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銀監會開出天價罰單:廣發銀行因僑興債被罰7.22億?

2016年12月20日,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的2家公司在「招財寶」平台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無法兌付,該私募債由浙商財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但該公司稱廣發銀行惠州分行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後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後向廣發銀行詢問並主張債權。由此暴露出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案件,涉案金額約120億元,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約100億元,主要用於掩蓋該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和經營損失。https://3g.163.com/money/article/D55CE3CD0025816C.html#child=alloffset=1


股份制銀行員工的道德風險特別高,這個和股份制銀行的市場地位、內控合規風險管理、考核機制息息相關。

這個得從我國銀行業的架構說起。中國銀行業分為國有行(中農工建交),股份制銀行(招商、民生、興業、廣發等),城商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東莞銀行、廣州銀行等),農商銀行,信用社。

國有行由於承接了之前央行改制後商業經營功能,經營時間長,資源豐富,各項規章制度比較健全,所以國有行的員工無論在培訓、收入壓力還是在工作理念上,都處於優勢地位。

而城商銀行和農商銀行一般是地域性的銀行,依託本地優勢,一般在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考核機制雖然不完善,但是考核壓力相對不大,員工頂風作案的動力較小。

夾在中間,地位最尷尬的就是股份制銀行。股份制銀行要在全年範圍內和國有行競爭,又要在當地範圍內和地頭蛇城商銀行和農商銀行競爭,導致其經營理念被動的使用「唯業績論」,一切以業績為導向,考核指標層層下發,層層傳導,層層加重,總行壓一級行,一級行壓二級行,二級行壓支行,支行壓客戶經理。

舉個例子,根據東莞銀監數據,2017年東莞地區網點數量超過100個的分別是:東莞農商銀行(510+)、郵儲銀行(110+)、工商銀行(110+)、東莞銀行(110+)、建設銀行(100+)、農業銀行(100+),在東莞地區網點數量過百的只有城商銀行、農商銀行、國有行。股份制銀行在東莞地區網點數量最多的是廣發(50+),從網點數量就可以看出股份制銀行在競爭中的地位。

在層層下壓的考核機制下,直接執行任務的一線客戶經理在面對繁重的考核任務中,頂風作案,道德風險極高。

「唯業績論」的考核機制也導致了內控合規風險管理部門話語權缺失。風控部門需要密切配合業務發展,一般上層領導同意的項目,會一路綠燈。長期以往,將導致全行範圍內合規內控形同虛設,存在感稀薄。

打蛇打七寸,屁股決定腦袋,股份制銀行尷尬的位置,導致了股份制銀行員工道德風險極高,案件風險事件層出不窮。

但是即使地位如此尷尬,股份制銀行也不能鋌而走險,破罐子破摔,考核指標的合理制定、內控合規的加強,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不能保證杜絕案件風險的發生,但是至少能保證重大案件風險不發生。

編輯於 00:1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銀監一般對處罰都是比較謹慎的

只能說廣發高管太狂了

完全沒有把國家政策監管法規放在心裡

近幾年廣發都會被列入重點監管對象

廣發底層員工估計沒績效了 年底怎麼過哦

銀行高管很重要。


首先,反對該問題下的其他某幾個答案。出了事兒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可憐我基層如何如何」。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為啥廣發銀行老鼠屎特別多?

先明確一個觀點:在股份制十二星座中,廣發是一家爛透了的股份制銀行,與其他家股份制相比,無底線無節操,沒有之一。

舉個親身經歷:

有朋友在廣發工作,有任務,要開卡

安排到我單位掃樓,一共開了十幾張

結果從申請函遞出去開始,十幾個人被無差別詐騙電話騷擾,全年七八次至少,頭三個月最密集,而且叫的出名字說的出身份證。

結果這批人一張卡都沒敢激活。

廣發啊,從上爛到下。


拿蘿蔔章搪塞,可謂撞在道德風險、去槓桿的槍口上。

我的公眾號兔槽王(tucaoking)中【我可能買了假債】的文章解答了這個問題。

假債情形1:我可能遇到假髮行人,安能辨我是國企?

違約不是新聞,國企違約也不再是新聞,但是!!

中城建違約預期始於2016年4月26日宣布更換股東,發行人全名中國城市建設(國際)有限公司,原股東中城建國際母公司中城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已於同年4月25日公告稱其原股東持有股權降至1%,失去「國企」身份, 發行人表示控股股東變更不會對償債能力產生不利影響。ok...

大家感受下該發行人的最新股權架構(因時間原因未予整理,圖片引自「華爾街見聞」):

氮素,隨後就違約了,並向央行發緊急求助函,引發市場震動...

有哪些投資人買了這隻債券因篇幅問題無法詳述,但是可以請大家看看當年參與主承銷的機構面子是要有多大,這些機構的投資者池自然遍布中國大好河山:

投資人心裡一定有一萬句MMP已經講出來了....

這事還沒完。2016年8月,中城建發表公告稱,北京中冶投資已完成對該公司51%股權的協議收購。這意味著其國企身份恢復。ok,這下可以停止折騰了吧?NO!

