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將如何摧毀並重構現有社會結構?

本題虛擬現實指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在內的視覺計算技術。


社會結構的變化,這麼大話題我應付不了。但在VR中「強姦」會變成什麼樣,乃至法律會變成什麼樣,作為法學僧,我還是考慮過的。

-----------以下去年春節寫的一篇「科幻小說」--------------

引言

X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家,不屬於任何一片大陸或者任何一個時代。但是它的科技水準略先進於地球上的一般文明。從法律體系上來說,它既不屬於英美法系,也不屬於大陸法系,它自認為有它自己的一套理念。從案件裁判而言,X國最高法院是該國的終審機關,享有最高和最終的審判權。我們即將討論的這個案件,沒有任何先例可循。但要注意,X國最高法院所作出的任何裁判,對法律的任何適用及理解,都會深刻地影響X國的社會、文化乃至歷史走向。

Arabel法官:法律是我們唯一的指引

Maryann
v. Harford
的案卷交到我辦公桌上來時,我就已經料到這個案子將會在我的高院同僚中引起一番激烈的爭論。

我們不妨簡單地回顧一下案件的經過。X歷1033年7月29日,Maryann小姐聲稱在虛擬遊戲《Ubique》中遭到了Harford先生的「強姦」,勇敢而大膽的檢察官們接下了這個案子,且一直戰鬥至X國最高法院。虛擬遊戲《Ubique》想必是不用多介紹的,它是我們這個時代每個年滿15周歲的人都會獲准進入的一個虛擬系統。毫不謙虛地說,Ubi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社會,它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社會交往,戴上頭盔足不出戶就可以以三十倍的速率,用自己的原社會身份和面貌參與Ubi社會的生活——看起來和我們現有的這個差不多。整個國家,唯有幾個少數極重要的公職人員被禁止連入該系統,元首先生自不例外(他曾說反正Ubi上也沒有政府可以讓他領導),至於我們九位大法官則純粹是出於減少同外界交往確保公正的需要。

所以如果要更加精準地描述這個案情,我們應當說:「Maryann小姐在當日戴上頭盔登入《Ubique》後,聲稱在邀請Harford先生(為方便陳述,我們將一律把Ubi社會中的虛擬Harford先生稱為Ubi.Harford,他人同理)來到她家(Ubi.Home)做客時,Ubi.Harford先生將Ubi.Maryann小姐鉗制住(使她無法通過特定手勢退出系統),並違背了她的意願,強行與她發生了性關係。」雙方均提交了自己頭盔,並導出了當天的全部信息作為證據,並經過了公證,而且兩份還原出來的全息影像與伺服器記錄的交叉比對時都呈現了高度的一致性,下級法院在審查這些證據時已經確認了這些信息的真實,雙方對此均無異議。一審判決書中這樣強調道:「根據還原的全息影像,我們可以認定發生在影像記錄中的行為,確實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強姦行徑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一審法院確實判處了Harford先生犯強姦罪——X國有史以來的第一起虛擬空間性犯罪。

然而,Harford先生並不服此判決。他的律師提出了一個極有說服力的觀點:「因為某行為與某犯罪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就判決某人犯罪,這是沒有道理的。」是的,我們所謂的「罪行」,本質上就是對一些我們所不能容忍的行為進行的描述。根據罪刑法定的原則,被告人的行為必須完美地符合某一項描述,才可以認定他觸發了某罪。

根據「《X國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姦他人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我們需時刻謹記:「法律是我們唯一的指引」。然而,在本案中被告人並沒有強姦「他人」,而只是脅迫並迫害了一名虛擬人物。我認為在法律修改成「強姦他人或他人之虛擬形象」時,我們才能據此給Harford先生定罪。可惜,立法並不是我們的任務。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適用法律,接受法律的指引。如今,法律的指引既然已經很明確了,那麼——

我支持Harford先生無罪。

Belden法官:裁判者必須考慮社會影響

我很尊重Arabel法官。事實上,此時此刻正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圍在法院外圍,高呼著Harford先生有罪的口號,而輿論也普遍支持Maryann小姐。Arabel法官的高貴之處在於她明知作出無罪結論的社會影響,卻仍然堅持了這個意見,對此我表示敬佩。但是我並不尊重她的結論,更不認同她的思路。

我也對那句誓詞記憶深刻,沒錯,「法律是我們唯一的指引」。但是狹隘地把「法律」理解成「法律條文」,那就不對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法律能夠做到與社會脫節。如果僅僅對條文做一番解釋,那麼也未免把我們身為X高院的大法官的任務看得太輕了些。

我強調,裁判者必須考慮社會影響,並非意味著對輿論低頭,而是強調我們作為法的適用者,應當跟上這個時代。如果我們不一步一步地作出調整,那麼失去生命的法律只能永遠地駐留在過去的解釋版本中,在未來世界的大門口止步不前。

我們是法律的侍者和僕從,而法律則是為社會服務的。不了解社會的需求,我們是當不好法官的。在過去,我們的先輩們勇敢地將虛擬財產認定為財產,正是因為那些數字信號與我們現實中的原子分子一樣,都能在某個特定空間以某種方式組成具有某種功用和價值的物品。在我們的先輩作出裁決之後,虛擬財產得到了與現實財產同等的保護,然後才有今天Ubi社會商品交易之繁榮。如果說,為了迎合經濟發展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先輩們擴大了財產權的範圍;那麼為了保護人權,我們難道不該將虛擬人身權也視為一種人身權嗎?

如果我們今天白天達成了無罪判決,那麼今晚就將有多少人不敢帶上他們的頭盔享受他們應有的休閑和娛樂啊?因為對概念的謹慎推敲,忽視了社會的實際需要,這顯然是不對的。

此外,我還需要提醒Arabel法官,遊戲頭盔是與人的神經中樞相連接的,雖然痛覺等感受均經過了輸出調節,但並非意味著現實中的人感受不到任何實際的傷害。不僅如此,《Ubique》遊戲就是我們的第二社會,其影響力之廣導致Maryann小姐在Ubi與現實中的名譽均遭受了很大的損害。

在「《X國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中,「以其他手段強姦他人」的涵義一直是模糊的。作為大法官,我將秉持我的法律觀念對該條文進行解讀,對這個國家和社會負責:

我支持Harford先生有罪。

Carlos法官:探究立法者的本意

我很高興Belden法官找出了法條中的那處模糊,但是我覺得他在面對模糊時,直接依據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決,未免有些太過於草率了。我們作為法官,要追求的無非是法律的準確適用。而準確適用,是一定要基於準確理解之上的。

法律是立法者起草的,理解他們的初衷與本意,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準確理解這個條文的意思。原則上,我還是同意Arabel法官的觀點,從法律條文出發,對此案作出裁決。

