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時代,東北經濟發展怎麼樣?

東北在張作霖時期,滿洲國時期,新中國時期發展情況如何?在這些變遷中,東北中心從哈爾濱到長春再到瀋陽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大連能否在東北振興或者復興中起到真正的作用呢?


1918年12月1日,奉天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正式成立。開學典禮上,奉天政務廳長史紀常前往宣讀了張作霖的祝詞。

今天,師範類院校學生免收學費,每月還有補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張作霖時期,奉天的師範學校就已免收學費了,而且還發給伙食費,這些費用全由奉天省政府買單。人們常說,「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師範學校不僅有免費三餐,而且標準還不低呢。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伙食早餐為大米粥、鹹菜;中午大米飯、四菜一湯,兩葷兩素;晚飯四菜一湯,皆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伙食,有壇肉、木須肉、燒黃花魚,燴海參等。另有其他如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伙食也非常豐盛。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在整軍經武的同時,再次狠抓教育。他欣然採納奉天省長王永江、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創辦東北大學,並對王永江說:「我沒讀過書,知道肚子里沒有墨水的害處,所以可不能讓東北人沒有上大學求深造的機會,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給你了,開學越快越好。用錢告訴我,不管多少,我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但東北大學是非辦不可。」

成立東北大學本是中國自己的事情,可是日方得悉東北當局要自己辦大學之訊,日本駐奉天總領事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勸告」:「聽說你們要辦大學,那可不容易呀!又費錢,又沒人。你們要讀理工科,我們已有『旅順工科』;你們想學醫,我們早有『南滿醫科大學』;你們願學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學生到帝國大學去上學,大日本政府將予以優待,給予官費補助。你們何苦自不量力,自尋苦惱,而去自辦大學呢?」王永江當即將此談話報告給張作霖。張作霖聽後,十分氣惱:「他們越是反對咱老張辦大學,咱們就是非辦不可。得快辦,要辦好,快出人才。」

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校舍暫用位於省城大南關的高校和文專兩校舊校舍。後於北陵購置500畝地,開始動工興建新校舍。購地款除外,東北大學的基建費用即達奉洋600萬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規模宏大,功能齊全,在國內亦是首屈一指。

除興建校舍外,奉天省長公署還在北陵附近劃撥官地200畝,撥款280萬元,興辦大學工廠。這種大學設附屬工廠,既顧及學生實習,又保障經費來源的模式,也是當時國內其他大學所沒有的。東北大學另有植物園地100畝。這樣,整個校園面積達900畝,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校園。可見張作霖的建校計劃,是相當宏偉壯觀的。

東北大學常年經費在各大學之中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大學當時的常年經費是90萬銀元,南開大學40萬,清華大學雖有庚子賠款補貼也只有120萬。奉天省財政向東北大學的投資巨大,經費每年160萬,人均為奉洋800元。

東北大學開課後,在聘請師資上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外省學者不了解奉省財政狀況,惟恐來東北大學教書,月薪用奉票發給,一旦奉票貶值,必至影響收入,因此不願應聘。

了解此情況,張作霖當即做出決定:「凡大學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銀元發給,並不許拖欠。」為吸引一流學者來此任教,東北大學所設定的薪金和待遇相當優厚,甚至高於國內的幾所知名大學。以教授為例,北大、清華教授月薪300元,南開240元,東北大學則為360元。後期章士釗等人竟高達800元。東北大學還為教授們蓋新村、建別墅,安排寬敞舒適的住宅。教授們回北京探親,還予以報銷往返路費。這與當時國內戰爭情況下,各校教授欠薪、減薪為常事形成鮮明對比。

有了梧桐樹,不怕引不來金鳳凰。東北大學的這些優厚待遇,引來了當時許多的知名教授前來任教。據東北大學1928年的統計,在其128名職教員中,留學歸來的有77人,其中11個博士、37個碩士、29個學士。而且他們當中大部分留學美國,畢業於美國的一些著名的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其餘教授即使沒出國「鍍過金」,也是畢業於國內一些知名的高等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等。其教授陣容之盛,遠非其他大學可比。

東北大學的教學設備在當時國內也數一流。東北大學的實驗儀器和機械,諸如物理和化學儀器、工學機械、動植物標本、圖書、工廠設備,幾乎無一不備。而且大都購自國外,比較先進,這在國內名校中也不多見。據1926年的統計,學校藏書共33164冊,各類儀器標本共13516件,以及價值達萬元的機械設備,為學生閱覽、實驗和實習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至20年代末,東北大學已是國內學生最多的大學,教授300人,學生3000人,而當時北京大學也只有學生2000人。


