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珠寶》?

珠寶確為妻子的出軌所得嗎?結局轉折想要傳達各種信息?其中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作為一名嚴謹的理科生,解讀莫泊桑的這篇《珠寶》實在是如解解析幾何般痛快。

《珠寶》這篇小說最大的一個疑難點便是——珠寶是如何來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朗丹太太的人物性格也便得以呈現,小說的主旨也能夠較好的解讀。

珠寶的來源——妻子的賣肉(不忠)行為

首先,對於妻子賣肉這個說法我是很拒絕的。原因是原文開頭對妻子有細緻的描寫,矛頭指向是——妻子並不是那種會去賣肉的人。那麼這珠寶又是如何來的呢?我讀遍了全文,除了丈夫後來的懷疑「難道她……」以外便再也沒有其他的對於珠寶來源的指向,直到珠寶商的那一情節,我才很不情願地接受了妻子賣肉這一「事實」。

(註:丈夫的懷疑其實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但為了說明方便,這裡便不作嚴謹的討論,僅由簡單易懂的賣肉替代)

以下解釋妻子賣肉的文章依據。

手機端貌似複製粘貼有問題,便不成片引用原文。

作者對於小說情節的安排能夠引導讀者梳理故事結構。小說以時間順序為軸,我們可以從後文中採集一些情節,力圖根據情節設計還原故事內容。

情節1.郎丹在妻子死後自己的薪水難以維持生計

情節2.郎丹和妻子兩人曾過著闊綽的生活(作者在文本中的解釋是由於郎丹太太勤儉持家,這個解釋可以留作討論)

對比小結:妻子在世時家庭當中的收入是較為豐厚的。這裡帶來的一個疑問或者說伏筆,即這豐厚的收入的來源。

情節3.珠寶商需要知道珠寶的經歷才可回收,並強調了根據法律。

情節4.郎丹猜測妻子賣肉。

情節5.郎丹將珠寶留於珠寶商處。再次見到珠寶商時,珠寶商表示「打聽了一下」後願意回收。

情節6.珠寶商夥計的動作與笑。郎丹賣珠寶的滿臉通紅。

對比小結:賣珠寶這一段算是為這比有疑問的收入正本清源。珠寶商先表示要知道珠寶的經歷後才會收購,後在「打聽了一下後」,則直接表示願意收購。這裡很清楚珠寶商打聽的內容即使珠寶的經歷等,結合莫泊桑的提示(丈夫懷疑妻子賣肉)和夥計的笑,那麼珠寶的來源不言而喻,起碼在珠寶商看來,郎丹太太賣肉買珠寶已經是坐死的事情了。

那麼到這裡本文最大的疑難點便已經解決了。這裡我想提及的是,在高中三年的語文小說訓練中,作者對於主旨的把握通常是由事件對人物性格的影響來體現。所以我個人認為或許珠寶的來源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由珠寶這一根線所穿插著人物性格的變化,並由珠寶這一事件與人物的互動,一起探討《珠寶》的主旨。

《珠寶》中的受害者——郎丹夫婦二人

由莫泊桑的開文描寫,郎丹太太剛開始是是個非常好的姑娘。郎丹的收入應該是不算高的(從後文看來),而郎丹太太卻願意嫁給他,由此可見郎丹太太起初的浪漫與對愛情的執著與追求。而郎丹也是個很好的丈夫,結婚六年也十分深愛自己的妻子,後文描寫烘托更多不加贅述。

可是在物質享受的風潮之下,郎丹太太在一次次看戲劇與買假珠寶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己,走上了賣肉的不歸路。可是由文章的描寫可見,郎丹太太即使在賣肉(以數珠寶為界)之後,卻也一直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只是迫於經濟的壓力與物質的無奈,不得已馳騁於賣肉的深淵,最終在傷寒中凄涼的死去。可以說,對物質的追求和對闊綽生活的崇拜——簡稱物慾思想促使著這位太太完成了從好姑娘到賣肉女的轉變,郎丹太太是物慾橫流的社會下的第一個為我們所看見的受害者。

第二個受害者是郎丹,曾經深愛的妻子賣肉對他的打擊也使他從一個好丈夫變為了一個財大氣粗的行屍走肉。分析在此不再贅述。

總的說來《珠寶》這篇小說其實不用太過追究珠寶的由來,無論是出軌也好賣肉也好,我們要體會到整個對物質瘋狂崇拜的社會對小人物的摧殘之大,對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愫的打擊之重。《珠寶》一文不可謂不是諷刺物慾社會的好文章,對當下社會主義中國的啟示意義,實在是深遠而悠長。

物慾追求恰似毒品,緊抓社會脈搏,把握社會風向,抓好下一代的精神文化教育,才是避免社會主義大國走向物慾深淵的光明燈塔。


妻子利用自己的美貌以看戲劇的名義勾搭上了有錢的男人,並得到了很多珠寶。但是在家只能謊稱是假珠寶來欺騙自己的丈夫。而丈夫在妻子死後因為經濟窘迫而不得不去典當所謂的假珠寶時,發現了死去的妻子的秘密。在短暫的難過之後,用他妻子的愛情與身體換取的珠寶典當了二十萬法郎。不僅重新過上了富人的生活並且又重新娶了一個美麗的太太。真愛情原來是假的,假珠寶原來是真的。看起來真的傷心難過生氣憤怒是假的,用死去妻子的「百寶箱」換錢過上好日子才是真的


我來提供一個錯誤答案吧。

幸虧我還是DK的時候沒遇到這篇閱讀理解。

我竟然理解成那個姑娘是個貴族(或是革命新貴)之後,隱瞞她的父親名字以避禍,因此連她的姓氏也不能提及。不然貧窮人家怎麼會有這麼識大體的姑娘呢?在父親去世之後幾年突然來到巴黎,迅速在幾個中產之間選定夫婿。她當然也並非真的「勤儉持家」,只是變賣豐厚遺產補貼家用,體貼溫存某種意義上也是出自於憐憫和感激。這樣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她如此愛好看戲和珠寶,這本來是就是之前作為上流社會培養的愛好,這種不理性的愛好實際上是在懷念昔日優渥的生活。她想要讓丈夫陪她去看戲,則是她想要培養的小小任性——因為如果不遭變故的話,她應該嫁給有共同語言的年輕貴族。

然而她的丈夫和珠寶店的夥計們是斷然想不到這裡,他們能想到的唯一的合理解釋,自然是官方欽定的那個版本了。但如果這樣的話,要不她的情夫是一個開了金手指的狂熱NTR愛好者,要不她就是一名訓練有素的高級名妓。不然,只需要是一副項鏈就足以買斷貧窮人家的姑娘的節操,而她得到的珠寶——足以令一名公務員直接辭職,未免太誇張了點。

不過,作者原意就是應該是教科書上的版本,只不過高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普通人家的姑娘的貞操的價值。資本社會不僅可以讓一切都以金錢衡量,而且也不會給你多算。

原諒我,我是看完聊齋志異里那篇《俠女》之後看的這個……腦子裡俠女的形象揮之不去……


我也沒看懂


推薦閱讀:

《呼嘯山莊》裡面的凱瑟琳是真的虛榮嗎?
《呼嘯山莊》偉大在哪裡?
呼嘯山莊和簡·愛哪個更能打動你?
俄羅斯人真的能看懂這種連筆嗎?
一個西方文學愛好者去歐洲旅行有哪些路線推薦?

TAG:情感 | 文學 | 外國文學 |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