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或美劇中的暴力血腥劇情和場景,對現實中的人會有怎樣的影響??

近來犯罪題材的片子和美劇越來越多,本人也很喜歡看。環環相扣很精彩。

但是涉及血腥暴力的場景時,內心會有些許複雜:恐懼,又刺激,並不嗜血,但也不拒絕。當犯罪手法越來越殘忍,犯罪場景越來越血腥暴力時,會不會滋生社會中的犯罪因子??會不會讓觀眾的心理渴望暴力的刺激??會不會是一種消極的趨勢呢?


這是2012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奧羅拉市影城槍擊案後我給《環球銀幕》寫的一篇文章,可能沒直接回答出「對現實中的人會有怎樣的影響」這一點,但我認為探討的問題是一樣的。

暴力何來?黑暗何在?

——關於《黑暗騎士崛起》首映槍擊慘案

2012年7月20日,周五午夜,當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年輕人聚集到電影院準備觀看《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超前點映時,他們不知道一場空前可怕的噩夢般的災難會很快降臨。當12點05分在第9影廳開始的影片放映了大約半小時的時候,一個全身穿著蝙蝠俠一般盔甲(其實是防彈服),戴著面具的人從緊急出口走進影廳,向人群扔出催淚彈,然後開始用AR-15半自動步槍、霰彈槍和手槍向看電影的人們隨意射擊。觀眾們開始以為大概是一個電影宣傳營銷活動,當鮮血四濺,人們紛紛倒地時,才發現這是一場真實的殘酷的屠殺。

27歲的沙利文正好當天生日,本來準備以看電影慶祝生日的他卻在27歲的第一天結束了生命;女體育記者傑西卡是不久前多倫多伊頓中心槍擊案中的倖存者,這次卻未能得到上天的垂青,不幸遇難——總共71人受到槍擊,12人喪生,59人受傷,最小的死者只有6歲!全世界都被這起槍擊案震驚了:《黑暗騎士崛起》在法國巴黎的首映禮因此而取消;歐洲各國都增加了影院的警備;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同時全國降半旗6天……

最初有消息稱,槍擊案的嫌犯詹姆斯·霍爾姆斯曾自稱是《蝙蝠俠》中的反派角色「小丑」,稍後當地警察局長否認了這一說法。但各種對《蝙蝠俠》、對電影的質疑之聲四起,華納公司很快宣布刪減《黑暗騎士崛起》正片之前的《匪幫傳奇》預告片——之前預告片中有四位角色舉槍向銀幕外觀眾掃射的鏡頭。國內電視台、報紙都有報道認為,《黑暗騎士崛起》首映槍擊案跟這部電影「渲染暴力」有很大關係,並認為現在的電影、遊戲中的「暴力美學」正在嚴重影響青少年,助長了暴力犯罪云云。

電影:為暴力犯罪買單?

由此,我們不由想起1981年著名的「里根槍擊案」。當年,迷戀《計程車司機》中女演員朱迪·福斯特的辛克利為了贏得她的注意,模仿影片中主人公特拉維斯的行為,在華盛頓希爾頓酒店附近槍擊了美國總統里根,造成里根胸部中彈,幾名隨從官員受傷。儘管最後法院認為辛克利患有嚴重精神病,謀殺總統罪不成立,僅判強制治療,但娛樂、流行文化(尤其電影中暴力和性)會對青少年產生重大影響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然而真像某些美國以及國內媒體所言,電影應該為這場槍擊慘案買單么?反對全民持槍的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在最近的文章中說:「我不肯定電影與槍支暴力有明顯的關聯。我覺得這份關聯是在暴力與公共注意力間。像嫌犯詹姆斯·霍爾姆斯這類覺得有必要武裝自己的人,或許有深深的、來自幼年的不安感,和證明自己的需要。每當這類悲劇發生,就會有特定的流行語和主題音樂誕生,相同的兇案電視片段會被反覆播放。深夜中某處,就在那些觀者中,會有又一個憤怒委屈的孤心人準備行動。電影世界中的代表人物是《計程車司機》的主角特拉維斯。我不知道詹姆斯·霍爾姆斯是否真為蝙蝠俠著迷。我猜想他真正關心的是能在新聞里見到自己。」(羅傑·伊伯特的話引自豆瓣網友「汽車大師」的翻譯)

