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是怎樣一種體驗?
題主會幾種樂器,碰見好聽的旋律,會在腦中迴響好幾天,忍不住去練習學會。對作曲真的是非常佩服啊,好聽的旋律可以說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我想了解下作曲是怎樣一種感受?這些優美旋律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跟寫代碼差不多的體驗(逃
作曲就像一場探險,每個起承轉合都是驚心動魄的橋段,一首曲子做完,探險也結束了,不是我創造了什麼,而是它原本就在那裡等著我去發現~~
快速而流暢的右手跑動描繪著一個長裙女孩在草地上翩翩起舞。
堅實的左手低音和弦以示站在一旁欣賞的男生成熟的內心。
雙手交替的輕快跳音倒映出兩人手牽手在樹下快樂的嬉戲打打鬧。
連續的八度琶音拍攝出兩人充滿愛意浪漫至極的擁吻。
突然大調轉小調的間奏警示天氣突然晴轉雷雨。
大量的雙f八度體驗暴雨傾盆而下。
一記重低音延長和弦讓人瞬間體驗到一道閃電直接將男生劈死的慘狀。
左手緩慢的持續三連音配合右手雜亂的旋律呈現出女孩極致的悲傷和不知所措的驚恐。
最後雙手高強度八度半音階從上跑到下以示雷雨交加的聲音掩蓋了一切慘劇的景象。
媽的讓你跟我秀恩愛……
「喏,這是送給你們的曲子,你們一定要好好的在一起哦~」謝邀
作曲和寫作其實很類似,只不過用不同的語言罷了
寫一篇賞心悅目的文是什麼體驗?塗一幅如夢似幻的畫是什麼體驗?做一桌讓人食指大動的菜是什麼體驗?打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是什麼體驗?都差不多,不外乎用你的技能,借天時地利人和,做出令人欣喜的成績一定要有大量的樂器或者演唱素材積累,就好像寫作要有大量的閱讀積累一樣。基本上偏向哪種風格的音樂就會寫出那種風格相近或相同的音樂。基本的樂理視唱練耳無需多說,曲式復調配器都要好好研究,這些都是作曲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會組詞造句語法才能繼續寫文章。反正我感覺是挺難的,需要強大的理性思維去構建,還要很強的想像力去衝破以前的風格,千篇一律的曲子聽久了自己也會無聊。反正,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天賦和勤奮缺一不可
有一個定律叫「二八定律」,意思是說,最有意義的80%的事,是在20%的時間裡做出來的。
作曲也是。超過80%的時間都在各種改、改、改……
敝人業餘作曲,有一次為四聲部教堂唱詩班寫聖樂,當時覺得少見的靈感充沛,想大概弄一天就差不多了。結果真正弄起來發現各種不滿意:聲部分配、音高控制、伴奏織體的趣味、各個聲部的趣味、和聲的節奏、段落間和段落內的對比和聯繫……更糟糕的是,敝人有輕微強迫症,連續改了兩天後,忽然發現,這個鋼琴伴奏其實可以完全用「必要性伴奏」(就是伴奏部分和旋律部分共享一個基本結構,比如三度結構),於是,推翻了重來吧……
然而,真正那些寫得很好的部分,也就是「靈光一現」們的構思時間,總共加起來大概不到1小時。剩下的全是改改改改改…………
好了,看到這裡,你會覺得作曲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但我要說的是——
============================ 分割線 ========================
1.當作品完成,看到整整齊齊的總譜的時候,這一切的辛苦都煙消雲散了。
2.更關鍵的是,當演出之後,作曲的傢伙還可以再爽一次,哇哈哈哈……
那天復活節獻唱之後,唱詩班的人特意趕來對我說,有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朋友也過來聽了,印象很深,反響很不錯。怒答!
