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電影《螢火蟲之墓》?


要認真學習了,所以要暫時處理掉手機。

在那之前更改一下部分措辭和狹隘的情感傾向,以免誤人子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想說的是,這可能不是一部反戰電影,這可能不是一部反戰電影,這可能不是一部反戰電影。它可能不是一個傻逼日本人反戰敗的作品,也可能不是一個單純反對戰爭的作品。若要比戰爭的悲慘程度,我大天朝完爆它n個段位。

它可能只是一個諷刺日本人自我麻醉,自我凈化的心態的作品。它諷刺那些堅持"大日本帝國怎麼可能會輸,我們都是受害者"原則的,可悲又可憐又猥瑣的日本人。

理由如下。

1,從電影背景分析來看

高老自己對於戰爭的反思和態度。http://shanque.net/archives/200.html

或者,不妨看看原著小說吧。裡面對戰爭年代日本社會狀況的描述真的很棒。人們的痛苦和懺悔,最真實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的,最真實的日本是什麼樣的。

2,從電影本身來看

其實,該片的大量細節和情節安排上都能充分的解讀出這個主題。這是個悲劇,是什麼導致了這個悲劇?清太自己就是個最大的悲劇啊,或者說,清太只是一個代表,真正的悲劇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可憐又可悲的日本人。更悲劇的是,這種想法居然在今天依然存在。

影片中有許多讓人爭論不清的情節,可以說妹妹的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其實,它們都在表達一個同樣的主題。

清太就是一個逍遙派,他從來沒有對父母的死表達出過多的悲傷,整天帶著妹妹到處玩,在生活上從不計較後果。這太不正常了,有人說這裡能看出他的堅強,我只看到了漠然。但是相反的是,在取錢時聽到了戰敗的消息,他大驚失色,大受打擊,因為他一直堅定的信仰死了,他不可能再當兵了,不可能有人來拯救他了,此時的情緒甚至比死了媽還激烈!他在母親死的時候沒掉一滴淚,住在姨媽家從不出力,受不了冷眼嘲諷就要凈身出戶,沒有吃的不去做工反而去偷,妹妹都要餓死了也不回頭,都是因為他相信日本會勝利,父親會回來。原來,他一開始堅持的道路就是錯的,這怎麼能不讓人崩潰。試想,如果他一開始就知道了父母雙亡的消息,他還會這麼幹嗎?

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

讓這兩個孩子在對真相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讓這兩個孩子有無數的生存的機會,卻讓他們因為自己的幼稚,親手把自己推進火坑。

讓清太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我們一定會贏,這只不過是暫時的忍耐"的優越感,在真正聽到失敗的消息後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自己放棄生的機會,餓死在街頭!

何其殘忍,又何其諷刺。

有人說它主題態度曖昧不清,細細看來它的主題卻是很清晰的。正常情況下這樣的事件根本不可能發生,如果要反戰,把害死孩子們的元兇設置成戰爭不是更好嗎?清太卻是在自我麻醉中,自己殺死了自己。

高老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他根本不想描述"戰爭有多慘",而是希望"踩下剎車停止這種丟人的模樣""讓知性和理性不要陷入沉睡狀態"。什麼樣子,影片中的清太這樣子還不夠欠扁嗎?真是太可悲了。最後時刻明明可以回去找姨媽,說真的,看到自己親戚小孩快餓死了誰都會給口飯吃吧,道歉低頭了妹妹就不會死,可憐的是清太到最後也不承認"我錯了"!

看看現在的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很多都是基於這種自我麻醉的思想,還有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優越感,真是欠扁。這樣的醜態已經讓我們一覽無餘了。那些執迷不悟的日本人啊,你難道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愧嗎?你噁心又猥瑣的樣子真像一個賣力表演的小丑,越想遮醜,就越是醜態百出。

你們說自己是受害者,要不要臉了。

承認"我們輸了,我們錯了"有這麼艱難嗎?

所以那場全球性的災難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死去的軀體不會說話,扭曲的靈魂依舊扭曲。

最新補充:雖然我竊以為這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倒是它真的有打動我的地方。在看到以上問題的時候我只覺得可悲可嘆,但結尾處兄妹重逢之時我真的掉下了眼淚。一切都是假的,倒是那份真真實實的兄妹之情,是那麼美好,算是一個更給這部電影加分的地方。值得一看!


作者:腹黑電影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天我來給大家說一部受爭議的老動畫——《螢火蟲之墓》

這部片子又叫做《再見螢火蟲》,1988年在日本上映。

目前在豆瓣有十八萬的網友參與了評價,得到了8.7的高分。

這個分數超越了91%的動畫片和93%的戰爭片,並且把他推到了豆瓣排行榜的第92位。

這麼高評分的電影,肯定會是個好片,不過今兒我要說的可不是他的優點。

片子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將要結束的時候。

這個時間,美日戰爭剛剛爆發,美國的戰鬥機頻繁的捉弄日本。

14歲的清太一家就生活在一個這樣的地方。

這天,防空警報再次響起,清太把家裡比較上乘的物品埋在了地下。

母親讓清太帶上妹妹先去防空洞,自己準備好就去。

不料這一分別,竟成了兄妹倆和健康母親的永別。

空襲風波過後,兄妹倆的母親被發現,但是傷情嚴重。

清太在學校見到了受傷後全身纏滿了紗布的母親。

母親已經完全說不出話,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清太家的房子被大火燒掉之後,住在西宮的遠親家就發來了邀請。

