保健功效和藥用價值,於是茶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日益廣泛了,漸漸地,先民們對茶的利用,逐步由嚼吃轉為調煮:即採摘茶樹鮮葉同姜、蔥、橘子等調味品與穀物等一起煮成羹食或者粥食,或者將茶葉熬成汁液用於保健治病。這便是「喝茶」階段了。此時的飲用方式主要是以「羹 飲」、「粥飲」為代表的「調飲法」,也稱「粥茶法」。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上的飲茶方式仍然以「粥茶法」為主,以茶湯做治病保健的「湯藥」用的「清飲法」為輔。

三國時期,原始的「粥茶法」逐漸被摒棄,人們不再直接利用茶鮮葉去煮制茶羹、茶粥,而是把茶鮮葉製成干茶餅,再將其搗碎成末去煮制茶湯、茶羹或茶粥,這一時期的飲用方式以添加調味劑的「羹飲」為主。如上訴所說,將茶製成餅,再搗碎成茶末並置於瓷器中燒水煎煮,加上姜、蔥等佐料,調煮成茶羹飲用。據史記載,這種「羹飲」和「粥飲」為代表的喝茶方式一直流行到魏晉初期或此之前,歷時3000年之久。尤其在秦漢時期,這種「羹飲」和「粥飲」的方式非常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以南地區開始將飲茶與吃飯分開,此時是茶葉「清飲法」為主的開端。人們對茶葉在認知和飲用上開始了品飲與欣賞的「飲茶」階段。茶葉飲用上雖然還沿襲以往的「湯渣同吃」的「羹飲法」,但是已經開始創新,主要表現在飯後飲茶和客來敬茶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的創新與吃飯無關了。

唐朝時期,陸羽《茶經》的問世和茶政改革的推動,使得我國茶業進入了興盛發展時期,茶葉產銷事業和技術進步的空前發展,推動了唐代茶葉飲用方法的變革,這一時期,「煮茶法」(又曰:「煎茶法」)被創立了。後來,在唐代文學藝術和禪茶文化的推動下,煮茶法成為當時的主流。唐代中後期,煮茶法被普及推廣,人們對飲茶用水、用具、用火和煮法趨於講究,漸漸地,早期的「粥茶法」和古老的「喝(吃)茶法」被徹底地拋棄了。

宋朝時期,主流飲用方法是「點茶法」,不再是將茶末置於茶鍑中煎煮,而是將製備好的茶末直接放在茶盞中用煮好的開水調勻、沖點、擊拂,使茶湯產生泡沫並鑒賞飲用。

明代採用了散茶「泡茶法」。由於唐代「煮茶法」和宋代「點茶法」使用的茶葉都是由茶鮮葉經過蒸熟、搗碎、榨汁、壓膜、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餅茶或者團茶,使得茶葉色、香、味受損,因此,到了宋代後期,民間開始用散茶制茶方法,這樣香氣和滋味會更好,於是這種制茶方式便漸漸傳播開來。到了明代,便改革成了條形散茶了。在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團茶而改進貢芽茶後,散茶直接沖泡法成為了當時的主流飲用方式。明代「泡茶法」分為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後來這種泡茶方式發展演變為蓋碗泡法和玻璃杯泡法,並且沿用至今,也是當今主流飲茶方式之一。明代茶葉飲用方式最大特點就是湯渣分離,將茶湯從茶甌中濾出來飲用,追求茶葉的形美和茶湯的味真、色綠,更加講究茶葉的色、香、形。

明末清初時期,烏龍茶(青茶)出現,泡茶方式呈現出玻璃杯泡法、蓋碗泡法、蓋碗功夫泡茶法、小壺功夫泡茶法和大壺茶泡茶法等,與現代飲用方法相差無幾了。功夫茶飲用方法中,以潮州功夫茶的禮儀和技藝最為講究,大致可以概括為:備具、煮水、溫壺、置茶、沖泡、淋壺、分茶(潮州功夫茶中稱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奉茶等八個步驟。功夫茶泡法最能泡出茶葉的色、香、味,而泡茶的器具和動作最能與美學藝術融為一體,因此它還用於邊銷黑茶和其他名優茶類的沖泡,並成為現代茶藝表演和現代茶葉品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而如今,隨著茶文化日益發展,茶的沖泡飲用方法被推到一個更高的台階-—「藝茶」階段,很多人追求這其中的美學與藝術,在茶葉沖泡飲用的過程中,追求藝術化,對環境、泡茶者和共同飲茶者要求更高了。

雖然方才說了,明代後出現的飲茶方式與現代相差無幾了,但還是稍微總結下吧。說到現代人的飲茶方式,主要分三種類型:一、以沸水沖泡為主,即「清飲法」,如江南的綠茶、西南的普洱茶和閩粵的烏龍茶等皆屬於清飲之列;二、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和我國邊陲的酥油茶、侗族的打油茶;三、講究藝術享受的飲茶,配歌舞、音樂、戲曲等。

古人飲茶方式是有具有階段性、發展性和流行性的,而現代人的飲茶方式更為多元化,且具有包容性。如今,現代人的飲茶方式除了選擇日常那幾種,有很多人依然會因為習慣和興趣而選擇古老的飲茶方式。飲茶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是古老的,還是現代的飲茶方式,都可以根據興趣去進行嘗試,或者,選擇你喜愛的,或者,選擇對你來說方便的飲茶方式,都沒問題的。

看到最後的朋友點個贊,支持一下。歡迎評論留言相互探討


唐煮

年代賦予的獨特煮茶法。依書直說,唐代的人們,是把茶葉(茶團)研碎成末,然後加入沸水中,再加入姜蔥等調味品,煮成湯羹享用。妹估計當年做茶工藝稍微落後,茶是相當苦的一種"飲品",所以飲用方法上的改良,令到大家都可以喝到茶湯。

(上圖就是煮茶的茶器,茶聖陸羽命名他為風爐。圖侵刪)

宋點

宋代重文,茶葉工藝也進步許多,騷人墨客們更多新玩意,琴棋書畫詩酒茶都可以拿來斗。也漸漸形成了宋代鬥茶的點茶法。這裡許多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會說這是日本茶道,但這的的確確是我國的文化產物,日本只是一直在源用這套點茶法,而我們一直在進步。(題外話,點茶用的茶粉,是用最嫩的茶芽研末的,喝的時候,也是湯末一起喝到肚子里)

(上圖為點茶,圖侵刪)

元 明 清 沖泡

繁華鼎盛時期到來,制茶工藝也逐漸成熟,慢慢地,有整條茶葉的成品出現,然後泡茶的工具也衍生出來,有紫砂壺、陶瓷蓋碗等常用器皿。而我們只喝茶葉經水浸泡出來的茶,不再喝末。這一點點的改變,幸福的我們,現在喝的每一道茶的每一泡的層次感、細膩的變化、茶湯口腔、肚子里的傳導、體感上的變化等。每道茶前中後段的演繹。

(上圖是日常隨拍,不存在圖侵)

簡單說一下下。希望有需要的朋友容易懂點。


推薦閱讀:

一戰美國國會為什麼不同意簽署凡爾賽條約?
歷史上牛逼的人物在今天會一樣混的很好嗎?
中外古代鞋子一般都用什麼材料做的?特別是鞋底
手術兩百年發展史上都有哪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
為什麼明朝沒有太后干政的事情?

TAG:歷史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