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學習寫作?


多讀書是必須的。

除此之外,還要多思考,坐馬桶上要思考,洗澡時也要思考。比如,你想寫一個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因為薩達姆偷了布希家的高壓鍋的故事,那麼你要首先想到,薩達姆為什麼要偷這一個高壓鍋?這個高壓鍋的丟失對美國國家安全是否構成了嚴重危害?伊拉克得到了一個高壓鍋又是否得到了綜合實力的提升?把這些都想明白了之後,你就可以寫下:

「2002年聖誕節那天,薩達姆喬裝打扮,讓自己看起來好像一個正在派發泡泡糖的黑鬍子聖誕老人。靠著這樣的偽裝,他成功潛入布希家,並立刻偷走了他們家的高壓鍋。這次事件是美國的災難,他們丟失了高壓鍋,也丟失了一直以來賴以稱霸全球的資本。美國人民因此而痛心疾首,奔走呼號,華盛頓每條街上都塞滿了人,那些群情激昂的人們,大聲抗議著伊拉克的霸權侵略行為。但薩達姆並不關心這個,此刻他正坐在雪橇里,興高采烈,鬥志昂揚,懷揣高壓鍋直奔伊拉克而去。」

多思考,你就有了思路,有了想法,就可以把你的所思所想全部寫進你的文章里。但除了思考,還要鍛煉文筆,這是最基本的。想鍛煉文筆沒捷徑可走,只能多寫,多練。另外,雖然我很不願意承認這個,確實需要那麼一點點天賦。

接下來,是鍛煉文章布局能力。

如果說文筆是基石,那麼,好的布局就是文章的鋼筋和骨架,是能寫出一篇流暢文章的關鍵。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能學到這種能力的皮毛;還有那麼些人,自認為文筆不錯,但文章寫出來就是沒人看,於是憤世嫉俗,自恃清高,把所有看不懂他文章的人都當做是黃瓜。這種人從不在意自己的布局結構,他們最可恨,比如說我。

現在你已經開了一個頭,那麼,接著這個頭,我們來給文章布局。

1.薩達姆偷走了高壓鍋;

2.白宮發言人譴責伊拉克偷走高壓鍋是侵略行為;

3.國防部發言表示將會對伊拉克偷走高壓鍋事件進行報復;

4.薩達姆表示伊拉克對高壓鍋擁有主權,絕不可能歸還。

以上是事態進展,起到的作用只是為了讓讀者了解情況,所以,這個篇幅不宜過長,也不宜太短,適中,能把事情講清楚就好。

接下來才是重頭戲。

1.美國航母戰鬥群集結波斯灣,準備對伊拉克動武;

2.布希要求薩達姆立刻歸還高壓鍋;

3.薩達姆表示絕不歸還,並威脅一旦受到武力打擊,將立刻啟動高壓鍋,對美國實施天誅;

4.美國宣誓最後期限,如在此之後伊拉克仍未歸還高壓鍋,將毫不留情實施武力打擊;

5.期限到來前的平靜,平靜之下的布希和薩達姆,兩位國家元首目視遠方,目光堅決;

6.美國空軍進入伊拉克領空,高壓鍋戰爭正式開始。

以上部分需要濃墨重彩,渲染氣氛。

布局完成之後,我們要了解一下文風。

既然文筆是基石,布局是鋼筋,那麼文風,就是文章的靈魂,也是寫作中最難把握的東西。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了文風這一步之後,莫泊桑也無法再學福樓拜,馬爾克斯也只能看著川端康成苦苦思索。因為文風,是你的內心,你的目光,你自己。

所以,關於文風究竟是什麼,你只能自己思考。

於是這篇文章就該結束了。少年,我看你頗有靈氣,所以最後,我奉送你一個結局。至於究竟如何寫作,自己思索吧。

兩個月之後,不堪受辱的伊拉克終於啟動了高壓鍋,於是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青山為之震動,大海為之咆哮。戰場上的士兵看著這猶如死神降臨般的末日場景,紛紛嚇尿褲子,呆若木雞。這些高壓鍋最終奪去了戰場上所有人手裡的筷子,從那以後,士兵們再也無法吃飯,逐漸喪失鬥志。國際社會對此同仇敵愾,一致譴責伊拉克發動高壓鍋的行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暴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聲明說:「這個國家居然使用高壓鍋奪走士兵們的筷子,簡直喪盡天良」。在全球各國的嚴厲制裁下,薩達姆終於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決定與美國總統布希談判。

於是,在美國紐約,兩位國家元首見面了。

但,在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布希便一把抓過薩達姆的頭髮,將他按倒在談判桌上。他抽出腰帶,死命抽打這個曾經潛入他家偷走高壓鍋的賊。在場之人無一敢勸,他們只能站在原地,看著布希發狂暴怒,聽著布希陣陣咆哮。

他喊的是:讓你偷我們家高壓鍋!讓你偷我們家高壓鍋!