在火化母親的遺體之後,清太抱著母親的骨灰,帶著妹妹去投靠遠親。

安頓完之後,他回到自己已經燒毀的家,挖出當初埋下的物品帶回了遠親家。

什麼雞蛋、柴魚片、青魚、醬菜、咸梅干、奶油,都是些這個戰亂時期尋常百姓家沒有的好東西。

一開始遠親的態度還好,知道清太的母親去世之後,她的態度就發生了變化。

對兄妹倆說話的態度從客氣變成了生硬,盛飯的時候,給自己的子女從鍋底舀一碗米。

給兄妹倆盛的卻是從表面撇的清湯。

沒過兩天,遠親的態度又變好了,她鼓動清太把他母親的衣服換成米。

清太沒有經受住一斗米的誘惑,讓遠親拿走了母親的衣服。

米換回來之後,遠親讓兄妹倆嘗到了久違的大米飯,氣氛一下子緩和了。

不過,第二天,遠親的態度就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早上給自己的孩子捏了飯糰,卻給兄妹兩個吃難以果腹的咸稀飯。

當清太再次希望吃到米飯的時候,得來的卻是得寸進尺的評價。

妹妹抱怨「這本來就是我們換來的米」

遠親直接不幹了「你這小孩真敢講,你的意思是說我狡猾咯?」

此後,遠親對它們的態度再也沒有好起來。

嫌棄他們吃完飯不刷碗、嫌棄小孩晚上哭鬧、哥哥給妹妹彈鋼琴聽也會引來她的一通埋怨。

看到這個時候,史某人開始厭惡遠親這個角色。

我懷疑這個老太婆從一開始邀請清太一家就動機不純。

她邀請清太一家,不過是為了討好這富裕的一家,所以在得知清太母親去世、父親不回信的時候。

這傢伙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清太也早就受夠了這一切,他帶著妹妹帶上了,取出了母親在銀行的存款。

花大價錢置辦了一些做飯和生活的必需品,在防空洞安了家。

好景不長,清太兄妹二人的食物很快就吃光了。

妹妹很快因為營養不良收成了皮包骨。

為了給妹妹補足營養,清太開始偷盜周圍村民的食物。

每當空襲的時候,他都會到各家翻箱倒櫃,偷東西。

然而,他回去的時候,妹妹已經躺在地上沒有了呼吸。

在不久後自己也因為沒有食物,餓死在了街頭。

在開始的時候,我把黑鍋全都扣在的遠親的身上。

看完之後,我自己狠狠地抽了自己一個嘴巴子,真是太打臉了。

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清太親自養死了自己的妹妹,害死了自己。

寄宿在遠親家十多天,每天還是一副遊手好閒的樣子,被說兩句。

就跑到海邊,玩的那叫一個無憂無慮。

看見別的老的小的都拿著瓶子為了基本的生活忙碌,根本不為所動。

一心只顧帶著妹妹玩,估計他要是能帶點螃蟹捉點魚回去都不會那麼討人嫌。

片中有兩個片段都是清太躺在屋裡什麼都不做。

現在看來,親戚在外面一邊忙一邊數落他也是情有可原的。

那樣的年月養兩個光會吃喝的閑人在家裡,誰心裡沒怨氣?

最後回憶妹妹的那些片段,生火、補衣服,干著這些跟自己年齡不相符的活。

難道清太就只有選擇去偷一條路?

明知自己養不活妹妹還偏要帶著妹妹離家出走。

妹妹勸他打柴賣錢他也裝作沒有聽見。

如果他真心實意的對妹妹好,還不如當初自己一個人離家出走,或者把妹妹送人,也不至於落得這樣的下場。

片中所有遭受戰火的人雖然可憐,但我卻沒有特別的同情。

因為在這個控訴戰爭的主題之外,我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魂。

軍人忠君剖腹,清太在洞中幻想「強國閱兵」的場景,外加他在得知日本艦隊失敗後的吶喊。

無一不在透露著這種信息。

估計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親人是人,別人的也是。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我不知道題主所指的客觀是什麼意思。

我在知乎上搜這個話題。並且很認真看了其它人寫的歷史背景。問題的分析,和最優處理方式。

忽略掉了一個問題。清太本身就是未成年人。模樣約莫15歲不到。軍官家庭,母親看起來也是知識分子賢良淑德。

他們日常的生活就是玩耍,看書,彈鋼琴。

情節上所有的安排都是合理的。

但我在一種不知情的情況下,看著小小的節子走向死亡。

天真活潑。以一種緩慢的方式,餓死。

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再不如以前那樣清脆歡快。

死前把玻璃珠子放在嘴巴里咀嚼。眼前出現各種美食。還不忘哥哥。

我在火化節子是泣不成聲。物質條件那麼匱乏,清太很不容易領來的炭火,全部鋪在木箱子下面。這大概是他所理解的能給她的最多的愛吧。

影像一幀一幀的回放。

戰爭對於無辜生命的掠奪。

她天真活潑。還沒來得及理解這個世界。


剛看電影《螢火蟲之墓》,看字幕四五年,那背景就是二戰,日本戰敗的年份,第一回憶就是歷史書上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了兩枚原子彈。彈丸之國怎麼能經得住這麼掃。扯遠了…

