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瑞剛的辯手如何查資料 ?
具體來說,想知道的有兩方面,第一是資料的來源,和所謂的傳辯有什麼區別,對於來源,權威性有什麼要求?第二,如何整理資料,看著視頻上的人都是拿著一大堆的東西,都是些啥啊?經過什麼處理?
這題其實看到很久了,一直沒作答。因為按照題意來看,只要一開口,就免不得要說說傳統華語辯論和奧瑞岡式辯論在查找證據上的比較,又免不了要說說奧瑞岡的好話,這讓我覺得自己實在不會有啥好下場 ╮( ̄▽ ̄)╭。 而且在我看來,好話其實也已經沒啥好講的了,奧辯手這兩年和傳統華語辯手查資料沒有什麼區別這點並沒有說錯,沒有好狡辯和吹噓的餘地,這已經並不是一件值得賣弄的事情了。
但若認真得問我,關於查資料這事兒雙方的區別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我的答案是:有。若問我該不該有,我的答案是:不該。事實上傳統華語辯論人如何查資料的問題由來已久,歷年的學長們並沒有能夠很好的解決它,這點與大陸奧瑞岡辯手查資料水平的倒退,自吹自擂多卻完全不進步不同,或者說正好相反。
傳統辯論在如何查資料上的問題在我看來是有歷史原因的。一來CCAV駕馭了前期造成辯論場上說話要絕對得講究政治正確(近年來明顯肆無忌憚得多,基本可以隨意歡樂,當年是不可想像的);二來辯題也從屬「政治正確」的立場:人性本善本惡,網聊有聊/無聊,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事實,這些辯題怎麼查證據?怎麼用論據?當拿這些問題問學長們時,回答總是曖昧的。不是他們不負責任,而是辯題曖昧了,論據自然也曖昧。而那些年,卻正是華語辯論人初步嘗試建立自己理論體系(自然包括辯論應該怎麼查資料)的關鍵時候。
陳年舊事了,發展到今天,彎路該走回來的還是走回來了,這兩年偶爾看幾場比賽,論據對攻純靠口齒伶俐,動輒「對方辯友這是偷換概念」想不做論述就能獲勝的傳統名校,已經越來越少了;講得有理&>說得好聽,已經是基本共識的評判標準(保衛處長和一眾輔導員們除外)。在這種標準下,資料的運用中查孤證、查名人名言、優美詩詞的部分開始被漸漸放到次要的位置,賽場上這些東西的力量開始被縮小,立論對於勝負的關鍵性越來越重要;在準備比賽查資料的過程中,無論是傳統華語辯論還是奧瑞岡式辯論,今天我們在尋找的都是能說服人、有論證力度的「資料」。
鋪墊得好累,現在才是正文,啰嗦果然沒辦法&>.&<
但是,我認為大家對查資料的整體理解是有誤的。
查資料的目標並不是網上搜篇論文,正好湊得自己想要的某個結論,這是想太多了。辯論賽是競技對抗活動,查資料一是讓自己比對方更了解辯題,使自己在該論題中的表現,比對方更優秀。(這是培養自己整體優秀的模式)。查資料本身標誌的是一個複合型的優秀人才的能力,閱讀能力、自主學習理解新事物的能力、學術研究的能力等。二是資料在賽場上的運用會產生事關勝負的結果。辯論賽表面拼得是人的優秀,結論上拼得是兩個團隊各自做出的論證的優劣。應對這種比拼,正確的查資料方式如下:
1.圖書館,翻書、翻書、翻書、翻書、書。2.問老師,翻什麼書。繼續翻書翻書翻書。3.貌似明白點辯題的來龍去脈了,(在大量磚家叫獸的共識下)大家討論討論組織個框架。與之同時的繼續翻書。同時開始找論據。4.論證該框架。翻書。嗯,書要翻到比賽前。翻書=增加該領域的個人才華指數。
你可能這輩子才華都比不上馬薇薇,但若是單一個別領域,你可以做到比她有底氣的多,說出來的東西在陌生評委面前顯得比她更有才的多。當然,前提是她完全不準備。
還是不明白?
