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讀作「shén me」還是「shěn me」?

什 現代漢語讀音似乎只有shí 和shén 而在口語里「什麼」大多數人習慣讀「shěn me」 這個習慣是從哪裡開始衍生的?


什麼早先應該就是讀成shí-ma的,後來「么」的聲母貼到「什」的韻母上就變成了shím-ma。再後來演變成shén-me。

什的聲調應該繼承自「何」,也就是陽平。

但在表示疑問的時候,會受到疑問「語調」的影響,導致聽起來像是上聲。但細聽起來和上聲還是有所區別的,除非在某些方言里混同於上聲了。


北京話「什麼」的語音形式非常多樣。根據北京大學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調查,以she2 me0、she3 me0最為常見,shen2 me0則很少出現。

一般認為「什麼」來自唐代的「是物」。《集韻》記為「拾沒」,「不知而問曰拾沒」,「拾」讀入聲寔入切,「沒」讀上聲忙果切。後來又出現「甚沒」等說法。

唐宋「十」或讀平聲。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白樂天詩……以十字作平聲讀,如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是也。」

陸遊《老學庵筆記》:「故都里巷閑人,言利之小者,曰『八文十二』,謂十為諶,蓋語急,故以平聲呼之。白傅詩曰:『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曰:『三十六所春宮館,二月香風送管弦。』晁以道詩亦云:『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則詩家亦以十為諶矣。」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蔡寬夫《詩話》云:詩人用事,有乘語意到處,輒從其方言為之者,亦自一體,但不可為常耳。吳人以作為佐音,淮、楚之間以十為忱音,不通四方。然退之『非閣復非橋,可居兼可過,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樂天『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乃皆用二音,不知當時所呼通爾,或是姑為戲也。」

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蔡寬夫詩話》:「八十寺,十字葉平聲」。

明代很多人也談到了。楊慎《升庵詩話》之《十字平音》:「唐詩『三十六所春宮殿,一一香風透管弦。』又『綠波東西南北水,紅闌三百九十橋。』又『春城三百九十橋,夾岸朱樓隔柳條。』又『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陳郁云:『十音當為諶也,謂之長安語音,律詩不如此,則不葉矣。』」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所載《大乘中宗見解》藏漢對音「十」有二音:?ib ?im。小川環樹根據敦煌《九九表》等藏漢對音材料,指出「十」受「二、五」等字影響,韻尾有變-m的。志村良治認為,唐末至宋「甚摩」、「什摩」兩種標誌混用的時代「什」(甚)已有可能讀如陽平閉口韻。

she me是從shen me逆同化而來:she me<shem me<shen me。

shen3 me0的出現跟重音有關係。shen2 me0前字是高的,me就是低的;shen3 me0前字是低的,me就是高的。

以下是劉芳《北京話「什麼」的口語形式》給出的解釋:

由於強調或特別著重,「什」音節被加重,其陽平調型的高音尾端相應提高,「么」明顯輕化變短。在一定語句重音的作用下,輕聲「么」受「什」陽平特徵同化,從而具備了高音特徵。它繼續完成陽平的上升過程,實際音高高於前邊的陽平。與此同時,「么」在音高上的提高又把「什」襯得較低,使「什麼」的音高組合呈現出一種低高模型。

「什麼」被強調使其音高模型趨同於「上聲+輕聲」(低降平+高),這就為上聲「什」的出現開闢了道路:在人們的觀念語音模型中,只有上聲後面的輕聲具有高音特徵,陰平、陽平、去聲後的輕聲則在低音區。因此,「么」的高音特徵會使人們自發地調整對於「什」聲調的認識,從而使其真正成為具有低音特徵的上聲,與觀念語音模型達成一致。


我覺得普通話里應該只有shénme的讀音吧,但作為一個南京人倒是處處能聽到shěnme的讀法…(南京話後字輕聲前字陽平變上聲)


個人不是語言和文化學家,只是對這方面感興趣而已。

《現代漢語詞典》里「什麼」一詞讀音的確為:shén me,這是標準讀音。有時候人們為了說話方便省力產生音變,於是只讀一部分,又或是連讀發音,這在語言里叫做語流音變。什麼讀成shěn me有可能是一時誤讀,也有可能是方言與普通話轉化過程中產生的,目前還不大確定,還請高手指教。

也可以看看這裡的討論結果:https://tieba.baidu.com/p/4456363888?red_tag=3576432787


先問是不是,再問也什麼。

請問「大多數人讀shen3me」的依據在哪裡,怎樣算大多數,是哪個機構的統計數據,抽樣樣本又有多少,涉及到了哪些方言區片?

我是東北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話一級乙等。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過程中從未聽過「shen3me」這種發音,請注意:是從未聽過。

「什麼」作為疑問代詞,在普通話中只有「shen2me」一種發音,以普通話語音為標準,「shen3me」的發音是錯誤的——因此,問題不成立。


我在北京長大從沒聽過三聲,小時候也沒聽過「啥」,倒是有「什麼」兩個字合併成「繩」的。


我最早聽到shénme這個讀法是在一盤台灣兒歌錄音帶里,稍微長大一點發現大家說普通話的時候都是說shěnme,我就去問了我教了幾十年書的奶奶,她說應該讀shénme,但我心裡暗戳戳地不以為然,因為她的普通話口音很像屠呦呦那一代人,帶有些老國音的痕迹,每次聽她說普通話都會想起cctv上的白髮領導講話。長大後遇見北方人、東北人、中原人、西部人,口語交流都是shěnme,有時能在一些比較嚴肅的電視節目上有詞稿的發言、對話中聽到shénme,下意識就認為shénme是書面發音(???),shěnme是口語發音。

直到我有一天點開某個台灣的電視節目,鋪天蓋地的shénme shénme shénme讓我不禁想起童年的那盤台灣兒歌錄音帶:「shénme羊羊,飛呀飛上天啊?」

對了,還有多少duóshǎo。。。


感覺提供了一個小論文課題!

初步猜測是「什麼」多用於疑問句,「么」自然就會提高語調,因此導致「么」的調值整體偏高,但「什」的調值是35,如果再往上提高一個語調會非常難受,因此「什」可能變成24甚至23,而「么」又高出「什」,聽感上就變成了類似上聲


我印象中從來沒聽人讀成三聲過哎??或許這個現象有地域性?


我是讀shen3me2的。。確切的說是shem1me24(五度標調),順便一提我小的時候是讀she21me34的。。。「什」在我腦海里跟shen2幾乎沒有映射關係。


字典詞典上查是上shénme,實際口語中的確說成shěnme很普遍。後面這種用法要看普遍性到底怎麼樣,若普遍性確實很高的話,說不定字典詞典上會增補這一用法的。所以正確與否與時間或許存在關係。


推薦閱讀:

漢語拼音中聲母w究竟該如何發音?
為什麼有的字拼音相同但是感覺上讀音是不同的?
東北地區普通話義務教育情況如何?
普通話韻母「eng」和「ong」在部分漢字中有什麼區別?

TAG:漢語拼音 | 漢語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