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說《1984》《三體》什麼的都不是世界名著,沒有幾百年,不值得看,不讓我買,怎麼辦?


共產黨宣言也才100多年∑( ̄□ ̄;)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也基本上是100年之內&<( ̄︶ ̄)/ 毛主席的文章什麼的也都是在20世紀發表的。

發表時間的長短並不能決定一本書的價值,只是說許多沒意義的作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作品的價值或許是要在與之對應的時代才能被發現吧。

我讀書一般是為了了解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讓自己看待事情的時候能嘗試著從多個角度分析,倒還真不是為了刻意學一些什麼而去讀書,像《百年孤獨》這種書……我讀到三分之二就放棄了(??? ? ???)表示完全沒能理解馬爾克斯想表達些什麼,諾獎獲獎評語說的 「運用豐富的想像能力,把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陸的生命與鬥爭" 我是真沒在《百年孤獨》里讀懂,也可能是當時才初三,第二遍讀也才高一,兩次都沒讀完,反而是對開頭裡的煉金的小故事至今記憶猶新

不過我不後悔去讀,畢竟接觸過之後,你也不知道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讀書嘛,不一定是要看時間和名氣的,名氣大的時間長的可能你也不喜歡啊~

最後關於家長不給買…現在的我會自己去買(,,?? . ??,,)在以前的話,可能過個兩三星期也就忘了,等到想起來了的時候,說不定家長就會同意呢?


你媽怎麼像是村上春樹的粉絲?

難道不知道像菲茨傑拉德這樣的傑出作家可以寬宥一點嗎?

為什麼我們要編新的教材而不是用一百年前的教材呢?


《1984》及《三體》我都看過。

不過我們可以先不關於這兩部書「到底怎樣」說的這麼具體,我們首先可以先明確一些概念。雖說是概念,但反過來也可以作為對(你)自己的提問,希望你可以認真的看完並思考。(概念後是我對概念的我的解讀及拓展,你可以看一點,有一定參考價值)儘管這些話並不一定是「金規矩」,但也能有助於你對名著及文學的思考。(多字預警 )

一、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思考:該作品是否值得重讀?最起碼,在那些有著一定閱讀基礎、文學素養的人群中是否能得到他們對於它有重讀價值的肯定?)

至少對那些被視為「博學」的人是如此;它不適用於年輕人,因為他們處於這樣一種年齡:他們接觸世界和接觸成為世界的一部分的經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為這是他們的最初接觸

代表反覆的「重」,放在動詞「讀」之前,對某些恥於承認未讀過某部名著的人來說,可能代表著一種小小的虛偽。為了讓他們放心,只要指出這點就夠了,也即無論一個人在性格形成期閱讀多麼廣泛,總還會有眾多的重要作品未讀。

任何人如果讀過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請舉手。聖西門又如何?還有雷斯樞機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紀那些偉大的系列小說,通常也是提及多於讀過。在法國,他們開始在學校讀巴爾扎克,而從各種版本的銷量來判斷,人們顯然在學生時代結束後還在繼續讀他。但是,如果在義大利對巴爾扎克的受歡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調查,他的排名恐怕會很低。狄更斯在義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們一見面就開始回憶各種人物和片斷,彷彿在談論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米歇爾·布托多年前在美國教書時,人們老是向他問起左拉,令他煩不勝煩,因為他從未讀過左拉,於是他下決心讀整個《魯貢瑪卡家族》系列。他發現,它與他想像中的完全是兩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話學式的系譜學和天體演化學,他後來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這個體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個人完全成年時首次讀一部偉大作品,是一種極大的樂趣,這種樂趣跟青少年時代非常不同(至於是否有更大樂趣則很難說)。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而在成熟的年齡,一個人會欣賞(或者說應該欣賞)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因此,我們不妨嘗試以其他方式:

二、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因為實際情況是,我們年輕時所讀的東西,往往價值不大,這又是因為我們沒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為我們缺乏人生經驗。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美的範例: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當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恆定事物,儘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裡來。這種作品有一個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籽留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可以給出這樣的定義:

三、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思考:以「有沒有用」來評價經典作品是否合適?你是否認同文中給出的關於經典在人生中發揮作用的方式?你認為經典作品是如何在我們的人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的?)