比如強姦犯化學閹割,這題我沒打過,剛百度了下,恐怕這書我一定會翻,可能心裡才會有底。不知道大家看了沒,看過的覺得沒有意義的可以告訴我。因為無論如何,我看了下目錄,感覺翻一下就能很快了解很多背景,心裡就會穩健很多。比一拿到辯題,知網上直接去翻這些東西強太多。
什麼中國婦女報,生命世界,新民周刊,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這辯題我還真不熟,總之翻書這活兒沒有盡頭,會貫徹整個辯論賽準備時間。這活兒的好處就是上面說的,你對該辯題背景了解的深刻程度,可以彌補/拉開和對方辯手在本身才華上的距離的。很多強大的辯手總給人一種無論準備辯題多久,都總是不可戰勝的印象,很大一方面是因為其本身對社會總體認知的水平,是往往高出常人一大截的。但這一點在不理解的辯題中(比如化學閹割,正常人都不熟悉),並對方有深刻準備超過其認知的情況下,是可以被超越的(往往直接體現在立論高出不止一籌上)。而一些思辨的部分,臨場反應再快的優秀辯手也不可能超越思考過所有變化的書籍作者,當然,前提是你翻過,並且做好了良好的記錄。
嗯,補充一下,翻書要做小卡片,有用的記下來並記好頁數。比賽時拿一疊書過去,索引標好可以隨時給對方。
上面化學閹割那個是私貨,實在沒打過。我提提安樂死好了。這本書當年奧瑞岡打安樂死的人必然人手一本,你們看看下面的小標題:贊成和反對的論證。
當年翻了這本書崩潰的心裡都有了,比看一堆知網的論文有效多了:
你們覺得裡面有幾篇會說人話?還要不重複?拿數據當然是另一碼事。所以,我的意思是:
1.打辯論並不只是為了贏為了爽,究其意義是在學習。查資料並不是為了數據直接用,究其意義首先是理解辯題的背景。2.所以,拿到辯題請先看書。死命去圖書館找書,海量的翻。這才是辯論賽「查資料」的正確的打開方式。再重複一遍,我盡量不說第三遍嗯:查資料絕不是單單查數據,第一步請先加深對辯題背景的理解。3.至於具體拿證據這活兒,是後來做的,而大部分人前段都遠遠沒做好,想直接做後面清晰最專業的部分,自然是有困難的。當大批的書讀好,其實方向性是很強的,手裡資料的堆積也會很多。大學的時候我是靠英文谷歌學術拉論文的。現在沒有了,個人覺得的確翻牆會比較好,但大陸的資料也絕!對!夠!用!問題是它們不藏在搜索引擎里,需要靠別的方法找出來,或者能夠更好的使用搜索引擎。知乎有位叫馬前卒,大家可以去看下他的答案,他自稱大部分都是百度搜來的,大家感受下。看了局座答案下面的評論部分,我補充幾個大家可能的疑惑。
1.奧瑞岡比賽準備是真的要一個月。或者這麼說,美國一年就這麼一個辯題,從開始打到最後,一直在補充看書和補充查找資料,它校已經使用出來的資料更是要學習的,一支隊伍同一個獲勝的點用第二次的時候對方早就思考過一遍相應的論證了。所以實際準備遠比一個月還要長的多。並且一個月不是白天DOTA晚上泡妞其中抽兩個小時的一個月,詳情參考&<偉大辯手&>的準備量,那還是很古老時代的美國辯論了。2.中國政務公開的情況真的比大家想的好得多。總之,查資料的現狀遠沒達到可查到資料的極限,這個時代,會查資料的人永遠是牛逼的,因為這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啊。3.賽場上英文資料看不懂對方又不想辦法解釋清楚,不予採信。明著不想好好交流有什麼好講的,一臉逼格的鄙視對方看不懂英文的行為說服不了評委。4.證據解讀問題同上。明顯故意扭曲解讀不予採信。沒什麼奧瑞岡查資料的方法的,查資料就是查資料,大家都一樣。區別只不過是對辯論賽的態度。奧辯手對比賽持無所謂的遊戲態度時,查資料又有何區別。有幸在台灣打了半年奧瑞剛,來答一下。前幾天就想答,結果一直從十九歲拖到了二十歲,因為確實想好好答這道題。乾貨不多,前面幾個答案都超多乾貨的。多半是自己打奧瑞剛的感受吧,畢竟打過的賽制里最喜歡奧瑞剛了。歡迎各位批評指正。(一個微慫的微笑)
1·資料的真實性是如何保證的?
