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受歡迎與熱捧的原因是什麼?這本書能不能作為歷史書籍去讀?


明朝那些事兒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自我的主觀意識與歷史材料結合起來,從而帶出一本極富個人情懷氣息的歷史作品。

個人或者說讀者本身的視角始終貫穿與大歷史的細節之間,從而產生大量的代入感。

其次,明朝的那些事兒,三觀極正,明月本身的個人魅力起了極大作用,語言通俗明朗,幽默恰到好處,個人情緒氣息處處可見,感染力極強。作為了解明朝的入門之作,其實還是不錯的選擇的。

當然我個人對明朝並無特殊感觸,於明史也涉獵不深,明月又沒寫到南明史,所以跟其他權威作品對比這點就無從談起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火,我個人覺得是個人情懷/自覺意識與網路傳播結合而爆發出來的一種必然現象。

《明朝》很容易讓我想起另一套很有趣的草根說史,瀟水的《青銅時代的戰爭》系列。

從文筆上看,出身清華大學的瀟水的才氣在裡面簡直是揮灑自如,四處塗抹,充滿了肆無忌憚的炫技般的無厘頭解說。

然而這本書並不火,根源或者在於瀟水大大太過於任性了。瀟水是從他的角度毫無把控地描述了從史前到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極其浩大的歷史。但在他的作品裡,你可以覺得有趣好玩,也不難讀下去,甚至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太長太大了;其次,我從中感受到的視角是旁觀者的視角,這種視角依然是傳統讀史的視角。作者與讀者之間,依然隔著一段厚厚的歷史。

以及最最不好的一點是:如果拿曉明哥來做對比的話,那就是瀟水大大無時不在提醒讀者:我好帥哇!有沒有愛上我!——嗯,如果才氣是一種帥的話。

然後,黃教主的下場與口碑大家是茲道的。

而明月的《明朝》是不一樣的,在《明朝》里,你會覺得,明月是試圖把自己/讀者代入進明朝那段歷史的,他就好像引領但丁遊覽地獄的維吉爾一樣,你會覺得他是真的很認真地想把他心中的明朝世界帶給你看,他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讀者的心理,知道讀者的悲喜。

更為難得的是,明月並沒有利用這種悲喜去煽情、去營銷(這點可以對比一下赫連勃勃大王以及各種拙劣模仿者的那些作品),他不是為了展示所謂的鐵與血,不是為了展示人們所樂意看到的帝王將相、鐵血傳奇,他更多地關注了一些小細節,小人物,尤其是在結尾。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不明白為什麼明月不繼續寫南明,也不明白為什麼他會把一個歷史上並不為人所知的旅行家作為收尾的人物,後來我明白了。

我覺得,那段結尾,正是明月得以讓人們接受的原因,也是他與其他人的區別。

可以說,明月的《明朝》一出來,就給草根網路說史定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他逼著之後的網路作品必須具備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和人文思考,這點是明月讓人尊重的地方。

但明月之後,大批狗尾續貂作品蜂擁而出,也是讓人感覺悲涼了。從這點上看,明月倒是頗似武俠屆的金庸了。

至於作為歷史書籍?

《明朝那些事兒》大概可以作為「21世紀的人們如何解讀明朝的那些事兒」這樣的歷史書籍吧。畢竟明月在裡面的立場只是試圖解說或者還原明朝人的善惡是非,依然是作為一種二手歷史的。

而有了立場,便難說客觀,但依然富有參考價值,甚至這種立場本身就具有歷史價值了。沒有任何人可以面面俱到地解說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太史公的《史記》是歷史,何以當年明月的《明朝》便不是歷史了呢。明月顯然不是很正統的歷史,也參雜了太多的個人感受,但他依然是可以帶你入門的最好的歷史作品。

因為我們讀史書,最緊要的,是史觀要正。

利益相關:

1、在很窮困的時候,就買了實體書支持了。

2、我老爹非常喜歡這套書,現在已經傳給我侄兒了。


受熱捧原因主要就是:

擺事實(真實可信的內容):如實記錄了張居正的經濟問題,比如那頂32人抬的轎子;如實記錄了戚繼光的經濟問題。這才是真實的歷史,哪有那麼多高大全的人物,大家都是一樣的有慾望的人。

其實在大多數時間裡,除去超人、蝙蝠俠等不可抗力出來維護正義外,邪是經常勝正的。所謂好人、善人、老實人常常被整得凄慘無比,比如于謙、岳飛等等,都是死後多少年才翻身平反。

  只有歲月的滄桑,才能淘盡一切污濁,掃清人們眼帘上的遮蓋與灰塵,看到那些殉道者無比璀璨的光芒,歷千年而不滅。

說人話(喜聞樂見的形式):

「國家也好,銀行也罷,都怕一件事——銀行術語,叫做擠兌,政治術語,叫內憂外患」一句話就說明了明朝滅亡的原因,這是功夫。

朝廷就是一個小社會,皇帝大臣們和地痞混混也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吃得好點,穿得好點,人品更卑劣,鬥爭更加激烈點而已。

可以作為絕佳的歷史啟蒙讀物,還可以借鑒他的研究方法。但是也要知道作者腦補了很多人物對話,內心活動等等。

一、作者有正確的讀史姿勢:讀史的正確姿勢既不是跪在地上仰視,哪怕是對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的永樂大帝;也不是飄在天上俯視,即使他是木匠皇帝朱由校。只有平視才是正確的姿勢

朱棣是一個軟弱的人,由於他的皇位來源不正,他日夜都擔心有另一個人會仿效他奪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懼那些街頭巷尾的議論,所以他不斷的屠殺那些反對者,修改了歷史。但事實證明反對者是始終存在著的,而歷史也留下了他殘暴的印記。(平視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國送走了它的締造者——朱元璋,這對於帝國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錢塘縣(現屬杭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誕生了一個帝國未來的拯救者。這自然就是我們的主角于謙。

  當然,當時的于謙並不是什麼拯救者,對於還是嬰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就是吃奶。(平視於謙)

 于謙十分清楚,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麼戰呢,說說豪言壯語自然容易,但瓦剌攻來的時候,用語言是不可能退敵的。萬一要是指揮失誤,大明王朝有可能毀於一旦。

  是戰是逃,這是個問題。

  面對如此重擔,如此巨責,誰能不猶豫萬分,誰能不心生畏懼!

  于謙也是人,也會畏懼,但他之所以能夠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為他能戰勝畏懼。

  他並非天生就是硬漢。(平視於謙)

二、採用當事人視角:「

朱高煦聰明過人,他跟隨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這位父親大人雖然十分精明且長於權謀詭計,卻有一個弱點——多疑。

  而太子監國期間,正是他的這種弱點爆發的時刻,因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於對權力的貪婪,雖然由於出征不得不將權力交給太子,但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關於太子急於登基,搶班奪權的傳聞都會在朱棣的心中引發一顆顆定時炸彈。」(朱棣視角

事實上,對魏忠賢的種種惡行,木匠多少還知道點,但在他看來,無論這人多好,只要對他壞,就是壞人;無論這人多壞,只要對他好,就是好人。(朱木匠視角

  基於這一觀點,他對魏忠賢有著極深的信任,就算不信任他,也沒有必要幹掉他。

如何評價當年明月這個作者呢?為何他能寫出去 如此有意思和真實的歷史呢? - 張雨的回答


迎合了大眾口味。

消遣讀物,野史小說,不宜當歷史書籍認真來讀。


過個三百年,《明朝的那些事兒》說不定會被評價為野史吧?

