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從初禪進入第二禪?

二禪無尋無伺,不就意味著心脫離了所緣嗎?


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二禪:離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二禪的描述,有用題主所說:"無尋無伺",也有如末學上面所說的:"離有覺有觀",這都不是如您題中所說的:"不就意味著心脫離了所緣嗎?",能達到初禪、二禪,都是因為能夠持續念住所緣,差別點在熟練度,初禪還在使力(專註),所以用"有覺有觀",二禪已經熟練到,不須使力(隨順),就能持續保持心一境性,因為熟練,所以隨時變換所緣,還是保持心一境性,如這篇所說:

不被任何因緣、境界及自己的五蘊所牽著走是一種什麼狀態?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不被因緣,境界,五蘊牽動而做的? - 自在之路的回答

"能達到二禪,是很重要的經驗,隨順的念住所緣,例如在山中經行,鳥語(以耳觸為所緣)、花香(以鼻觸為所緣)、遠山近水花草(以眼觸為所緣)、腳底觸地(以身觸為所緣),隨順念住(並持續心一境性)"

這篇也可參考:

如何進入初禪? - 自在之路的回答

"能 只 念住所緣 "內凈一心" 並 保持 一段時間

自然的 就會是 初禪展現的時機"

您說:"如何從初禪進入第二禪?"

當一個人由須"使力"(專註),才能達到"心一境性"(初禪),熟練到,不須使力(隨順)就能輕易的保持"心一境性"的狀態,就是這個人由初禪進入二禪的時機。

所以,禪修,重點就是練習,保持念住所緣,還沒達到過初禪經驗的人,離開所緣時,唯一需做的,就只是單純的"回到所緣",若用其他加油添醋的方式,只會讓自己更難達到初禪的狀態。

補充:

看了張天笑先學及王富貴先學在張天笑先學的回答評論區的討論,讓末學想要寫這段補充,不是針對兩位先學,而是給還沒初禪經驗的人,一些忠告:

念住所緣,幾乎是初學者,學習禪修時唯一要做的事,沒念住時回到所緣就好,末學所學習的兩位師父,都強調:」不須看論」,只看經典,所以末學只看雜阿含經(這也隱含著不須看末學所寫的回答或心得報告,但因為末學現在還活著,可以討論,所以,暫時還有參考價值),太多人禪修時,自己不知只需念住所緣,就可離相,就可離欲惡不善法,就可達到初禪、二禪。

太多人,禪修時,拿經典及論上說的文字,來檢測自己合乎這些文字否(即檢測自己達到初禪了沒),若如此,練習一生一世,都無法達到初禪,禪修是練習讓自己單純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沒在加油添醋,能夠念住所緣,若自己較散亂,回到所緣就好,會因離開所緣而煩惱、被影響,而不知回到所緣就好的人,是在練習散亂,不是在練習禪修。

末學從不知道,兩位先學所說的,禪修時,也從未想要離開什麼(或如何尋伺),就只是念住所緣,在當時同一個身念處課的同學中,算是進步相當快的,又在台灣網站看到一些先學討論身念處,落入」色」等名相中,相當可惜。

實修,真的相當單純,就只是練習覺觀,先練習將所緣放在覺知(如用嘴對手背吹氣的感覺)。

「覺知」熟練了,自然就在觀,不需檢查自己有沒在觀(初學的人檢查時就沒念住所緣了,熟練的人任何五蘊都可當所緣,就另當別論),念住所緣,就是禪修。

感恩!

祝福!


無論是幾禪,在親身體會之前,都不建議用思維去理解,親身體會了自會明白。

二禪相對於初禪,心和息都更微細,並不是失去所緣,而是一種自動鎖定所緣的感覺(描述的有些牽強,見諒)。

關於如何從初禪進入二禪,見下圖。


古印度把初禪叫做「思考」,二禪叫做「觀察」,兼容一些翻譯偏差我認為這個「觀察」可以理解為「純粹的『觀』」,不存在尋找呼吸尋找覺知點的心理活動(尋),也沒有「這是呼吸」,「我要黏在這裡」的念頭(伺),無尋無伺,純粹的覺知呼吸,聽著好像就是初禪...也確實,我個人感覺與二禪相比,至少在定境的層面初禪的尋伺就像是幼兒園小孩騎自行車時候的那倆兒輔助輪。

然而如果是修觀呼吸壓根不用在意這麼多,禪定本質上就是心識進一步的專註,像上面廣超法師講的在能輕鬆平穩的出入初禪後,離開這個境界用比入初禪更強的定力念住呼吸,然後自然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三禪四禪也是如此,唯一的不同就是四禪安止定時候呼吸會自然停止。總之基本上就是全程一路平A過去.....


是菩薩摩訶薩。為得轉勝無生法忍欲求心故。於彼初禪中生不堅固心。是故菩薩。舍彼初禪求第二禪。

是菩薩離彼初禪有覺觀心。滅於彼心離於彼心。凈於彼心 寂靜彼心。為入第二禪。

為成就第二禪思惟行。是菩薩離彼覺觀。內凈心一處 無覺無觀 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行

內凈者。謂對治障。彼第二禪法。菩薩寂靜彼法 清凈無濁。是名內凈。

心一處者。謂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猶如大海。善男子。譬如一切諸水入於大海。皆同一味所謂醎味。如是菩薩摩訶薩。入第二禪。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無覺無觀。是名得無覺無觀三昧。

是菩薩。依彼三昧生喜。謂於佛法僧中生於喜心。依彼喜心。諸善功德自然滿足。

是菩薩。為彼無生法忍增勝光明 轉轉光明 轉轉勝妙 轉轉柔軟 得上欲心。


先入初禪汝自知,初地不問二地事。


推薦閱讀: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
想學習佛教的東西,該從哪裡入手?如何讀懂經文?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謗僧?
如何系統地了解上座部佛教?
為什麼不能對菩薩拍照?

TAG:佛教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