基於這個理由,一個人的成年生活應有一段時間用於重新發現我們青少年時代讀過的最重要作品。即使這些書依然如故(其實它們也隨著歷史角度的轉換而改變),我們肯定已經改變了,因此後來這次接觸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們用動詞「讀」或動詞「重讀」也就不真的那麼重要。事實上我們可以說:

四、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五、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上述第四個定義可視為如下定義的必然結果:

六、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而第五個定義則隱含如下更複雜的方程式:

七、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以前的解釋的特殊氣氛走向我們,背後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習慣)時留下的足跡

這同時適用於古代和現代經典。如果我讀《奧德賽》,我是在讀荷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記尤利西斯的歷險在幾個世紀以來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懷疑這些意味究竟是隱含於原著文本中,還是後來逐漸增添、變形或擴充的。如果我讀卡夫卡,我就會一邊認可一邊抗拒「卡夫卡式的」這個形容詞的合法性,因為我們老是聽見它被用於指稱可以說任何事情。如果我讀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惡魔》我就不能不思索這些書中的人物是如何繼續一路轉世投胎,一直到我們這個時代。

讀一部經典作品還一定會令我們感到意外,當我們拿它與我們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要一再推薦讀第一手文本,盡量避免二手書目、評論和其他解釋。中學和大學都應加強這樣一個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書的書,所說的都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然而他們竭盡全力要讓學生相信的,事實上恰恰相反。這裡存在一種流行很廣的價值的逆轉,即是說,導言、批評機器和書目被用得像煙幕,遮蔽了文本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必須說和只能說的東西——而中間人總是宣稱他們所知比文本自身還多。因此,我們可以總結:

八、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不斷讓周圍製造一團批評話語的塵霧,卻總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經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在一部經典作品中發現我們已知道或總以為我們已知道的東西,卻沒有料到那個經典文本早就說了(或那個想法與那個文本有一種特殊聯繫)。這種發現同時也是非常令人滿足的意外,例如當我們弄清楚一個想法的來源,或它與某個文本的聯繫,或誰先說了,我們總會有這種感覺。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定義:

九、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當然,發生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一部經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經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說,它與讀者建立一種個人關係。如果沒有火花,這種做法就沒有意義:出於職責或敬意讀經典作品是沒用的,我們只應僅僅因為喜愛而讀它們。除了在學校:無論你願不願意,學校都要教你讀一些經典作品,在這些作品當中(或通過把它們作為一個基準)你以後將辨別「你的」經典作品。學校有責任向你提供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決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學校教育之後或之外選擇的東西才有價值。

只有在非強制的閱讀中,你才會碰到將成為「你的」書的書。我認識一位出色的藝術史專家,一個極其廣博的人,在他讀過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歡《匹克威克外傳》,他在任何討論期間,都會引用狄更斯這本書的片斷,並把他生命中每一個事件與匹克威克的生平聯繫起來。漸漸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種完全認同的過程中,以《匹克威克外傳》的面目呈現。如果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就會形成對一部經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極高:

十、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個名稱,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思考:你所想讀的作品是否有嚴密的世界觀?該作品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鳴和批判?)

這樣一個定義,使我們進一步接近關於那本無所不包的書的想法,馬拉梅夢寐以求的那種書。但是一部經典作品也同樣可以建立一種不是認同而是反對或對立的強有力關係。盧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動對我都十分親切,但是它們在我身上催發一種要抗拒他、要批評他、要與他辯論的無可抑制的迫切感。當然,這跟我覺得他的人格與我的性情難以相容這一事實有關,但是,如果這麼簡單的話,則我避免讀他就行了;事實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說:

十一、「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為我使用「經典」這個名稱辯解,我這裡不用古代、風格和權威等字眼來區分。(關於這個名稱的上述種種意義的歷史,弗朗哥·福爾蒂尼為《伊諾第百科全書》第三冊撰寫的「經典」條目有極詳盡的闡述。)基於我這個看法,一部經典作品的不同之處,也許僅僅是我們從一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但在一種文化延續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裡所感到的某種共鳴。我們可以說:

十二、一部經典作品是一部早於其他經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讀過其他經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認出它在眾多經典作品的系譜圖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擱置一個關鍵問題,也即如何協調閱讀經典與閱讀其他一切不是經典的文本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有關,例如:「為什麼要讀經典作品,而不是讀那些使我們對自己的時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和「我們哪裡有時間和閑情去讀經典作品?我們已被有關現在的各類印刷品的洪水淹沒了。」

十三,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把現在的噪音調校成一種背景輕音,而這種背景輕音是經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哪怕與之格格不入的現在占統治地位,它也堅持成為一種背景噪音。

事實仍然是讀經典作品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步調不一致,我們的生活步調無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時間或空間讓給人本主義者的悠閑;也與我們文化中的精英主義不一致,這種精英主義永遠也制訂不出一份經典作品的目錄來配合我們的時代。