題主問資料怎麼處理。事實上是不能處理。
所有比賽用到的資料都是要求原封不動、不能更正、修改、排版、甚至不能二次整合地列印出來保留原樣地在上場時舉證,供對方辯友和評委檢證。
生平第一次打奧瑞剛的時候,我把查到的資料整理好列印成一份word文檔交給教練了。
教練問我「這是什麼鬼?」
「資料啊。」
然後他跟我說:「怎麼能這樣弄呢?這樣弄怎麼知道你有沒有一不小心或者故意地改了數據呢?你這樣弄對方要檢證什麼啦?」
這是跟傳辯準備過程中完全不同的規矩。我一開始覺得很詭異。其主要原因是浪費紙。比如一本論文只有一個觀點能為我所用,但是依然要從第一頁列印到最後一頁。網頁上的資訊要全部直接把這個網頁列印出來。我就很不想這麼做。
教練看出了我內心的顧慮,「隊里給你報銷。」
「好嘞~」
「教練,這個上面有點進去看美女姐姐的廣告,也要打下來嗎?」
「要。」
那之後我再也沒有用過Ctrl+c和Ctrl+v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你的資料的即時性、權威性、抽樣數量、抽樣方式就不僅僅是你在場上說的而已,每個調查報告上、每一份資料上都會寫得一清二楚。對方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舉個例子,列印完整資料有多重要。我們都知道有時候這個論文寫得很模糊,有的作者很願意把一個問題相關的多方觀點寫在文章中,經常前後是不同的觀點或者直接態度曖昧。傳辯的處理模式似乎難以避免斷章取義、直接把資料拿過來用的情況。對方如果沒查的話就根本不知道你是不是在蒙人。而這在政策辯中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而列印全本就會風險很高,因為往後翻兩頁可能就是打臉的數據和觀點。在選擇策略上就需要更加地謹慎。打「修複式正義是否有利於台灣的發展」的時候,那個現場掃地的工作人員最後都熟悉了一份關於南非修複式正義的資料。因為每次正方拿出來講,反方就在質詢環節直接說把你手裡的資料往後翻一頁給我念一下,直接打臉,這樣的。我當時實在是太蠢,直接宣告這份資料無效跟對方拉平,但其實有更好的處理方法我沒抓住。
還有一個大家很愛問的問題就是,對方辯友真的會檢證嗎?
會的。
尤其是決勝點的資料。
那他在場上,他不方便怎麼辦?
沒關係啊,交給他隊友啊,他隊友看完資料繼續跟你隊友剛啊。
評委如果覺得這個資料很弔詭他也會在場下要求檢證。雖然這個時候可能已經判完了,但是奧瑞剛的評委對於場上沒講請的資料接受度都很低,一定會直接影響判准。
確實也有時候,奧瑞剛政策辯的辯手會選擇直接拆邏輯而不是檢證的方法,甚至拆解資料的手段慢慢能形成套路。隊友也為此惆悵過,說還以為他們不套路,其實套路起來跟我們是一樣的。不過我覺得這不是普遍情況,準備不充分的奧瑞岡也會套路,就像準備好的傳辯也可以不套路啊。
然後,更多的時候是對方也查到了這份資料,已經事先想好了拆解的方法,所以無需檢證而已。
2·資料在場下對奧瑞剛有多重要?