如果把歷史書籍定義為只描寫「誰,什麼時間,在哪,幹什麼」這一類的書籍,那麼顯而易見《明》不能算,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史記》的章節,你會發現寫法和《明》也頗有類同之處。很多人只執著於其文字的現代,其描寫的細緻,卻迴避這一個關鍵性問題:《明》里寫的內容是否符合歷史? 而這個問題才是解答提問者問題最關鍵的鑰匙:脫離了歷史,文字再現代也不過是本網路小說,描寫再細緻也只能定義為演義話本。

《明》最早連載於網路,網路上充斥著大量的歷史愛好者和歷史發明家,其中不乏一些真正能鑽進去的讀者,至少在《明》連載之初,大家對於其史料的掌握、演繹和推斷還是持肯定態度的——當然不能迴避的因素之一就是網路歷史學家的「研究」方向都太扎堆,基本上都在明末噴來噴去——作者在大部分史料的採集上還是以《明史》以及一些正史為主,沒有選擇太多的歷史記錄花哨的野史內容。當然畢竟作者也不是學歷史的出身,可能看過的野史也沒那麼多就是了。與此同時,作者本身對於歷史的思考和演繹也比較謹慎,很多東西似乎都是轉述了比較公認的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明》書的「歷史權威性」。而對於一些人物的評價,也基本做到了有理有據有節。

不太懂營銷和傳播,也只能回答提問者的第二個問題了,拿《明》來當一本歷史通俗讀物沒什麼問題,歷史書籍的話,不看古文歷史書籍的話,這個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明》受追捧和歡迎的內因就是上文提到的。畢竟能這麼火的東西,總得有點料不是?


先講觀點:不能當歷史書籍看,可以當成《琅琊榜》、《三國演義》那種電視劇看。

滿篇講歷史都是厚黑,人性等等。當成小說看看可以,但是你要說把握歷史,還是得提綱挈領,深究本質。明事兒前幾部寫的都挺好,敗筆主要體現在最後兩部,他分析明末黨爭,雖然講的是厚黑、傾軋,實際沒講透為什麼黨爭,政局糜爛的根源。

來看看他歸結明朝亡的原因:

大臣們似乎也很同情,紛紛發言,說這不是您的錯。

但不是皇帝的錯,是誰的錯呢?

氣數。

幾乎所有的人,眾口一詞,說出了這兩字。

崇禎終於認了,他承認這是氣數。但他終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補救,這麼多年了,補救何用?

然後接著大哭。

崇禎大哭的時候,李自成正在前進,在屬於他的氣數上,大踏步地前進。

之前我說什麼來著?氣數。

沒錯,就是氣數。

其實氣數這玩意,說穿了,就是個使用年限,好比餅乾,只能保質三天,你偏三年後吃,就只能拉肚子。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沒準哪天上廁所的時候,被埋進去。

什麼東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國。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見,王朝的年限看不見。

看不見,卻依然存在。

歷史書你告訴我一朝代亡於氣數?呵呵


《明朝那些事兒》我是以史書的態度去讀的,讀了兩遍了,正在看第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觸。我之前寫過一篇讀後感,現在貼過來好了。就不再一一的寫了,希望能對樓主有些幫助。

這本書我看了兩遍,並且還正在看第三遍。

因為它實在是太經典了。對於我來說,這些書籍中。文學名著,現代書籍首推《平凡的世界》,仙俠類首推《誅仙》,科幻類推薦《三體》和《小兵傳奇》,穿越類首推《回到明朝當王爺》和《極品家丁》,虐心類首推《花千骨》。異世類首推《異世邪君》。當然了歷史類首推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了。

自己對這本書的喜愛自是不必多言。因為我知道這本書寫的比很多書都要真是,比較順暢。整本書以皇帝位主線,間雜以文臣鬥智,武者斗勇。更輔佐以明朝政治、軍事、法律,人文,官職制度,娓娓道來,生動具體。行文流暢,倚馬萬言。但是最為出色的是用現代文的寫法,把明朝的事情寫的生動,寫的真實。作者文筆幽默,文采斐然。讀起來幾乎一氣呵成。加以小說筆法,推理,議論,寫作手法不一。而讀起來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我從來沒有想過歷史可以寫的這麼精彩。

—————————————皇帝篇———————————————————

明朝那麼多精彩絕倫的皇帝,那麼多無與倫比的文臣武將都讓我著迷,還有無數的文學家更是讓人佩服萬端。

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和尚,一介布衣起步,最終成為明朝太祖。與馬皇后的愛情故事看成天下情侶的楷模。而馬皇后的慈善,博愛也令人動容。對文臣武將的保護也令我感動萬分。