伊拉克高壓鍋戰爭就此結束。


讀書破萬卷。。。


學習寫作,3本書很值得一看,《再活一次:用寫作來調心》 和《成為作家》。

還有一本

創作,怎麼搞的 (豆瓣)

書中筆記:

1、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因自覺而不自在。我們必須有辦法忘我,才能自由自在地創作。當我們能夠把重心放在我們內在流動的作品,而不是那個正在創作的自己時,我們就能自由創作。若是有人單獨跳出我們的作品,不管是加以讚美或批評,我們便容易變得太過自覺而很不自在。我們開始透過自我意識而非靈魂來創作,很多優秀的創作這部去讀有關自己作品的評論,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備受餘震之苦,真的很苦。他們一面忍受著想施展手腳的自我意識,一雙眼睛還看著自己在工作。因此對吾輩創作者而言,我們應該時時將重心放在創作本身,而不是我們這些創作者。 為更大的正題——甚至是「創作」本身——而效勞,似乎給了我們自由。

2、如果創作是天命,而我們受其召喚,那麼我們也就必須相信,我們只要忠於自我,便必受眷顧。

3、來信中說你擔心自己會在創作中「迷失」,我倒是比較擔心在其中找到自己呢。你每一次創作,都是在自己的經驗當中找尋定位,找到你確切的經度和維度,認識到自己是誰、相信什麼。 你一旦宣告自己在創作什麼,便會發覺周遭的一切都在同時間協同運作。你不需要「獨攬」你的創作,宇宙似正為你代勞。線索和精彩的構想俯拾皆是,你的職責就是提高警覺,當提示你的信號來臨時及時接受,而那些信號真的會來。

4、我認為所有的創作者都很容易受到鼓舞,也易於感到泄氣。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保持警惕。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何時會沮喪。我們可以當心,好好維護自己。正因為如此,晨間協作不單是創作生活的基本工具,也是日常工具。我們需要日常工具,因為損害隨時可能法師,差不多就在不經意間。發現損害並防患未然的能力,是需要透過學習才能擁有的技能。

以下的文章或許對你有用:

寫作之事,猶如在酷暑時分於高速公路上疾速馳騁

《寫作這回事》

你的孤獨有助於你發現真理

清除你頭腦中的虛偽套話

偉大的作家從不覬覦別人的經歷|單讀

-----------------------------------------------------------------------------


」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簡言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萬人交談。

1. 太史公司馬遷發現了一個真理,即古今大著作,無不是窮愁而著書。「《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其通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李白和杜甫也是如此。他們滿肚子的失意牢騷,憂愁幽思,只好借用文字來澆灌心中之愁苦。流傳千古的作品往往是有感而發,不吐不快,絕不是無病呻吟。這讓我想到了江郎才盡的故事。年輕時家境貧寒卻才華橫溢,成了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後來官運亨通,平歩青雲,卻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為什麼他會從文如泉涌到文思枯竭?可能是當官後,養尊處憂,腦滿腸肥,酒足飯飽之後堵塞了文思的泉眼。

2. 寫作的秘訣是什麼?修改修改再修改,好文章就是好句好結構好思想。兩個層次修鍊,首先是文字層面遣詞造句,能自由表達自己所想。更重要是功夫在詩外,流傳千古的作者或憂國憂民或豪情壯志或鬱悶愁苦,喜用文字來澆灌心中之愁苦,實乃有感而發,不吐不快。江郎之才盡實際上是酒足飯飽之後的滿意,堵塞了文思泉眼。好文章是不斷修改出來的,從草稿到正式版本,歷經了從1.0版到9.0版本的升級過程。要煉就生花妙筆,就要筆耕不輟,不斷反覆推敲錘鍊,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手中的鐵棒磨成了一支神來之筆,思如泉湧,信手拈來,得心應手,如有神助。正所謂好文章不厭百回改,千古流傳出推敲。

3. 寫作的最大痛苦也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為寫作而愁眉苦臉,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如擠牙膏一般地痛苦。又或者是心中有而筆下無,即心中縱有千言,筆下卻無一墨; 話到嘴邊,卻無法找到恰當的詞語來表達,
it"s on the tip of my tongue; 好不容易寫了出來卻又感覺詞不達意,力不從心,墨盡詞窮。呵呵這大概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寫作過程,不由地感慨「書到寫時方恨少」。

4. 寫作是一種生活狀態。進入這種狀態後,生活中碰到的各種人和事都是他觀察和描述的對象,都可變成他筆下的主人公和故事情節。呵呵,寫手如同與魔鬼撒旦簽下契約,成了筆的奴隸。作者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去觀察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敏於觀察,善於思考,長於敘述。呵呵他慢慢變成了那個講故事的人,記錄歷史的人,成了電影中的旁白角色。只要靈感火花來了,他就能馬上捕捉到,馬上用筆記錄下來。有時他也分辨不清那究竟是他的思想或是別人的,他的使命是把它們記錄下來。

5. 寫作也許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或在於詩人對這個世界和生活的敏銳觀察力。他要能夠深入其中,又能超然其外。這樣他才能客觀地觀察和描寫萬事萬物。他必須對世事有真實的體悟,所以才能寫出真情實感,而不是無病呻吟。他必須隨時捕捉自己的靈感火花,一時興至之作遠勝於刻意為之。他追求意境之美,而不是堆砌華麗詞藻。

6. 寫作和翻譯有時要靠靈感,很多名言名句是作者筆耕不輟中妙手偶得的。從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到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再到嚴復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躕。選詞鍊句的過程是眾里尋它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再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靈感迸發,而隨之得到的那份豁然開朗的驚喜。一切盡在不言中。