轟炸機在日本上空不斷飛過,大小居民房炸毀,炸彈橫掃以後火光四起,就算沒有炸掉也會燒到破敗,滿目蒼夷,餓殍遍野。轟炸過後,一個居民慨嘆:難道真的要把我們民族都殺掉嗎?!瞬間撩動我的惻隱之心,是啊,你不是這麼對我們的么?你不是抱著把我族滅掉也得弄起個大型殖民地么?你現在的慘狀我們的人民都經歷過,比這還慘,遍地無人區,大屠殺都見慣了,慰安婦的賬現在還沒清算,單是當年石井的細菌實驗我都不知道怎麼想出來的!是人嗎?!直接炸掉你一死百了真是便宜你了啊!愛國心憤起了,當年最瘸腿的就是歷史課啊,趕緊扯回來…

淡定一下,接著往下看。

阿泰媽媽被炸,渾身纏滿繃帶不能辨認,到死繃帶與肉粘著不能取下,滿是蛆蟲抬走火化。沒有了媽媽的小妹開始哭鬧,阿泰一邊悲痛一邊瞞著年幼的妹妹說媽媽在醫院治療,兩個孩子輾轉寄宿到鄉下小姨家裡。戰爭年代物價飛漲饑荒伴隨,兩個孩子不堪忍受小姨諸多嫌棄,決心離開,在荒野一個破舊的無人屋住下,但是快樂是短暫的,一次次的飢餓威脅生命,阿泰每次趕著轟炸時家家戶戶躲進防空洞的間隙去搜尋吃食,為了可以拿到吃的阿泰不惜祈禱轟炸機多來幾次。

飢餓依然威脅著沒能緩解,妹妹還是餓死了,同時,爸爸軍隊戰敗全軍覆沒的消息傳來,阿泰最後的希望破滅了,最後阿泰也餓死,終於和妹妹媽媽在一起了。

我們是幸運的,不曾經歷當年的戰爭,和平時光彌足珍貴,戰爭的結果對於勝負雙方代價都太昂貴,國土、政權或是民族的鬥爭,陪著流血的始終是百姓。阿泰媽媽被炸死得時候阿泰說,爸爸會為我們報仇的。說的泰然自若,天經地義。這句話觸動我,我們都這麼想,那麼仇恨的根將縱深不能拔去。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將前赴後繼為仇而生因恨而滅。那還有文明可言么?它遠不是生命的意義。


以下是一段腦洞,不喜請輕拍。

這部動畫里有個細節:男主對自己的妹妹講到過自己見過一次IJN觀艦式,因為是夜間,加上故事發生地點在神戶,應該是昭和十一年(1936年)海軍特別大演習觀艦式。然後男主提到了父親在摩耶號重巡洋艦上服役的事情。

男主好像是即將終戰的時候才知道了父親的死訊,然而摩耶號是1944年10月掛在萊特灣的,是萊特灣海戰中IJN交代掉的最早的兩艘大艦之一(另一是第一游擊部隊旗艦愛宕)。萊特灣雖然交代了很多很多船,但是大和,長門,榛名和一大堆驅逐艦還是回來了。所以如果男主的父親是在摩耶號上戰死,那麼其戰死的消息不可能被隱瞞到45年春夏季。

所以,合理的推斷就是,男主的父親,後來去了別的艦艇,而且,其死訊被隱瞞了。

一位重巡洋艦上的軍官,看樣子軍銜不低,而且也很能幹的樣子,去了別的艦艇,死訊被隱瞞,那麼,他去了哪艘船呢?

合理推測一下就知道:男主的父親去了1943年6月爆炸沉沒的陸奧號。為什麼呢?重巡的軍官調任陸奧這樣的IJN象徵級別的戰列艦,是正常的高升;從1936年到1940s, 他父親這樣的軍官也不太可能不升職。而且,陸奧爆沉事故被嚴格保密,普通日本民眾是在戰後才得知的。所以男主的父親去了陸奧號就滿足了劇情設定。

然而問題又出現了:陸奧爆炸之後為了隱瞞事故,死者的工資照樣發放,但是男主和妹妹明顯是生活無著,這是為什麼呢?合理的猜測一下:陸奧爆炸事故之後,有幾個事故原因的假說:三式彈自燃,敵軍潛艇,人為破壞,操作失誤。三式彈自燃說和敵軍潛艇說現在基本被證實不可能了。基本上也就是操作失誤和人為破壞兩種。人為破壞論當時直指一位在第三炮塔服役的偷東西的水兵。然而,由於當時的資料都被銷毀,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不那麼清晰了。同時,如果父親去了帝國象徵的陸奧號,為什麼男主居然不提呢?不提及的原因,大概是他根本就不知道。

這又是一個新的謎團:為什麼男主的父親要隱瞞自己去了陸奧的事情呢?

結合上面關於陸奧爆炸事故的推測,我大膽假設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能解決該片在這個情節上所有的謎團:

男主的父親是一位間諜,就是他害死了陸奧。

正因為如此,他才向家人隱瞞了自己調任陸奧號的消息。也正因為如此,事故之後IJN對他進行的調查,顯然是相當懷疑他,但是為什麼保密,避免陸奧爆炸事故的消息外泄,男主沒有被牽連。但是作為懲罰,他父親的工資沒有被發放。

所以後來這位為反法西斯陣營立下了汗馬功勞的IJN軍人的後代餓死街頭,其實才是最最諷刺的一件事情。盟軍贏了,然而為盟軍效力的人死全家。

陸奧是可悲的,男主一家也是可悲的,戰爭是可悲的。

謹以此文紀念將要來到的陸奧號爆沉事故74周年紀念日。1943年6月8日,柱島泊地一號泊位,IJN的象徵,七大戰列艦之一的長門級戰列艦二號艦陸奧號,因第三炮塔爆炸事故沉沒。「陸奧爆沉,一二一五」--這封由扶桑號發給長門號的電文,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封提到陸奧的海軍電文。

ps: 我這個腦洞似乎得到了日方演藝界人士的認同啊233,真人版再見螢火蟲開頭男主對妹妹介紹父親乘坐的軍艦時,出現的畫面是這樣的

這艦橋,這煙囪,這炮塔,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絕逼是長門級。長門是妥妥地活到了戰後,男主的爹在42年已經是大佐,所以除非他爹姓大冢名干,不然說他爹是長門乘組是沒啥可能的。而且大冢是終戰前才去世,男主的爹好像很早就掛了,so,真相只有一個,男主的爹姓三好23333.