最為爭議的皇帝朱棣,雖然皇位得來沒那麼光彩,但是在他的手裡,明朝煥發出極大的活力。遷都,修書,打北元一直把北元打成游擊隊,國庫充裕,人民安樂,國力富強。他可以說是明朝最好的皇帝了。

好皇帝還有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等等。再次不再一一詳述。

—————————————才子篇———————————————————

最著名的明代三大才子。分別是楊慎,解縉,徐渭,評選標準是博覽群書、博學、多才

楊慎 (被貶四川,整天看書,被評為博覽第一,人稱「無書不讀」, 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明代超強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 。

解縉 (是《永樂大典》總編纂管)。

徐渭 (兵法計謀、詩、書、字、畫、曲、小說樣樣精通。胡宗憲的幕僚,名將李如松的老師),

評選標準是博覽群書、博學、多才。

當然還有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評選標準是詩詞曲賦。

—————————————名臣篇——————————————————

劉伯溫,最著名的名人。不僅博古通今,而且極善謀略。後來不幸死於和李善長的黨爭之中。

李善長,開過封國公的唯一文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三楊輔政時期的三楊,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這個被稱為聖人。與孔孟,朱熹,並稱中國四大聖人。

明代最出色的文臣當屬張居正,幾乎挽救了一個王朝的興衰。

還有很多優秀的文臣,如徐玠,海瑞,于謙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名將篇——————————————————

開過第一大將軍,徐達。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常遇春,明朝第一先鋒,尤其擅長騎兵。在他手裡,明朝的騎兵有了能夠與北元抗衡的本領。但是為人嗜殺成性。

藍玉,屬於傑出的天才將領。一舉將北元徹底滅亡。完成了徐達常遇春第一代名將沒有完成的事業。不愧傑出之名。

李如柏,老師是徐渭。在朝鮮戰場上將日本鬼子打的屁滾尿流。

戚繼光與俞大猷抗擊倭寇最傑出的名將。大展我大明威風。

當然還有很多,如湯和,于謙,王守仁,張輔,張玉,李文忠,李成梁,李如松,朱能,鄧愈,史可法,毛文龍,沐英。

———————————————奸監篇—————————————————

王振,大太監。導致了土木堡的最大罪魁禍首。這次戰爭之後,明朝正式由盛而衰。

劉瑾,明朝最厲害的太監。幾乎可以算是皇帝了。有人稱呼為「立皇帝」,另外一個在龍椅上坐的是坐皇帝。可見其權柄極盛。但是最後被千刀萬剮,又稱凌遲。

魏忠賢,稱為九千歲,簡直是無法無天了。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明朝正德八虎劉瑾、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唯有張永一人觀感尚佳,良心未泯。但是也是作惡多端之輩。

———————————————奸臣篇—————————————————

嚴嵩,明朝最著名的奸臣了。但是這實在是實至名歸啊。這個人大家幾乎都懂得,不說了。

明代奸臣錄

明洪武朝,胡惟庸;

永樂朝,紀綱;

正統朝,王振;

天順朝,石亨、石彪、曹吉祥、門達;

成化朝,汪直、王越、陳鉞、戴縉,李孜省,李廣、楊鵬;

正德朝,劉瑾、陸完、江彬、許泰、劉暉、錢寧、張忠、朱泰;

嘉靖朝,陶仲文、嚴嵩、嚴世蕃、丁汝夔、趙文華、鄢懋卿、羅龍文、仇鸞;

萬曆朝,龐保、劉戍;

天啟朝,魏忠賢、崔呈秀、田爾耕;

崇禎朝,周延儒、杜勛、馬士英,袁崇煥。

對了特彆強調一下,鄙人非常不喜歡袁崇煥,是袁黑一枚。他擅殺毛文龍,將滿清鐵騎踐踏山海關之內,對中華民族犯下的罪孽最為深重,更加上為人擅長狡辯。所以不喜歡他。這個地方求不黑。