7. 哪個群體對語言的掌握使用得最好――作家,語言學家還是詞典學家?個人認為,各有分工。作家(含詩人,詞曲作者,廣告詞作者和網路寫手等)負責創造新詞新句,一流作家甚至能將病錯句變成名句的能力。而詞典學家負責記錄和收錄那些能流傳幾十年還有生命力的詞語。語法學家則是去分析這些語言現象,試圖找出和總結出規律。但總有些不符合語法的例子。呵呵語言是由古代的巫師智者創造出來的,並繼續由有創造力的人來創新以反映那個時代。

8. 小時候對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早就耳熟能詳,但不能真正理解。那時候語文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多讀書,說對寫作文有幫助。一學期下來我的課本總是破破爛爛的,但一到寫作文,也還是絞盡腦汁,擠不出幾句像樣的句子出來。青年時,迷戀金庸先生筆下的少俠令狐沖,對他所練習的獨孤九劍心馳神往,什麼破劍式,破刀式,破棍式等沒有破解不了的功夫。那時候的我正為英語單詞和考試所煩惱,期盼著金庸先生再出幾本書,比如《破考試》或《破單詞》什麼的,以解我們武俠愛好者的燃眉之急。但我翻遍金庸的武俠小說,卻沒有找到答案。成年後,隨著閱歷的增長,才慢慢悟到 「破」字大有深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是突破還是磨破又或是識破呢?破的重點不在於把書翻破爛了,而是要通過熟讀深思來真正破解書中的密碼。所謂「識破」,即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能破解書中的言中之意甚至言外之意。就象福爾摩斯先生總能破解密碼一樣。某晚無聊之極,重讀金庸的笑傲江湖,才恍然大悟金庸先生已經暗示了突破學問的方法論。活學活用,料敵機先,大巧不工,後發先至,以無招勝有招。呵呵我想金庸先生肯定是領悟到了杜甫先生的「破」字訣,才創造出了獨孤九劍吧!但我們的廣大考生所期盼的《破考試》《破寫作》之類的真經又在哪裡呢?

9. 寫手手中的筆如戰士手中緊握的槍,籃球隊員的球,嬰兒的奶瓶,舞者的高跟鞋,歌手的嗓子。呵呵如今鳥槍換炮了,筆已被鍵盤和手指所取代。但不變的是作者的有感而發和信手拈來。


別讓配料殺了你的味覺,別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別不合時宜地一味傾吐,讓讀者喝了一大壺冷茶。

做一桌文章的好菜

  常有讀者寫信來,讚美我的文章寫得好,並請教我寫作的方法。

  對於這一點,我真是愧不敢當,我從不認為自己的文筆好,也沒什麼特別的寫作方法,更不是文學科系的「學院派」出身,我只是隨興寫作,我筆寫我口,我口說我心,有時候,我甚至開玩笑地對朋友說:

  「我筆寫我口,因為我的許多寫作技巧,都是從『吃』學來的。」

  朋友不信,我則說:

  「你想想,要做一桌萊,就先得買材料,回家切切洗洗,把那不必要的扔掉。再按部就班地想好,哪樣先得爆香,哪樣應該切花,哪樣先得慢火燉爛,哪樣又得大火快炒。結果看來簡簡單單幾道菜,很可能先花了一段時間裡,用了不少時間買,費了許多時間摘,真正聽見刀鏟齊飛,看見火光衝天的時間,不過上桌前短短十幾分鐘。等到端上桌,又一會兒就吃完了。只是菜做得好,真是餘味無窮,讓人吃完了許久,還有得想。」

  朋友都鼓掌。尤其寫作的人,更是心有共鳴。

寫文章如同做菜,先得辦貨

  寫文章不就如此嗎?哪個寫文章的人能不早早就想「材料」?你只要定下題目,就得想那做法,好好收集材料。而且寫作比「辦桌」更麻煩,一篇文章的材料,常得收集一年半載。寫小說的要到文章中的地點體驗,寫散文的要為寫作的主題找素材。你可以讀一大堆東西,到最後全不用,卻不能不讀。「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很可能發現才讀過的東西,因為當時沒弄清楚,而不敢引用;也可能驚喜到小學念的故事,居然派上用場。

寫文章要有生活的經驗才主動

  我最近看了一本美國黛安艾克曼(DianeBckeman)寫的《感官之旅》(BnaiuralHistory of the Senss)真是嚇一跳。這位小姐寫嗅覺、觸覺、味覺、聽覺和視覺,居然洋洋洒洒幾十萬字。句句有出處,不知下了多少考證的功夫。隔不久,又在美國的公共電視,看到她連續四集的報導,把文字的感官之旅變成影像,讓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題材不只是從書本里得來,更有許多「生活」的經驗,怪不得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會發覺,一個親身感受過的人,寫出的東西,絕不同於紙上談兵的作品。他談的不只是知識、是道理,還會給你一種主動的影像,從文句中跳出來,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

生動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

  我寫文章很講究這種影像,妙的是,我最早卻是受到《詩經》的啟發。

  (詩經)里有所謂「興」的寫作技巧,先談別的事,引起你的興趣,再轉入主題。它寫男女約會,先說「東門之外的白楊樹」;它寫男女偷情,先說「野地里有隻死樟,用白茅草包起來」。讓你正不知怎麼回事,突然話題一轉,跳出一對生動的男女。它也用「蟬」的頭來形容寬寬的額角,用飛蛾的「觸鬚」形容彎彎的眉毛,用幼嫩的小草形容纖纖十指,甚至以蛀木頭的小蟲形容女孩白皙的脖子。

