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現在的「老家」概念?
隨著社會的變遷,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的遷移,離鄉背井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而這個時候「老家」就變成了一個特別微妙的概念。我國的戶籍制度特殊性,高昂的房價限制,可能我們真的只是「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在大城市裡奮鬥,我們的歸屬感可能並沒有那麼強,在所在的城市沒有房產,戶籍也沒有遷移過來,而這種情況下為什麼大家更熱衷把自己的「家」稱為「老家」?可能是很矯情的一個問題,但細細想來還是有很多無奈之感!
其實,我們都是精神上的游牧民族。
謝邀。
老家不只是個地域概念。是個地域+時間概念。
要過去的時間加上過去的老家,才算真正老家的。
你小時候住的地方。你熟悉的巷口賣油條會多給你一根的大叔。吃餛飩時多給你點乾絲的阿姨。可以去蹭看電視的鄰居。院里的樹,外面的草地。一起看過連環畫打過遊戲的哥們。
這些都在,那才是老家。
你小時候覺得時間流逝很慢,萬事無更變,抬頭不見低頭見。父母其實也在增長年歲,但因為耳濡目染你發現不了差異。總是在第一次離家之後回去,才發現父母變了。
人在老家彷彿萬事都不變,萬事都和順。一半是小時候不牽涉利益,一半是可能故鄉人情簡單。長大了你去了外地大城市,覺得世界日新月異,一切都在變。三觀每日重塑,不斷勾心鬥角。
你想到少年時田園牧歌般的故鄉,管他是筒子樓還是雜院,雖然亂,卻溫暖舒適。
於是你回去故鄉了,第一天覺得很安穩,第二三天開始發現,許多東西都變了。巷口賣油條的大叔可能退休了,那裡改成了個手機維修店。餛飩店可能關張了,變成了一個飲用水分發區。可以蹭看電視的鄰居當了爸爸,追著小孩跑。
老家還在,但變味了。只有院里的樹還在,你就在假期時候坐在樹下發獃。
老媽如果從閣樓里找出你小時候看的連環畫和小學課本,你都要熱鬧盈眶。這才是老家。每個人喜愛的老家,不是指老家這個地點,而是過去時間裡的老家。恨不能時光不變。
現在還愛老家,是因為跟滄海桑田的大城市比起來,老家還有些地方,保留了過去的痕迹。有一點,也就夠了。說是追念老家,其實更多是,想逃回小時候,喝涼白開,聽知了叫,跟隔壁小孩穿街走巷玩,舊書鋪子看連環畫那種無憂無慮的時光。
因為知道沒有時光機回不去,所以,「好想回老家看看」。
其實是想看老家還有什麼少年時光的東西,留下來,可以讓自己重溫一下過去。因為那是你的舒適區域理想國。所謂想回老家,想讀小時候讀的書,想吃外婆做的菜,大多是這種思緒。根子上,是想對抗時間與萬物的流逝,而已。老家就是爺爺戶口所在地(
祖墳所在
每年過年都要去的地方
長大的地方。
——————優雅的分割線。
其實我是很抗拒以歸宗認祖的名義強迫我去認一個我從未待過的地方為我的老家。我從小被外公外婆帶大,在一個名叫閬中的小城生活,直到初中時才來到深圳。
當我的父親帶我回他的家鄉的時候,我非常反感他強迫我去認識各種我不認識的親戚,稱呼那個地方為我自己的老家。我承認這很幼稚,儘管現在早已長大,但是心裡仍然存在著抵觸。
抱歉,我實在無法對一個我從未生活過的地方產生感情,更何況那個地方就是傳統文化中所稱的祖籍所在地,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家。
即便我出生並長大在利比亞(沒有歧視),我心中的老家也不是中國,而是是利比亞。
————————
真喜歡題主的最後一句話。今早盄哥哥順口問了一句「回老家感覺怎麼樣?」我還是愣了一下,覺得哪裡不對,但是也說不出。直到晚上我才意識到我們同學之間一般問的都是「回家感覺怎麼樣?」多了少了那一個「老」字,別有箇中滋味。在杭近6年,從未認為該地有家的感覺,只不過暫住此處的學生宿舍求學。既無新家,又何來老家之說。(這麼簡單淺顯的道理竟然想了一天,我也是夠了)
老家啊,個人認為老家是最初的地方。
不過隨著成長,老家的概念也在不斷的改變。
小時候不到10歲的時候,老家是爺爺奶奶年輕時生活的地方,他們在那裡生育了我的父親,大叔,二叔與姑姑。
那時候如果說去老家,我就會一臉沉痛的表情,因為沒有大事是不會去老家的,一般都是有爺爺輩的老人家去世了才回老家。10歲的時候一個人在外住校念書,老家變成了我印象中幼年時期玩耍的地方。