簡單一句話來說,我們是完全根據資料出論的。能查到多少資料,出對應什麼程度的論。反正在大陸打比賽的時候我們是做完前期資料了解之後,先定論點然後按照論點去補齊資料的。而打奧瑞剛的時候論點的設置是跟著資料走的。帶隊教練很坦誠,說「我靠經驗先有個大致想法,你們去查查看,如果查不到,或者查到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就換論。」所以隨著資料的不斷補充論點可能會換好幾套。
而我們也知道在論點分數(不包括辯手個人表現)上,某幾個資料的拆解和細緻程度就是決勝點。
個人認為看書是補充背景知識的,更多時候是為了駁論而存在的。書里的信息可能會比較陳舊,對場上的論證意義不大,但是多看書就不會被輕易地被對方拋過來的觀點輕易砸蒙掉啊。對一個議題的了解越廣越深入,並且要把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場上反應就會越好。
然後是論文,台灣的論文是不發表在網上的,是以文字的形式歸檔在國家圖書館。為了查資料特意辦了一個卡,然後所有論文只能看不能帶走,所以大家總要結伴下山去國圖影印論文。要儘可能多印一些因為如果快上場了發現少了那份資料就很麻煩。如果連去國圖查資料都不願意的,那肯定沒什麼上場機會了。
奧瑞剛比賽里對資料的了解程度往往決定著討論時候的話語權。
在每次準備比賽的時候,放心,包里背最多論文,做最多摘要的那個人,討論的時候肯定會說最多話,他最終基本一定會上場擔任重要位置,然後因為第一時間找到資料和反駁點而很容易最後拿最佳。
所以我們私下都說,奧瑞剛的比賽,誰上場誰最佳,是能從一開始的準備就看出端倪的。
3、資料如何在奧瑞剛的賽場上得到最大的利用?
傳統辯論無法讓資料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的原因是時間和賽制。一個2分鐘的質詢實際上是很難問清楚什麼東西的。加上有的人喜歡逃問題啊,新生辯手覺得萬萬不能同意你任何一個觀點啊,拉扯中時間就沒了。奧瑞剛的質詢是3分半起價的,一般都打4分半或者5分半。而且是一對一正面剛的。很難逃問題,反正逃了你也下不去hhh。有些時候我們會選擇用一個質詢環節就跟與對方細細聊一份資料,全方位地聊,聊清楚它。而不是像傳辯一樣「對方辯友知不知道xx調查顯示……因而能論證我方觀點成立。」「對方辯友知不知道另外一份xx調查顯示……因而我方得證呢?」這種快速拋例子的方式論證力度低、接收效果也一般,還容易養成一著急就信口胡說的習慣。
當然據說江湖上也有人能做到15秒完美拆解一份資料的事情,好像是東吳某位前輩。膜。
以前最不喜歡打質詢,因為覺得以自己設計問題的能力,實在是表達出的東西太弱,遠不如申論環節。後來打了奧瑞剛簡直愛上質詢這個環節了。四分鐘的時間,不管是一步步剝開對方的底線還是提出論證的矛盾然後歸謬都是夠用的,完全可以不疾不徐不怕逃。
而且因為奧瑞剛是上台質詢,而且質詢方享有絕對主動,所以你也可以讓對方念你準備的資料,打臉的數據,這個現場效果都是很好的。
4·一場奧瑞剛比賽要準備多少資料才算夠?