從孩子以及單純的戰爭背景的角度看問題(任何戰爭背景下都會有死去的孩子吧,難道每個孩子餓死都應該歸責於他們自己嗎,這才是我想問的。正如影片一開始就看到的很多孩子餓死的場面,本影片僅僅取其中一個孩子作為故事主線展開敘述,我在想,是不是其他餓死的孩子也有相類似的經歷呢。):

首先,我們都要明白他們兩個都是孩子,即便哥哥比妹妹大一些也不能苛責哥哥導致了妹妹的死亡,人心智的成熟和生活環境以及經歷有關,不能要求本身心智就不完全成熟的孩子一下子達到成熟的狀態,我們總是喜歡把「應該這麼做」這種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卻不知道每個人都是通過成長獲得所謂普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童年的時候是最快樂的,至少他們曾經快樂過。

其次,整部電影的氛圍很壓抑,但是他們在山洞裡把螢火蟲抓進來的那一幕,看著真的好美啊。電影里有很多個場景是他們苦中作樂,對於這一點孩子還是孩子,如果是大人的話就一定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就更不能要求用大人的思想捆綁孩子的思想,這也是中國教育很常見的問題啊。雖然我個人也覺得哥哥在阿姨家白吃白喝真的不好,但我並不覺得是哥哥不對,畢竟經過媽媽死亡這個打擊,再加上以前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如果阿姨不是用挖苦的說話方式,而是和哥哥面對面坐下來像個大人一樣告訴他現在是什麼情況,他需要如何考慮問題,他可以留下來幫忙做家務,我覺得哥哥完全是會去做的(電影中他們住山洞可以見得哥哥並不是好吃懶做型)因為哥哥是疼妹妹的,單憑這一點他就會為妹妹做任何事更何況是寄人籬下,再看阿姨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和妹妹有互動,還嫌棄妹妹在家哭媽媽很吵很煩人,後面還告訴了妹妹媽媽死了,我認為阿姨沒有完全把他們當作家人來看,僅僅是收留而已甚至看作是負擔,這也是孩子出走的原因之一,不願意在沒有愛的房子里活著。後者後面表姐問他們為什麼分開吃,阿姨說因為他們不習慣口味,再結合前期阿姨說海軍福利多好,拿了媽媽衣服換大米卻留給他們半袋,讓他們喝粥卻給表姐帶飯糰等等,也可以看出大人趨利避害的心態。因為妹妹說不喜歡阿姨家離開阿姨在先,哥哥才會考慮是否要走的問題,我覺得前者是孩子本質的個性,後者的考慮是基於前者做出的,如果單單只看因為他的自尊心這種解釋未免太過勉強,如果他自尊心那麼重要,在妹妹說之前就會走了,後面也不會求伯伯收養他們。到了警察局的時候老警察把伯伯趕走還讓他喝茶,那時候我心裡想,終於可以向警察求救,但是哥哥沒有,而是什麼都不說走了,看到妹妹後很傷心得大哭,那個時候就明白了,這應該就是孩子的絕望吧。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向看似好心的伯伯求救後得不到幫助反而因為偷食物被打還被抓到警局,任憑妹妹在身後喊哥哥,哥哥應該再不相信好人吧,所以後面有人提醒他也沒有到寺廟去。冷漠,也許這也是戰爭的產物吧,每個人都自顧不暇,心生無奈。

最後,關於苛責哥哥應當怎麼做讓妹妹活下去以及對哥哥怒其不爭,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不像我們已經成年的大人,確實會考慮周全面對現實忍辱負重,但我不以我們的標準來要求沒經過世俗和苦難的孩子用這種方式活下去,哥哥對妹妹不離不棄百般鬨笑至少我覺得還是很感人的,畢竟在這樣的環境中,快樂是多麼難得。電影有一幕哥哥在妹妹獨自蹲在地上難過,自己用玩單杠的方式逗妹妹開心,心裡是落寞難過的,哥哥看到媽媽受傷的樣子,到底是要承受多少才能跟妹妹說「看,哥哥玩單杠給你看」這樣的話。以及在阿姨家,阿姨用平淡的口氣描述死去的媽媽,我卻可以感受到哥哥敏感脆弱又堅強的心,要怎麼極力掩飾自己的悲痛。所以後來妹妹為媽媽做墳墓告訴哥哥阿姨告訴她真相的時候,哥哥終於忍不住哭了。

憐其不幸是真,看哭了也是真。

該苛責的真的應該是肩負媽媽爸爸死亡的真相還要照顧疼愛妹妹的哥哥嗎?

筆者在這裡很敬佩樓上說的那種出去工作肩負起照顧妹妹的工作或者在阿姨家過忍辱負重寄人籬下的生活的那種小孩,這樣的孩子畢竟少數,也和自身生活經歷有關。

只能發出一種質疑,所處時代不同的背景下,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標準來要求一個承受巨大悲痛的男孩呢?