就是剛才!吃飯回寢室後 半個多小時 我有了人生中第一首自作曲!現在剛剛完善好蹲廁所中 忍不住把心情分享給大家 爪機純手打 望輕拍是這樣的 本人標準理科女一枚
從小被父母以提升氣質之名逼去學習鋼琴啟蒙較早 然而技術不硬 學了這麼多年級沒去考 但是養成了聽音樂的習慣所以雖然沒有專業基礎 基本素養還是有的
上大學後聽到喜歡的歌經常手癢 故下血本買回來一架電鋼琴 拿來練手
今天中午和以前一樣 吃完飯練了幾曲後心血來潮 開始瞎按裝演奏大師自嗨(反正戴了耳機)結果右手五根手指莫名的按了75672(高一個八度)(考慮到簡譜最好認 所以後文都用簡譜表示)然後定住 覺得這旋律有點意思 接著向走樓梯一樣按了75673 覺得很和諧接著75671
接著75676這樣!四個小節!一行!就!出!來!了!然後趕緊配左手 因為沒任何作曲經驗 左手就配了幾個琶音 575757575之類的……主旋律出來個頭以後 就好比整個曲子的基調奠定了 感覺像一樣衛生紙 一角沾了水 水就會自然而然慢慢地蔓延至整張紙一樣所以後面的旋律也就逐漸清晰 在創作後面的旋律的時候 遇到感覺不和諧的音就換個音 一直換到跟整首曲子不違和為止就這樣三十多分鐘 我人生中第一首自作曲誕生啦 並不長也沒多難 但旋律是我喜歡的 有點清新 憂愁 又有點感人
撒花~~聽自己寫的旋律聽的想吐。
題主的問題仔細剖析可以縮小範圍,沒有作曲那麼大。旋律寫作的問題。
關於旋律寫作或者更大一點說作曲,更多的是要靠理性思維。很多人總認為作曲是感性的,其實不對。動機可能需要靈感但是發展必須依託技術和理論。世界上從古至今沒有哪個作曲家是靠感覺吃飯的。紮實的基本功(和聲、復調、配器、曲式老生常談的四大件)是必要的條件。再者,談談旋律寫作。旋律寫作無非就是音的級進和跳進,音值變化而形成節奏。機械的分析可以這麼簡單的認為,實際當然遠不如此。
再說說好不好聽的問題。好不好聽是非常主觀的,單獨分析旋律好不好聽不太科學。我個人理解,協和的旋律基本可以稱得上好聽(再配上協和的和弦基本不會難聽到哪裡去,出彩很難)。旋律是橫向的發展,整體的感覺會依託於大小調的關係,或悲傷或明亮。基本都逃不出這個定律(特指有調性音樂,無調性的作品或者特例我理解不深刻)。再者就是調式的問題。不同的調式會有不同的感覺,例如多利亞,艾歐尼亞(沒有班德爾城調,更沒有祖安調式)等等,雖然是音階某些音的升高降低,但這些音階形成的固定搭配所帶來的趕腳和自然大小調(1234567,6712345)是完全不一樣的。舉個例子,有鍵盤的騷年可以在鍵盤上從左至右刮黑鍵聽聽這種12356(升C調上)的趕腳。對!你沒有聽錯。這就是五聲調式的趕腳,是不是中國味很濃啊。再舉一個例子,為毛某些抗日神劇出現日本大人物的背景音樂那麼日本(好像不違和),那是因為它用的就是日本調式的音階。這幾個音你隨便組合,都是壽司味。諸位桑,壽司真的好吃思密達!再說說旋律縱向的問題,這個和和弦有關。和弦決定了旋律的細節,它的色彩、它的味道。好吧,來個例子。吃過面沒有?面比做旋律的話,面加什麼樣的臊子就是和弦(認為炸醬麵和牛肉麵同一個味道的騷年。歡迎來工地搬磚,吃啥都一個味道,好養!最近重慶出差,重慶小面還可以哈)。來,下面給兩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牛肉麵和炸醬麵的區別。比如說一首歌哈。南山南(應該都聽過吧。盡量說大家都聽過的。丟手絹那種兒歌真心就不要來了)。副歌前一句是什麼啞巴(假設曲子是C大調,便於分析和弦),此處是用C—F。這是一種十分常用的主歌轉副歌的連接方式。你不妨將C—F變成C—Cm7—F,是不是發現這裡味道變化了一些,增色不少呢?當然其他例子不勝枚舉。最後,說一點個人作曲的心得體會。先模仿,後創作。多看總譜不會錯。想寫歌來想唱歌,扒譜分析必須多。編曲要想編得好,高配電腦少不了(請主動卸下GTX770以上的核彈頭)宿主軟體來一套。
