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詩歌文章里「貓」被提到得特別少?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學過的詩詞里其他動物像狗 鴨(雁)豬 雞 點名率都不低 但單獨貓提到的好像特別少 是我們教材選材的巧合么 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呢


因為貓類馴養歷史短。

以下以中國歷史進程為例。

一、貓

中國歷史典籍中最早提到貓的應該是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

《詩經·大雅·韓奕》:「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不過可以從上面看出貓在當時還是野貓,家貓並沒有出現。

而家貓最早的出現是在大概西漢年間(前202年-公元8年11月)。

《禮記?郊特牲》: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咱們老祖宗啊,用了貓就回報它,讓它住進來,好給我們捉老鼠。

因此,中國歷史中的貓成為人類的好夥伴只有區區2000年多的歷史哦~

二、其他

與貓不同,狗在中國人民智未開的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就已經被人類所馴養。

【配圖為古耶特洞穴發現的狗頭蓋骨化石】

就我國來說,至今最古老的狗化石出土於河姆渡遺址,至今約6500~7000年。同期出土的還有豬、牛化石。


因為自古「男不抱貓,女不摟狗」。

寫詩的大部分都是男的,所以很少提貓。


詩作里,任何一個名詞所代表的含蘊是遠遠超出詞義本身的。譬如牛羊,通常會給詩作帶來飲宴、邊疆之類的背景色;又如馬,多半跟遠行、戰爭、貴族有關;再如鼠,多半是現實主義的詩作。基本上我沒讀過帶牛羊的閨怨詩,也沒讀過帶老鼠的贈別詞。

然後說回貓/狸奴的問題。古代詩詞的主流題材其實不算多,較為重要的就那麼幾大類:一是飲宴酬作;一是贈別寄人;一是功名家國;一是詠史諷時;一是閨怨言情。至於遊仙詩、宮體詩以及如三吏三別之類的現實主義詩、純粹的詠物詩等等,都不佔主流。

貓的形象多與女性、閨閣、貴婦人有關。那麼主流題材中,除了閨怨言情一路,貓出現的幾率真不多也。但即使是閨怨言情的詩又大部分出自男性之手,兼且唐宋詩人多半是士大夫階層,他們寫閨怨寫情思,一大半是有政治寄託的,純為言情、純粹攀摹閨閣的詩作其實比例不高。最後,詩詞又是一種注重自我表現的藝術,那麼對貓的忽略就自然而然了。

由於貓所代表的含蘊往往跟詩詞的主流題材不搭調,所以貓這一形象很少出現在詩作中。


中國古代貓不叫貓,叫狸奴或者狸。

另一方面,狗、鴨(雁)、豬 、雞、牛……都是傳統食材,但古人基本不吃貓。


中國古代貓好少的


推薦閱讀: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解釋?
為什麼桃花源記中「避秦時亂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卻又「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呢?
《論語》中「賢賢易色」到底應該怎麼翻譯?

TAG: | 詩詞 | 十萬個為什麼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