我派我的助手找來了一系列的文件,其中有百年前立法會議上的討論發言、投票記錄、修改動議等。我相信,經過了仔細的閱讀跟研究,我已經基本理解了立法者的意圖。

「以其他手段強姦他人」之規定,本意就是為了確保法律適用上的周延性。現實可能性是無限的,而列舉是有限的,採用靈活的規定方式有利於最大程度地保護受害者,避免那些圖謀不軌者鑽法律的空子。此外,聰明的立法者還意識到他們一定不能預料到未來所有的情況,不如乾脆在手段的描述上留一些餘地。……經過審慎研究每一段發言和每一份提案,我認為立法者們已經將Maryann小姐所遭遇的情況囊括在「《X國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之中。

雖然先賢已逝,但是他們的立法仍然約束著X國的每一位國民:

我支持Harford先生有罪。

Daniel法官:司法是獨立的環節

我在Carlos法官的論述中看到了一種危險的傾向,使我不得不在最開頭就旗幟鮮明地反對這樣的立場——認為司法環節是立法者觀念的延伸。

現代法治的一大設計,就是彼此獨立。立法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出那部法律。而他們所立的法律——且只有他們所立的法律,是我們司法者需要遵守的。毫不客氣地說,我認為去翻歷史文獻的做法是愚蠢的。首先,那些歷史文獻並沒有經過任何法定程序產生任何法定效力。其次,歷史文獻的保存是充滿不確定的,印刷錯誤、文獻丟失等都有可能發生,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影響探求立法者本意的結果。最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的真意。哪怕我們回看了一個立法者整整一生的經歷,窮盡了所有記錄去揣摩他在某一個時刻的想法,我也可以斷言這是猜不到的。

這是我們司法者與立法者跨越時代的默契,他們起草條款並投票生效,從此法律就脫離了他們所能影響的範圍,並把任務交給了我們。我們將僅僅憑藉他們交出的最終的那部法律和本院先前的判例(可惜本案找不到先例)一一作出判決。司法環節必須是作為獨立的環節存在著,才能讓我們的法治走上正軌。這能夠確保立法者對所立的一字一句慎重,也能夠保證司法者能夠在劃定的範圍中裁斷。

至於我對本案的想法,倒沒有什麼更多新的觀點提出。儘管我很認同Belden法官提出的「虛擬人身權」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這個觀點無法挑戰Arabel法官所指出的問題——就算我們的法律條文願意保護這個權利,但我們在擴大受害客體時也必須要慎重。用過去時代的老話說:「再真的模擬人也是假人」。除非我們單獨給虛擬人物的權利立個法(可那又是立法者的任務了),否則我覺得我們無法在現階段給予Maryann小姐更多的保護:

我支持Harford先生無罪。

Elliot法官:法益的進化

我已有數位同僚描述了「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觀點,我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我的觀點。有些時候,即便法律條文不變,法益也是會變的。所謂法益,就是法律所想要保護的對象。侵犯了這個對象,法律就會採取措施。我們死死地圍繞著法律條文做文章,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探究清楚這個法律條文所保護的對象,才是重中之重。

強姦罪的法益是什麼?在原始社會是沒有強姦罪的,性行為是充滿了隨意性的。隨著配偶的固定化,強姦開始被視為對專屬性權利的侵犯,所謂貞操權也隨之產生。隨著文明的發展,強姦罪所保護的對象也從婦女貞操權變為女性的性自主權和性自由權。女性有權決定是否與他人發生性行為,並且享有一系列性行為和性對象選擇上的自由。再後來,隨著X國性別平等運動的發展,強姦罪所保護的個體從女性擴展到所有性別及性取向的人。在這個過程中,X國刑法的強姦罪條款一直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它所保護的對象是一直變動的。

糾結於條文是沒有意義的,一味迎合社會需要也是沒有意義的。分析社會文化的變遷,明確強姦罪的設立究竟要保護什麼權益,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決。現實世界虛擬化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正在處於虛擬世界現實化的過程中。我們覺得強姦罪很難適用於虛擬世界,不是因為條文不清,而只是有些法官沒有意識到法益在新的時代發生了進化,仍然使用舊有觀念去推斷而已。

如今,或許到了強姦罪的法益再一次發展的時候:

我支持Harford先生有罪。

Foster法官:用契約的理論來分析

法律是一門偉大的技藝,作為大法官,我們應當在審判中發揮創造性。我恰好發現,我們可以依據部分契約法上的理論來分析這個案件。

為什麼有些性行為構成強姦罪,而有些則不構成?那些不構成強姦罪的性行為,共同的特點就是存在雙方的合意。你情我願的性行為,自然構不成對任何一方性自主權和性自由權的侵犯。我們可以將這種臨時性的合意,比作一種契約。

然而,你情我願的性行為只能被視為非常特殊的一種契約,它可以在無聲中達成,也可以在無聲中拒絕。而達成的過程非常重要。

我認為前面所有的法官都忽視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Harford先生的律師請來專家對兩份證據所做的分析及Harford先生律師的抗辯。這段描述藏在一堆看似無力的上訴理由中,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

正如Arabel法官描述的那樣,雙方均提交了自己頭盔,並導出了當天的全部信息作為證據。Harford先生在庭審陳述中描述道:「我跟Maryann小姐相識已久,當天氣氛也是有些曖昧的。我相信我看到了她的那種暗許和默示的眼神,才做出了後來的一系列行為。我堅持認為發生在Maryann小姐的Ubi.Home中的那些事情,雖然我力氣大了些,算是一種暴力,但是事情本身算不得強姦。」此外,Harford先生還多次強調:「Maryann小姐在性行為過程中除了肢體上有些抗拒外,並沒有明確的拒絕。」這點也得到了Maryann小姐的認可,並有信息記錄為證。Maryann小姐補充說:「沒有語言上的拒絕,並不代表我接受或者我願意。我特此出庭作證,Harford以暴力的方式違背了我的意志與我發生了性行為。」

可Harford先生請出的一組專家卻讓Maryann小姐的描述打了折扣,專家們鑒定了Maryann小姐頭盔的檢測記錄,其中一位表示稱:「在性行為開始前,Maryann小姐的眼瞼和眼球的活動記錄經過還原,交由我們面部情緒識別系統去分析,其中有43%能夠被認定為贊同和期待,足以引起一般人的迷惑或者誤解。」而另一位專家作證道:「Maryann小姐的神經化學記錄表示,在性行為發生時她曾經分泌過大量ZaYa素。通常我們認為這類化合物不會在非自願的行為中分泌,有論文假設密集分泌的ZaYa素指向一種自發地愉悅。」

當然,專家都表示這些結論的可信度都是有限的,因為科學研究才剛剛起步。而且每一項結論都是基於大規模統計產生,現階段無法考慮個體差異的因素,不排除Maryann小姐體質特殊所導致的偏差。

然而在我看來,這項證據足以提供一個合理的懷疑,我們應當遵循疑罪從無的原則,作出裁決。如果Maryann小姐真的給出了承諾的暗示,那麼這完全就將成為一起你情我願的Ubi性行為。