請大家關注開頭違約公告的落款時間。。。反正不管國企民企都會違約,在這件事上真真兒是平等,請評級公司們知悉。

總結,國企變民企,違約,再變回國企,繼續違約。

徹頭徹尾的假債NO.1就是它,大家沒意見吧?

假債情形2:我可能買到假債真股

某北特鋼違約事件不再盤點了

違約後救助手段的千篇一律也毋須再提

關鍵它還提出債轉股方案

看客: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來,小心肝揣回胸膛里,繼續看下去

投資者的內心:「冤枉,炒股變股東就罷了,我只是買債的為什麼也成股東」

拋開投資者的情緒不提,債轉股的實現難度也較大

1、銀行間債市均為機構投資者,主要盈利來自再投資收益、持有到期收益,並未在投資前對發行人的長期經營、分紅等做長遠評估,與股權投資切入角度不同。換言之,適合進行債券投資的企業未必是受歡迎的被投資對象。說好給的蘋果卻還了一筐棗,還是酸的,投資者自然心裡五味雜陳;

2、銀行間債市投資機構主要為銀行理財資金,而理財資金是不可直接投資股權,所以如果債券要按一定比例轉為股份,直接面臨合規問題;另與理財資金底層所涉合同也相悖。同理,銀行資金在投資債券時也對偏權益類債券產品有所限制;

3、債券在發行前的募集說明書、發行方案內均有流程約定本次債券有無含權,如不含權的債券產品按比例轉為股份,則觸發重大事項,需由承銷商按流程召集投資者召開會議,並重新通過發行人最高權力機構的決議,如國企還需由同級國資委出具相關決議,流程十分冗長,中國的承銷商往往在處理流程中並無協調的動力,同時,違約事件所涉投資者、承銷商範圍之廣,在債市中的影響不亞於「蘿蔔章」帶來的信任危機。

近況,喉舌發言:

最重要,債轉股的政策窗口也稍縱即逝。

特鋼的債轉股方案自然是沒有執行下去,實質問題在於是否債轉股後就一定能救活企業?

董事會會議紀要摘要:

「只有債轉股可以讓某北特鋼再次騰飛!」

我只想說:

不如跳舞、

騰飛不如跳舞...

假債情形3:我可能遇上了假的債市

一單「僑興債」違約橫空出世,牽扯到某發銀行、某互聯網金融公司、某商財險,並引發社會對「區域股權交易中心」的關注。

官方債市,僅指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和上交所、深交所這樣三個債券交易市場。

即使現在銀行間廣泛追捧的理財直融工具,由於為銀行理財池的單一資金對接、非公開發行,即使受銀監會的監管,也都不能納入狹義「債市」的範疇。

僑興債這類品種,是否能納入廣義債市,都要打很大的三個問號???

僑興債要素如下:

和粵交所性質一樣的,還有以下的區域股權交易中心:

那麼,這樣的市場實際上對投資者有什麼樣的壞處呢,換言之,形式假,實質風險如何?

果不其然,事發之後,某發銀行在2016年平安夜發布公告,堅持自己遭遇「蘿蔔章」,反擔保材料未經合規授權 ......

所幸某商財險履約對實質「假的私募債」完成真兜底,完成對投資者的先行賠付。

雞湯一句,雖然是假債市,槽王君個人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觀望這個「民間債市」的新動向。

假債情形4:我可能遇到了假的交易對手

國海「蘿蔔章」事件持續發酵,各大新聞網站均有解讀,此處不贅述。

據說,2017年去槓桿靠下圖?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

說好的「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呢?

但我愛你們,一如既往。

彩蛋:《我可能買了假債》

曲:pen-pineapple-apple-pen

作詞:槽王君

I HAVE A 假髮行人

I HAVE A 假蘿蔔章

發了假債

I HAVE A 假擔保方

I HAVE A 假承銷商

買了假債

假髮行人

假承銷商

假蘿蔔章

啊昂!

我可能買了假債

妹有收益!

關燈吃面!

http://weixin.qq.com/r/GUnn-ybE6XuWrWKc9xwL (二維碼自動識別)


2016年12月20日,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的2家公司在「招財寶」平台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無法兌付,該私募債由浙商財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但該公司稱廣發銀行惠州分行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後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後向廣發銀行詢問並主張債權。由此暴露出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案件,涉案金額約120億元,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約100億元,主要用於掩蓋該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和經營損失。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毀了多少廣發勤勤懇懇,絲毫不敢懈怠客戶的基層員工的付出。因為他們這些「有權人」的行為,到時候承受民眾怨言的,甚至惡語相向的,都是基層最可憐的工作人員。

7個億,該是多少卡管員風力雨里掃樓辦卡,該是多少個貸經理天天加班放貸,該是多少個理財經理打多少個電話給客戶推薦產品,該是小櫃員們服務多少個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的客戶,才能賺來的利潤!

