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存在私鑄貨幣的現象,私鑄貨幣帶來了什麼影響?不同社會群體對於私鑄貨幣做出了怎樣的應對?
私鑄貨幣現象在中國古代比較普遍,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史問題,本人對此問題很感興趣,期待知乎高手的答案。
這個問題太大了。。簡單答一下,要是有空再補充。(不少圖是網上摳來的,侵刪)
中國古代錢幣是用銅鑄造的,在早期社會中,銅錢的面值其實就是銅幣的重量。秦錢文曰半兩,漢晉錢文曰五銖,漢武帝鑄有三銖錢,南朝·宋孝武帝鑄有孝建四銖錢,所謂半兩五銖三銖四銖都是記重的。
秦半兩
漢五銖武帝三銖錢南朝·宋 孝建四銖 正面為年號,背面為紀值從道理上講,一枚錢幣的重量決定了它的購買力;但是在實際的交易中,只有金銀等貴金屬是按稱重交易的;銅錢一般都是按枚來記數,甚至因為其購買力較低,常常是按「貫」來記數的。那麼這其中就有很大空子可鑽了。官府可以通過鑄造虛值大錢來搜刮民財,而民間則通過盜鑄小錢來獲利。
先說一下虛值錢的問題。所謂鑄造虛值大錢,就是官府鑄造面值很大的銅幣,並且強制民眾使用。比如劉備在四川鑄行大錢「直百五銖」,重量與普通五銖無異,一枚當五銖一百枚使用;王莽鑄行六泉十布,所謂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國寶金匱直萬,一枚當五銖五百枚、五千枚甚至一萬枚使用。
虛值大錢與我們今天用的紙幣其實是一個概念,都是政府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但古代自然經濟本來脆弱,官府鑄大錢也不是因為掌權者有什麼經濟頭腦,而是因為國家無錢,除了強征賦稅外,便是靠這種手段來搜刮民財了。舉個例子,比如劉備的蜀漢政權給士兵發餉,正常一個月應該發五銖錢五百文;但是國庫空虛,無力鑄那麼多足值的五銖錢,就發了五枚直百五銖,並且強制民間使用。這樣一來本來可賣五百文的東西,商家就只能收到五文錢(從重量上來看);要是蜀漢政權一直堅持這種幣制也就罷了,但實際上過了一段時間,這種制度就被廢除了,官府不再強制要求一枚直百五銖兌換一百枚五銖錢。那這時候收到直百五銖的百姓就苦了,就像有一天我們手裡的紅票突然全部變成了綠票一樣,可以想像一下。但是劉備很高興,《三國志·蜀書》記載,發行直百五銖後,「以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至於民間私鑄小錢,道理和官府鑄大錢差不多,也是在重量和面值之間做手腳。比如官方鑄行的五銖錢,重量是標準的五銖;而民間私鑄者鑄的錢比較小,一枚只重三銖。那麼私鑄者拿300枚官鑄五銖錢回爐重鑄,便能得到500枚私鑄小錢;而在實際市場交易中,買賣用銅錢是按枚記數的,盜鑄者等於憑空多得了200文錢,利潤極高。實際上,我舉的五銖變三銖例子里的盜鑄者還是很有良心的那種;《魏書·高道穆傳》中記載高道穆上表孝庄帝曰:「百姓之業,錢貨為本,救弊改鑄,王政所先。自頃以來,私鑄薄濫,官司糾繩,掛網非一。在市銅價,八十一文得銅一斤,私鑄薄錢,斤餘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隨之以重刑,得罪者雖多,奸鑄者彌眾。今錢徒有五銖之文,而無二銖之實,薄甚榆莢,上貫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沈。」可見當時社會上私鑄現象之嚴重。八十文買銅一斤,鑄造薄錢,每斤能得錢二百餘文;官府發行的錢幣面值為五銖,而私鑄的五銖錢連二銖重量都不到,一穿上繩子便破了,放在水上都不帶沉的。而且私鑄者的動作還極為迅速:《通典》謂北齊常平五銖發行之初,「其錢未行,而私鑄已興」,官府鑄出的制錢還未流到市場,私鑄者就已經把新錢鑄出來了。