而Maryann小姐是否給出了暗示,最好是靠具有一般知識水平的大眾來判斷。如果任何一個人看到那樣的神情都能做出類似的理解,那麼Maryann小姐的辯解將顯得蒼白無力。而恰好,專家所提出的面部情緒識別系統的建設,正是來源於上千萬條普通人對情緒判斷的數據的積累。由於科技的落後,過去我們對於強姦罪的審理一直傾斜保護著受害人,偏信受害人的陳述,而形成了很多冤假錯案。如今既然我們有機會從客觀的視角去判斷當事人雙方的真意,為何不採用呢?基於此:

我支持Harford先生無罪。

George法官:思想能否決定行為

Foster法官的論述給了我新的啟發,但是一味向未來看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回顧法律本身。

現代刑法的基石之一,就是我們不能獲知他人的思想。所謂主觀故意,都是通過客觀的行為推斷的。這樣的基石存在了太久,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當今的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在不斷地挑戰著它。也許Foster法官都沒有意識到,他的裁判可能會給刑法學、乃至我們社會帶來多麼大的一隻猛獸。

我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恰恰相反,我是一個技術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甚至是現有的法律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同時,我也是一個法律人,我是X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我手握這個國家的司法權——一種靠適用法律來維護這個國家的義務。所以我並不盲目樂觀,甚至可以說,對技術進步充滿了立場上的敵意。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出於這種警惕的職責,在科技進一步發展到可以確認辨識人們的真意之前,我必須拒絕將其使用在法庭,尤其是在X國最高法院的庭審中。

面部表情是否可以作為證據,可以作為何種證據,我對此仍然是存疑的。至於Zaya素的相關說明,我碰巧讀出了Foster法官的迴避態度,因為他在提出這個信息後隻字未提這個證據。那就讓我來作出回應吧,對於是否已經能夠明確地通過化學信息和神經電信號推斷他人的思想,我需要科學界給出一個百分之百肯定的回答。否則,我將拒絕採信這項證據。

說到底,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甚至可以叫它哲學問題,那就是:思想能否決定行為呢?畢竟,我們的刑法所懲罰的依據,都是行為。

在這些科學問題得到確認之前,我認為Foster法官引出的那些證據都不能夠被採信。可是Harford先生又沒有提出其他強有力的證據推翻檢方的指控:

我支持Harford先生有罪。

Henley法官:排除非法證據

George法官已經給出了他的意見,那就是不能採信Foster法官所引述的證據,對此我是認同的。但是George法官相信類似那樣的證據很快就會投入其他案件的使用了,只要科技夠發達。但我堅持認為,我們將永遠,或者說最起碼說很長時間內都不會認可那些證據。我將那些證據視為非法證據,並將其果斷地排除了。

這聽起來的確很荒謬,因為我們從前排除的非法證據都是所謂非法取得的證據,比如刑訊逼供或者偷拍。這次的證據取得是完全合法的,甚至是雙方主動自願提交的。為什麼我認定它們是非法的?我們不如回憶一下刑訊逼供所獲得的證據為什麼要被定義為非法證據。

如果不排除刑訊逼供所得的證據,那麼這將極大地鼓勵刑訊逼供,從而無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同樣地,如果不排除偷拍所取得的證據,那麼這將極大地鼓勵偷拍行徑,從而使我們的隱私權遭到破壞。

如果不排除化學分析結論和眼部肌肉活動這類荒唐的證據,那麼我們將迎接一個新世界——一個人人都不敢思考、一個人人都擺著撲克臉的世界——我知道現在已經在開發攜帶型的頭盔了,甚至不是頭盔而是隱形眼鏡和植入式晶元,記錄這些信息只會更容易——隨時隨地。

人類隱私權最後的,也是絕對不能退卻的底線即是內心所想。即便我們能夠有能力去了解他人內心所想,也不要去做。一個人心清澈透亮的世界,也是一個不再有波瀾和進步的死世界。

這樣的證據是非法證據,必須得到排除。我最後的結論與George法官保持一致:

我支持Harford先生有罪。

Iseult法官:管轄權的邊界

在跟我X高院同僚們共事的這些年中,我常常肩負起一個重任:提醒他們注意某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在本案中,他們再次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待我來提醒:X國最高法院對此案沒有管轄權。

這是一樁完完全全發生在Ubi世界的案件。行為的發生地,結果地,加害人和被害人的居住地,都在Ubi世界內。Ubi.Harford先生在Ubi.Maryann小姐的Ubi.Home中對Ubi.Maryann小姐實施了性上的迫害行為——這件事情與我們的世界——X高院理所應當擁有管轄權的世界僅有的關聯就是Ubi.Harford先生與Harford先生一一對應、Ubi.Maryann小姐與Maryann小姐一一對應,且Maryann小姐認為她在現實中的聲譽也受到了損害。這樣微不足道的關聯,不足以說服我接受X國最高法院的對此案擁有管轄權。

作為最高司法權的享受者,我們不能因為每天都有的裁判活動就對這份權利的實施感到理所當然。我們應當對手中的權利保持克制。我們應當認識到,《Ubique》上所形成的社會完全是另一個社會(一個我們九位大法官都不能登錄和介入的社會)。它的伺服器都在X國內、參與者本人的實體也都在X國內,這並不妨礙這個社會的客觀獨立存在。

如果硬要X高院管轄這個案件,至少也要提供Ubi社會的立憲或立法組織文件、或者權力機關的聲明、Ubi法院的委託函等任何一份說得過去的文件。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程序和做法。我決定對Ubi社會施以足夠的尊重:

我棄權。

後記

形式上的靈感自然是照搬自《洞穴奇案》,主人公的名字是隨便起的,法官的名字融入了一些個人的惡趣味。《Ubique》是在向菲利普·迪克的小說《由比克(Ubik)》致敬,原詞指「無處不在的」。劇情上也有向劉慈欣的《鏡子》脫帽致禮的成分。這個案子被我和一些朋友搬上過愛夢法學分支的模擬法庭(IMUNC – 愛夢模擬聯合國會議官方網站),回想起來還是挺有趣的。


從目前來看,VR虛擬現實技術,還不算成熟!

虛擬現實技術如果能夠達到一個足夠高度,同時成本能夠普及到大眾的時候,例如:能夠連接思維,意識進入虛擬構建的世界,同時每個人都能承受得起(起碼要像目前手機的價格),才有可能去影響目前現有的社會結構!那個時候完全可以實時同步全球所有的風景結構,在虛擬世界中可環遊世界,做生意商業等~支付系統接入虛擬世界中,那時候虛擬世界在一定意義上和現實沒什麼區別了,現實能做的事情,虛擬世界一樣可以實現~空間又足夠大,腦力勞動者均可在家完成所有工作~面試也不用出門了,現實中所需要的規劃除外!

但要是說摧毀重構現有的社會結構,這話還是有些大了,雖然對我們的生活是擁有極大的影響,但這一切也都是以實際現實基礎發展延伸的!所以達不到那麼強大的影響力,從根本來說,這是一項極其高明的技術,但還不是顛覆性的技術!