  但是,因為那些都是詩人親身接觸的東西,所以寫來不但不俗,而且生動,優雅。

文章的素材要平時收集

  我常想,寫文章的人如果等見到題目,才出去找題材,恐怕已經來不及了。一個人真要左右逢源,順手拈來都「妙造自然」,就得平時多讀書、多遊歷、多感觸,好象一位大師傅,把各種五香,乾貨、酒品、罐頭,早早存著。只要捉到「生鮮」,立刻就能下鍋。

  什麼是「生鮮」?生鮮是剛捕來的魚蝦,活殺的雞鴨,也是寫作時突然出現的靈感。你可以在翻報紙,看電視的時候,突然觸動靈感,然後衝去書桌,攤開紙,就把靈感發揮出來。那靈感是生鮮,你平日貯存的知識是配料,少一樣都不成。

寫文章可以快筆單刀直入。 也可以慢慢導入

  當然,也不是每道菜都能「快鍋大火」地立刻上桌。有些菜就非「溫火」不成。碰到這類文章,你得慢慢地「煨」,把靈感和配料,在腦海里慢慢調和,讓它們互相作用。好比高湯煨排翅,那滋味是高湯,精華是排翅;排翅無高湯只是「空質」,高湯無排翅只是「空鮮」,只在兩者相合,才能成第一等的美味。

  我不論寫散文或小說,都愛這高湯排翅的作法。把平常生活中的雜感,慢慢煨煨人生哲理。那哲理因為有生活作背景,所以能感人。至於小說,我則喜歡慢慢的烘焙,把氣氛整個醞釀起來,再把排翅放下去,使高潮能引起讀者更大的共鳴。這慢火的功夫,我是經過幾十年,才稍稍抓到的。

文章要求精簡

  年輕時寫文章,我喜歡大火炒,而且買到什麼材料,都要下鍋。道理很簡單——我好不容易收集這麼多材料,顯示我功夫深,學問博,怎麼不用?可是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吃「臘八粥」,她只用了糯米、紅棗和桂圓,再灑點米酒,卻比我家放了八種材料的好吃得多。

  我突然發覺,湊足了八樣材料的「八寶粥」,不見得好過四種材料,而吃東西,重要的是味道,不是虛名,不論做菜,寫文章,存心「掉書袋」、賣才學的,往往作不出最好的東西。那是堆砌,不是豐富;那是虛誇,不是真實。

文章要平實自然

  說到真實,我認為和我們愈接近的愈真實,而愈接近的應該愈生活,也愈平凡。用生活中最平凡語言寫出的東西,最讓人感動。

  所以我寫文章,盡量用白話,白得小學生都懂。這有什麼錯呢?我們平常說話,不是孩子也聽得懂嗎?如果你能把高深的道理,說得小孩也懂,不是更好嗎?

  我常想起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哪個中國人不會背這首詩?哪個會這首詩的人到異鄉,能不在心頭浮上這些詩句?

  只是,我也想,會不會惟有在大唐,那個萬邦來朝、文風鼎盛的時代,人們才能由奇麗、詭橘、險怪,回歸到最接近心靈的「平淡人妙」?如果把《靜夜思》放到今天的「詩社」里評選,恐怕會被當作「打油詩」,不但得不了獎,連入選都辦不到。

文章要淺白易解,直指人心

  最近看英美大思想家羅素(BetrtrandRussell)的《羅素回憶集》,其中一段話,很引起我的共鳴。他說:

  「我總是使用平易近人的英文寫作,雖然如大家所知,我也能用晦澀難解的數學邏輯。我也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能寫出老嫗能解的文章,它給我一種自由的感覺……」

  羅素還建議寫作的人:「如果用一個簡單的字就能表達出來,千萬別用複雜的字。」

  他使我想起十幾年前,第一次看作家老舍的《駱駝樣子》時,看到老舍形容雪天、雪地,簡簡單單幾句活,好象把那雪景活生生的搬到眼前,比我用一大堆「晶瑩」、「剔透」、「白皚皚」、「粉飾銀裝」所形容的更直接、更生動。

  也使我想起《史記》里描述荊柯刺秦王。「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恐,劍堅,故不可立拔。」那一段都用短句,但是正可以描繪千鈞一髮的畫面。

辭藻不可喧賓奪主

  我開始領悟,味道好,不但作料不能放得太多,而且要用得恰到好處。不能早放、不能久擱。最重要的是把「主味」烘托出來,而不能喧賓奪主。所以作雞,要有雞味;作牛,要有牛味。如果只知作料味,卻失去雞和牛本身的鮮味,就好比用一大堆形容詞,寫「刺秦王」的一瞬,和描述「一眼看到的雪景」,那瞬間最真實的感受,反而全不見了。

文章不可偏離主題

  想起有一次和林玉山老師吃「生魚片」,他看我在醬油里放了許多「芥未」,笑道:「你是吃生魚片,還是芥未?放太多、太辣,反吃不出生魚片的好滋味了。」

  想起大學時代在師大旁邊的龍泉街,吃辣牛肉麵,一群人對著碗掉眼淚,一邊哭,一邊吃。有人問:「好吃嗎」吃者答:「過癮,辣極了!」只是後來想想,到底吃到牛肉味道了嗎?

