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直覺」和「科學」衝突時,人們似乎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

譬如前段時間的「疫苗危機」,公眾出現了大幅度的拒絕接種疫苗的情緒,儘管有許多科普文章都在強調接種疫苗的優點,但評論區里依然有大批「我反正是不會選擇讓孩子去冒這個險(指接種疫苗)的」

為什麼「科學」的權威性似乎在下降?


問題描述和問題本身似乎不太吻合,疫苗的事,並不是「科學」與「直覺」的衝突,更多是社會公信力的缺失,很多不願意接種疫苗的人,並不是不知道疫苗的好處,而是擔心疫苗的來源問題。

多年來一直在參與科普活動,僅從自身感受,說說「科學」與「直覺」的衝突。

首先,科學並沒有權威性下降,而是在公眾視野中, 科學從來都沒有多少權威性。80年代剛改革開放,我們一邊在民房的牆上刷滿了「實現四個現代化」,一邊在傳播著「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鼓勵人們去創業經商。科學家都不如賣茶葉蛋的了,哪來的權威性?如今我們開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說得直白一點,不就是:你們這些搞科研的,國家沒那麼多錢養著了,別總想著申請基金搞科研了,僧多粥少,自己去想辦法創業掙錢吧。鼓勵科學家將研究的成果進行產業化,這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科學的事情未必就能用錢去衡量,純粹市場化操作的話,很多好的技術會賤賣,垃圾甚至欺騙的技術卻可能被追捧,上一次全民創業的時候,有個水變油的項目,大概是那個時代最出名的眾籌,科學經商就是這麼任性,而這一次,我們又將可以欣賞不少鬧劇。科技成果的轉化絕不是一蹴而就,像政治運動那樣突然爆發。於是近幾年來,一些優秀的科學家不願意放棄身段去尋找資金,而很多打著「科學家」身份去要錢的,卻有不少是大忽悠。這哪兒來的權威性?這不能說是TG的鍋,往上再追溯幾百幾千年,科學家何來權威性,悶頭搞學術開發技術的籍籍無名,在史書上基本都是路人甲乙丙丁,翻過來覆過去就是張衡、蔡倫和畢昇,是不是他們實際做的工作還要打個問號。裝神弄鬼招搖撞騙的,往往在民間才是權威,從張角到洪秀全再到李某志。而且,科學及科學家沒有權威性,這也不是中國特色,外國人科學素養也未必高。千百年來,宗教不斷迫害科學的事情,恩恩怨怨我們就不去說了,畢竟科學基本報了仇,宗教的領地越來越小。就說如今,在地球無敵的美帝,保健品市場異常火爆,因為傳說有一些藍綠藻可以包治百病,益壽延年,於是這種因為人為污染而大量爆發的細菌,卻可以在美國大行其道,被美國人追捧了幾十年,做成各種保健品,即便是因為吃死了人被FDA禁止之後,仍然還有市場,如今還在行銷全世界,有了錢的中國人也開始找代購。

科學從來都不是權威,迷信才是。科學被請出來當做權威時,往往也是因為迷信,「要相信科學」這句口頭禪,很多時候後面接的話都是不科學的,只是為了把迷信說得科學一些。

其次,為什麼更相信直覺?

還不是因為相信直覺,誤判之後的代價相對更小。

相信科學在很多時候並沒有多少好處,卻會增加很多風險,無論這個風險是來自科學本身還是外界輿論。

在19世紀初,有遠見的科學家當然可以選擇相信科學,根據空氣動力學的初步知識,認為人是可以藉助機器飛起來的。但是,因為理論本身的不足,加上材料科學的滯後,那個時候為了證明「我會灰」的人,到底死掉了多少,我們至今也不知道,只留下幾樁事迹;更出名的是諾貝爾家族,相信炸藥可以更安全,結果咧,小諾貝爾殉職了,簡直黑色幽默。所以,相信科學,危險著呢。

那你說科學未必都要跟技術掛鉤,相信一些無關緊要的科學總沒事吧?可要是待在1600年的羅馬,看著刑場上的布魯諾,我就不會這麼想了,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反正都不影響我吃飯,可要是選擇信科學,我就得去給布魯諾陪葬了。

