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網上看到請求捐款的文章,分析一下這種行為對不對?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來答一下。

2007年冬天的時候我讀初三上學期,學校有位小姑娘,素昧平生,得了白血病還是肝病什麼的,記不清了,他們班的同學都在幫她募捐。我的好朋友在他們班上,打聽清楚確實家庭困難以後,我委託朋友給她送去十塊錢。那時候小縣城的物價還沒飛漲,我也在住校,每周的生活費30塊,也就是說我把一周三分之一的生活費都給了她。但我很開心,我覺得我幫到了她。然後我們班主任,一個老太太,也知道情況了,發動全班募捐,大家也都五毛一元的捐錢,但統計人數的時候班主任發現我沒有捐錢,於是在班會課當著全班質問我為什麼不給患者捐錢。我心裡很煩,不想說話,就瞪著她,她要求我下來找她解釋清楚,我也沒管她,打籃球去了。第二天不知道誰給班主任說我給人家捐了一筆"巨款",班主任又在班會課上問我,為什麼不說明情況呢,我還是沒理她,刷題(其實是看小說)去了。

早在那個時候,我就認為,捐款是很私人的行為,捐錢是情分,不捐是合理,別人我管不著,但是我自己一定是要在完全自主的情況下分配我的財產,不管我有多少錢,捐還是借,拿出來多少,或者一分都不拿出來,都由我說了算。我沒有給,你不能逼,否則只能挨白眼。而且因為這是一項私人行為,我也不喜歡同學們下來後議論誰款多捐少,但是我管不著別人說什麼,而且那時候大家都挺質樸的。

當然,財富到了一定的數量級的時候,拿出來一部分為反饋社會應當是一種責任了。雖然這個也不能逼迫,但人一定要有這種責任感,否則就是為富不仁了。

寫到這裡才發現跑題了,題主問的是網上動不動請求捐款這樣對不對,但是看描述題主是反對這樣的風氣的,希望能制止這樣的風氣。我覺得這確實已經形成一股風氣了,然而這股風氣對不對,我看來,當然是不對的。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風氣?原因有許多,一部分人是因為貧窮,一部分人是看到這樣的方式可以免除沉重的借貸負擔,一部分人想藉此騙錢,各方面的原因和目的都有。但是從發展的趨勢來看,借用重病籌款的目的已經越來越不單純了,我不是說所有人都是騙子,但的確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期望用這種方式無償的籌得錢款改善生活,或者乾脆用這個理由騙錢,張嘉佳都上過這種當。題主舉的例子是想呼籲讓那些有餘力的人放棄等靠要的思想,並且希望大家識別用這種方式騙錢的人對么?但我告訴題主,其實沒有這個必要,首先網路求助的確已經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了,假的固然有,但真的一貧如洗又身患重病的家庭,網路求助募捐大概也是他們最後最大的希望了。其次就是缺大說的,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輕易放棄對生命的渴求。雖然缺大話說的狠了一點,但道理是這麼個的。

題主提出來有償募借,挺有意思,只是我還是希望不要強制別人接受捐款就一定要回報,這種做法和那些借用道德壓力強制募捐的人沒有任何區別的。去年我經常去喝咖啡的店,店長為一個換肝的貧困女孩兒募捐,後來女孩病情好轉,店長有一次做另一項慈善活動希望女孩也能去,女孩在身體,時間,能力等方面都有保障的情況下拒絕了。店長有些傷心,但並沒有勉強,因為他明白女孩兒雖然接受了他的募捐卻沒有義務去做他的這些慈善,無償的募捐沒有回報的義務。

他只是比較難過而已。

再說點題外的。人的善良是有限的,用完就沒了,所以人要盡量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識別那些騙子,不要輕易消費自己的善良。許多人都在車站遇到過一聲不吭帶個小紙板要錢的聾啞人,一般人被煩的不行就會拿一點零錢出來,我有次也遇到了一個小姑娘戳我,指指胸口的紙板,指指我褲兜,於是我熟練的和她比划起了手語,她愣了五秒鐘,蹦出一句"咋個遇到個真的?!"

其實是小學期剛好培訓手語不久而已。現在早就忘光啦。


你思考的第一點是對的,第二點嚴重有誤。

沒有經歷過苦難的人總喜歡奢談「尊嚴無價」,但人只有權支配自己的生命和尊嚴,卻無權為他人的生命定價。站在性命無虞的高處指手畫腳,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輕易放棄對生命的渴求,恐怕才更無恥一點。


推薦閱讀:

上帝去做微商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你看好 Dies irae 眾籌動畫化項目嗎?
眾籌拍一部電影的可執行性到底有多大?
怎樣做好一個產品眾籌項目?
如何在 Kickstarter 上發起一個項目?

TAG:社會風氣 | 眾籌 | 網路募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