文章不可不合時宜

  也想起有一次跟黃君壁老師吃飯,他的茶杯一空、我就為他倒滿。老師居然把手掩著杯子說:「咱們是自己人,我就直說,為了我好,不要隨時為我添茶,免得我沒立刻喝,反而後來喝的全是冷茶。」

  多有道理啊!別讓配料殺了你的味覺。別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別不合時宜地一味傾吐,讓讀者喝了一大壺冷茶。

綜合結論

  說了這許多,你可許真以為我在教烹飪了。那麼講實在一點,我的結論是——要想文章寫得好,你必須平時收集材料,不但看萬卷書、也行萬里路,使自己下筆能真實而生動。

  寫作時,你可以單刀直人地「破題」寫來,也可以用生動的材料將「主題引入」。然後適時、適量地加入自己的論點和經驗。那必須是你深恩之後豁然貫通的想法,而非生吞活剝的堆砌。那最好是平實自然的描述,而非艱深辭語的賣弄。

  最重要的是,你無論怎麼寫,總不能偏離本題。而且只有出於真誠的文章能夠感人,只有感人的文章可以流傳。

—————————————————— 作者劉墉,摘自《我不是教你詐》———


這是以前關於如何寫長文的一點感受

-------------------------------------------------------------------------------

每篇文章都應該試圖回答一個問題

這句話有兩個重點,分別是「試圖」與「一個問題」。

「一個問題」

每篇文章都應該只討論一點。不是兩點,三點或五點,在讀者心中留下一個點就夠了。所以,當文章題目是「成功的二十個秘訣」之類的,基本就不用看了,講不清楚的。

「試圖」有兩層意思:

(1)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答案,但不一定能讓讀者看明白,我儘力;

(2)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但我想說說我的思考過程,供討論。

這篇文章試圖回答的一個問題是:

「如何寫好長文」

長文,暫定義為2000字以上的非虛構文章。我只是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試圖」的第二層意思哈。

1. 不要在長文里放縱

長文並不是啰嗦的代名詞。反而,在我看來,長文是一種無奈之選,因為:

(1)有些道理不能歸納成三言兩語

(2)有些道理能歸納成三言兩語,但是讀者可能看不明白。

為了講明白道理,迫不得已寫了長文。

The Elements of Style 這本小書被稱為英文寫作聖經, 作者William Strunk試圖將紛繁的英文修辭歸結為幾條基本的原則,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標準是「刪去不必要的詞語」,力求達到「Every word tell」。

論語一萬字,道德經五千字,毛主席語錄僅有400餘條。相對於傳達出的信息量,這幾本書可謂簡潔到極限了。如若,論語中,每句「子曰」後面接著三四千的內容,它絕對不會成為東方的經典。

天性上,簡潔的事物更容易給我們留下印象,原因很簡單:太長的我們記不住。

此外,智者吝嗇自己的言辭,因為大信息量容易造成誤讀。言多必失。這個「失」並不是錯誤,而是指失真。越多的信息量,讀者越傾向於從中斷章取義。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字數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說出每一段話,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詞。為了實現簡潔寫作,這裡有一個小技巧。

寫出的第一稿,縮減一半,再縮減一半

2. 持續性刺激讀者

說實話,人類是天生缺乏長閱讀能力的。所以微博式短文體的火爆,並不是因為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而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喜歡短小的故事。網路小說流行則是因為每一頁都會有一個刺激點,讓人慾罷不能。

比如,作家江南,2013年福布斯中國作家首富,在談及寫作技巧時,說道,他會計算好解決謎團的頻率和字數、高潮情節一定要佔到全篇字數的四分之一以上,用數學來分析作品。

再比如,歷年來,在中國市場有百萬銷量的小說,平均頁數是331頁。全球內也大致相仿,無論是2014年《消失的愛人》(422頁),2003年《達芬奇密碼》(454頁),都沒有超過500頁。但最近,一本」胖」書《巨人的隕落》(1168頁)打破了這一鐵律,首次出版就奪得了各大暢銷榜的第1名。他的出版商說 「短篇、輕小說、140個字,似乎成為了大眾閱讀的標配,這本大書反其道而行,裡面幾乎每一頁都有故事發生」。

注意到了嗎?「計算著高潮情節」,」每一頁都有故事發生「,持續吸引著讀者。因此,哪怕是說理類的文章,最好也要持續給出爆點,讓讀者看得下去。

那麼,非虛構類文章怎麼刺激讀者呢?或許,有一個模式可以借鑒:

從小寫到大

」小「就是讓讀者看到自己的影子,即代入感。如果你讀一篇文章,感覺它描寫的就是你,那麼這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這裡有一個殘酷現實,大多數讀者在閱讀時,其實是為了:

「從這篇文章,找出論點支持我自己的世界觀」

之後是寫「大」,告訴讀者他沒有見過的知識,沒有想過的道理。讓讀者能發出如下的感嘆:

「世界可真特么大!