別覺得銀行是大爺,如果你跟我一樣,或者你有弟弟妹妹,兒子兒女是工作沒幾年的90後,你就知道在銀行有多苦逼了……心痛,年終獎……輕拍


監管人員來答一發。

拿這幾個當事人來說,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個案件拿出來看看,簡單粗暴低級,真應了那句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下把自己帶溝里去了。

拿廣發銀行來說,根據經驗,所有的案件,即便是聯合舞弊(窩案),都不可能長期隱瞞下去的,背後的情節就不得而知,是內控部門的失職還是監察部門的視而不見?但銀行人的圈子其實很單一的,尤其是還在總行的眼皮底下出這種事,就有點想不明白了,難道上級領導們從來沒有聽到過風聲?

把廣發罰了,大家都替銀監叫好,想想銀行這些年已經能輿論眼中的黃世仁了,但銀監也是不得已,在中央三令五申金融業風險和監管不力的前提下,嚴監管勢在必行,從我對銀行高管的接觸來看,很多人沒意識到這種變化,出事前抱著賺快錢的心態,出事後想的擺平,希望這件事對銀行從業者是個教訓吧,一旦攤上,職業生涯基本就毀了。

另外一個感觸,有些人可能聽了不舒服,那就是現在銀行業的中層領導已經是75後的天下了,他們基本是在2000年前後入職的,趕上了中國銀行業的黃金十年,官方點說叫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周期,難聽點說沒經歷過苦日子,沒挨過揍,普遍缺乏對風險對合規的敬畏之心,現在經濟下午監管加強,慢慢補課吧,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7.22也叫罰?說實話真不多,對於某些人來講,還不夠長記性的,可惜苦了基層員工……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在超市排隊付款,當時我第一個反應是,完了,工資又要降了…………


做為曾經的廣發員工,不得不吐槽這就是總行自食惡果。完全沒有管理,沒有內控,多少次新業務上線全行瘋狂發展,下重指標,幹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有漏洞回頭看改政策的,當初總行制定的產品有問題,發現風險後扣下面員工錢,這次的事我只想說,活該

在這家銀行幹了好幾年,一點感情都沒有


擦!我算是開了眼了,一支行居然干出來假公章出保函金額120億?這背後水深了去了。。。

時間晚了,抓重點不啰嗦說乾貨

1、這案件如果真是按照爆出來的時間點來看,那很蹊蹺,銀監好幾年前的178號文就禁止支行層面操作同業業務,這倒好,一支行戳吧幾個蘿蔔章就坑了同業100億?你當其他同業傻啊,不會核保啊?

2.廣發這兩年老闆換了,換成保險了,貌似內部最近極亂,好好的一塊全國股份制牌照感覺這幾年混的和恆豐一個水準。。。好歹當年也和興業齊名啊。不管怎麼說,這下估計廣發得有個5、6年翻不了身了

3、這事兒還是蹊蹺!按照媒體報道,損失貌似全部被銀監追回來了,按照行業慣例,一般就大事化了了,這咋還罰出了天價罰款了呢,這罰都罰了,上追三級,怎麼總行還不動人了呢。如果真就是個蘿蔔章私開保函的事兒,那某g某j某x這類p事兒這幾年多了去了。。。人想犯點兒事兒半夜弄個蘿蔔刻個章再強的內控也攔不住,都按照這個罰法兒罰,那銀監。。。。


罰得活該!不就是出了個隱性擔保函,然後賴給個人說是刻蘿蔔章么 罰的沒問題


因此不再低估本仙女從事-ing的內控合規工作,不過圈內人都懂,高管高於某些制度和管控。就是心疼受影響的員工,同是天涯淪落人,同行絕不嘲諷人(抱抱所有廣發人)


唉 內控不行 管理層混亂 出洋相出大發了。苦了基層員工。


事發後,我分局同事辦廣發卡被拒了


罰錢小事,信譽受損才是大事。誰要是拿廣發的保函出來,都要懷疑上面蓋的是不是番薯章。拿到廣發的信用證,都要懷疑是不是假的。所以,其實廣發行最應該做的是啃下那10億。畢竟錢損失了,以後可以再賺回。信譽損失了,可沒有那麼容易恢復。


謝邀,專業回答如下:

這件事情整個這一年多都鬧得沸沸揚揚,成為了多個行業的反例。

這件事涉及到P2P平台,銀行,保險公司等,每一方都存在過失,風險極大,特別是接下來監管年,監管的成分會越來越重,所以,希望各相關方都能合法合規經營!

以上,有問題再聯繫!


如果有一個問題是「遇到神一樣的豬隊友是什麼樣的體驗」,那麼這個問題可以作為答案。


推薦閱讀:

人民銀行與銀監會的監管有何差別?
銀監會 8 號文前,是否有 1-7 號文?分別是那幾篇規定,對中國金融業造成了什麼影響?
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會合併具有可行性嗎?
為什麼需要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
中安信業是什麼公司,如果是小貸公司,為什麼會受銀監會監管?

TAG:銀行 | 保函 | 中國銀監會 | 招財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