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國際法專業如何?對外交流合作的機會多麼?

本來上海高三理科,水平復旦左右,想報考法律專業,偶然知道了外交學院這所學校,想了解法學的有關情況.


是外交學院,不是北京外交學院。

是外交學院,不是北京外交學院。

是外交學院,不是北京外交學院。

我上學那會兒還沒擴招,對外交流的機會還算不錯,幾個比較大的國際模擬法庭都有出國比賽的機會(我上學那會兒主要是這麼幾個,Jessup, Willam C, ICRC)。

聽說近幾年也有不少和美國大學合作的交換機會,畢業後了解就不深了。

從總體數量上來看我們的對外交流機會總數不多,但勝在人比較少(不知道擴招後如何了)。

理科生學法律要慎重。報這種小型非211,非985院校更要慎重。


利益相關: 參加上海高考,外院國法畢業。學妹(弟)你好!

畢業有幾年了,對我院我系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就讀時的程度。以下完全基於個人經驗作一些建議,請謹慎參考。

先追溯一下光輝歷史: 外交學院,部屬高校出身名門,有「外交官搖籃」之美譽,曾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招分達到清北等超一流名校水平,吸納了一代又一代素質非常過硬的青年學生。院內教師隊伍藏龍卧虎,往往有豐富的涉外工作研究經驗,同時也天然有股外交人員清峻高冷的氣質,為天之驕子們提供了一心忠誠、遇事冷靜的理想主義熏陶。為祖國的外交事業和涉外行業提供了相當多踏實苦幹、殫精竭慮的人才。

然而,理想是優雅的,現實是蒼莽的。在帝都這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裡,相比其他歷史悠遠樹大根深或財力雄厚能量巨大的兄弟院校,開始擴招、同時又不可能提供分配工作的我院,也逐漸感受到現實就業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並未爭取(到)教育系統那一套放之四海而皆「認」的兩種數字評價標準(及其他一些先天因素,如人少,定位等),就業時所能給予的平台資源和光環加成與百年名校相比,確是相形見絀的。如今網路流傳的畢業生薪酬榜單上的高位,那是校友們自身無可挑剔的優異素質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的結果。要知道,算上我院輸送給各大部委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同學,平均薪酬這種數字,那是實打實不摻水分的,哈哈。

因此,從就業角度來說,對年輕的師弟師妹,還尤其是願意填報國法的好青年——我給出迎新會上代代相傳的「填志願咋想的」這句含有複雜深沉情感的「忠告」。

說完就業,那麼學術呢?熱愛國際法,又該如何?

我院國際法系雖然名含「國際法」,但由於不可能脫離國家對本科法學教育標準,因此「規定動作」的基礎法律科目均屬實質上的必須修讀。當然,大三開始可以儘可能多地選修國際法課程來實現「名副其實」。不過就個人經驗來看,鑒於學力畢竟有限,「國際法」又實際上涵蓋多門不同性質的「國際X法」,想要遍修之或精通之,對本科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故而,對於真切地熱愛國際法的同學,我倒建議可以在規劃中加入讀研這一步驟,用更寬裕的時間來換取更深入的研究。如果願意這樣做,那麼本科進入一所綜合性大學,之後再考入我院或其他國際法名門精修,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總之,單純因國法的名號與眾不同、似有深意而選擇她,可能還算不上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但是出於政治正確和真情實感,安利我系我院,那是義不容辭的。國法這個小小的群體,雖無悠久之歷史,亦無光鮮之門楣,也說不上能出什麼風雲人物,但這裡總是飄蕩著一種國民並重,推崇法治的理想氣息。在這裡,有對社會世情的深刻觀察,也有對國際局勢的時刻關注,更有對故鄉母邦不可磨滅的熱愛和牽掛。這裡沒有什麼複雜的人際關係,也罕見那些浮躁的功利私鬥,風輕雲淡,恍有加油站旁凈土、二環邊上桃源之感。到最後你離開時候,你會覺得惆悵,但你心裡知道她並沒有虧待你。你也決意不會辜負她。

最後附贈一碗雞湯。師弟(妹)的高中,正是我復旦老友的母校,回上海時也常與他相聚對飲。對現實的嬉笑怒罵,對未來的期盼和擔憂,都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或根本的分歧。學校能決定什麼呢?這麼多年過去,我們該是什麼人仍是什麼人,與兒時沒什麼不同;還是你在掌握你的人生。時代的風浪不是人力可預測,你能做的只有掌好自己的船舵。

其實,生活通常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前途也常有那樣這樣的不確定,這些不是去了哪裡就躲得開的——「世上沒有什麼救世主」,只有自己不斷不斷不斷地努力,從泥水和塵埃里向上生長,才能堂堂正正、自食其力地活出腔調來,尋得只屬於你的答案。

祝福你。


推薦閱讀:

故意毀壞財物罪為什麼不涉及自有財物?
為什麼說,民事法律行為都是合法行為而刑事法律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為什麼在中國不動產不能設立質權,但是在德國卻可以?

TAG:高考 | 國際法 | 法學 | 外交學院 | 上海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