原來還可以這麼搞!」

這樣,這篇文章基本就成功了。其實,想一想,電影的套路大多如此,首先描寫個體的失落,以增強代入感,之後再引入驚險的成功,實現升華。

3. 我的答案

所以,怎麼寫好長文呢?

」縮減再縮減,從小寫到大」


我發現啊,知乎這些回答問題的,都有一些通病:

1,不管什麼,都認為自己能回答。

2,自身毫無經驗,完全照搬以前的或者別人的理論。

3,故作深沉,長篇大論。

於是很多答案都是「看起來很對的廢話」!


因為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就與題主一起分享一下。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想明白一下幾個分問題:

1 你想提高的是什麼樣的寫作能力?是最終想成為一個文學作家,還是更偏重工作生活中用的報告、總結、策劃等實用文案寫作能力?弄清楚自己的目的,這是第一步。

2 衍伸第一個問題,你最終想要達到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寫出屬於自己的小說獲得認可,還是僅僅想經營好自己的博客,微博?是寫作能力已經成為阻擋自己工作能力提升的障礙還是寫作能力是自我提升的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方式。

3 最後,才是題主的問題,該如何學習寫作?

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對於通過學習寫作成為作家無法提出有效建議,只能就文案方面的寫作能力提升與大家探討,我將從以下幾點說明:

1 無論想法多優秀,寫作衝動多強烈,動筆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熟悉你要寫的作品的格式。實用性寫作的第一要義,讀者友好—再好的想法,是以別人去閱讀為前提。熟知格式,將自己想法的邏輯與要求的格式邏輯進行嵌套,合理安排結構。當然,對於有自信憑想法讓讀者跪舔的,當我沒說,但能做到這樣的人也不用看著個問題了。

2 對比+模仿。無論什麼樣的寫作目的,總能找到大量的可參考資料,篩取其中評價較高的作為模仿對象。這裡的模仿不是去單純模仿人家的套路,邏輯,而是問自己,如果拿到同樣的任務,自己會怎樣想?自己回如何安排框架結構。比如,同樣是對一款電子閱讀器的介紹,別人第一段的數據分析是不是比自己的文字敘述更有力?引用使用者的評價會不會更有說服力?採用對比的思維,模仿案例優秀點,並試著進一步完善,長期堅持,必能獲益匪淺。

3 前面的建議都是零,這個是一---多寫。熟能生巧,用在任何當面都不能說是錯的。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學習?看書?網上求建議?前輩諮詢?這些都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拿起筆去實踐他們告訴你的。這是進步的第一步,就像我前文提到的對比法,你能否立即找一篇優秀文章進行模仿?太多的方法往往成為提升的障礙,立即去做才是最好的訣竅。

時間關係先說這麼多,希望對你有些許幫助


雖然現在已經很少動筆,但作為一個曾經的偽文青,只能說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不限文學類作品。

其實吧,很多事情不是刻意為之的,當你想要為了寫出著作而寫的時候,那你一定寫不出著作,高手都是藏匿於市井之中,等有一個被發現的機會的時候名揚天下,就像那些掃地的高僧。我是因為喜愛文字喜歡看書而看書,於是就不經意間走過這條路,寫出過一些人喜愛的文字而已。


看到題主的問題就滾進來了,肯定會跑題,勿噴!

本人投行工作,專業也和寫作完全不沾邊,莫名其妙的出版了一本書前段時間還被改成了電視劇,當時磨鐵的編輯找我我還以為是騙子或者要我自費出版的書商,對方一再承諾不會收錢還會給我錢無數遍之後我才相信,我的書要出版了。

題主的問題是如何學習寫作,就我的個人始終認為寫作並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狀態,本人平時有個習慣,就是把平時想到聽到和見到的所有東西記下來,過一段時間翻看一些也挺有意思的,也正是這個習慣導致我打開一個空白的記事本開始寫小說,可以很負責的說,我寫小說是一件特別無心插柳的事,原本就想寫幾個小故事後來就停不下來,越寫內容越多,寫的多了自然就想讓別人看到,我就貼到了天涯上,結果看的人還不少,曾經有無數次寫不下去了想要放棄,但是想到天涯上等著看我書的人咬著牙寫了下來,最後總共25萬字,寫了一年多,又等了好幾個月10本樣書寄到我手裡那種感覺真的是太好了~題跑遠了~

我給題主打個簡單粗暴的比方吧,題主應該看過修仙小說,你平時聽到看到想到的一些東西可以理解成為可被身體吸收的天地精華,而一些書籍可以理解成為一些珍貴藥物,平時身體吸收的天地精華足夠多了才能引來天劫,在對抗天劫的時候要是扛不住了可以服用一些珍貴藥物,純個人經驗~

另附上一本書的稿酬,其實寫作真的能餓死人!!!


