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內飾是如何表達「設計語言」的?
通常理解的設計語言更容易從汽車的外觀上看出來,那汽車內飾是怎麼傳達設計語言的呢?
當今汽車內飾設計已經擺脫了功能至上,方塊堆積的年代,在實現功能性的基礎上能做更多的文章。當代社會人們在車裡度過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內飾設計在汽車體驗中的價值也越來越高。汽車內飾與外形相比,受到更多人因工程、法律法規、實用性、生產工藝以及成本的限制,要想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語言,比外形設計更有挑戰,但還是有章可循的。
一、基本空間架構
最能體現現代內飾設計語言的莫過於對整個座艙空間格局的定義,就好像一個房間,要通過傢具的選擇和擺放來定義房間的功能和空間感。
比較常見的汽車內飾空間架構有以下幾種:
再來兩個難度略高的:
水平不對稱布局,在表現儀錶台橫貫懸浮的基礎上,造型元素輕輕轉向駕駛員一側,把輕盈與運動感融合起來,常見於德系中高級車。兩側環抱布局,造型從兩側的車門上向前延伸,環抱於座艙乘員面前,體現座艙的整體空間感。理論上來說,這些架構布局之間也可以互相融合,產生新的形態,但很容易就會過於繁複,有設計過度之嫌。如果能確立一個簡潔而又新穎的空間架構,就更容易讓一款車或者一個品牌的內飾有鮮明的設計語言。
二、形面風格定義
確定好了車內的空間感,就可以開始對造型語言進行定義了。與汽車外形設計相仿,對形面的處理能體現一輛車的設計語言,是柔軟有機還是平直理性,是飽滿圓潤還是瘦削骨感,是工業簡潔還是速度動感,內飾的性格能通過這些造型語言表現出來。
重要的兩點,一個是比例關係和姿態,基本原則與外形設計相同;另一個是統一與和諧,內飾有很多部件組成,他們的造型風格要一致,部件之間造型的銜接要流暢工整有邏輯。遵循這兩點,才能讓內飾設計語言明確並有吸引力。
三、人機交互體驗
汽車已不再是簡單的駕駛機器,而是人們的旅行體驗,功能越來越多,與個人電子設備以及互聯網的聯繫日漸密切,人們越發講究內飾軟硬體的人機交互體驗,它甚至會逐漸成為一款中高端車在市場上成敗的關鍵。
車內人機交互要想有鮮明的設計語言,所用技術並不重要(按鍵、旋鈕、觸屏、語音),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清晰獨特的操作邏輯,把硬體操縱與軟體體驗有機高效地結合起來,可以簡潔直接無障礙,也可以神秘玄妙多驚喜。當然前提和第二點中提到的一樣,硬體和界面的設計風格要與車內的整體風格和諧一致。四、材質與色彩
再回到最開始的那個比喻,內飾就像一個房間,不可能只有一種材質和顏色,恰當運用不同軟硬、不同顏色、不同肌理的材質,能更營造車型的性格,凸顯造型設計的意圖,加深駕駛者和乘客對內飾設計語言的體驗和感悟。
結語
最近關於互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的話題十分火爆,讓人感覺一場天翻地覆的產業革命馬上就到。汽車內飾設計語言的發展會隨著駕駛環境的改變而演進,但內飾設計的許多基本原則和法律法規並不會因為自動駕駛和網路集成的到來而一夜改變,汽車不會瞬間變成一間移動的客廳/辦公室,內飾設計語言對於對於一個品牌和一款車型的重要性依舊是不言而喻的。上海車展第一天,受邀福特中國,參加了發布會,下午有個短暫的設計師沙龍。
說是沙龍,主要還是一個分享會,講福特的新的設計理念,然後他們是如何融進設計之中的。結束之後我問了幾個問題,剛好與這個題目有關。
我問的那個人是福特歐洲區設計總監。ccs畢業,設計上肯定是大牛沒跑。我問他,你說外飾有家族語義,有基因傳承。那麼內飾呢?你們這個新GT啊,是如何延續上古那個GT40,和舊款GT的呢?
他說,內飾不尊崇這個法則。內飾主要還是形式追隨功能。你看05年那款車,儀錶多複雜,人機多不人性化,17年這款我們都改了,就是車展上發布的這款。
提都沒提那款上古神車GT40。
造型我們用了最流行的懸浮,不過跟設計理念沒什麼關係,我們主要還是在按鈕的整合,使駕駛體驗更好,觸手可及,fun to drive。
其實說到這裡,題主的疑問就應該就打住了,回答完畢了。
但好死不死,那天我不甘心,又問了一個。
你看現在內飾發展這麼迅猛啊,什麼車聯網啊,體感交互啊,虛擬現實啊,你看谷歌無人駕駛啊,(我沒好意思說MG車展發布的新的無人駕駛技術,怕捧對手之嫌)這麼迅猛,你說內飾該如何設計啊?你們又是怎麼搞新技術的啊?