同時目前的虛擬現實技術,不知道要發展多久才能達到我說的狀態,目前能夠做的也就是全封閉頭盔之類的東西,內置眼鏡,如果需要有更真實的感受還需要全身裝備感測器~還是比較簡陋的,同時價格高昂,不能普及下去!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虛擬現實能夠摧毀社會結構!


謝邀

摧毀這個詞,用的有點早,現在雖然很多人用顛覆了,但我覺得沒那麼快,當然,正如五六年前大家談論電商顛覆線下一樣,現在依然還在談論,不過已經顛覆了差不多了,這不是言論的力量,而是科技的理論。

從可預想的角度,VR的確會「摧毀」現在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然後重構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將如何摧毀又如何重構,這個問題太大了,估計我們談談到真正的VR時代,也討論不完。因為想要描述一個全新的計算平台如何替代現有的計算平台,是需要時間來論證的。

但在某些細分領域,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至少從現在的構想來看,能預想的很清晰。

比如VR旅遊,我們最近在給一個客戶做VR+旅遊的內容,曾深入探討過這個問題。現有的旅遊模式,都是買個車票就直奔現場的。但VR是可以讓你不用去現場就能進入現場,這個是大大減低了旅遊的成本,而且體驗幾乎是一模一樣。

沒錯,一模一樣,這樣說太過於浮誇,你能看到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但你能感受到吃著米粉游灕江的感覺嗎?當然不能,至少現在不能。但在這個階段,觀感是幾乎可以能完全一樣了。這就意味著,如果你要求不高,不非要吃著桂林米粉游灕江那種感覺的話,你是可以通過VR頭盔瞬間來到桂林遊玩一番的。

這就是顛覆的開始,旅遊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VR通過其強大的沉浸感功能,讓我們有幸能不出門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使得傳統的旅遊方式可能會慢慢減少,新興的VR旅遊方式慢慢增多,從摧毀到重構,一步步的推進,最終當各行各業都推進完畢,我們已經來到了VR時代。


大家說的都太哲學了,我來講點俗的,關於房價和城市的。

AR/VR技術 + 完善的無人駕駛物流網,是可以對一線城市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的。因為這些技術有可能摧毀城市存在的價值基礎。

設想以下的技術被運用起來:

1,AR+在線協作實現高效的在家辦公

自家的書房/卧室 or 任何空間中按照公司的要求安置深度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可以拍攝你的3D影像(通過演算法剔除你家中那雜亂無章的背景,剔除你穿的睡衣,並自動貼圖上工作裝)並上傳到公司託管在雲端的實時工作系統中。你的同事和上司可以通過AR眼鏡看到你在工作,你也可以通過你的AR眼鏡看到同事和上司,並選擇某個人(戳一戳)來交流,就像是你們在同一個房間那樣自然。你們在交談時可以隨時在AR環境中召喚一塊虛擬的黑板來寫字,也可以互相扔文件,並利用google docs這樣的模式同步在線編輯。你的上司可以隨時查看你在幹啥,當然,他只在工作時間裡擁有這種許可權,當你表明自己下班後就看不到你在自己的屋裡幹啥了(當然你也可以在工作時間關閉攝像頭分享許可權,如果你夠NB能無視領導的話)。雲端的安全性將保障工作信息的安全。

2,VR購物體驗

通過VR在家裡就可以逼真地實現購物體驗,試穿,下單,隨後自動化的無人車/無人機物流將會將產品送到你家,電商通過VR將可以顯著超越實體店的體驗。當然,你在VR里可以和你住在幾千里以外的閨蜜一起逛街,想怎麼逛怎麼逛,不會出現找不到店的情況,還不累。再也不存在逛超市大採購這回事了,你的私人量化系統會學習你的生活歷史,並自動採購添置你需要的生活用品。實現模式參見剛才寫的在線工作的方法。

3,AR實現逼真的社交

設想你的facebook被搬到了VR上,你可以痛快地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面對面」地交流,無論身處何地,不受地區限制。實現模式參見剛才寫的在線工作的方法。

4,在線教育

小孩可以利用和工作類似的模式實現遠程教學,他們將會受到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因為很多教育資源是隨手可及,你可以在線聽著全世界最好的老師的lecture,並通過AR和全世界各個地方的孩子交流和討論)。實現模式參見剛才寫的在線工作的方法。

5,遠程醫療

未來的醫療,初診都會通過在線醫療的方式實現,AI系統知道你的全部生活和醫療歷史,還知道你昨天吃了啥東西,如果你腹痛就可以快速給出初診意見,醫生稍微問一下就可以確診,藥物通過電商的途徑發送過來。更大的手術等操作則需要用無人車把你運到治療中心。這些治療中心沒有任何必要建在大城市,而是貼近醫生們喜歡居住的郊區。

6,靈活的性需求(陌陌)

如果你結婚了,你當然可以和老婆一起到處跑,反正她的工作如果也是白領工作,那在哪兒工作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沒有結婚,那你就可以滿世界泡妹子了。

因此AR/VR技術意味著:

1,我不需要住在大城市,天天通勤來辦公室上班,這浪費我的時間也浪費公司的錢(我的通勤費和損失的工作時間最後會體現在公司的cost里),而且我的生活成本也得以降低。

2,我不需要住在大城市來享受便利的生活條件,因為在家用電商更方便,更靈活,更便宜,體驗還更棒。

3,我不需要住在大城市以確保可以離我的朋友們近一點以方便出去玩,因為我可以在VR中和他們一起high,比如:一起在虛擬的太空中漂浮著打麻將。我不希望為了見朋友1個小時,在周末擠2小時地鐵。

4,我不需要住在大城市來為我的小孩提供教育,我可以在家裡多和他玩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通勤上,我工作的時候讓他去VR世界自己探索,去和小朋友們在VR的遊戲世界裡玩耍探索就好了。他的小朋友的構成將不會被地理距離限制,而是真正出自個人興趣和父母(也就是我)的社會經濟地位。我自然不願意他從小和窮人家的小孩一起玩。

5,我不需要住在大城市來獲得良好的醫療資源

6,我不需要住在大城市來滿足性需求

那麼,我為啥要在大城市這種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住並買一個房子?我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居住,並通過雲端+快遞來工作和獲取生活用品和服務。那麼大城市存在的理由就被掏空了,「商街旺鋪」,「近地鐵半小時通勤圈」這種概念將會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人們可以住在自己喜歡的舒適的地方,沒有霧霾,景色宜人。