沒有固定標準,只是想分享幾個自己隊里的細節。
有一場比賽我是準備組,比賽前一天晚上凌晨四點上場組最後定好論睡了之後,我和隊長去樓下的全家列印敲定下來上場用的資料,在自助列印里磨磨蹭蹭了半個小時才打好。對就是題主說的比賽場上帶著的那一大摞紙。題主細心地話應該還能看到紙邊上的各色貼紙。
我們買了便利貼,那種小的指示貼。我開始把所有資料歸類,論證前提的、論證論點1的、論點2的……資料用不同顏色的貼紙貼好,方便辯手場上隨時調閱。熒光筆畫好需要場上用的段落。這個工作我從凌晨4點做到凌晨6點。貼了一版貼紙。那個晚上真的是印象深刻。
這些量只是帶上場的,大概是前期資料的十分之一。
上場的時候資料嘩啦啦地鋪一桌子,多到精準地找到他們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講道理,我們因為場上找資料太慢而被扣分過。對資料的處理直接影響到上場的表現。
我的教練曾經在打廢除死刑的辯題的時候,就誤判這個爭點,熟讀了台灣所有知名的存在誤判爭議的案例的判決書。法科生知道那個判決書有多厚啊。最後上場對方提到的任何一個案子他都信手拈來。
打遺產稅的題我們在麥當勞研究一篇論文。現場算累進稅率怎麼算都算不對,大家一起算了超級久,後來我們發現是論文出現了疏漏和錯誤。
隊友曾經為了某個政務公開的數據沒有查清楚給政府部門寫過信詢問,並且很快收到了回復,剛好在我們比賽時間落實了這個數據。
我也非常推薦直接找到跟辯題的相關人員,比如企業主、政府機關人員、老人等等群體。這算是質化的資料,它的渲染力量是很高的,傳辯和奧瑞岡都常用。因為有時候統計數據上的「無顯著相關」也就意味著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是相關的。所以質化的調查在這個時候能有很好的效果。只要臉皮厚肯花功夫,我覺得還是很好找到的。
其實你看,查不到資料有很多種方法去解決。只是我們太願意輕易說「我查不到了」。
喜歡奧瑞岡,或者不如與其說是喜歡準備比賽,是因為可以在打完比賽之後十分確定地說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了解更深入了些,而不是跟以前一樣淺薄。
奧瑞岡是把了解得極少卻在場上扯得極多這樣的情況壓縮到最低的一種賽制。
轉載:第四屆「人民電器」杯全國大學生政策性辯論推廣賽關於證據出示和檢證的要求
本次比賽只接受由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書寫的證據。任何證據都需要有明確的出處並且按照一定格式進行列印。使用英文證據的一方必須至少對引用相關內容的段落以以及引用段落的上一段落,下一段落做書面翻譯,否則該證據視為無效。此外,如果在證據檢證中一方對英文證據內容有不解之處。引用英文資料的一方有義務為其進行解釋。
1.論文:1.1:中國知網等論文資料庫網站下載的PDF格式文件,則進行全文列印。檢查是否包含了作者,出版單位,期號。1.2:百度文庫等下載的WORD文檔,核對作者,出版單位,出版刊物等等基本信息,記錄在論文的最上方。格式如下:(首行)作者:雷德王 出版單位:宇宙黑歷史研究所
出版刊物:宇宙警備隊對策研究第10期,P10-P12標題:如何在集束光線打擊下存活正文2.新聞2.1:中國知網等論文資料庫下載的PDF格式新聞稿,進行全文列印。注意是否包含了作者,出版單位。2.2:各門戶網站新聞援引其他報紙的新聞,複製後以WORD格式列印。格式如下:(首行)http://jfdaily.eastday.com/j/20111201/u1a942593.html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鄭紅 馬海鄰 選稿:袁松祿 2011年12月1日 05:19 標題:「五維」視角重新打量上海經濟