這次,絕不使用槍支、義不殺生的黑暗騎士蝙蝠俠(以及導演諾蘭)成了為槍擊案暴力負責的根源之一。在電影之前,曾背負過這些指責的還有漫畫、遊戲、音樂、繪畫、小說乃至所有種類的書籍和所有的藝術形式。

設想一下,如果電影中不存在任何暴力、情色內容,乾淨得連最保守的人士都無法挑出問題,這個世界是否會因此變得美好?不再有暴力產生?答案也許不得而知。但在這種不可能實現的想像中,我們能確定的卻是人類精神世界會變得何等虛假、空洞。所有藝術家和觀眾都會退化成痴呆的孩童,假裝身處單純完美的夢幻世界。美國當年海斯法典的破產還不夠說明問題么?

時間不重要,生命才重要

電影,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現實的變形、反映。確實有不少電影渲染或鼓吹暴力,但同時也有或許更多的電影是在讓觀眾更深刻地認識暴力問題的嚴重性,讓人們去警惕、反思暴力何來,黑暗何在——這方面,導演諾蘭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如果我們沒有看到《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對小丑的塑造是一種對暴力、恐怖以及人心黑暗面的深刻揭示,沒有看到「囚徒困境」場景所展示的人們的抉擇、勇氣與善良,僅僅把電影的火爆動作場面當做「渲染暴力」,那麼我們就沒有真正懂得藝術的價值所在:即電影中的暴力或性,往往只是藝術家們觀照現實的某種途徑。

事實上,恰恰是電影奉獻了對無原則無價值的暴力最強烈的批判場景:從《獵鹿人》中獵槍對準純真野鹿的暗示,到《現代啟示錄》中靠恐怖起家的科茨臨死前喃喃的「恐怖!恐怖!」,再到《大象》中隨著琴聲展開殺戮的冷漠少年……連商業味道十足的法國導演呂克·貝松都在他熱鬧誇張的科幻電影《第五元素》中強調:時間不重要,生命才重要!

諾蘭在槍擊案後發表的聲明中表示:「我深信,電影是美國最偉大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能夠讓我們通過銀幕分享故事、度過美好時光的重要方式。電影院就像是我的家,然而有人在這個純潔和充滿希望的地方展開這樣一種無法容忍的野蠻暴力行為,這對我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這也許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顯然也不是最壞的時代。電影映射出的,只是痼疾重重的現實而已。我們這個社會時刻都流動著正能量與負能量,一個反社會的瘋子,即使不看任何電影、漫畫、小說,不玩遊戲,不聽搖滾樂,一樣可能變成濫殺無辜的屠夫暴徒。當然我們有理由要求電影導演、製片人和電影公司在處理暴力場景時更加謹慎,更加註意。但12條生命這樣慘烈的悲劇大單,是電影買不了也不該買的。

娛樂是腐化之源,影視是墮落狂歡,社會需要管制,人們需要與種種危險邪惡隔離——這些論調我們並不陌生,《1984》、《我們》、《美麗新世界》這三大「反烏托邦」名著中這樣的「警句」隨處可見。這些論調最終總會演變成《1984》中的15字真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真實的世界中,我們不需要蝙蝠俠,不需要超人,只需要更多的清醒、更深的反思、更大的勇氣與更熱烈的對世界的愛。自由選擇與自由意志,而不是更多的過濾、保護、控制,才能引導我們走出哥譚鎮以及科羅拉多州槍擊案的陰影,走進更光明的世界。