哦對了,你還要把共享經濟考慮進來,既然你不用在一個固定的地點買房子,那為啥不採用airbnb的模式來居住呢(還可以滿世界泡妹子)?你可以在airbnb上短租房子,夏天住在北海道的文藝小鎮,冬天住在巴厘島的沙灘上,反正每一個房子都有標準化安裝的深度攝像頭和高速網路(那個時候光纖就像是電線一樣,是剛需的基礎設施),只要在房屋的中控系統上登錄我的身份證並重置,這個屋子就會接上我在雲端的個人賬戶並按照我的生活歷史和工作需求進行優化,我就可以立刻開始生活和工作了。如果我很喜歡這個地方,我大可以把這個屋子從房東(房東此刻可能正在另一個人所持有的屋子裡生活和工作)那兒盤下來,自己想怎麼改裝怎麼改裝。厭倦了就可以再從airbnb租出去收租,要是碰到下一個買家還可賣出去收回錢還貸。如果我想要在現實中和我的朋友一起玩,我可以很方便地在他住的附近找一個airbnb搬過去住幾周,直到我們互相都滿意(或厭倦)了為止。這種頻繁的搬家並不意味著帶上很多箱子,因為大部分日常用品都是採用共享經濟獲得的(使用權),某些我珍愛的東西則可以通過極為廉價的物流運到新的地點供我重新裝置。

你對這種生活感到很嚮往嗎?反正我是非常嚮往的。

但是這種生活將意味著對現在的城市社會的摧毀,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失業和破產,對於地鐵員工和專車司機,對於CBD樓下的小店和餐廳的從業人員,對於那些祖居北京如今靠著收房租度日的大媽,這就是世界末日。衷心地希望這些可憐的人們在美麗新世紀來臨之前去世(不管是自然死亡還是死於糟糕的公共醫療服務)

這個願景里涉及到的技術其實並沒有遙不可期,但是商業模式的實現路徑還需要商榷,很希望可以從現在開始對這個產業鏈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加以投資,那麼我預計在2050年我退休後,就可以舒適地用之前對這個願景的投資收益來養老了。想一想從1982年開始對電腦,軟體和互聯網標的進行持久和有計劃投資的人們,在2016年的當下該多麼財務自由。主要的基礎設施包括:

1,高效物流所需要的自動化倉儲,低成本交通,無人駕駛汽車/飛機/貨輪

2,VR/AR相關的技術標的

3,VR電商標的,尤其是體驗優化模擬(個人感覺這塊需要藉助遊戲界的研發力量)

4,共享經濟相關的類uber,airbnb商業模式標的

5,高速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優化標的

6,遠程協作工作的平台建設標的

7,雲端商業數據安全的標的

8,風景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的地方有潛力改裝成airbnb SOHO的不動產資源(巴厘島的沿海地段會緊缺)

其他的再慢慢想


距離將變得無關緊要,不論團隊散落在地球的何方,都可以隨時協同工作,城市的意義將被淡化,一線城市逐漸喪失人口聚集性。。。。。


來吧,讓我這個中二病晚期患者來回答。----在下愚見,單純的視覺計算技術等級的AR/VR對人類造成不了毀滅重構人類現實社會的影響,因為人的意識還停留在現實社會,也沒造成對人在現實社會的生理以及意識的改變。真正對人類社會造成摧毀重構的是完全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人的可以意識完全脫離現實社會),以及相關的虛擬現實人體改造(比如讓人長翅膀),虛擬現實時間加減速(摧毀人的正常生理生活)等。------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川原礫的輕小說《刀劍神域》和《加速世界》。這兩部雖說是科幻小說,但也可能是未來的現實。 ------ 2015年左右,可穿戴設備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同時,初期的虛擬現實設備(和增強現實設備)也在研究和開發。2025年,有個叫茅場晶彥的人帶著他的團隊開發出了第一批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及人機交互的頭盔。由於是第一批,難免會有些人出現事故----人類的意識回不到身體內,此次事件造成約4000人死亡(小說不是這樣寫的,這個是現實社會版)。-----虛擬現實第一次影響人類正常社會,造成非正常死亡-----2年多過後,事件解決,茅場晶彥為了逃避現實社會對他的制裁,他進行了一個瘋狂的決定,把自己的意識轉移到互聯網中,他運氣好,成功了!----虛擬現實第二次影響現實社會,人的意識可以複製到互聯網上。(sao篇)-----幾年後,須鄉伸之繼續了茅場晶彥的研究,他是個更瘋狂的人,企圖利用虛擬現實來修改人類的意識,不過,人類吸取教訓,及時的阻止了他(alo篇)。之後,虛擬現實更加完善,當然,也會產生虛擬現實犯罪(ggo篇)。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完全虛擬人格被各個國家研究開發,基於虛擬現實平台上,同期產生虛擬現實醫用設備,虛擬現實軍用訓練設備(uw篇)。----虛擬現實第三次影響現實社會。至此,完全虛擬人格產生,他們沒有現實社會的生活觸體,如果不合理控制,社會將被虛擬現實摧毀。----之後,人們在研究虛擬現實是發現虛擬現實世界的時間可加速(這個更危險了,人體和意識不能同時加速,這樣很多人無法擁有正常的生活習慣甚至會精神分裂),由第一批虛擬現實測試的倖存者,桐谷和人帶團隊開發出基於現實社會,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為一體的加速世界(第四次影響社會)…………其實到這裡人類社會已經被毀得差不多了,我們已經分布不清誰真誰假,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生活。只有那些程序猿,靠著編寫代碼的方式製造自己生活的世界…………前方高能…………畢竟,世界是由0和1組成的。。。。以上。(註:大多數的「影響」都是有毀滅重構現實社會能力的)


先說結論:有限度地影響,但不會摧毀和重構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思考:哲學和科學。

首先,從哲學角度去思考:

先講一個理想實驗:

有人提出過這樣的理想實驗,給一個沒有身體的大腦接上超級計算機,由超級計算機提供一切神經信號,包括視覺,味覺,觸覺乃至整個世界的場景…這個大腦就會以為自己作為人活著,而不是在幻夢中。只要這個計算機足夠強大,「程序」永遠不出bug,大腦的體驗將會和我們所處的社會一模一樣。

(圖片來自百度)

這個理想實驗是電影黑客帝國的靈感來源。

(圖片來自百度)

「你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也無法證明上帝不存在」。

「你可以懷疑一切,但你不能懷疑這個懷疑的發出者,自身的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依賴於感官通過神經傳遞給我們大腦的信號。

事實上,你也不知道,也無從證明,你是不是就處在黑客帝國的那個世界裡。

①好吧,那我們大膽假設:

這是一個類似於「黑客帝國」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虛擬的,那麼,

只要程序運行的環境不變,系統架構也不會變。虛擬的N次方依然是虛擬,

所以,再迭代多次,其結果依然不會變化。

②你可能會說①是在扯淡,完全是犯了訴諸無知的邏輯謬誤。那麼,我們

再回到原問題「虛擬現實將如何摧毀重構現有社會結構?」請注意關鍵詞「虛擬現實」。什麼是虛擬現實,對現實的虛擬。

如果是對現實的虛擬,那麼它的本質還是一種「映射」,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的映射。

只要存在這種映射,那麼它終究無法超越人類本身的邏輯能力。

如果它基於現存者的邏輯而存在,那麼我有理由相信,無論這虛擬現實逼格有多高,它的本質還是對人類現存社會結構和過去的社會結構的移植。

舉些簡單的例子,

你看現在最有趨勢往虛擬現實上發展的網遊,它說白了,不還是做個帶點奇幻色彩的小型社會嗎。包裝再怎麼新式,組織還是仿現有社會的組織,人還是慾望的人,沒見過成聖成神的吧?

