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攝心為戒」?
隆波帕默尊者在談到持戒問題的時候曾講過戒是最基本的守護,在仍未開發覺性和智慧的時候的一種自我道德約束,一開始確實很難需要壓抑自己的身心,並且稍不注意就容易破戒,破了以後需要重新受持。但是當堅持日常里四念處的正念覺知的話,以後會越來越輕鬆。在家居士的五戒其實有一個共同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傷害自己,也不要傷害他人。當你有正念有覺性的時候,善不善法及時如實知道,就不會去試圖通過傷害自己和他人獲取短暫的虛幻的快樂,這樣自然即使不用戒律去提醒自己也不會破戒。戒與定、慧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持戒持不好是會影響修行,但不是一犯就不能修行了,定和慧好了戒也會慢慢好,又會再促進後兩者。
實話說來很慚愧我的戒持得並不十分好,尤其是妄語戒常常會犯,希望以後能夠精進加強守護,珍惜自己的戒體。
身口意三業,都源自於意業。
護念身口意,也應擒賊擒王,從心念下手,修心攝心對治意業。
一邊度眾,一邊想著把人家的老婆回頭在床上著重度一度。身口是沒犯戒,意呢?
此外,如果什麼時候找到那個從不犯戒也從不受戒底,轉依之,就更加功德無量了。
南無佛法僧根律儀
眼見於彼色,可意不可意,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惡。
耳聞彼諸聲,亦有念不念。於念不樂著,不念不起惡。
鼻根之所嗅,若香若臭物。等心於香臭,無欲亦無違。所食於眾味,彼亦有美惡。美味不起貪,惡味亦不擇。樂觸以觸身,不生於放逸;為苦觸所觸,不生過惡想。平等舍苦樂,不滅者令滅。心意所觀察,彼種彼種相,虛偽而分別,欲貪轉增廣。覺悟彼諸惡,安住離欲心。
善攝此六根,六境觸不動。摧伏眾魔怨,度彼生死岸。比丘們!六觸處不防護,就在該處遭受苦,但凡知道如何對它們自製者,以信為伴侶而住於無漏出的。見了悅意之色,或不悅意之色後,在悅意的(色)上除去貪之路,並且不會被『我所不愛的』沾污了心。聽了所愛的或不愛的兩類聲音後,在所愛的聲音上不會被迷昏,在不愛的(聲音)上除去瞋之行,並且不會被『我所不愛的』沾污了心。聞了芳香、悅意的氣味,或聞了不凈、不快的,在不快的(氣味)上除去反感,在可愛的(氣味)上不會被欲誘導。吃了美味的,或有時吃了不美味的,吃了美味的不染著,對不美味的不出現反感。被樂觸所接觸不沈醉,被苦所接觸不顫動,在苦樂兩觸上平等,哪一種都不認同、不反對。任何妄想於想的人,攀住妄想與想,排除一切意所作所依止的家後,依止於出離而行動。當意在六(處)上這麼善修習時,如果接觸,心不到處動搖,比丘們!克服了那些貪與瞋,到生死的彼岸。就是沒事別啥都跟人瞎打聽,管住自己。
若實在想知道,那有啥想不明白的就自己尋思去。
一天不行兩天,兩天不行三天……,佛陀不就這麼過來的嘛,別總聽別人忽悠。
還得自己坐樹底下尋思,尋思不明白不起來。
這才能真知呢。
話說攝心為戒,所以攝心是個什麼鬼?
我以往的回答中有相關解釋及在動靜中的操作方法。當理智和情感衝突的時候,你的理智,告訴了你,高考即將來臨,你必須努力讀書;你的情感,告訴了你,現在想要去玩。
於是你做出了一個決定,你可以去玩一下子,但必須在幾點就停止,回來讀書。這個就是「戒」。
你想要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你控制自己的行為;你控制自己的行為,就是控制自己的心;你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去做出你通過理智分析得到該做的行為,這個就是「戒」。
控制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在控制自己的內心。
一般上,你不會因為違反戒律而被神明處罰。(除非你當初就交代它、請它在你違反戒律時幫忙處罰你)。你只會因為沒有做你該做的事情,而得到相應的結果(比如沒有讀書、高考的成績很差)。
這是你和你自己的戰鬥。
當然,單單只是控制自己的行為是不足夠的,你還得知道,你該控制自己做什麼。所以你必須靜下來(因戒生定),一步步去提升智慧(因定發慧),去找到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不但沒有好的結果,還會有壞的結果。比什麼都不做還要糟糕。正念。
遣魚至何方,使得不遭傷?
獲斷惡之心,是為戒度圓.出自印度寂天菩薩 入菩薩行論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