這反而恰恰是萊奧帕爾迪的生活的環境:住在父親的城堡,他得利用父親莫納爾多那個令人生畏的藏書室,實行他對希臘和拉丁古籍的崇拜,並給藏書室增添了到那個時代為止的全部義大利文學,以及所有法國文學──除了唱片小說和最新出版的作品,它們數量極少,完全是為了讓妹妹消遣(「你的司湯達」是他跟保利娜談起這位法國小說家時的用語)。萊奧帕爾迪甚至端起絕不算「新近」的文本,來滿足他對科學和歷史著作的極端熱情,讀布封的關於鳥類的習慣的著作,讀豐特奈爾關於弗雷德里克·勒依斯的木乃伊的著作,以及羅賓森的關於哥倫布的著作。

今天,像青年萊奧帕爾迪那樣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已難以想像,尤其是他父親莫納爾多伯爵的藏書室已經崩潰。說崩潰就是說那些古書已所剩無幾,也指新書已擴散到所有現代文學和文化里去。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發明我們理想的經典藏書室;而我想說,其中一半應該包括我們讀過並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書,另一些應該是我們打算讀並假設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書。我們還應該把一部分空間讓給意外之書和偶然發現之書

我注意到,萊奧帕爾迪是我唯一提到的來自義大利文學的名字。這是那個藏書崩潰的結果。現在我應重寫整篇文章,使它明白表示,經典作品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和我們所到達的位置,進而明白義大利經典作品對我們義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外國的經典作品;同樣地,外國經典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義大利的經典作品。

接著,你要多次堅定自己的立場,以免與人們相信之所以要讀經典作品是以為它有某種用途。唯一可以列舉出來討他們歡心的理由是,讀經典作品總比不讀好。

而如果有誰反對說,它們不值得那麼費勁,我想援引紀奧倫(不是一個經典作家,至少還不是一個經典作家,卻是一個現正被譯成義大利文的現代思想家)的話:「當毒藥正在準備中的時候,蘇格拉底正在用長笛練習一支曲調。『這有什麼用呢?』有人問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學習這支曲調。"

以上的概念你只需要在它前面加上「我想要讀的書是否是……的書」就可以變成對你自己的提問。總之無論是否是「世界名著」,只要是有意義並且你願意讀的書,它對你來說就是「好書」。名著固然是精神大餐,但並不人人都適合。

關於題主提到的這兩部書我不做「評價」。我覺得我不應該先入為主給你說一些我自己的想法。當然如果題主想與我討論,我樂意將我的拙見與題主分享一下(偷笑)

小小的吐個槽:時間不是並且更不是唯一的名著評判標準,(至少在我認為不是這樣)文學作品有它的「經典化」過程。下面是我的一個反例:

我不用再多說什麼了吧?不很了解的話就百度吧 (再次偷笑)希望我為你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百年孤獨》《老人與海》《喧嘩與騷動》《金閣寺》《了不起的蓋茨比》《雪國》《塵埃落定》《朝花夕拾》《飛鳥集》都不能看了


1984我是當黃叔看的 你媽估計看過


你媽媽的意思其實是怕你不懂怎麼選擇好的書,而幾百年能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隨便挑也是好的。人生時間有限,她希望你讀更多的好書。


以後自己買或者借不就完了


如果你媽媽連讀書都限制你就有點過分了...


所有課本都沒有百年,模擬試題更是年年更新,媽媽我是不是不用上學了?


我可以借你。


《毛選》也不到一百年


和題主一樣,我是個學生。我父母不會限制讀書,這一點深表同情,但是閱讀的方向還是要寬廣一點的,而且,和父母商議好,閱讀的內容自己決定,有益就是好的。希望你能和你的媽媽達成共識。


名著雖然是由時間來驗證的,但它本身的光華仍可早早被賞識,你可以告訴你的媽媽,這兩本書它的影響力,他的舉世無雙與認可,而且啊(我可不覺得讀書要受家長限制)(別聽我的,你自己考慮)


1984不知道,三體就是快餐,好比現在的娛樂電影,你媽媽希望你讀的是從前公認的經典,也就是藝術,現在電影院線已經很少高質量藝術片了,所以看你需要什麼。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1984》中的「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玄幻小說里為什麼不管什麼種族到最後都會化形成人形?
有哪些類似《明朝那些事兒》的知識性小說?請推薦
上課的時候趁著老師不注意寫小說寫東西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小說 | 三體書籍 | 豆瓣讀書 | 1984書籍 | 世界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