你看現在最逼真的imax3D電影,它的特技再炫,它的劇情套路還不是一遍一遍被炒啊,它在怎麼創新,也超脫不了對現有社會結構的布局。

把魔獸世界的感覺做真實了1000倍,它就不叫魔獸世界了嗎?

只要衝點卡的模式,網遊的套路不變,它就依然是。

把泰坦尼克號電影從2D變到了4D,它就不叫泰坦尼克號了嗎?

只要影片的劇情不變,主體不變,它就依然是。

神話世界裡的神夠牛吧,他們的形象還不是來自人和動物,性格還是人的性格,人物關係還是人的關係,無論如何也變不了。

綜上所述:從哲學角度來講,虛擬現實是社會的形式變化,而不是社會的結構變化。

其次,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社會結構對虛擬現實是強作用力,虛擬現實對社會結構是弱反作用力。

下次有時間再更。


剛好正在寫這個,我把寫作提綱放上來,比較亂,有興趣將就著看吧。

【正在改錯別字...

《VR世界未來思考:神國與牢籠》

第一篇文章整體產業分析思考(神國的基礎)已經寫完,正在處理成符合網路閱讀的形式。下面是後續內容的寫作計劃。

提綱:

·神國的基礎

主題:VR、AR、MR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哪些領域是屬於VR的,VR應該包含哪些內容。VR產業現在發展到什麼階段,制約VR產業發展的問題是什麼,VR產業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要達到這麼目標,那麼VR產業應該具備哪些軟體、硬體和交互的基礎。

那麼當VR產業達到這個目標之後,將會對整個技術產業造成怎樣的影響。

·神國

標題《什麼是神國》

主題:VR時代會不會成為信息革命中的一個潮流,將人類從各種日常生活中逐步解放出來?並且從側面(曲線戰略)帶來機器人革命?讓我們進入一個更加便捷、便利、舒適、資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加豐富的世界?

標題《人在虛擬世界獲得什麼》

主題:虛擬世界最大的解放是創造了一個虛擬的資源無限的提供的場景,人在這樣的虛擬世界是否能獲得自由?獲得自由的人能夠創造什麼?(可能需要在這裡深度討論一下創造物和交換、交換的關係,創造物的虛擬屬性是否能被佔有成為私有財產不在參與流通,虛擬時代的僱傭關係是什麼樣的存在,貨幣和支付是怎麼樣的存在和手段)

在虛擬場景得到自由是否意味著人獲得了解放?解放的人性是否將依照審美進行創造?我們是否不再成為單純的購買者,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者,通過創造達到自己的意志的滿足。

標題《虛擬世界如何鏈接》

主題:個體的世界成立(虛擬世界的神靈),個體如何參與更多的世界(晶壁、網站鏈接、萬門之門,打破了原有顯示關係的內容如何展示)。如何通過虛擬世界構造多人互動平台,這種平台是怎麼實現工作和協作的,虛擬環境下的人際關係如何構成?(個人的解放是無意義的,必須和他所在的整體一同解放他們才能創造歷史。)那麼虛擬世界如何藉助資源無限這個前提,去營造開元開放的世界,並重塑整體經濟體?

標題《遊戲化的世界》

主題:虛擬世界的一切功能都以便捷實用為核心,在這個前提下,一切功能都將是標記清晰,流程明確,有非常明確的獎罰措施,這樣的世界不再是傳統遊戲、電影產業將虛擬內容作為現實世界的直接對應,虛擬世界的設計邏輯和交互邏輯將徹底獨立出來,為更符合VR世界的交互存在提供理論基礎。傳統的學習模式會不會被一種碎片化的交互流程所取代?

大眾服務是否會完全建立在更徹底的正反饋刺激和理論核心的基礎之上?如果這樣的話,社會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標題《性和一切骯髒的小秘密:自慰的時代》

主題:互聯網時代的性已經變成了非常廉價娛樂品(色情圖片、文字和視頻幾乎是免費的,甚至是合法的),但是只是在傳播上對傳統的娛樂的性進行了轉移(軟色情、腐文化,更為廣泛和安全的色情)。那麼藉助VR,未來的性娛樂(色情)將代表什麼(對參與者來說更加安全,廉價,更真實的體驗)?同時非常廉價、易於獲得幾乎無法管理的色情內容將如何衝擊穿有色情產業?並在更廣泛的娛樂模式中獲得相應的地位?

標題《去中心化的時代:回歸鄉鎮》

主題:隨著我們將工作更徹底的在線化,那麼在並不遙遠的一天,大多數辦公室內的工作場景都可以通過在線環境完美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中心城市將如何發展。隨著電商和物流進一步發展,物質物質條件和工作發展不再因為地域問題而形成障礙,那麼未來的就業和居住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標題《降臨:回歸現實世界》

主題:隨著VR在交互的實現,當操作者可以在VR世界高精度的運動時,操作者的所有行為就能被徹底的數字化。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機器人替身探索現實世界就有了基礎。同時隨著VR交互環境的提升,對於VR的交互需求將越發的高端和明確,從單純的輸入設備交互設備將經一部提升為帶有力反饋的設備,讓操作者不但可以操作世界,也可以感知世界。

標題《新國家的可能:舊鏈的喪失》

主題:隨著傳統記錄模式逐步向網路時代的遷移,一切被記錄的內容都將逐步成為大眾監管的內容。一切固定的形象都將被消解重構,舊日的權威將喪失以往的道德光芒。同時,傳統公共權力管轄的公共領域越來越被私人的、非商業化的設施所取代。從這三個層面來說,傳統國家的存在感越來越稀薄,同時更加難以在新時代、新領域獲得足夠的權力和能力進行管理。同時,使用者們將更多的的在網上開展各種工作,並將大多數娛樂搬上互聯網。虛擬世界如果能成為人們的一個新世界,那麼管理他的權利一定不會真空。那麼是否會在一節點為基礎構成的城市、和以數碼構成的國家之上,形成跨越現在的國家、民族、公民形態的新國家(政體)?