說東北中心,難以用從哈爾濱遷到長春再遷到瀋陽來形容。

因為這些地方都曾綻放光彩,甚至是同時。

而說到張作霖,作為東北小孩,我在上初中歷史的時候就挺為他鳴不平的。

日本人恨他,教科書教中國人也恨他,想來他應該在天之靈也難得安生。

他只是利用了日本人和俄國人而已。從心理上是誰都反感的。

即使是皇姑屯,也是因為他沒「聽日本人的話」。日本人不認他了。

興軍隊,建學校,興業安民。其實他做得沒什麼錯的。

現在我家這裡還有同澤中學,也算是留下來了遺產吧。。

我說不了太多,但是我挺為他而驕傲的。


民國之楷模

自己感受


張大帥之後,東北被日本扒了一層,被俄扒了一層,留給共時照樣是「共和國的長子」!到了現在,張大帥之後的一甲子,有人忽然意識到,東北差不多了……要振興這老工業基地……


望吾輩,加把勁,上學的努力學習,工作的盡心儘力,東北三省現在的發展勢頭甚至不及918事變前後,我們在外工作的人何嘗不想家鄉富足,我們不想被關內人說閑話,事是自己做出來,活是自己干出來的,錢是自己賺出來的,努力工作,讓家鄉稱為北上廣深那樣的繁榮景象,這就是吾輩之責,共勉,共勉!


共產黨得了被蘇聯扒光了的東北後說,沒來過東北真不知道什麼叫工業化…。所謂國民黨黃金十年踢出東北,,剩下的就是屎和比屎還髒的買辦。


東北人都要勵志,從自己出發,努力振興我們的大東北!


解放戰爭前有一句話 得東北者得天下

要不幹嘛蛢命拉攏張學思?

當然與作霖上將軍的努力離不開,東北的條件也得天獨厚,所以現在。。。

也是為了國家領土完整,社會穩定


齡提出的改革奉天政治的重要計劃之一,即是「增加教育經費,實行強迫教育」。③

奉天教育經費僅佔全部財政支出的3%,東北大學籌建極為困難

今人常錯將民國東北高等教育(主要是東北大學)的成績算在張作霖頭上。

張作霖同意籌建東北大學的前提是「不使軍費受牽制」

1921年,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向張作霖建議:「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但身為蒙疆經略使的張作霖,對籌辦大學之事並不熱心,始許諾撥款15萬元,最終卻只籌得3萬多元,以致謝蔭昌一度想先建「東北文科大學」,未來再使之成為綜合性大學。④

轉機發生在1922年。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被迫閉關自守。為留住王永江為其繼續管理奉天財政,張做出重大讓步,在民政事務上給予王永江更大的自主權。⑤王永江趁機向張作霖建言,「欲使東北富強,必須發揚文治,廣羅人才,改革軍備」,並承諾籌建大學「另有底款,不使軍費受牽制」⑥,終於使張作霖同意在東北發展高等教育。

王永江向張作霖承諾「另有底款,不使軍費受牽制」,自然也是因為他深知:張作霖絕不願犧牲軍費去辦理教育。

東北大學籌建期間,張作霖並未給特殊支持,以至經費要東拼西湊

籌建東北大學,首要難題就是資金匱乏。東北的絕大部分財政收入都被劃歸軍費。如奉軍1922年的軍費開支為2040萬元,相當於奉天省全年支出的81%⑦。1923年,在王永江的努力下,奉天省財政狀況好轉,全年收入2678萬元,支出1823萬元,其中軍費開支佔76%(1394萬),但劃歸為教育經費者,僅佔3%(63萬元)⑧。王永江只能靠著這極有限的教育經費來發展東北的高等教育。

經費嚴重不足,身兼奉天省財政廳廳長的王永江,只能左右騰挪、拆東補西。為籌集修建校舍的經費,王永江甚至把奉天專門文科學校(學生併入東大,成為最早的文科院系)的校址標價賣出。即便如此,資金仍是有限,初建的東北大學校舍,普遍簡陋,除新建了一座稍氣派的理工大樓外,余者宿舍、食堂等,全都相當低矮⑨。

略言之,張作霖對東北大學建設,從未給予資金上的特別支持。其對初等、中等教育的態度,亦大致如此。東北大學的建設,應主要歸功於王永江的各方籌措。1927年,王永江去世,臨終前夕,「猶念念未見東北大學畢業生為憾」。後來莫德惠代理奉天省長,東北大學經費仍需其利用個人關係「儘力籌足,俾得積極發展」⑩。

所謂「張作霖重視教育」,不過如此。


推薦閱讀:

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東北為何振興不起來?
毛振華控訴的「管委會」是一種什麼類型的機構?
如何看待「東北青年們的入職選擇:有編製掃大街也行」?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溫鐵軍?

TAG:工業 | 經濟 | 大連 | 東北 | 張作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