如果一定要說看完電影得出影片要表達什麼的話,我覺得是戰爭和人性同孩子的個性天真快樂的一種強烈對比吧。

感受不同,求同存異,看客輕噴,歡迎交流,謝謝。


寫實片,情感是真,也是讓人感動的。寧為太平犬 莫作亂離人,就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親人。我們都想做正確,其實連堅持鍛煉都做不到。怨恨別人和這個世界,獲取別人的仁慈作為生活的支撐是要餓死人的。困難來臨,總是有人過不去,也總是有人能熬過。也許我們該追求做一個有能力的人,也許該祈禱不要有亂世的出現。


如果不看豆瓣和各網友的評論,我看完的第一種感受是似曾相似的難受。

網上的觀點眾說紛紜,但是與我而言,小男孩和妹妹相依為命的陪伴卻是最打動我的。

許多網友炮轟小男孩一步步地養死了妹妹。看到這樣評論的時候,我是非常心疼的。

幼時,我讀三年級,弟弟還未上學。我帶著弟弟坐車去找外地的父母。可不知為何在中轉站時,我和弟弟苦等幾小時也不見一輛車經過。弟弟憋著一口氣,頂著寒風看著我不說話。我至今還記得,我拉起弟弟的手,挨個挨個去打聽。沒有人教過我要給別人鞠躬,但是我下意識地懂得這樣的姿態更能贏得他人友好的相待。我只是不斷地說著:「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請問你知道去xx的車嗎」有熱情地回個一嘴,也有些人揮舞著手。在我年幼的腦袋裡,從未想過要哭泣,與我而言,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把弟弟帶到爸媽那裡。恍恍惚惚地又過許久,弟弟憋著地那口氣似乎要變成了眼淚,我抱著他的頭,記憶里仍清晰地告訴他:『不要害怕,姐姐一定會把你帶到媽媽那裡的』弟弟的那顆眼淚終將沒有掉落下來,他深深吸口氣,沖著我笑,然後點頭。有人可能質疑我是否杜撰,但是當我看到節子埋著死去的螢火蟲說:「阿姨不是說媽媽已經死去了嗎」那種漫不經心,我瞬間淚崩,想起我弟弟那紅通通的臉下的笑。

記憶里最深刻的畫面是我不知哪裡打聽到有輛貨車會經過xx。我一聽便向那輛車飛奔而去。那是一輛後面是運貨物的客車。我兩手緊緊地拽著車門,矮小的身子拼了命地要往上爬。車裡的司機沖後面的我破口大罵。我卻不管不顧地沖著他喊「求求你,帶上我們吧,求求你。」弟弟在不遠處地便利店突然哭著大喊:姐姐,姐姐。」那一聲姐姐就像是灌入我體內的熱血,我一手抓著車門,轉過身子沖著弟弟大喊。「啊弟,快來,快來」他一聽便哭著向我跑來,跑了幾米又往回折,拿起地上的行李,咬著牙在托。我的眼淚在那刻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我扯著嗓子沖司機哀求,可是車身卻搖晃了起來。我趕忙轉身去看還滿臉掛著淚水,一腳一腳拖著行李的弟弟。他那小小的身板和那帶行李差不多大小,此刻他停止了哭聲,只是咬著牙,一步一步地向我挪動。我終究在腦袋裡快速地做了個決定,我要回去和他在一起。迅速地鬆開手,我快馬加鞭地跑回去抱住他嚎啕大哭。

就是那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天,我和弟弟兩個卻記住了一輩子。忘記是哪一天,飯桌上我們談起以前在村裡的苦日子,弟弟突然提起說「小時候,有一次姐姐,帶我去找你們,然後姐姐竟然抓住人家的車不放,笑死我了」正在吃飯的我抬起頭很震驚地看著他,要知道那個時候他才6歲,但至今日卻仍然刻畫在他的腦海中。

後來我想為什麼這件事情能給我們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我想是在那刻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相依為命,什麼叫做姐弟情緣,什麼叫做我很懦弱,但是因為你我卻很堅強。

所以看完這部電影,網友們吐槽哥哥的懦弱時, 我也是深有感觸的。他的偷,他那自以為歲的自尊心都和曾經的我是那樣的相像。為了保護好我們身邊的親人,我們都竭盡全力,所以我更願意理解,哥哥不是不願意去打工,不是不願意去賺錢,只是他還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守護他所珍貴的人。

而我也很幸運地認為,我一直以來有一種不到南牆不回頭,不見棺材不掉淚的精神。面對我所畏懼的,所害怕的,所厭煩的,我在悲傷,難過,痛苦之後,選擇再次咬牙堅持,然後盡量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再次突破,再次成長,讓自己擁有守護我所愛的人的能力。而我父母和我弟弟,爺爺,在我的人生里,就是給與我一次次站起的力量。


從客觀角度上看,作者很不客觀。


人總是喜歡帶著自己的經驗之談,所謂設身處地的分析,能夠感同身受這樣的想法。站在故事之外,歷史之外,去評判別人的人生。 當你真正的成為那個人,經歷他的一切辛酸苦辣,走過他從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走的路,你才有資格去說些什麼;除此之外,你所有的言語,都充滿了虛妄和可笑的氣味。