·牢籠

標題《共有領域和私有領域邊界的消失》

主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因為VR操作的本質,用戶本身是固定或者局限的,而場景是隨著需求發生變化。在事實上形成了用戶和場景的割裂。對於用戶來說,所有的場景都是等待操作的環境中的一部分,而且場景的基礎,原有共有領域和用戶不可割裂的鏈接斷裂了。這種斷裂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個體之間不再通過一個共有的公共場景來作為一切交往的基礎,而是建立在每個人按照需要在某個共有領域選在一個虛擬形象,更進一步虛擬形象本身的交互都是自動化的。在這個從面上來說,公眾領域和私有領域盡享了全面的疊加,我們將不再通過自然地距離和服飾等來構成私有領域的離開和共有領域的進入,在新的時代而言,共有領域和私有領域將將完全重疊在一起。彷彿一面窺鏡的兩面。

標題《無人監督的全面竊聽時代:一切隱私都成為表格》

主題:在徹底和全面的互聯網上生活中,用戶的一切行為、意圖和結果(價值)都是數據化的,在這個層面上,整個互聯網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行為心理學的觀察體系(行為是可以被預期的),一切幸福都被刻意的滿足了。在這個時代中個人的隱私對於他者(消費者之外的供給者)來說都是可以用於改善消費的應由,隱私在某種程度上將成為一種可用於購買服務的資源,(用戶在平台上的活躍)有目的的勞動的異化變成么無目的的勞動的異化,一切構成活動的行為都成為了這種無目的的勞動,對抗隱私泄露的唯一方式成為了放棄隱私。遏制喜好的方式變成了過度滿足。

標題:《範式的重複:創造被模式化》

主題:正如前文所言,VR時代在它的模式內提供了無限的(虛擬)資源來滿足人類創造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人類第一次作為一個族群被要求審美。然而VR作為一個不完整、過於追求便捷性、和傳統世界的審美未做割裂的環境下,讓一個將享樂作為愉悅最高階段的大眾群體暢遊其中。生產,尤其是基於審美的創造性生產,沒有觀眾和支持的生產,甚至是處於社群劣根性破壞下的生產將成為不在商業支持下很小眾的行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戶都可能將整個虛擬世界作為遊樂場,高頻次的對「成功」、「優秀」、「驚奇」進行複製生產。而生產者本身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商業化的團隊生產在虛擬現實時代也會保留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在資源進一步豐富,自我創造才可能成為每個人真正自我取悅的方式。

在VR環境下,隨著資源廉價的極大化豐富,分工是否會被取消,個人是否可以成為生產的主要環節?如果在喪失了分工的前提下,個體如何進行專業化培訓,獲得原來通過分工才能獲得專業能力、技術和經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是否能有能力成為完整的生產環節?

標題:《新國家的可能:意識不到的管理》

主題:在一個完全人工世界中,一切客觀存在都變成了由世界的創造者需要來確定的。在能被創造著徹底控制的世界,創造者自然成為了世界最這地的主人。不同於花園、模型或者工程建築,自然世界始終都是遵循自然規律的,自然世界的參與者和在自然世界的創造者在自然規律前是平等的,所以無論怎樣的環境,自然的人是自由的。而在虛擬世界中,創造者首先要決定的是虛擬世界的規律,參與者進入這個世界後將首先被規律所束縛。如果暴君掌握了空氣,所有人都將直面窒息。

人通過日常行為確立了對世界的感知,這種感知也決定了人對世界的描述。所以無論那樣的天才頭腦都難以脫離自然世界去設計新世界,自然在物理規律上幾乎做到了審美意義上的最優。

人工世界必然也是為了人類服務的,所以在體驗上也必然不自覺的傾向於自然世界,所以人工世界的控制主要將在共有領域的控制上設立規則。

人工世界的管理者的創立首先是世界規律的創立,其次是公共空間的創立,他們提供了公共空間,並決定了一切細節。這意味著進入公共空間的所有人,包括創立者都是被管理著的。同時管理者決定了什麼可以出現,什麼不可以出現。在自然世界一切被禁止的事物,無論是物質還是代表思想的語言,都被要求不被出現,但很難被永遠消滅,然而在虛擬的人工世界,一切被禁止的就不存在,他需要花費花費大量的精力和創造力才可能被複現出來——這不再是對管理的對抗,這是對規則的對抗,甚至是對世界的對抗。

對於虛擬世界的參與者來說,這是一種理所因當。因為參與者是接受服務為目的參與虛擬世界,他不是世界的存在者,而是服務的享受者,所以他參與世界本身並不以被規則限制為障礙,甚至首先是認同管理的。所以對於參與者來說,他本身意識不到自己是一個被高度限制的世界,而只是認為在一個不完全、不完整的世界中。然而隨著共有領域和私有領域邊界的融合,或者說一個我們可能預計到的結果,更高效的服務體,一個商業組織,將規範化的生活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時,消費者的一切生活將成為被管理的一部分。打破這種管理意味著放棄生活。

具體的寫作計劃會隨著整個對行業了解進行調整,歡迎討論。

ps:錯別字和病句會很多,嘿嘿嘿。


我覺得虛擬現實會增強跨區域協作的體驗,隨著技術革新,體驗好到一定程度就能支持起很多業務和模式。

像中國、印度這樣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可以輸出更多的勞動。

如果配合起機器人等就可以實現代理人模式,一些機器還無法自動化完成的細膩操作可以折衷一下通過虛擬現實系統來遠程協助。

更多的娛樂模式。

減緩交通壓力。

教育、醫療資源的更廣泛分配可以緩解大城市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也許以後公共設施鋪設到哪裡,物流跟得上,在哪工作生活都一樣。

我知道的一些搞演算法的技術大牛就和家人生活在四五線城市,畢竟他們和境外合作項目通過網路就行了,何必大家湊一起呢?湊一起其實大多數時候也是各自盯著各自電腦,用文檔系統交換資料,版本系統共同開發嘛,現在有些業務可以線上協作,以後更多業務會在虛擬現實的支持下線上協作起來。

優先在遊戲方面用就好了,以後FPS、RPG啊,甚至RTS,模擬類都可以在虛擬現實里體驗,想想那種波瀾壯闊的景象就好激動呢!


一、出現逆城市化,房地產泡沫可能崩潰;

二、時間和空間上任意穿越,宅男宅女成為常態;

三、單相思和苦戀成為歷史,古老的愛情成了遙遠的傳說;

四、人類在虛擬世界中體驗無盡的快樂,權力和財富對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純開腦洞。。

首先是世界進一步變平。遠程協作變得更加實時、互動性更強——甚至可以達到,我人在美國東岸,但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把我投影到美國矽谷的辦公室(同時也把辦公室的景象投影給我),就和我人在辦公室辦公基本沒有區別。可以想像,這會進一步降低由於地理位置造成的就業壁壘,讓知識生產力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更快、更集中。

其次旅遊業可能會完全轉化成虛擬體驗——我想去哪,我只需要操作一個當地的代理機器人(機器人身上有各種各樣的感測器),我就可以感受加州海岸的陽光與海風,或者荷蘭的花香,下一個瞬間又可以轉移到北極體驗冰天雪地的感覺。

有答案提到機器人代理——這讓我想起一部科幻小說。


虛擬現實將修復被互聯網與智能自動化製造破壞的現有社會結構

各位還記得世紀初各磚家把電子遊戲稱之為「電子海洛因」么

從2001年的「電子海洛因」到2009年「網癮戰爭」和楊叫獸的電療

到了2016年,諸君可見

為啥呀?