「怎樣看轉型」之一證據檢證:在賽場上一方提出的數據視為已經出示的道具,例如:某方提出某數據為100%,則另一方可以要求對方將記錄該數據的資料進行出示,包括將資料交給另一方進行檢查等必要的檢證流程。無法出示的資料,則基於該資料的所有數據全部無效;對資料進行質疑但不進行檢證視為承認該資料存在。
經陸彬學長授權修改轉載
一切解釋權歸人民電器杯全國大學生政策性辯論推廣賽組委會所有
以下內容來自世新大學游梓翔老師《認識辯論》一書。。。。【多圖慎入】
其實有些問題,真。的。不。需。要。問。
各位稍微動動腦然後動動手就能得到答案。但是我相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這兩句話,包括這個答案,然並卵。2009菁英杯辯論賽請讀完這本手冊
謝邀。
對於很多大陸辯手來講,查資料這一項就已經是他們面對奧瑞岡時最大的門檻了。
資料對於打奧瑞岡比賽有多重要,我想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準備奧瑞岡比賽的過程中,資料查找的成果是我評價一個辯手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場奧瑞岡比賽的隊員,如果你對資料的掌握程度很好,對於論點的攻防策略很熟,那麼,哪怕你的表達和應變不是很好,我也會帶你上場。
奧瑞岡賽場上資料展示的效果如何,是我評價一支隊伍的關鍵因素。當然,核心是你能夠出示多少有效的證據,而不是你帶了多少資料上場。場上材料太多反而是負擔。
奧瑞岡比賽的資料準備,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技術性的環節。我只提幾個需要注意的要點。
1 資料的準備,百度和知網就夠了。我知道有人要吐槽我推薦百度。這裡強調:百度只是給你提供思路,而不是提供證據。通過把百度上跟辯題相關的前幾十頁鏈接都瀏覽一遍,可以大致知道雙方的論證方式。當然,有些新聞門戶網站上有很好的數據,這一點恰恰是百度能夠提供的。證據的來源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知網上的論文。當然,如果你夠勤奮,也對辯題有足夠的熱情,可以去查一些資料庫上的數據(有時候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必不可少的)。至於看書,我曾經也推薦這樣的資料準備方式,但發現效果不大。中文書里能夠提供的有效信息很少,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去找一些英文的報告。看書找資料這件事情我不反對,但請高效地看書。
2 帶著問題去找資料(我就不說三遍了,好嗎?)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句廢話,而大多數辯手連廢話里的要求都做不到。奧瑞岡裡面需要論證辯駁的內容非常龐雜,請先梳理好自己要論證和辯駁的內容都有哪些,分成要點,紀錄下來,然後分工,查找。這是保證效率的不二法門。
3 要找的資料找不到,怎麼辦?繼續找,找不到就不要打——或者,場上被啪啪打。[如果你查資料達到了我的勤奮程度,依然找不到,那麼你可以思考彌補性策略。]
4 有些辯題資料好找,有些辯題資料難找——請做好心理準備。一個辯題的資料是否好找,取決於這個辯題是否落在一個研究相對成熟的學術領域。我的經驗是,跟環境有關的辯題資料找起來都相對容易一些。而像官員財產申報(有很多人研究,但大多數都是垃圾研究),中藥保密配方制度(很少有論文會涉及,資料找起來很崩潰)這樣的辯題,找資料會困難一些。
5 找到的資料和數據,請你自己先檢查一下可靠性,好嗎?(三遍)不要到了場上被對方捏著你的數據指出你的數據的問題(這是我最愛乾的)。下論文時,請你下一些高質量的文章,某某職業技術學院/x x省委黨校這種作者發的文章就不要下了,拿到場上去丟人。還有,注意整份資料里的數據是否會相互矛盾[這種情況很常見],不要以為把有利於己方的數據用用熒光筆畫出來就完事了,精明的對手會把你資料的每一頁都檢查一遍(當然,如果你預設自己的對手不會這樣干,那當我沒說)。