好了,你說那是民智未開的時代,現代不一樣了。不過,「我們恨化學」可是發生在2015年,如今,我要說相信化學,賣食品和化妝品估計都得破產,可實際上呢,這兩個行業恐怕是最離不開化學知識的,比石化行業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們寧可相信那些宣稱「沒有化學物質」的產品,卻居然不能了解一條在初中化學第一堂課就已經學到的科學。

可要是相信直覺呢,風險也有,但小得多,基本是不做死就不會死。

最後就是,相信科學,是需要智商門檻的。大家都在知乎混,這一點就不解釋了吧,都看得明白。


我覺得談不上「科學的權威性下降」,其實在公眾的心目中,「科學」這東西的形象一直很複雜。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了科技進步的好處,承認科學家在從事一項崇高的事業;另一方面,大家其實也搞不懂這幫科學家究竟在幹什麼,未知的事物自然會引發恐懼和不信任的情緒。「崇高的科學家拯救人類」和「瘋狂的科學家毀滅人類」這兩種敘事一直是並存的,誰佔上風取決於近期熱點事件的風向。

具體到科普文章這件事上,一般來講,人們被外界信息說服,有兩種常見的路數,一種叫中心路徑,意思是訴諸理性,理智分析評估信息,最後做出判斷。比如你想買個手機,分析各種性能參數個人需求,最後做出選擇,走的就是中心路徑。另一種叫外周路徑,就是訴諸直覺,不做用太多理性思考,跟著感覺走,比如明星代言、"Are you OK?"之類的粉絲營銷。

科普文章走的都是中心路徑,擺證據,引文獻,講道理,這是科普的天然限制,因為科學本身就是理性的產物。但是,中心路徑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一方面,理解和接受這類信息是有門檻的,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邏輯思維習慣。另一方面,每個人對於信息的偏好本身就存在個體差異;許多研究發現,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較高,也就是願意投入心力思考問題的人,更容易接受中心路徑的說服信息。

與此相反,網上的各種謠言以及非專業的個人交流,大多走的是外周路徑,訴諸經驗和情緒(比如「轉給你愛的人」)。這種信息的接收門檻更低,符合大多數人默認的思維模式,因此在大眾中間更有市場。尤其是疫苗這種生死攸關的話題,由於進化的緣故,我們天生就對負面信息更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恐慌情緒的左右,無法理性思考。

這也是科普的一個悖論:願意讀科普文章的人,大多不需要被科普;而最需要被科普的人,科普文章卻起不到效果。


首先,題主描述的內容並不是「直覺」和「科學」之間的衝突。

複製一些描述如下:

譬如前段時間的「疫苗危機」,公眾出現了大幅度的拒絕接種疫苗的情緒,儘管有許多科普文章都在強調接種疫苗的優點,但評論區里依然有大批「我反正是不會選擇讓孩子去冒這個險(指接種疫苗)的」

科學的權威性是靠大量事實建立起來的,科學家建立了這些事實。科學能打敗宗教,就是因為科學技術帶給人們太多實實在在的改變。

所以,如果因為科學的權威性建立起來了,我們就對跳過事實,對直接科學家本身的言論盲信,這本身就是有違科學的初衷的。

因此,許多人不相信科普文章,並不能說明對科學權威性的質疑。當然這裡面肯定的確是存在一些盲目反智的人士,咱們不談。

之前疫苗出了問題,群眾表示對接種疫苗持保守態度,這是很自然的一個心態。如果現實是即便出了問題,只要科學家說沒問題,人們就表示無條件相信,這才是最可怕的。這樣的權威性不要也罷。

如果之後,疫苗能做到安全可靠,並起到實際的作用,我相信人們是願意去接種的。

再者,不然孩子冒險,這算不上什麼直覺,只是一種保守態度。不100%相信不等於反對,所以也談不上什麼直覺和科學的衝突。

總之,題目並不太成立。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對。

直覺判斷與科學判斷其實並不衝突。對於許多經過長時間科學訓練的人,就很容易通過直覺來判斷一個實驗該怎麼設計,某個實驗設計靠譜不靠譜,某個理論模型可靠不可靠,某個網路謠言可信度又有多高。科學家們也是要靠直覺來做判斷的。