其錢未行,而私鑄已興的常平五銖。。。至於私鑄貨幣帶來了什麼影響呢?還是以南北朝時期的情況來舉例。
《隋書·食貨志》記載,南朝梁國的市場上,「交易者以車載錢,不復計數,而唯論貫。商旅奸詐,因之以求利,自破嶺以東,八十為百,名曰東錢。江、郢已上,七十為百,名曰西錢。京師以九十為百,名曰長錢。中大同元年,天子乃詔通用足陌。詔下而人不從,錢陌益少。至於末年,遂以三十五為百雲。」錢幣越鑄越小,數量越來越多,同樣數量的錢幣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那麼自然通貨膨脹就非常嚴重,錢皆以車載,交易都以貫論(類似於之前辛巴威人買東西用車拉紙幣支付一樣)。而且各地用的錢還不一樣,有東錢、西錢、長錢之分,一陌之錢均不足數,天子下詔禁止,「詔下而人不從」,到最後以三五十文為一百文使,可見當時錢制之混亂。
還有些地方乾脆就不用錢幣了。「其嶺南諸州,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錢。」「冀州之北,錢皆不行,交貿者皆以絹布。」「河西諸郡,或用西域金銀之錢,而官不禁。」市面上的銅錢過於混亂,有的地區的百姓就乾脆不用銅錢作為交易媒介了,貿易皆以鹽米布帛這些生活必需品。河西地區的百姓則使用絲路上流入的西域諸國打制金銀幣。這些都是私鑄錢的盛行而導致百姓不信任本國銅幣的結果。
至於官府是怎麼應對這種情況的呢?辦法很簡單,就是以嚴刑峻法恐嚇之。隨便翻開一本史書的食貨志,裡邊記載的對私鑄錢者的處罰都差不多,無非就是腰斬、棄市、絞刑這幾種不同的死法;協從及隱瞞不報者一般就是流放邊疆,與披甲人為奴。在嚴重的時候,甚至對使用私鑄錢者都要加以處罰。
至於這種方法有沒有用呢?在官府執行力強的時候還是有用的。以隋代為例:楊堅代周之後,更鑄新錢,錢文曰五銖,「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新錢剛出的時候,還是老樣子。「錢既新出,百姓或私有熔鑄」。
然後楊堅就想了個辦法:「三年四月,詔四面諸關,各付百錢為樣。從關外來,勘樣相似,然後得過。樣不同者,即壞以為銅,入官。」怎麼辦呢?官府在各地設關卡,每關付官府所鑄制錢百文,當作樣品;從關外來者,要檢查攜帶的錢幣,如果和官府制錢一樣的就可以通過,如果是私鑄錢,那麼就沒收了,官府重新熔煉為銅,計入府庫中。
到了第二年,大概是政策執行得不好,楊堅又下詔曰:「仍依舊不禁者,縣令奪半年祿。」給地方官施壓,要是不能禁絕私鑄錢及舊錢流通,那麼罰半年的俸祿。「五年正月,詔又嚴其制。」
楊堅果然很有一套,這套政策的效果很好:「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錢制混亂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私鑄錢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是時見用之錢,皆須和以錫鑞。錫鑞既賤,求利者多,私鑄之錢,不可禁約。」當時鑄錢,要在銅中摻以錫鑞;錫鑞價格低廉,那麼私鑄者的成本也就很低了。所以楊堅「詔乃禁出錫鑞之處,並不得私有採取。」將錫鑞的採取經營權收歸官府所有。
但是這還是沒有什麼用。「其後奸狡稍漸磨鑢錢郭,取銅私鑄,又雜以錫錢。遞相放效,錢遂輕薄。」盜鑄者剪下制錢的邊緣取銅,用取下來的銅鑄造新錢。
邊被剪掉的漢五銖錢楊堅還是用老辦法:「乃下惡錢之禁。京師及諸州邸肆之上,皆令立榜,置樣為準。不中樣者,不入於市。」凡是不合規制的惡錢,一律沒收收歸國有。
效果不大,高祖文皇帝就急了:「是時錢益濫惡,乃令有司,括天下邸肆見錢,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而京師以惡錢貿易,為吏所執,有死者。」這時不僅是私鑄錢者以極刑處死,連用私鑄惡錢交易者,被官府查獲後,也要掉腦袋的。