6 保存資料時,請注意保存原始資料。不要把網頁上的內容複製粘貼到word里列印,千萬不要。請先學習一下如果將網頁保存成pdf,這也是奧瑞岡辯手的基本功(在我看來)。
7 上場之前把自己的資料多過幾遍,次數越多越好,這樣會減少你在場上慌亂中尋找資料的時間。帶上場的資料,還是那句話,宜精不宜多。帶茫茫多資料上場,除了嚇唬對手,沒別的作用。
8 查好資料只是打好政策辯最基本的一環(不代表不重要),想要成為一個好的政策辯的辯手,還有很多很多……心情非常不好,挖個墳開心一下吧。最近準備了一場比賽(網上奧瑞岡比賽),最後沒有打成。簡單說一下準備過程中怎麼查的資料吧,不截圖配合了,只用文字。題目:中國大陸應不應該降低刑責年齡下限(反方)簡單百度之後可知,目前14歲以下的犯罪記錄是完全不保留的,案子一結就沒有了。由此推知14歲以下的犯罪率應該是查不到的。出現兩個矛盾證據,一是某新聞報道中稱18歲以下犯罪中14歲以下的佔百分之70。追蹤出處,發現最權威的出處是西南政法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找到該論文,發現這篇文章稱該數據來源於《法制日報》,然而並沒有出注 甚至沒有於文中註明出自哪一期,故判定其系假數據。二是某新聞報道稱據《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15年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率比14年上升百分之12。於是查閱該刊物15,16,17三年所有文章(約230篇),均未發現此數據,故也判定為假數據。最不利的數據是據《2016法制藍皮書》,15年青少年犯罪率較14年下降百分之13,但14-15歲的佔比上升了百分之12,可見青少年犯罪在年輕化。但是根據計算可得,必須知道14歲以上和以下二者的比值是否大於常數k (數字忘記了),才能判斷14歲以下犯罪率在14-15年是否出現增長,故可知僅就目前數據言不能判定14歲以下犯罪率在增長。故正方(猜想中,下同)第一個需求:控制正在上升的14歲以下犯罪率不成立。(缺乏證據)如果正方想說降低後會加快下降速度,不管現狀是上升還是下降 呢?查閱4篇權威論文(這個確實查的少了,但是查到的論文中論述足夠清楚不需要看太多),確定平野龍夫對謙抑性的論述最合適,取之,用於反駁正方在不清楚現狀的嚴重性下就想修改刑法的要求(即證明需求不根屬)。查《國家數據》可發現,從08年至15年,未成年犯罪數量持續下降,18至25犯罪數量也在持續下降。可見現狀整體有好轉跡象正方要說明14歲以下是逆此趨勢發展的,則要舉出強有力的證據,而這個證據是闕如的。正方第二個需求是,因為發生了惡性案件,所以要懲治之,以明刑法之威嚴,同時給青少年以正確的價值引導。我方提出反計劃,惡意補足年齡,只針對情節特別惡劣者。查閱八種重罪所在法條及其司法解釋,明確情節特別惡劣的判定條件。又查閱論文20篇左右(其實也少了)(突然想起來,這塊查書其實比較好,有專門的研究刑事責任能力構造的專著,不過因為是一場練習賽我沒有很用心準備),終於確定可以依據社會年齡來判定其是否符合主觀故意的條件。最終定下是否啟動惡意補足條款,視其社會年齡而定,並由專家測定的計劃項。查閱今年人大修改民法的相關公報,定啟動惡意補足的下限為8歲(與最低民事責任年齡相同)。總共查閱論文約230+4+20=254篇,手冊一本(刑法及釋義)。常用網站四個,百度、知網、國家數據、人大官網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辯論隊執行教練/教練/培訓師,哪些能力是必須的,對哪些能力的要求是與其作為一個辯手截然不同的?
※辯論技巧與辯論的意義是否衝突了?
※三辯攻防如何避免一直點對點攻擊,如何形成攻擊的體系?
※辯論中的演繹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