人類認知有兩類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直覺性的系統1和反思性的系統2。一般情況下,直覺性的系統1總是在默認運轉,而系統2偶爾會參與進來,反思我們自己的認知過程。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徵,我們總是在通過直覺、聯想、類比來進行思考,我們總是會使用可得性啟發法或錨定啟發法等直覺性的啟發法進行思考。

所以,問題不在於人們總是相信自己的直覺。在我看來,問題是人們太少啟動系統2進行思考,太過依賴於系統1。簡單點說,就是太懶。

你舉的例子是一些公眾抵觸疫苗接種,這雖然不是由於這些人科學素養不高導致,但提升這些人的科學素養確實有利於減少這種不理智的行為。我以前回答過這個拒絕接種疫苗的問題了,就是因為人類的可得性啟發法導致人類高估了疫苗接受的風險。

從數百年的時間跨度來看,科學的權威性一直在不斷地上升。也許從小的周期來看,比如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反科學主義的思潮等等,會導致科學的權威性有所下降。但科學也很歡迎這種來自內部或外部的質疑。

問題的提出者可能心中還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明明應該接受疫苗,就是有些人拒絕接種呢?為什麼這些人不去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有多種切入角度。而我最喜歡的一個角度,就是人類放不下面子承認自己的愚蠢。而且也太懶了,不願意學習任何有難度的事情,例如各個學科的專業科學知識。


1;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科學。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

因此,科學是超出群眾視野的,群眾不具備對科學權威性與否的判斷條件。

2;為什麼當「直覺」和「科學」衝突時,人們似乎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

科學,已超出了普通群眾的視野,跟群眾的生活不發生直接的相關性。我想,民眾不是在質疑科學的權威性。而是在質疑,代表著現代科技的生產者和監管者的整個有可能發生腐敗的鏈條。所以,當危機發生時,人們在不知道能相信誰的情況下,更願意憑直覺來規避風險。

僅就,你所列舉的「疫苗危機」事件中 而言, 群眾實際上是基於對疫苗事件中受害者後果的恐懼「你提到以往經驗積累的直覺」,做出的自我保護——拒絕接種疫苗。

事態的發展內在邏輯性是→_→以往公信力下降輿情經驗的積累→_→對疫苗危機中不可預知 風險的恐懼→_→ 拒絕接種疫苗的自我保護行為。

————————————

董梓欣,接種了A群流腦疫苗和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後孩子造成的腦損害不可逆轉,任何治療均不再有價值。

2012年4月23日,龔建的妻子抱著孩子去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疫苗,2013年4月22日凌晨,龔子崇因血小板過低導致的顱內出血去世。

————————

——————————

來源網路 侵權立刪

因此,科學的權威性在下降的這個提法本身就有問題。而應該理解為,在經過了地溝油、毒奶粉等公共事件輿情後。每一次輿情背後,相關涉事生產端和負有監管責任部門的公信力在下降。


簡單說說題主問題本身:「直覺」和「科學」為什麼老是衝突。

這是因為人千百年進化史都在用簡單的因果關係來解釋世界,理解世界。比如經驗告訴我們祖先看到烏雲不一會就下雨,看到草叢動突然就跳出只老虎,從而我們腦海中就建立起這種簡單的因果關係。

而事實上世界上很多事情的聯繫要比這些複雜的多,這種聯想上的因果關係是有缺陷的。而科學通過一套嚴謹的方法論能最大程度上確保因與果的確實相關性(排除干擾因素)。

比如,一到秋天樹就會落葉,不是秋天跟落葉有因果關係,而是慢慢到了秋天,氣溫,降水,陽光等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樹會落葉。這類因果關係兩種解釋都對倒也無妨,但是這種錯誤的因果關係應用於一些其他方面就會有很大的問題,比如。。。中醫問題。


哪裡是「科學」的權威性下降了,這是「媒體」和「官方推薦」的權威性在下降啊。

至於為什麼?還需要說么?