很有效。《隋書·食貨志》記載:「數年之間,私鑄頗息。」
但是這種強硬手段只在王朝強盛、政令通達的時候有效。「大業已後,王綱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鑄,錢轉薄惡。初每千猶重二斤,後漸輕至一斤。或翦鐵鍱,裁皮糊紙以為錢,相雜用之。貨賤物貴,以至於亡。」到隋煬帝時期,「王綱弛紊」,政令不行,私鑄現象又開始盛行起來;從最開始的每千錢重四斤二兩,到每千重二斤,最後到每千錢重一斤,甚至還出現了剪鐵皮、裁皮糊紙冒充制錢的情況。「貨賤物貴,以至於亡」,盜鑄錢幣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在市場上引起通貨膨脹,也促使了隋王朝加快走向滅亡。
~~~~~~~~~~~~~~~~~~~~~~~~~~
當然以上的分析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我只是對古代錢幣及其歷史稍有了解,完全沒有接受過專業經濟學的訓練。。。所以答案中大多為基本史料的鋪陳,盡量不加入我本人對古代經濟與貨幣制度的主觀看法。。。歡迎對古代經濟史或者貨幣史有研究的知友加以批評和指正 ( ̄艸 ̄")
最後上兩件我自己的私藏,方便大家直觀地感受一下官府鑄行的制錢與民間自鑄的小錢差別有多麼巨大。(這是石范與錢幣的比較!不是上圖的錢幣和下圖的錢幣相比。。上下圖都是一個東西!!)
底下是一塊西漢初年山東地區民間私鑄小半兩錢所用的石范,上邊放的是一枚標準的秦半兩。錢文都寫的是半兩,可以感受一下它們在體量上的巨大差別~~~~~中國古代為什麼存在私鑄貨幣的現象,私鑄貨幣帶來了什麼影響?
答:通貨膨脹。
不同社會群體對於私鑄貨幣做出了怎樣的應對?
答:棄錢不用。
1、五胡亂華
董卓派呂布去鎮守函谷關,和關羽、張飛、劉備搞4P真人秀,結果烏合之眾打不過萬人敵。曹操、袁紹、袁術、孫堅、劉表等十八路諸侯放言:老子不給你上稅,餓死你。胖子說:幼稚,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米還多,當然了那是因為當時中國人都吃面。於是胖子開始印鈔票,中國亂了整整三百年,從那以後中國人就不敢再亂印錢了。五胡亂華差點把中國人滅光。北方漢族,以山東為例,漢族的基因純度只有70%弱。你看史記、漢書把中國寫的如何、如何強大,其實不是中國強大,而是中國的制度強大,當社會秩序崩潰的時候,中國人就是沒有庇護的動物,只能等著被人宰殺,還被冠之以名-----兩腳羊。
五胡亂華_百度百科
2、民國金融改革
假如可以不勞而獲印1300000 億,那種樂趣你們這些玩器械的永遠不懂。
民國政府金圓券改革:
--1948年 9月 12 億 11月 30 億 12月 80 億 --1949年 4月 1900 億 4月 50000 億 5月 98041 億6月 1300000 億
3、民國物價
民國的「法幣」 的發行量:
民國26年(1937年)到民國33年(1944年)的通貨膨脹與物價漲幅 26年法幣發行16億,物價穩定,定為基準物價 27年法幣發行32億,增加了2倍,物價較民國26年,漲幅達64% 28年法幣發行56億,增加了3.5倍,物價未大幅波動維持在27年水平 29年法幣發行80億,增加了5倍,物價卻瘋漲了12倍 (大家注意這裡,政 府 信用出現崩潰) 30年法幣發行160億,增加了10倍,物價為27倍 31年法幣發行336億,增加了21倍,物價為77倍32年法幣發行752億,增加了47倍,物價200倍
33年法幣發行2880億,增加了180倍,物價2100倍 (人品用盡了)29年法幣發行80億,增加了5倍,物價卻瘋漲了12倍
(大家注意這裡,政府信用出現崩潰)4、M2
中國貨幣2011年M2的供應量是實際需求的1200%,這幾年救銀行,救股市,救債券的錢,是從哪來的?