看完了電影,有點淚目,之前沒看原著,首先我為清太和他妹妹的死亡感到悲傷又無奈。

分析下清太這個角色和一些劇情細節。

清太在戰亂時不斷的創造條件為自己和妹妹謀生,同時,他母親死後並未讓妹妹得知,包括兄妹倆看見沙灘上的死屍,清太不讓妹妹去仔細看,可見清太站在「小大人」的角度,保護妹妹的身心,所以清太在這方面沒有錯。

清太為了給妹妹找食物,屢次離開防空洞,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食物,可是他忘記了,這個10歲的孩子忘記了叮囑他的妹妹,不要離開防空洞,同時,他父母在世時是被照顧的一方,他不明白他妹妹如今的身體狀況如何。所以與其他因素無關。

有說清太不能自食其力的,你們想想吧,那個戰爭的特殊時期,老闆們自己吃飯都成問題(也許哈~),誰有那個閑工夫去養別人,當然,清太可以去加入應徵隊伍獲得糧食之類的,可是,他艱信,他以自己的父親為信仰,希望父親回來了一切都會過去的。這也是悲劇之處。

影片中最有感觸的是螢火蟲,脆弱又美好,象徵著妹妹和哥哥真誠又熱烈的童心(請允許我這樣形容?),還有,就是那個時期很難生存的百姓,以及國家之間的和平。

也許,這是突如其來的戰爭導致的悲劇,也許,這是人心難測(清太家的親戚)導致的,也許,這是家庭因素導致的(教育方面),總之,方方面面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悲劇。要客觀評價這部影片,就得站在不同角度思考,第一次作答(不邀自答-_-||)

沒什麼好噴的,歡迎大家的補充和討論

批閱之後送個贊吧(使勁兒賣萌)


看之前我以為我會像看素媛一樣哭得稀里嘩啦,看的過程中全程冷漠

最開始飛機的轟炸帶來的死傷,還會有一點觸動。但是男主,真的是呵呵了

最開始看著男主背著妹妹去躲避轟炸,讓媽媽先去防空洞,我還覺得這是個好哥哥好兒子。但是!媽媽死的時候男主毫無悲痛,到了姨媽家後又只知道和妹妹玩兒。雖然姨媽一直在挖苦男主,但是想一下,在戰亂中,本來就吃不飽的家庭,還得多養著兩個人,一個小也就算了,另外一個明明可以去工作賺錢還賴在家裡什麼都不幹,就算是親媽估計也得成天讓他去工作了。受不了這些嘲諷,男主就準備那些媽媽留下的錢單獨開灶。呵呵,查到錢還算多,就說再也不讓妹妹挨餓了。你是坐吃山空,遲早會有用完的一天,可是一點覺悟都沒有。單獨開灶之後,自己吃完的碗還不知道洗。你是準備和你姨媽分開過又準備讓你姨媽伺候你嗎。之後就帶著妹妹去過野人生活,住山洞了。既然男主那麼硬氣,聽不慣姨媽的冷嘲熱諷,就搬去山洞住,那為什麼在自己和妹妹都餓成了那個樣子,寧願選擇偷這種手段,也不願意去工作呢!在空襲來時,去別人家裡偷,很自豪,還希望空襲的到來。少年,你家裡的房子因為空襲而毀壞,你的媽媽因為空襲而死,如今你這樣做怎麼對得起你媽媽。

對於螢火蟲之墓,我只會勸別人不要去看。我是被別人安利過來看這個電影的,他說很悲。確實很悲,一個天真無邪崇拜自己哥哥的妹妹就這樣被餓死了,是戰爭的原因,也是男主的原因!十分不能理解男主,願意因為自己奇怪的心理,就這樣禍害死了自己的妹妹和自己。佩服那種在困難的時候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而不是堅持奇怪自尊心的人。我個人認為,如果真是為了妹妹好,就應該留在姨媽家裡,幫著做家務,去工作,就算妹妹不能每頓都吃飽,到也能保證餓不死!

ps:我認為男主姨媽對他們兄妹並不算壞。首先估計男主姨媽和他媽媽的姐妹情並不怎麼好。姨媽首先問男主的是他為什麼不去上課,男主告知學校毀了之後姨媽才讓他去工作。他們兄妹剛到姨媽家時,他們表姐還給妹妹買了一雙新鞋子。雖然算不得好,但也不是不能忍受。別說在戰亂年代,就算在和平時代,媽媽死了,爸爸沒有音信的情況下,哪個親戚能夠和顏悅色地照顧兩個孩子,而且其中一個長大了還遊手好閒。


這片子並不是反戰或者反戰敗,是在諷刺日本某些年輕人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換句話說,就是肥宅!

他們不是死於戰火,不是死於饑荒,他們死在了還有醫療設施、食物還能填飽肚子的和平時期。怎麼死的,哥哥作的!

在姨媽家天天玩樂,心安理得的讓姨媽家女眷做工掙口糧;為了可笑的自尊,冒著雙雙餓死的風險離開姨媽家;缺乏食物,寧可偷也不工作;妹妹快死了,也不願折回姨媽家賠禮道歉請求收留

哥哥對家人的感情是很淡漠的,母親死的時候很平靜,父親死時也更關注沒人救自己了而不是失去親人。他是因為妹妹的死而崩潰的嗎?不是的。得知戰敗消息後,他的希望就崩塌了,目睹了妹妹的死,他也預見了自己同樣絕望的明天,於是放棄掙扎,在地鐵站等死

不奮鬥指望啃老,父母啃不到啃親戚,受人恩惠心安理得不思回報,自己毫無價值依賴別人存活還不願放下自尊,不會與人交往自以為可以離群索居,抱著一絲希望(爸爸回來),面對絕境自欺欺人不願通過行動改變現狀

