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學習一下周易有沒有大神介紹幾本入門的書籍什麼的,坐等?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著名的《易經》英文序,對如何讀懂《周易》會很有啟發:

「我不懂中文,而且也從未去過中國,但我可以向我的讀者保證,要找到進入這本中國思想巨著的正確法門,並不容易,它和我們思維的模式相比,實在距離得太遠了。假如我們想徹底了解這本書,當務之急是必須去除我們西方人的偏見。比如說:像中國人這樣天賦異稟而又聰慧的民族,居然沒有發展出我們所謂的科學,這真是奇怪。事實上,我們的科學是建立在以往被視為公理的因果法則上,這種觀點目前正處在巨變之中,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無法完成的任務,當代的物理學正求守成。因果律公理已從根本處動搖,我們現在了解我們所說的自然律,只是統計的真理而已,因此必然會有例外發生。我們還沒有充分體認到:我們在實驗室里,需要極嚴格的限制其狀況後,才能得到不變而可靠的自然律。假如我們讓事物順其本性發展,我們可以見到截然不同的圖象:每一歷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幾率的干擾,這種情況極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下,能完全符合律則的事件反倒是例外。

正如我在《易經》里看到的,中國人的心靈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幾率層面吸引住了,我們認為巧合的,卻似乎成了這種特別的心靈的主要關懷。而我們所推崇的因果律,卻幾乎完全愛到漠視。我們必須承認,幾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類費了無比的精神,竭力要擊毀且限制幾率所帶來的禍害。然而,有幾率實際的效果相比之下,從理論上考量卻得的因果關係頓時顯得軟旨無力,賤如塵土。石英水晶自然可以說成是種六面形的角柱體——只要我們看到的是理想上的水晶,這種論述當然非常正確。但在自然世界中,雖然所有的水晶確實都是六角形,卻不可能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水晶。可是,中國聖人所看到的卻似乎是真實的,而非理論的形狀。對他來說,繁富的自然律所構成的經驗實體,比起對事件作因果的解釋,更要來得重要。因為事件必須彼此一一分離後,才可能恰當地以因果處理。

《易經》對待自然的態度,似乎很不以我們因果的程序為然。在古代中國人的眼中,實際觀察時的情境,是幾率的撞擊,而非因果鍵會集所所產生的明確效果;他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觀察時幾率事件所形成的緣會,而非巧合時所需的假設之理由。當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過濾、較量、選擇、分類、隔離時,中國人情境的圖象卻包容一切到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因為所有這些成分都會會聚一起,成為觀察時的情境。」


《周易》通行本。

《帛書周易》從漢堆古墓挖出來的竹簡整理而成的周易書,跟通行本的有小差別,主要是卦辭字數增加,有比較原始的通假字。但《帛書周易》和通行本《周易》沒有十冀傳。

《漢上易傳》宋代朱震撰。有易經上經和下經,繫辭上傳和下傳。序卦傳和雜卦傳。易卦諸圖。(易經加十冀齊全)。

易經中經文是易的文漢寫記,如是專業研究諸卦圖比文字部分更重要,所謂一畫開天。畫就是圖畫。文字只是表述,還限制了易經卦的諸變。所以後來文字越是多,越是無法通情,就是明眼人限於文學了。

如陽律呂合聲圖,十二律相生圖,六十律相生圖,十二律通五行八行五氣圖,視為太古代音圖譜。在易經或是周易書只作圖說,當邵子在作觀物篇時作了全系列發揮。將律呂配合聲音唱和譯成文字。

如是初入門者當看周易通行本,盡其量記住64卦辭和384爻辭就行了。

南懷瑾《易經雜說》也有適應於易經初級學習。讀周易盡量讀原作者篇著,不要讀現代作者轉譯,失去原味,在翻譯過程中,由於水平和見識問題,會有不同的寫法。現代文字跟古代文字的通譯也是有不同釋義。

如「派」字現在是流派,派別或是分支的意思了(時尚名詞),在古原意是河流前端,小河源流太多複雜無章不靠攏的意思。


1,南懷謹的 易經雜說。

2,汪忠長的 周易六十四卦淺解。

在往後,你就知道看什麼了,切記不要多買太多沒用的書。

另外,對於學周易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通過術數來學習,你需要選擇一款術數。(在上面兩本書看了一大半的時候買來看)

1,梅花易數,淺顯易懂,非常容易上手,適合你玩。書的話就梅花易數就可以,淺黃皮的。

2,六爻,就是扔三個銅錢,書的話 增刪卜易 和 卜筮正宗。

我曾經在圖書館看到過一本書,叫 周易古筮考,作者是尚秉和,具體內容忘記了,只記得當時對其評價非常高。我又搜索了一下,他還寫了一本 周易尚氏學,想來可以替代汪忠長的那本。

以上僅供參考。


若是從象、數的角度去看,台灣學者陳鼓應的《周易今譯今注》可作入門,若是從義理的角度去解讀,程頤的《程氏周易傳》當為首選。其他知友推介的,諸如焦氏易林、京房之災異,邵康節之梅花易數等等,若無易學基礎,還是不要碰他,否則弄得興趣全無……


推薦閱讀:

易經中為什麼用九代表陽,六代表陰?
國外八字命理,周易算卦有什麼特別成就?
太極圖的轉向,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正確?
怎麼看待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
如何從數學角度分析太極圖?

TAG:易經 | 周易書籍 | 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