在那裡,有我人生中第一個說將來要嫁給我的對門小姐姐,有每天忽悠我和他一起去捉魚、捉蟲子、捉青蛙,甚至偷喝酒的潘小耳朵,有差點我就被淹死在裡面的育苗池,有惦記很久我媽就是不給我錢買的火藥球,有我爸養的看魚塘的三隻大狗(為什麼說是大狗,因為真的是大狗,四爪找地都比我高…),還有我爸打野鴨的那支槍。15歲的老家是爸媽在鎮上的房子,這五年每個月放假乘車三個小時回到家,先收拾衛生,再買點菜、熟食,回去做飯,吃完了滿肚子怨念的躺在床上看電視流眼淚的地方。
20歲的老家?人在哪,哪就是老家。
至於今年,魔都這個地方我真沒法適應,我是慢性子,跟不上節奏,胸無大志也不期望有什麼大的發展,所以打算出去走走,看看有沒有比較慢節奏的地方,為自己找個屬於我,或者將來屬於我未來孩子的老家。
天津人。
老家秦皇島 (祖輩來津,父輩已經是土生土長旳天津人了) 。目前在北京發展。我覺得只有確定在非家鄉旳所在定居,家鄉才變成老家。其中,「定居」不一定表示有戶口、有房產、有家庭,只是做好了餘生在此度過的心理準備和打算吧。
有的人長期在某地工作且暫時沒有換工作的打算,那麼即使沒有定居意願也會暫且稱家鄉為老家。
如果這樣的情況還算說得過去的話,那種剛到異地上大學就把己所從來稱為老家就很奇怪了。
如果自己有在大學所在地工作定居的計劃,將自己家鄉稱為老家還勉強說得過去的話,一個完全不了解你內心想法及未來規劃的同學問你「老家是哪裡」就非常不能接受了。
這種情況下,我會說「我是天津人,老家在秦皇島」來終結話題。作為在大城市裡出生的二代外省人,很害怕別人問起:你來自哪裡?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接觸過很多大城市裡出生的二代外省人。有些人,從出生開始就從未回過老家。老家,在他們眼中,可能只是一個模糊的地名。還有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從未在老家長期生活過,只是在過年的時候回老家。這兩部分人,口音和生活習慣幾乎和大城市的原住民沒有任何區別。他們往往更願意認為自己從小開始生活的城市是老家,而不是祖輩生活的地方。
還有的人像答主一樣,在父母奮鬥的大城市出生,在大城市生活過,也在老家生活過。他們對老家的認同,可能更為複雜。我生在環渤海某二線城市,童年在魯南老家度過,在老家上學前班,又回到那座城市念小學和中學。剛上小學的時候,講話帶著老家的口音,聽不懂老師說的「biang」「磕了」是什麼意思。。後來,逐漸能聽懂這裡的方言。。漸漸的,口音也變了,變成了一種奇怪的雜糅體。。以至於現在,每當告訴別人自己的老家時,他們會說,口音不太像。。每當這時,總是回問自己:我來自哪裡?
在精神上,我更認同自己的老家是魯南。畢竟,我的祖父母和親戚族人生活在那裡。那裡有我的發小,有我美好的童年回憶。然而,我生在那座城市,我的父母在那裡奮鬥,我在那裡參加高考,我的母校,老師和同學也在那裡。那裡同樣難以割捨。
老家可能不是一個準確而固定的地點。一個人的精神寄托在哪裡,那裡就是他的老家。一個只有冬夏,沒有春秋的地方。
(老掉牙的梗了。。。)
ps:等以後工作了,老家會不會變成一個只有冬天,連夏天都沒有的地方。。。(#?Д?)祖宗埋骨之處,家族團聚之地
社會變遷,更多的人覺得此心安處是吾鄉我想「老家」更像一個最後的歸處吧有那麼多的記憶與牽絆我怎捨得埋骨他鄉
過年祭拜的祠堂所在地
有老家,也就有新家。
老家就是那個你曾經以之為家,現在和以後不會以之為家的地方。你不會再想回去,也回不去,所以叫老家。對於移民二代,老家是指父母的老家吧,跟著他們說。當移民二代再移民,他生長的那個地方,也就成了他自己的老家。
人口流動加快,老家的概念也會加快變化。中國人是講究認祖歸宗的,而且以前的人口流動少。老家/故鄉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情節。
你爺爺生活的地方,對父親而言是老家,甚至對你而言也是老家。等你老了,爺爺父親都百年之後,你的子孫們也就不叫她老家了。因為,那裡有你的根,你牽掛的人。你的血脈來源於此。
而這些人沒了之後,根的概念也就越來越淡了。這時候,也許後輩人會說,我祖籍是XXX。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它,詩意時想它,逢年過節觸景生情都會想到它。 -----柯靈
對我來說是爺爺的出生地。
對我來說,老家就是身份證上的那個地址。
初戀所在的地方
如果可以的話,再也不想回去的地方
我們都是精神上的游牧民族,心安處即是「家」。
而「老家」是一個人「根」的所在,「本」的所在,是一個不會改變的地方。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