回到2001年,我們再好好品味「電子海洛因」這5個字

好一個海洛因,好一個毒品,好一個成癮

順便再問一個很跳的問題,為什麼到了21世紀,中國的大學生為什麼不像當年在北京廣場上跳廣場舞的老前輩一樣有衝勁了呢

我們先看看根據個人財富劃分的最軟性的毒品--香煙的人群數量

好像有點明白什麼,總體而言中下階層(農民、藍領)才是香煙消費的大頭,有錢人天天香車美女,真實世界的刺激那是幾支破煙能夠替代的?

那和大學生有什麼關係呢,大學生又不怎麼抽煙

可是大學生玩遊戲啊,一支煙也就5分鐘,一局遊戲至少半小時呢,一盤文明5就一個晚上了呢

我們再看看節選自「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的數據

從數據來看大專生和職高/中專/職專/技校學生網民中的網癮比例最高,該報告的結論是

我們認為,對於「大專」和「職高/中專/職專/技校」的在校學生,大多數是住校或一個人住,缺少父母監管,學習壓力不如普通初、高中生大,因此可能容易沉迷網路,造成網癮。

其實回到2016年我們再分析,這個結論並不能解決我們的疑惑,因為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大專和職校的學生的社會流動已經到頭了(排除個例),他們對自己所處階級在社會上的定位的壓力遠遠大於即將高考的大學生和即將進入社會的研究生

最後再來看看真正的幹活

我相信各位心中已經有答案了

其實香煙還是毒品還是網遊已經是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當社會中有一部分中下階層失去競爭力時,他們會不安,他們會不滿,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當選已經教大家做人了,中東伊斯蘭區域動蕩的本質就是宗教的壓制與石油紅利導致大部分中下階層的人民完全下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車。

再回到題主所問的「虛擬現實將如何摧毀重構現有社會結構」

虛擬現實如何摧毀社會結構我們按下不談,這並不重要,也不急迫

因為工業化和信息化早就摧毀現有社會結構了,我們雖然看中國的矛盾相對美國來看似乎還沒那麼激化嘛,但是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隨著工業與信息再度結合,工業4.0的出現將會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導致更大的一波失業潮,導致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而且落後國家追趕的可能性降到幾乎為0,因為工業4.0比傳統工業更加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研發)人力密集,這種情況下,社會撕裂會更加嚴重,大資本家、高技術工作者將得到社會財富的大多數,傳統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將會失業,社會中下階層的數量與現在相比會更加龐大。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技術優勢剝削落後國家,並將一部分利益分給國內的中下階級,但這只是將生產關係的矛盾轉移至落後國家,這種情況對落後國家更加不利,因此可以通過虛擬現實開發真正的電子海洛因遊戲,將本國的社會最底層和被剝削國的社會大多數用VR設備囚禁在虛擬世界中,並利用生產優勢,免費提供這些「囚徒」一些基本的生活資料。當快樂來的這麼簡單,這麼天經地義,誰還會想著舉起槍吼著阿拉胡阿克巴呢?


虛擬現實使人類的活動超越了空間的限制,可以想像最大的變化是人類的活動模式,人類呆在家裡的時間不斷增加,遠程辦公的人越來越多,最終結果很可能是

—開腦洞—

人類愈發懶於離開自己的房子,變得如同黑客帝國的電池一般,越來越多人因為大城市高昂的地價而移居小城,路上的行人日益稀疏,大城市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逐漸廢棄,城市因此走向衰落,直到有一天人們完全遷入虛擬世界,所有城市、住宅均被廢棄,而數據中心,自動工廠和發電站會逐漸覆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在那時候的世界,你可以看到廢棄的商業大廈,商店,住宅,空無一人的鬼城,在高速公路上如血細胞一般以穩定的頻率流動的物流無人車,像工蜂一樣趴在建築表面的建築機器人,3d列印出來的造型詭異的建築像吞噬房屋的白蟻巢一樣漸漸覆蓋原人類留下的城市遺迹。


在家控制機器人工作?

帶著外設能一邊旅行一邊工作?

……

本來還想多憧憬下那樣的生活,突然感覺那樣的生活挺沒意思的。

然後覺得現在的人生都沒意思了……

人到底為了什麼活著?

原來我思考的方向錯了,之前的想像都圍繞著工作,工作……

(我不知道我在回答什麼,好負能量啊!)

匿了。


講一個故事 黑鏡

故事講在未來時代,人們的眼睛中被植入了類似於隱形眼睛的裝置,將社交徹底網路化。路上遇到任何一個路人,都能通過終端翻看對方的社交網站,當你和任何人產生任何社交行為後,都需要通過手中的終端系統為其評分。評分系統它和各項社會福利掛鉤。高分人群可以享受到更多優先的社會資源,比如租房福利、更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等等

它將虛擬與現實掛鉤,將人際關係虛擬化。

我們的人際關係突破了地理限制

如今全都累積在了微信上。

從現狀來看,與其說是社交網路,

不如稱之為社交網路化。

因為我們永遠在線,所以我們永遠在社交,

即使沉默,也是一種表態。

好朋友去世,你不發微博,說你們沒有真正的友誼。

黑鏡所體現的,就是人們被無處不在的社交網路綁架時的恐懼。

拋棄社交網路,幾乎等於拋棄一切社交。

於是我們只能選擇活在朋友圈的濾鏡之中。

當社交與評分機制掛鉤

評分機制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也出現,

比如芝麻信用分,知乎的友善度。

在芝麻信用分中,也有添加高信用好友增加自己評分的機制。

現在各種各樣的信用評分正在被接入更多領域,

旅行住宿、車貸甚至房貸等等。

我們的價值正在以數字的形式量化。

當所有的我們的生活狀態被數字所描述,

我們被一串串的代碼數字所定義

當所有的一切生活和網路上的評分掛鉤

會更脫離不了網路

被它掌控,驅使,社交網路化。


四個字:天下大宅


來源見水印。不管vr能不能完美的再現,人們最終需要的都是自己夢想中的vr世界。


四個字:黑客帝國。

原因:很簡單,人類的精神空洞是永遠也無法填補的。


視覺計算系統帶來了立體內容。

立體內容對應的是立體化生活的人類。

幾代人的緩衝,人的生活半徑和生活形式將極度擴大。

軀體是實現意識活動的工具。

而現在網路也能夠做到,排他性開始減弱,

最終建造起網路上意識活動的公路。

一個物理現實可以放置多個網路現實。

超越時間線的英靈殿,一個街道上同時有人在撿核子可樂的瓶蓋 和 口袋妖怪對戰。

現實變成一個多元網遊。

一個網路現實和另一個網路現實可以完全隔離。

我把我的現實裝進自己的小盒子里。

最後導致群體極化,切割的端端正正的社會,網路時代的老死不相往來。

也許會補充。。。


真正發展到完善 應該在可通訊的空間內。脫離空間的限制。


推薦閱讀:

MR會取代VR在遊戲(比如PSVR生化危機7)的地位嗎?
哪些領域更需要 Real Sense 技術?
為什麼索尼耗時 5 年研發的 VR 設備性能卻不如 Oculus Rift?
VR為何難以普及,瓶頸在哪裡?

TAG:科技史 | 虛擬現實VR | 社會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