是不是超級眼熟啊

作者通過這個片子告誡肥宅們:滾出去工作!不要總想著啃老!別賴家裡等死!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初二的時候,也是第一次被動畫電影感動得不行,當時正是一個容易被感動,同情心泛濫的年齡。

時隔五年,再一次將這部電影打開,卻有了些不同的想法。

曾經看這部電影,單純地被兄妹倆不幸的遭遇所感動,父親出海作戰而亡,母親在空襲中被轟炸而死,哥哥開始獨挑大樑照顧有點小任性的妹妹,兄妹倆借宿在親戚家中,卻屢遭白眼,並且所給的糧食也一次次地減少,哥哥為了不讓妹妹和自己受委屈帶著妹妹搬離親戚家,住進了廢棄的防空洞,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可是畢竟是兩個小孩子,沒有收入,也就沒有了糧食,他們也沒有加入小組不能領補助,哥哥開始利用轟炸時大家逃亡防空洞的間隙去每個人家裡偷吃的,偷用的,可畢竟是戰亂時期,能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少,妹妹開始營養不良,開始生病,得了腸炎,最後哥哥眼睜睜地看著妹妹死去,也親手火化了她,哥哥最後也氣息奄奄地在火車站等待著他的終點的到來。

這樣的劇情,無論是誰看著都會動容, 每個人都是感性動物,也許在實際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敢去實際行動表現自己的同情與關心,可對於感情的抒發,沒有人會吝嗇。

再次觀看這部電影,對兄妹倆不幸遭遇的同情依然佔據在內心最高位置。可是出現的聲音也不僅僅只是對於兄妹的同情。

妹妹還是小孩,不諳世事,甚至對於媽媽的死也只是覺得她睡在了墳墓里,沒有太過沉重的悲傷。有點任性又是小孩天性,本就不該予以太多指責,她又是善良的,為螢火蟲之死而哭,為哥哥受欺而哭。天真浪漫的一個年齡,最後卻因為戰亂而凋零,每個人都是於心不忍的。

很多人說哥哥為什麼不去工作,然後養活妹妹。可是他也才14歲,他也一直是在媽媽的照顧下長大的,一個突然需要面對社會的孩子能做出怎樣的考慮和決定。他可以去參軍,去幫助國家,還能領取補助給妹妹補充營養,可是妹妹誰去照顧呢?讓別人照顧,又出現像在親戚家的情況怎麼辦?他無能為力,只想一心一意守護在妹妹身邊,儘管結局誰也不願看到。

再說那親戚家,以前看的時候只覺得那個阿姨狠毒,女兒雖然也看不慣她媽媽的做法,但是也不敢去頂撞她母親,只能裝作看不見。阿姨便開始變著法子排擠兄妹倆,最終將他們成功「趕」出了家門。可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工作難找,戰亂饑荒,人心惶惶,一家庭本來就有四張嘴需要吃飯,現在多了兩張嘴,雖然兄妹剛來時自帶糧食給阿姨煮,但於阿姨心中總覺得需要為兄妹倆付出些什麼。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阿姨所做的事情其實也代表了很多人心中的想法。雖然我也不敢苟同這種無情的做法,但是阿姨所做的事本身也無可厚非,只是所用方式讓人心生厭惡,不過那也只是電影為了更好地烘托兄妹倆的不幸遭遇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形式。

整部電影看起來很壓抑,影片剛開始就來了句「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晚上,我死了。」,電影所呈現的生活場景很多都是戰爭所帶來的荒涼悲慘景象。作為一部反戰題材的電影,的確戰爭時期民生凋敝的情景被很好地反映了出來。電影的時代背景是二戰時期的日本,當哥哥知道爸爸已經離世,國家已經投降時,絕望與悲痛溢於言表,要知道日本是發起二戰的中堅力量,當一部電影在倡導反戰的同時卻又在痛惜自己國家發起的戰爭為什麼會輸掉,這是導演在自扇耳光還是原本就不想將這部電影當做是戰爭反思的影片,亦或是導演也許不覺得自己國家發動的戰爭是個錯誤?

總之,單從這方面來看,這部電影是不值得我們去高度讚揚,僅僅因為它的製作方是日本。這就好比一部電影講的是殺人犯一家的悲慘故事,然後觀影結束後,我們知道了原來他們那麼可憐,我們應該原諒他們,給他們關懷。但是,影片有反映被害人的家庭嗎,我們知道被害人家庭的情況嗎。戰爭所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但是,最可恨的難道不是始作俑者嗎?

不過,不是說這部電影沒有價值,拋開政治外衣不談,它還是一部很值得觀看的電影,能賺得很多眼淚。至於需不需要與政治掛鉤,看個人理解。

(關於此電影評價的本人博客端木胥_新浪博客)


先講一些我父親那輩的事,父親出生於1957年,正值文革,家裡是貧農,上面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我父親說起小時候,最多提起的就是飢餓,吃不飽睡不好,所以一直生病,那時候大多是這樣窮的人家,父母不知道避孕,有了孩子就生下來,能活的下來的就給口飯吃,甚至有的狠的下心的人家會直接把孩子生下來扔到河裡,孩子太多了,沒辦法,貧窮真的會消耗掉人性,哪怕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繫,我爸常說那時候哪能吃到現在這樣的飯菜,哪怕多吃一口飯,都是要被罵被打的。