動筆,等到沒靈感了,繼續動筆


大一上學期開設的寫作概論課 也是中文系課程中為數不多的學習創作的課 周維東老師任教 (他跟我非常欽佩的姜飛老師一起合作出版過《最是魯迅應該讀》

這是一位非常實在和睿智的老師 第一堂課 他就告訴我們 這門課沒什麼好講的 我花幾節課介紹一下詩歌 散文 小說 戲劇 然後你們組成幾個小組 進行討論交流 每組合作寫一部一萬字左右的小說 此外每人交一篇散文 一首詩 這學期的安排就是這樣了

師父領進門 修行靠個人

是的 沒什麼好講的

天才需要天才的土壤 大師需要大師的環境

若是只把寫作當消遣 樂趣 那好辦 只管一直寫就是了 宜沉心臨摹 宜隨性寫意 自得其樂

讀書亦是如此 只求得趣 若是每讀一頁便計較著寫作水平是否提高了千分之一

功利如斯 如何得書中真味

若是要求高人一等 拔人一頭 乃至於奢望更多 卻是難辦

寫作一事 心若有所悟時 提筆而下便是


每天都花1到2小時,堅持寫點什麼,比如日記,堅持下去。


李白怎麼寫詩的?他是喝多了寫的!

有的朋友問我:你是教流暢寫作的,我是搞文案的,我能不能學習流暢寫作法呢?

能啊!

我總是這樣回答。

搞文案重的是有創意,搞創作重的是有靈感。

「創意」跟「靈感」,根本就是一回事。

創意與創作,其實也差不多。

只不過前者注重的是過程,後者體現的是結果。

但是,它們誕生的規律是一樣的。

很多人誤會了創意和靈感誕生的規律,以為你必須要開動腦筋,嚴密推理、絲絲入扣、條條有理,如此這般才能找到創意。

其實,這是大謬特謬,完全弄顛倒了。

搞創意與搞創作,越動腦筋越糟糕!

中國從古至今,有名有姓的人裡頭,哪個人寫詩寫得最好?

這還用說嗎?

當然是李白啦!

李白是怎麼寫詩的?

他是喝多了寫的。

他的很多詩,根本就是在酒席宴上,喝得醉醺醺的,提筆就寫,寫完就忘,就像好我們做夢似的。

他用意識嗎?不用。

他用理性嗎?不用。

他用邏輯嗎?不用。

他寫完了,酒醒了,也忘完了。

什麼叫自由聯想?

弗洛伊德說:「任意想去,就叫自由聯想。」

沒有任何規律和次序,你的大腦只能在某一思緒上作短暫逗留,便會突然被新出現的思緒所取代,任何一個新的觸媒,都能激發出你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你的心靈要完全敞開,不要做太多的節制,也不要過於緊繃。更要隨時捕捉容易萌發的想法,把它記下來。