5、房地產市場
那為什麼2011年出現的物價奇漲,以後再沒有出現過呢?因為房地產市場暴漲,吸走了本應該造成通脹的M2。不是有個笑話,是某總理視察菜市場,看見一名顧客搶購蔬菜,問:買這麼多幹什麼?吃不了,壞了。顧客答:你傻啊,總理明天就走了。房地產市場默默無聞的當了多少年的接盤俠,我們應該感謝房地產市場,讓我們能吃得起肉,喝得起涼水。房地產拉升房屋租賃價格,房屋租賃價格拉升其他物價,形成連鎖反應,最後使中國製造業死亡。其實本質上要問,貨幣是什麼。甚至要問,買賣的本質是什麼。
東北九省流通卷
金屬本位制下,貨幣發行權是分散的,而不是信用貨幣下中央銀行的壟斷。
鑄幣是合法的,只要有含金量。試想你有一大塊金子(銀子),但上街買菜用不了那麼多。你就把這塊金子提前分割成相同規格的金幣,只要具有一定含金量、具有一定購買力,就可以流通。
————————————————樓上扯什麼「天高皇帝遠」的人真是缺少基本的貨幣常識。古代中國的貨幣制度,在通貨政策和施貨幣經濟兩方面,全都失敗了。 在早期,貨幣布匹等物皆可成為一般等價物。待到金屬冶煉技術緩慢進步後,金銀銅才逐漸成為一般等價物。但即使金銀銅作為一般等價物,在中國的歷史上,相比於金,銀價不斷下跌;由於銀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相比於銅,銀價不斷上升。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金屬之間,其比值經常處於劇烈波動中。這導致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若政府有鑄幣或以金屬為保證金髮行票券,這些鑄幣和票券到最後必然劇烈貶值。鑄幣和政府票券的失敗,也有其他影響。古代中國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的模式是:為了刺激通貨的生產,政府取消了自己對鑄幣的特權,但如果這一措施有導致通貨膨脹的傾向,政府又會收回部分對鑄幣的特權作為反通貨膨脹的措施。古代中國的政府為何禁止私人從事對外貿易,而由自己控制?若是開放進口,政府擔心鑄幣流失,若是開放出口,由擔心外國鑄幣大量湧入。在早期,古代中國的政府為什麼要對金屬的冶煉,鍛造嚴加控制?在早期科技不發達,金屬開採量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控制了金屬的生產與加工,就等於間接控制了鑄幣。 鑄幣和政府票券不具有保障性,鑄幣本身的流通又是麻煩重重(需要稱量,規格制式不一致),必然導致商幣大行其道,這才是最直接的影響。商幣是由錢莊以自己信譽所發行,到處均可兌換一般等價物的票據。商幣的發行是為了確保經濟活動在鑄幣混亂時期內不受干擾,商幣最後成為互相匯兌的流通手段。 限於古代中國的科技水平,商幣極易被仿冒;商幣雖以錢莊的信譽為擔保,歸根結底仍是以金屬為擔保金,而古代中國歷史上金屬價格又不斷下降,造成通貨膨脹;政府和錢莊對商幣的使用又加以種種限制,最終造成在通貨中,鑄幣仍佔據主導地位,商幣只能佔到很小的一部分。古代中國盛行自我內部貿易,這種貿易又是以農業為主導的,即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致使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很低。但最根本的是,鑄幣、政府票券和商幣等等貨幣政策的失敗,使得想在純粹貨幣賦稅基礎上建立統一預算的企圖無法實現,不得不再次(或部分)回復到實物租稅,其必然導致古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滯漲。