理論書籍哭著磕,越學越懂越深刻。謙遜態度必須有,學習前輩學大牛。作曲不是拿來裝逼的,當你寫出完整的作品。你會感動:或是被整體感動,或是被某個小節感動,甚至是被某個和弦感動。人生需要這樣的感受!作曲就像是懷孕。當作品誕生的一刻就如同一個新生命誕生,有了它便像是有了整個世界
和女友。
最最後再說一句。我不是音樂院校出身,回題中的謬誤肯定不少。期望真正的大牛高手斧正。@圭多達萊佐@RAX XU有一次作曲課,老師講了個曲詞配合的反例,大概就是提醒我們注意曲調和歌詞音調的衝突,例子是這樣的:曲子是「嗖哆拉哆來咪」,歌詞是「啊~~森警兵」,童鞋們笑尿,老師腹黑,給我們布置作業,讓我們給這段詞寫曲,於是童鞋們被「森警兵」折騰夠嗆,不管怎麼寫,總是有個奇怪的詞在腦海里散不去,感覺怎麼寫都像在歌頌某種疾病。最後有人終於忍不住,向老師抱怨,就不能不簡稱么,咱老老實實叫森林警衛兵多好。
都是靠感覺寫,一般隨著自己感覺寫出來都會滿意…
讓後經過時間考驗,也就是長時間能被自己偏愛的曲子我會開始為它編曲,用電腦製作出來。
也有譜了一半突然靈感池驟失的情況,然後,它會停留在我手寫本的某一頁,可能是幾個月,可能是一年,我翻開它…原來,當時是我有過這麼一段情緒的波動…
每首曲子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映射,不論好聽與否,重播的那種情緒只有自己最懂,最能切身感受到。三句話把作曲家聊死的血淚史……
場景一
「哎,你幹嘛的?」
「我是個作曲家。」「作曲家,不就是哼哼么?」「哼哼……也算是一種作曲的方式吧。」「那你哼一個我聽聽。」「……」
作曲家的工作,是了解一個樂器,然後通過給這個樂器寫作,實現我們腦海中對聲音的構思。作曲家不只是要對作品的旋律負責,織體、配器、音色等等方面,都要考慮到。所以,作曲家的工作不只是靠哼哼就可以展現出來的。
其實哼哼確實也會是作曲家創作的方式之一,但真正挑戰是,你怎麼把你哼的東西,放到譜子上,或真正演奏出來,讓人家真的明白你在哼什麼。
場景二
「哎,你幹嘛的?」
「我是個作曲家。」「作曲家,周杰倫那種的?」「呃……他也可以算是吧。」「那你也自己填詞嗎?」「……」
傳統意義上的作曲家,和現代流行音樂裡面說的Singer/Songwriter不完全等同,後者是自己作詞寫歌,以創作一個可以吟唱的歌曲作為目的。而傳統的作曲家不是非要以吟唱為目的來創作,作曲家的創作裡面除了有聲樂作品,也會有純器樂、電子音樂等等。因此,詞的創作不是一定在作曲家的工作範圍之內的。
場景三
「哎,你學什麼的?」
「我是學作曲的。」「作曲還用學嗎?」「嗯,還是要學的……」「我看學了也沒什麼用,好多作曲家寫出來的調子都差不多。」「……」
作曲考察的是對聲音的組織能力。確實,人人都能成為作曲家。但如果想要寫出更深一層的東西,專業訓練以及對歷史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作曲上的奧妙,不僅僅藏在旋律里,還有時候藏在音樂的其他部分當中,有時候是你透過專業學習才能聽得出來的。
當然,作曲家有時候會碰到旋律相似的麻煩。經常是他從來不知道有之前有過一個相似的旋律,但就是有這麼巧的事情。其實,如有雷同,大多數時候純屬巧合。
場景四
「哎,你幹嘛的?」
「我是個作曲家。」「作曲家,你們和指揮家比誰厲害?」「……這個怎麼比??都不是一個職業……」「我覺得還是指揮家厲害一點,畢竟樂團怎麼演他說了算。」「……」