它們是創意,也是創作。

你腦子裡的知識很多,但大部分都沒用。它們都是你頭腦里的負資產,沉積在你大腦的某個角落裡睡大覺。

所以,你會認為自己肚子里沒水,沒啥可寫的,做文案也沒啥創意。

流暢寫作法是一種激發、一種啟動、一種激活。

眨眼之間,你這些沉睡的知識、經驗都變得活潑潑的,都派上了用場。你有寫不完的素材、發表不完的感想、抒寫不完的議論。

如果你是搞文案的,需要大量的創意。那麼好吧,你要增加創意的數量,首先就要增加思考的流暢性。

無拘無束,展開聯想,隨性而變幻莫測,一個創意聯想到另一個創意,如雪崩一般,不斷地自由聯想,不斷地產生大量的創意。

咱們的中小學教育,是有標準答案的教育,要求的是收斂式思考,非要尋求一個正確答案不可。

流暢思考,也就是自由聯想式的思考,一定要打破「尋求一個正確答案」的心態,它不僅要尋求第二個答案、第三個答案,甚至要尋求第十個答案。

這就是我常說的:「最短的距離,是一轉身的距離;最長的距離,是不轉身的距離。」

沒有什麼比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啦。


本文是轉載作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寫作 ——靈遁者 很多人問怎麼寫散文,怎麼寫詩歌,怎麼寫作文。高中的時候,我們甚至還看過什麼《作文大全》之類的指南書籍。其實那些技巧的東西,花架子的東西,還是少些為好。 我高中的時候,因接觸卡夫卡,伍爾夫的意識流作品。一下子就迷上了那種意識流寫法。寫了意識流的作品,後來我再讀,覺得不行。還不如真情實感寫的抒情散文。 創作既然離不開現實生活,就意味著我們得踏實去寫,去反映生活。生活有多現實,有多難以觸碰,我們的文字就應該多麼現實。我自己也從來不會因為害怕別人說我什麼,而故意美化文字。 把寫作比喻成練武。有人練劍法,有人連槍法,有人連棍法,有人練拳法。但真正的高手,無論你是練什麼功法的,必須根基牢固,你才能成為高手。18般武藝是相通的。等你融會貫通的時候,別人出什麼招,你都隨意接招。自然而然,在別人看來美極了。這就是花架子出來了。那麼寫作的根基是什麼? 是多讀,是多聽,是多想,最後多寫。文字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屬於人民,就屬於生活。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這樣的。文章是字的組合,是對生活的描述。描述的方式就是詩歌啊,散文啊,話劇啊等等。 一開始寫作,初中,高中都盡量寫實,都盡量真情實感。不要意識流,不要跳躍,不要魔幻,不要限制在一列火車上就寫完一生。就像木心說:「後來,我覺得平平淡淡,本本真真寫出來的東西,才有生命力。」 描述素材來源於生活,與你相關的生活,相關的事件。不要說你的生活平凡,沒有什麼可以寫的,沒有發生什麼值得寫的事情。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就決定了他的唯一性。你寫不出來,是你觀察不到位,體悟不到位,語言組織不到位,邏輯不清晰等。 舉一個列子,老王家是做豆腐,賣豆腐的。老師問:「豆腐是怎麼做出來的。」只有老王家的孩子,能從頭說到尾。說的比老師都細緻。原因是什麼?是老王家的孩子,天天吃豆腐,天天看父親做豆腐,幫忙打下手。這樣能不會嗎?? 引申一下,什麼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其實都是這樣的。孩子耳濡目染,對這個行當就比行當外的人熟悉。自然就會了,做起來也更容易成功。 寫作也是這樣的,多讀,多看,多想,多寫,就一定能學會,就能寫好。我們經常聽到,某人獲獎感言說:「我是為唱歌而生的。」「我是為舞蹈而生的。」「我是為寫作而生的。」我大抵笑笑,是不相信天生的這種東西。但別人這樣說,也其實是表達的自己對從事事業的熱愛。 其實多讀,多看,多寫,多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好的作家。但頂級的作家,一定是非常熱愛寫東西的,很固執的去寫的,那種非寫不可的精神一直存在。 所以各種體裁的文學,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形式不同而已。結合你要表達的事情,觀點,長短自己把握。 如果要問所有成功作家作品的特點是什麼?那就一個字——真。任何作品都是的。 你看看卡夫卡的《變形記》,誇張另類。但是他所描述的文字,不正是說他自己嗎? 你再去看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新奇,怪異的描述,讓我們不覺得失真,反而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再回歸朱自清,魯迅等人文章,去品味各種文學作品。就會發現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告訴我們,無論你寫什麼形式的文章,都不要脫離真情實感。 所以想寫好詩歌,就去多讀詩歌。想寫好散文,就去多寫散文。想寫好小說,就去多讀小說。另外說一點,思想的深刻性,往往來源於對生活的思考和學習。多讀哲學作品,樹立自己的哲學價值觀。這也是你文學的價值觀點。 尤其是中長篇小說作品,沒有一個系統的哲學價值作為導向,你可能會出現混亂,那麼你的作品也一定混亂。 再次強調,「為賦新詞強說愁。」是寫作的大忌。萬變不離其宗,去多看,去多想,去多觀察,然後堅持的寫下去。你就是作家,自己的作家,大家的作家。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這件事曹雪芹在兩百多年前就講過了——處處留心皆學問 人情達練即文章。


幹將鑄劍三年成

點鐵成金反丟命

兒問莫邪父何在

別童緣何有父疼

的真楚王施暴行

不殺此人恨難平

好將我頭共你煮

馬踏歸途父終寧

——《贈想學寫作的親們》李不太白


寫作,是一種對自我的歸整與沉澱,是對我與世界的關係之重新梳理。


我也想學習寫作,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缺錢!

我為什麼缺錢呢?因為我沒房子住呀,我要掙錢買套房子;因為我沒豪車開呀,我要掙錢買輛豪車;但是最主要是因為我不想好好的賣麻辣燙賺錢,我就想快點多賺點錢,好早點去世界各地旅行!趁著我還年輕,我要好好的去世界各地玩耍,在各個角落都留下我的足跡!

先來說說我的現狀,嗯,我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只能賣麻辣燙的社會青年一枚!想賺大錢,但是一心想著做什麼都不能昧著良心,我賣個麻辣燙就賺幾塊錢,稱的,我不吃人家的稱,材料我選好的,東西我連添加劑都不加,不加添加劑就有個壞處了,不香不能讓人吃了還想吃!

開店兩月有餘,想想從開店到現在,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再看看卡里的錢,少之又少。有時候又心灰意冷,但是有時候看到那麼多每天都來我們店裡吃麻辣燙的同學我又很開心。畢業四年了,現如今開麻辣燙,每每看到那些年輕的小美眉,小帥鍋,就想起在學校的點滴,那時清純美好


多看書

多動筆

多流淚


1, 先明確類型,比如金庸的小說和評論文章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文體,乍一看真是想不到是同一個人寫的。

2, 要知道定位的讀者類型是誰,排除專業文章,通常來說就是最普遍的大眾。那麼大眾最喜歡什麼?通俗的說,喜歡聽故事,但不是「八卦」,要是像街頭無所事事的老頭大媽那樣嚼舌根、或是像無名小報撿些明星邊角料作文章,對寫文章花的那些工夫來說,實在是不值得。精心構建的故事、歷史中留傳下來的故事,都是通過精心打磨的。而想要讓寫的文章在別人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揭示生活中濃縮的真理,也需要下功夫。

3, 些人以為寫作就是優美的文字,但這實在是最末的一件事情,假如文章比較成人體的話,那文字也只是最表面的皮膚。得先學會把大腦(文章的主題)、骨架(情節)、心臟及血液循環系統(人物)等構建出來。得想好你想要傳達的情感知識(智慧),並以此為目標,讓你構建的故事沿著某種線路往前走。一隻腳走的是發現新信息進而改變策略、另一隻腳走的是塑造人物間新的關係。


立意,結構,取材,文筆


推薦閱讀:

如果文筆不錯但是劇情不好該如何提高寫作水平?
看了很多書作文還是寫不好怎麼破?怎樣提高寫作水平?
如何提高描寫細節的能力?
新手如何開始練習寫作?
如何鍛煉寫文案的能力?

TAG:學習 | 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