未受訓練的人更願意相信直覺,因為人的直覺就是相信直覺是對的。直覺具有進化意義。


科學是數學建模和運算的結果,需要眾多參數輸出精確答案。直覺是混合各種參數之後估算出了一個布爾值,對或者不對。就是0和1。大腦不適合精確運算,所以最後根據經驗值輸出了一個對或者錯事答案。


有沒有發現相信直覺的基本都是 30 歲以上、沒有接受過優質大學教育的人群。


我感覺 在確立科學是正確的情況下 更多人會選擇相信科學 但是 在一個有風險並且現在諮詢過多導致真假難辨的情況下 讓民眾單純的去相信所謂的「科學」而讓孩子去冒險 這不容易做到 大家都只是在簡單的 規!避!風!險!

就像你說孩子感冒了要吃藥 大部分人還是接受的 但你突然說孩子感冒了不用吃藥打一個新開發的針就好 然後巴拉巴拉掏出一堆平常人看不懂的各種論據 我感覺你也不會讓你的孩子去接種 因為 有!風!險!

就是這樣 我只在感覺科學不一定靠譜的情況下相信直覺 因為這樣我不會怪罪其他人 就算出問題也是玩個人承擔


科學是手段和方法,沒有真理。

直覺是判斷,只有選擇,沒有對錯。

兩者不可以混談。


科學告訴你主觀是不存在的,直覺卻告訴你「我」是存在的。

要麼相信科學犧牲自由意志,要麼相信直覺否定現在的科學。

估計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犧牲自己吧。


哪個社會都是這樣,真的個個相信科學才不正常


直覺幫助人類活了幾十萬年,科學才出現沒多久,基因哪有那麼快轉變過來。


科學才有幾年發展歷程呀,直覺從有人那一刻起,就有了,你說為什麼會相信直覺呢。


科學只能回答「是」的問題,不能回答「應該」的問題。而且這個「是」往往是理想狀態、忽略具體情境的「是」的問題。

疫苗有沒有效是一個問題,在中國的疫苗打到我自己身上有沒有效,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應不應該打疫苗以及應該去哪裡打疫苗,則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至於直覺,其實就是根據生活常識的合理推理而已。一個人常常看到行政部門尸位素餐,看到無數人唯利是圖,而最關鍵的是,自己也就是敷衍塞責混混日子,當然不相信別人會認真工作了。

明明是關係到社會、法律、監管、公信力等一系列的問題,非要把問題拉回到科普問題上來吵架...何必呢?


拋開大部分糟粕,言大官人文章中還是有點精華值得一讀,細細品味的。

言大官人 - 有效與無效(分享自知乎網)http://zhuanlan.zhihu.com/p/20790911

人腦這麼好的硬體,確實需要更好的軟體才行。


在這個事件里最需要反省的不是普通人也不是科學,而是媒體啊


大眾沒有科學的懷疑態度,沒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一個原因是受教育程度太低。受教育程度導致無知,直接影響到大眾的skepticism(懷疑論態度?至今沒發現好翻譯)。並不是說沒受過教育就一定不會有這種科學的懷疑態度,但是相對的更難以形成科學的懷疑態度。比如那些支持「讀書無用論」,「疫苗導致自閉」,「吃某某食物害死人」的。

受過或未受過教育的人,都可能因為「懶惰」而不去認真審查證據。標題中的「直覺」不如說是盲信。哪一方列出的「證據」複合自己的利益或者喜好,就決定跟從哪一方。

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卻仍然拒絕接受邏輯和證據的人,背後有各種經濟、政治、宗教和心理原因。比如,心理學上,被人指責「你不接受事實證據」就如同被人指責「你不誠實,你自我欺騙,有惡意,故意無視」。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種指責,所以乾脆直接攻擊:「你說的事實是錯的!」


推薦閱讀:

物理學是家如何推出複雜的理論公式的?
心理學是科學嗎?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