他說了一大堆。
具體主要表達,有什麼技術我們整合什麼唄。還是功能第一。
但是末了他說,如果無人駕駛分四檔,一是手動四是完全自動,那我們現在所有的汽車還在一到二。
話我我真的不識趣。我心想這都沒什麼乾貨啊,趕緊接著問吧。
那你說到四檔(為什麼我想起了路飛)內外飾都革新了吧,中控啊,方向盤啊,abc柱啊都沒了吧?到時候空間怎麼重新設計呢?
他呵呵笑了一下,Great question。半天擠出幾個字,拭目以待。
旁邊的福特經理把我拉一邊,你這樣讓我們很尷尬啊,我們現在是fun to drive啊,沒了drive還如何fun啊?
我一想,是的,未來自有未來的好,現在有現在的好。內飾的傳承也許就是那種融入骨髓的駕駛者的記憶吧。
從馬車到會飛的車。
ps.福特的內飾設計原則及衍生設計附上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MwODg2MA==mid=212895373idx=2sn=9fb3e1cf626e90f011007ff6e6bd695f#wechat_redirect
因為福特並沒說授權發布知乎,怕版權問題,我發個授權在普象工業設計小站的。有些產品很漂亮,正在米蘭設計周發布,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看。當然是實用為主了
《H-Point》第十四期 - 值得收藏的內飾布局(一)《H-Point》第十五期 - 值得收藏的內飾布局(二)
我來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汽車內飾中的儀錶板在方向盤和副駕駛以及側簾部位會有安全氣囊,在一定的撞擊力下會觸發感測器使氣囊彈出,那這個撞擊力的標準是多少呢,採取什麼樣的設計結構,使用什麼樣的材料,材料混合比是多少?選擇什麼樣的工藝,什麼樣的設備才能達到這個標準呢,我來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大部分主機廠的安全標準里,籠統的標定了三個氣囊觸發的條件:1,車速>50km/h 2, 觸碰硬物(沒有量化數據) 3,車主系了安全帶。(當然還有一個必要條件是觸發了氣囊的感測器)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固定在汽車內飾塑料框架中的安全氣囊,在這個塑料框架的製造標準以及製造工藝達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才能像上面描述中所說的,氣囊正確彈開呢?
假設儀錶盤框架和氣囊支架是分體式設計,那麼首先,需要通過焊接使這兩個部分融為一體,而且這個過程對焊接工藝的要求非常高,第一,工藝選擇,熱氣焊接/熱板焊接/摩擦焊接/紅外線焊接,第二,溫度控制,這個是最能體現一個主機廠或者內飾供應商實力的技術細節,因為這兩個部分所需要的溫度、熔深、焊道以及玻纖含量都有極高的要求,這樣,這個框架才能牢固的融合在一起,並且在標準的力度之下瞬間開裂,保證氣囊在觸發上述條件之後正確彈出。
同時,我們也知道,氣囊每次都是從同一個部位彈出的,那麼這個部位是怎麼保證的呢?需要什麼樣的製作工藝才能讓氣囊每次都從這個點彈出,而且對內飾的結構,外觀面,複合面不造成影響呢?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了,內飾的設計工作,不僅僅只是設計師個人天馬行空的靈感表達,也不僅僅是操作多元化,品質追求和對車主性格的展示,更多的是拘束在現有的製造工藝、法規等等條件下,全面滿足產品各項安全性能指標,最大程度的表達設計者的意圖、實用性及美觀性的複雜設計過程。
寫於 8:40PM 15/09/2016 斯圖加特汽車的設計想讓人駕駛者整體感覺舒服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表裡如一,也就是外觀和內飾不能差距過大,比如舉幾個例子現代汽車特別是索納塔8外觀設計就是流體雕塑設計內飾也很好的迎合了外觀設計思路非常有動感做到了表裡如一但是也有例外比如 最近很火的長安cx75它的內飾設計其實就是長安的標誌衍生而來但是外觀確實路虎的樣子,也還不錯。自主車企能做到表裡如一設計的 吉利博越是近期做的最好的了。
內飾和設計,講求實用性,品質性以及個性,各個按鍵的布局是否有助於駕駛者操作,座椅的乘坐感受,支撐是否到位,腰部也好,大腿也好,中控T字造型就體現一個廠家的內飾設計的獨到之處了,當然更多的內飾設計會結合汽車的消費群體的特徵,適合年輕人的車型,往往內飾比較有性格,例如MINI. FAIT500等等,適合商務人士的內飾就比較講究低調的奢華,S600 BMW7等等,還是回歸一個問題,都脫離不開家族的設計風格!這些也會禁錮一些設計師的設計靈感!
凱迪拉克很直觀,未來科技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