對於我國古代的私鑄貨幣,可以分為兩種:1是官方支持的,2是官方禁止的。第一種情況比如西漢初期,因為前朝長期苛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漢高祖為了解決經濟問題,允許民間私鑄貨幣,這個也是漢高祖深謀遠慮的地方,但是銅對於古代人來說是很精貴的東西,加上人性本身就具備貪得無厭的特徵,導致後來的私鑄錢幣越來越小,薄如紙,輕可浮在水面,但隨著漢政權的穩固,統治者就著手進行貨幣改革了,嚴禁了私鑄。嚴禁私鑄就是我國貨幣史上最普遍的貨幣機制,官方禁止私鑄貨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古代貨幣最初的面值是比較整齊劃一的,但是大小和本身的材質(主要是含銅量)如果得不到控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就會出現。所以我們通過錢幣的收藏發現:私鑄幣泛濫的時候要不是新政權的開始,就是一個政權的沒落甚至衰亡的時候。
http://weixin.qq.com/r/Bz8tNevEgbb_ra9W92o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鳳凰中文台笑逐言開12月有一期講到各朝代私鑄貨幣的事情
1.缺乏貴金屬,官方鑄幣遠遠不能滿足經濟需求,易導致通貨緊縮。2.鑄幣成本高,如銅錢,不划算。故允許民間鑄幣。3.私鑄貨幣時,貴金屬缺斤少兩有利可圖。
敵手路過原因可能是市場上的銅等量高於銅幣,人民就會冒著生命危險把銅幣熔了練銅,反之亦然。
關於影響,不得不提賈誼賈山的壟斷鑄幣權論。
賈誼指出自由鑄錢有三大弊端:一、誘民犯罪二、法錢不立三、促使農民棄農采銅鑄錢,妨礙農業生產賈誼還提出了有名的禁銅七福:
一、民不鑄錢,黥罪不積二、偽幣的流通量自不會多,使用錢幣時百姓不再互相猜疑三、采銅鑄錢者返鄉務農,不再影響農業生產四、國家掌握了全部銅材,可利用銅儲備來調節貨幣流通,控制市場,平抑物價,物價必然平穩五、國家可用銅來鍛造兵器,按照等級賞賜給貴族大臣,依次區分高低貴賤六、國家運用貨幣來調整控制商品交易和市場需求,謀取高額利潤,收到官府實而工商睏乏的效果七、國家控制住銅材,可與匈奴展開國力和軍力競爭,爭奪百姓,則匈奴將不戰自潰,必來歸順賈山認為……手機打字好累,題主想了解的話可以去看看金融發展史課本,講得挺詳細的1.監管不利!2.缺乏貴金屬3.重農主義。4.沒有防偽技術!
官方有利可圖於是放開私人鑄幣的許可權,當許可權開放過多導致了混亂,官方就收回權利了
在古代貨幣的製造成本與貨幣價值相當,皇帝才沒有那個心思去壟斷呢!
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答案不知道準確不?
這和現在造假幣的性質差不多吧,還有一個就是監管不行,天高皇帝遠,還有一些人 甚至有權製造貨幣
推薦閱讀:
※對於英語專業學習ACCA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巴勒斯坦人的真實生活水平是怎樣的?為什麼巴勒斯坦的GDP還挺高的?
※手頭緊,有什麼靠譜的校園貸平台嗎?
※美國能還清欠中國的錢嗎?
※為什麼說富人裡面好人多,窮人裡面無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