———————————————文學篇—————————————————

明代的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水滸傳》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開頭寫了一個一向被人厭棄的破落戶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後來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帥府太尉,而這位皇帝也不過是個專會串瓦走舍的浮浪紈絝兒。他的親信大臣還有蔡京、童貫和楊戩等,他們構成了一個最高統治集團,蔡、高等人以他們的親屬門客為黨羽心腹,如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的下面,則是一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奸,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了一個統治網。

《西遊記》。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金瓶梅》。中國明代長篇小說。成書約在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 。蘭陵今屬山東棗莊 ,作者大約是山東人 。《 金瓶梅 》共 100 回 ,其版本有二 :一是萬曆 四十五年(1617)東吳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詞話》 ;另一是天啟年間刻的《原本金瓶梅》。兩種版本內容基本相同,後來的刻本,基本上屬於天啟刻本系統。

特別說明的是在明朝的禁書是《西遊記》,而不是《金瓶梅》。這一點給你留個疑問在,自己去看一下哦。

———————————————總結——————————————————

明朝是在太精彩了,很多的人值的我們紀念,值的我們尊敬值的我們膜拜。當然也有一些人讓我們引以為戒,將其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讀史書,讓人明事理,知興衰,懷古人,樹新風。立志存高遠,香自苦寒來。

總之明朝,偉大的大明,你值得人們永遠關注。

最後以這段話作為總結。

「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紀》。

—————————————參考文獻——————————————————

[1]《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不能太當真,也不能不當真。這本書我覺得比較寫實從明朝看今朝,寫了很多官場上的明爭暗鬥,至於真實性誰也無法考證。之所以很瘦歡迎就是因為他把殘酷現實的社會描寫的淋漓盡致,用詼諧的語言直接刺進人們的心眼裡,細緻的描寫當時的政治制度人倫道德等等,再有就是這裡面可以學到很多做人之道,這也是它受熱捧的原因。建議您看一下,真的不錯。說點題外話,如果你看歷史書你就會覺得 古代和現代政治體系上面有多麼的雷同,無非就是換湯不換藥,所以現在社會變成這樣我一點都不覺得驚奇,因為這都是根上落下來的。


想起了當初高中有一個學生寫的範文,說文化的沒落和隨意解讀,嚴重批明朝那些事兒,說這本書不尊重史實,隨便亂寫嘩眾取寵,簡直了,這個學生就是在嘩眾取寵,估計連書都沒有看過,看最近這本書很火,就標新立異,當時還挺憤怒的。一個高中生偏偏為了高分寫出磚家的酸腐文章來真是可悲。


歷史書籍要麼是有第一手資料,如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等,要麼是立高點跳出歷史,如羅馬帝國衰亡史、資治通鑒等。《明》是以俗語說明史,夾以現代口語段子,介於演義和白話明史,對於一般讀者夠專業又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加上又是此類作品在互聯網新時期的開山之作,所以受到熱捧不為奇。但不能作為歷史書籍,因為其沒有第一手資料,是口語化的轉述明史和各類其他史籍,此外,更像是故事,立論不高,沒有跳出人物和歷史,所以不是歷史書籍,但可以說是近年來比較好的歷史讀物。


受追捧首先的原因肯定是所謂的銷售量,豆瓣評分等等浮誇的,你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看的這些入門評分

有了身邊人的耳邊風你當然會想去買了啊

買了以後你就會發現誒?這本書還挺有意思,跟鬧著玩兒似的

接著讀你會發現實際上他只是語言幽默而已,實際上是充滿著大量的歷史依據的

並不是之前所謂的鬧著玩兒

然後你就開始為你之前不負責任的態度懊悔

讀了一遍又一遍

緊接著你同事會問你你天天看的是什麼書啊?

你就會推薦給他們

如此循環往複,不火都難。

實際上,是可以作為歷史讀物去看的

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歡歷史愛歷史的話

建議去買一些嚴肅點的歷史書

畢竟本書畫風清奇,會讓許多專家學者所不屑

要是只為了了解歷史平時又不太愛讀書的話,強力推薦!此書有毒!