謝邀……

這裡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很多……

不過我覺得關注的重點錯了……

的確,基於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影視作品中的暴力的確會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暴力行為,並且這種理論已經得到了數據的驗證……

但是這裡產生影響的不是血腥暴力的場景,換言之,通過減少血腥暴力場景來減少暴力行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在這裡,產生影響的是「在作品中,暴力行為能夠得到獎勵,暴力行為能夠得到好的結果,並且幾乎總是如此」……而人類會去模仿那些更容易得到獎勵的行為……(人類就是這麼生存下來的)……

這也就是說,通過打碼等手段減少血腥暴力的場景其實於事無補,關鍵在於劇情本身的設計……如果暴力的行為在劇情中得到的幾乎永遠是一個不好的結果,那麼在社會上就會產生相反的影響……

進一步地說,所謂的「分級」實質上就是聲明「達到了准許觀看這一級別影片的人應該具備認識到『影片只是影片,不代表這些行為在現實中真的更容易得到獎勵,更不代表自己可以做這些行為』的理智,如果他沒有這種理智,那麼這是他自己的錯,與影片製作人無關」……


一定是有影響的,但是絕不是說影視劇里去除這些情節社會就一片和諧安然了,有人看個喜羊羊還把小夥伴放在火上烤呢!還是影視劇的問題嗎?

我覺得暴力是根植於人類基因的東西,影視劇只是引起這些基因表達的一個原因,這些人對於影視劇與現實的認知能力出現問題,把炮全開到影視劇上實在是幼稚。影視劇創作者一定要確定一個原則,就是盡量確保影視劇的受眾是「對戲劇和現實具備清晰認知能力的人」,電影分級制度就是基於這個原則做的,如果不是這種人,我可以舉出看喜羊羊烤小夥伴的例子,也可以舉出玩征途玩瘋了真砍人的例子,具備暴力潛質的人啥東西都能點炸了他,這個鍋啊,影視劇還真心不能全背。


謝邀!

對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況下起到不同作用,比如說同一尊維納斯,有的人看到了聖潔純美,有的人看到了女性裸體,還有的人看到了材料對創作力表達的局限...

如果影視作品的暴力行為會助長人的暴力傾向,那麼請問為什麼金正日搜集觀看了那麼多好萊塢電影,卻依然成為一個大獨裁者了呢?


人家有分級啊,表明級別還去看自然是覺得爽


我在深圳,古惑仔對我們那時候影響特別大,特別是10幾歲的孩子。

我身邊很多同學、朋友都受了這個影響而


《古惑仔》系列害了人嗎?是如何害人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03481 (分享自知乎網)


近些年各種血腥暴力、美式幽默以及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美劇在我國的興盛,適應了這些年我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與日益空虛的精神需求的巨大落差。一方面,能夠填補我們平淡無奇的日子,使我們看到體會到更多自己生活無非體驗體會到的另一種生活;另一方面,通過美劇,我們可以越出我國很多千篇一律的影視作品的牢籠,看到一個更多元的新世界,體會到我們在開放性和包容性等方面缺少傳播。總之,看的類型多了,自己的視野會更寬廣,更加明白血腥暴力等事情對我們生活的利弊。

大多數人的生活很平淡,平淡到沒有什麼超越生活現狀的事情發生。 我們普通人也希望看到普通人也能有精彩刺激生活的影視作品,生活有時已至無聊,還需更多視覺和心理刺激,才能覺得我們還有很多值得去關注的生活角度。

PS:不管是血腥暴力還是其他重口味的美劇,利弊皆有,我認為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創作人的想像力和影視作品創作的新視野。



沒啥影響,小時候看笑傲江湖也沒聽說過有人切自己的JJ去修鍊葵花寶典啊,電影不會教唆犯罪的,只有人心才會,這個鍋電影不背,OK?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犯罪心理學 | 血腥 | 社會心理學 | 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