作曲家和指揮家,不存在哪個職業更厲害,只是說有時候哪一方會更強勢。當然,好的作曲家不能沒有好的指揮家;一樣的,好的指揮家不能沒有好的作曲家。不過現在也有很多音樂家既是作曲家又是指揮家,比如譚盾。
場景五
「你是作曲家嗎?你作過什麼有名的曲子?」
「你是作曲家嗎?能不能現場給我們作個曲?」「你是作曲家嗎?你覺得許嵩和薛之謙誰作曲比較厲害?」「你是作曲家嗎?你們作曲家是不是耳朵都聾的?」「你是作曲家嗎?能給我那個彈你作品的女鋼琴家的微信嗎?」「……」
不要和*和諧社會,請文明用詞*說話。——勃拉姆斯
歡迎關注我們的專欄樂談Soundtopia編輯部(點擊進入專欄)
有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靈感,很想配好和聲並發展下去,發展段貌似也有個不錯的靈感。然後發現配和聲總覺得音型不太對勁,兩段單獨看都不錯但整體看又總有些突兀的地方且無論怎麼調整某些二選一的選項都無法滿意,比如後面那段旋律用8分音符顯快用4分音符卻顯慢,比如後面的主題用8小節顯單薄用16小節又顯啰嗦。。trial and error到想吐。。#和聲曲式還要補
大概是在畫畫吧
就是想……吐……
-- from a beginner composer這個學期幾乎每周都有1-3個作曲作業due,真的是,天昏地暗,沒有生活,哈,哈,哈寫了改改了寫,琴房裡呆一整天(literally, 曾經下午3點寫到凌晨3點然後早上8點繼續寫)寫得昏天黑地,還是怎樣都不滿意好不容易破罐子破摔(趕作業嘛)打譜了看著sibelius又改得無窮無盡……永無止境的自我否定,推倒重來簡單地接受了自己是平庸的的現實——真的不是mozart;然後開始暗搓搓地看各種作曲理論。然而寫出來了之後,那就是親生的孩子啊, 再丑也是親生的T_T。就算知道並不好聽對著midi都能孜孜不倦聽幾十遍,自戀得爆炸。對課上交流作業期待萬分,努力結果得到prof/同學的認可,甚至只是對一些trick的會心一笑,都會開心一整天。——但這並不能改變會寫得想吐的事實。剛開始以為很 cool,後來就想吐 ( ?????? ·? ??????? )-
------------畢業後---------
半開玩笑半認真滴說~理論作曲專業不讀到博士真的跟高中藝考後沒什麼區別……( ̄(工) ̄)高中時候的音樂老師,一個某正經音樂學院的研究生畢業的老師帶我們,學期期末叫我們每個人寫一段曲子,哪怕兩個八拍也行。心潮澎湃熱愛音樂的我,曲思泉涌,一晚上閉門創作出完整4個八拍!翌日,拿給班上的同學聽,紛紛表示讚賞。老師驚為天人,表示我有極大的創作天賦。。。。。。故事過去了好多年,偶然回老家翻自己的舊物,看到當年滿滿一箱的磁帶和盜版CD,隨意打開一盒放到家裡的老錄音機里,熟悉的旋律飄來,咦?這不是我寫的歌嗎?
刻意想旋律不如走在路上哼兩句錄下來寫成譜。。。。慘痛經歷,一看著鋼琴窗就完全沒靈感了。
所以很抱歉,我寫的旋律不優美,不能回答題主的問題……謝邀。作曲的體驗和其它藝術創作的體驗類似,是豐富多樣,五味俱全的。既有有痛苦的思索,艱苦的創意,也有遊刃有餘的快意,創造的喜悅,更有神聖的審美體驗,有天人合一的陶醉……經過鬥爭取得歡樂,經歷痛苦取得歡樂,作曲的體驗就是審美人生的體驗。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歌詞唱出來會改變它本身的聲調?
※求和《追光者》旋律很像的歌?
※為什麼會覺得一首歌的旋律很 low?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為什麼我們在聽音樂時能夠對旋律產生預判?
※詞和曲哪一個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