讀《明朝那些事》,到最後記不得太多關於故事,關於明朝歷史怎樣演進的內容,不過,有些方式、內容、特點是記憶猶新的,我想,這些方式,內容,特點沒準就是這本書留給我們作為讀者最直接的特別之處,或者說,是我所理解的這本書為什麼這麼受歡迎的原因。

一、「侃天」式的寫作方式。這是作為讀者的最直接的感受,也是作者所說的「歷史也可以寫得很好看」的方式。他在書寫內容時就像是朋友間喝著啤酒,侃著大山那樣的氛圍下闡述的,而不是套上歷史的厚重、嚴謹的「正式」形式,書寫風格輕鬆,輕快,沒有歷史風塵的堆積感。比如他在寫開會的內容中,就會套上我們現在開會的那些程式,官話體系(當然,這可能和作者身在公務系統中有關,不過,那種調侃的方式會使我們微笑中理解重點)。

二、骨架式的內容呈現。不知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明明是講了好大一段歷史了,卻並沒有多少內容。比如在寫朱元璋發家史的那一段,打敗了誰誰誰,經過了這樣那樣的戰役,處理了怎樣的人際關係,似乎應該是很冗長,交雜的一段,你讀來確只有一條基本的主線,偶爾可能提及幾下背景。這種簡單的方式,讓你讀來不費勁!知道歷史基本的一個怎樣演進,又不繁雜萬括,所以說,他的歷史的脊椎骨把握很好,偶爾論一下,又讓你能大致的看到脊椎骨延伸的骨架,總體有一個歷史全景的透析圖。

三、「人」「人」「人」,是一個個人構成的這部明朝史。「時勢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時世」,這個是說不清的事,就像技術進步與社會變革的關係。這本書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並不糾結,以一個個人物貫穿了整段歷史,卻不是在事件中顯現了人物,所以我們就能夠看到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是人物的魅力影響決定性歷史事件的走向,(可參考于謙在京城保衛戰那一事件中的魅力主角描寫),是人物的性格因素呈現他在歷史上的狀態並擴及到他所主導的事件中(可參考皇帝朱濟深的主政事件與他成長背景)。這樣的寫法似乎是一種「人物史觀」,不是相對的類似於《槍炮、病菌、鋼鐵》所寫的自然 演進史觀,不是類似於《全球通史》下的那種相互關聯的關係史觀。而我認為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方式,更受歡迎,因為對於我們普通大眾的閱讀來說,更有英雄情結,更有人物性格的聯己性。回顧本書,你可能更會記憶猶深的是那些個人物!

以上特點,我覺得作為讀者的閱讀感受的話就會是易讀、有趣、感染力更強這樣的閱讀體驗,而同時比較於常見的史學著作,就更會有一種迥然不同的感覺。

而若作為史實來思考的話,可以參考其歷史事件的大致,不可信其細節的東西,畢竟,為了達到易讀趣味的效果,有些細節的描述可以吸引人卻並不一定遵照史實。


這其實跟上下五千年的流行是一個原因,真實的史書比較晦澀,成年人沒有大部頭的時間去閱讀,所以一個有趣、碎片化、給菜鳥普及知識、給老鳥不同視角觀察歷史的書流行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煮酒有很多這種連載,可以去看看。

本書加入了很多作者的觀點,就像紀連海評清十二帝,歷史就在那,但是他加入了自己的東西,你要追求嚴肅性,還是去看明史、清史稿。


大四的時候看完了一整套,覺得挺有意思的,我覺得看書不一定非得看特別官方和嚴肅的,根據自己的程度,看不懂太深奧的,就先看看通俗易懂的,等到一定程度再繼續深入,不然一下子拿著官方正史,看不下去只會早早澆滅自己的興趣,就像讀不懂論語,可以先看看于丹的論語心得嘛


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逆襲了一直在欺負、打壓我的傢伙。

徐階鬥倒嚴嵩的事迹真是標準的教材。


推薦閱讀:

從土木堡看明朝的軍隊數量?
當年明月曾經寫到的成為將軍的七個步驟是什麼?
明朝那些事兒最後為什麼花了許多筆墨寫徐霞客?
如何評價張璁?

TAG:明朝 | 歷史 | 書籍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