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人想到用體動能或光動能技術給智能手錶供電?

很多人都認為智能手錶的軟肋在於電池的續航力。但是精工早就推出了依靠手腕活動,將動能轉化為電能的「體動能(KINETIC)」,也有光動能(Eco-Drive)技術,這些方式能不能用在智能手錶上呢?


這個學術分類是energy harvesting,我讀書的時候做過和kinetic energy harvesting相關的研究。這個門類裡邊最大的瓶頸其實是和model frequency(結構模態頻率)相關的。

舉一個實例來說說,壓電材料(比如pzt, pvdf等)是非常好的energy harvesting材料,可以把振動,變形等轉化為電勢差進而變為能量進行存儲。但是,但是外界的振動頻率是非常低的,比如人的運動一般振動頻率在幾個赫茲到十幾個赫茲之間,車船的行駛振動在幾十赫茲,大型結構比如樓宇橋樑則一般低於十赫茲。而我們能夠製作出來隨身攜帶的能量轉化結構要求尺寸都比較小,比較小的結構在剛度有保證的時候結構自然頻率都會比較高,一般都是百來赫茲幾百赫茲上千赫茲這個級別。我們高中物理學過共振和強迫振動,要想把一個結構激勵起來,必須激勵的頻率和結構自然的頻率比較接近(非常接近的時候就發生共振了),如果相差太大就等於給輸入信號施加了一個巨大無比的高通濾波,把真正能量聚集的低頻全部丟掉了......

換人話重說一遍:智能手錶里的動能採集機構尺寸小、自然頻率很高,走路甩手顛簸的激勵頻率很低,導致了這兩個能量相互轉化的效率很低。走一天路也給手錶充不上電。精工體動能效率也很低,但是他的手錶能耗比現有智能設備低太多了,所以勉強能扛住。


早有人想到了,不過他們想得更遠——那點電力不夠用的。


石英錶一粒小小的紐扣電池能堅持三年以上,而手機一塊幾千毫安時的鋰電池也就一天一充,你覺得這兩個電力消耗是一個數量級嗎?


現有技術支撐不了耗電量


目前的技術和材料提供的能量轉換還滿足不了應用需求,你總不能隨身帶著巴掌大小的動能-電能轉換器不停走8個小時,或背著個A4紙大小的太陽能-電量轉換板在太陽下曬8個小時吧?


推薦閱讀:

請問已經買智能手錶的非從業人士:你們為什麼買表?
現在世界上有較為成熟的MR(混合現實)設備嗎?
拳擊、散打等格鬥類訓練有什麼好用的可穿戴智能設備?
Moto 360 2代的使用體驗是怎麼樣的?
你最喜歡的Apple WATCH錶盤是哪一款,為什麼?

TAG:手錶 | 光動能手錶 | 智能手錶 | 智能可穿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