回到電影中,14歲的哥哥帶著小妹妹逃難,大家都指責他沒有責任心不放下尊嚴去幹活養活妹妹,他才14歲啊,我14歲的時候也是貪玩不想幹活的啊,14歲還只是個半大的孩子,而且,出去幹活了小妹妹託付給誰照顧呢,那個刻薄的阿姨嗎,,,不斯不斯,,我父親那個年代,父母親都未曾對子女如此周到的疼愛,更別說兄弟姐妹了,若是打起仗來,怕是早各自奔命了,只會嫌棄弟弟跟自己睡太擠的哥哥姐姐們,相比之下,片中的哥哥責任心毋庸置疑啊,

我也不想被扣上為日本人開脫的帽子,日本人侵華確實不恥,但就電影來說,看完真的非常難過,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對日本,受傷最大的都是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可憐的孩子,失去至親,哪怕能活下來,心理的陰影也是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的,,

小節著實可憐,14歲的哥哥令我心痛,一個堅強的小男孩在一個個親人離去之後,領略了自私的世界之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之後,最終心理崩塌,孤獨的死在街頭,這和戰前他們顯赫的家庭是多麼諷刺的對比,諷刺人類世界的勢利,殘酷,對,是人類世界,不僅僅是日本社會,放置中國,結局只會更悲慘,

好電影,真的很棒,但是太悲傷了,看一遍要緩十年,上一次看是14年前,至今未能忘記,再看一遍,仍是潸然淚下,痛苦不已。

再見,小節,再見,哥哥


知乎也不過如此了,凡是跟戰爭沾邊的評論都是顧左右而言他。


第一,這不是一個反戰動畫片。

第二,這是一個個人情感極強的動畫片。它沒有那麼高大上。

第一,不論是原著作者野坂昭如還是導演高畑勛,都曾表示過,沒有為了反戰而做這個動畫。而且看作者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二戰的經歷對作者是很重要的。比如野坂昭如的養父是在二戰空襲中死了,她的妹妹在此期間失散然後營養不良最後也死了,作者內心是很複雜的情緒。所以作者寫小說的時候其實是宣洩情感,只是他人扣了反戰的帽子。

第二,原著就是作者的情感宣洩,動畫片只是再現作者想法,所以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情感邏輯。有人說哥哥應該懂事,忍辱保妹妹平安,更不能偷竊自私;這是成人的思考,也正是讓很多人看了之後很難釋懷的所在。試想,寄人籬下還沒眼力見兒,不懂事兒。別人給點臉色就受不了,還負氣搬走,導致了最壞的結果。這種小孩兒不是被慣壞了就是沒教好。也有人是支持哥哥的,年紀那麼小,生活一直優渥,母親突然離世,到親戚家還受辱,怎麼可能考慮那麼多,只想堅持到父親歸來而已。確實小孩子這樣的情況下做了錯誤的決定,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覺得在動畫片里,摻雜了很多野坂昭如的個人經歷和感情寄託。動畫片其實很真實的描繪了在姨母家的遭遇,姨母是自私的但又不是完全壞的。野坂昭如在11歲那年,因為偶然間看戶口副本,才知道自己是養子。我不清楚作者的真是想法,但如果我突然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那恐怕隨之而來的就是寄人籬下的不知所措,甚至是想逃離。野坂昭如17歲的時候,曾被學校以偷竊的罪名,送到管教所。至於是不是真的偷竊,什麼原因,不得而知。維基百科對野坂昭如的介紹也不是特別多,只是說童年坎坷。所以,螢火蟲之墓,其實是作者複雜心理的映射。而戰爭只是引發事件的導火索。


在《再見螢火蟲》中,螢火蟲代表的不止是希望和死亡,更多是用螢火蟲比喻節子,《再見螢火蟲》里節子就是哥哥在失去父母后黑暗,迷茫的生活中唯一的光亮。電影中的一幕令人映像深刻,螢火蟲在光明到來之時搖搖欲墜,從牆上跌落。就像螢火蟲一般,在和平到來之際,節子也遂那些螢火蟲而去。《再見螢火蟲》和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中,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角,但結局卻是一幕幕悲劇。《再見螢火蟲》里的哥哥希望為節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卻因為決斷上的失誤,最終導致了節子的死亡。而哥哥雖有一筆積蓄,可是他對節子的死亡充滿內疚,使他沒有生活下去的理由,沒過多久也離開人世。在《邊城》中的爺爺過於寵愛翠翠,所以在翠翠的擇偶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天保的死亡和儺送出走。在一場暴雨過後,爺爺去世,白塔倒塌,翠翠也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只能孤獨終老。


以上回復很有趣

從影評中透出每位答主的思考模式

「」拋棄對日本的憎惡下去分析電影」文中無一不是切入對日本的仇恨情緒

「這不是反戰爭片」但整篇文章透露出同樣的深仇血痕情懷

雖然本片本身有歷史的背景元素在裡面,但寫著寫著「」國讎家恨「都出來了,真的客觀嗎?


第一,這部導演不是宮崎駿。

第二,個人認為動畫意在對戰爭的反思,單純的從侵略國日本的角度展現戰爭的殘酷,這一點很諷刺。在表現戰爭與國家與個人的意義上面,感覺遠不及宮崎駿的《起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電影要拍床戲片段?
如何分析電影中的床戲?
用筆記本電腦屏幕(主流的15寸1920*1080屏幕)看30G左右的藍光高清是一種什麼體驗?
張藝謀《英雄》中,如果無名心裡已經不想殺秦了,為何還要去見秦?
英雄本色票房?

TAG:電影 | 螢火蟲之墓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