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這一年,作為來訪者,心理諮詢給你的生活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麼?

相關問題:作為心理諮詢師,你在 2017 年最大的職業進步是什麼?


明天是我2018年第一次心理諮詢,今天來寫個總結應該剛剛好。

我大概是從2006年開始因為中學的選修課和社團活動開始對心理諮詢產生模糊的印象。2012年到2015年期間在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斷斷續續地接受心理諮詢,一共大約50次。

從2015年底開始和現在的心理諮詢師一起工作,目前累計132次,其中2017年68次。

在2017年里,作為一個來訪者,心理諮詢給我帶來了兩個比較重要的改變——

第一,促進自我「接納」和自我「和解」;第二,我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覺」了。


  • 第一點,關於自我接納和自我和解,通俗來講,大概可以形容為「要躺」和「要上」的八百回合要死要活。

「要上」和「要躺」這兩個名字來自於前段時間我和朋友的聊天。

親導師,沒毛病

其實這個主題已經無數次出現在我的心理諮詢里——關於完不成的To Do List,關於倦怠,關於控制欲,關於焦慮感,關於自我懷疑,關於生存策略……大概秋天的時候,很多之前零零碎碎討論過的事情都被聯繫起來,一些模糊的東西也逐漸變得清晰。「要躺」代表著我想要舒服,想要偷懶耍賴,想要被無條件積極關注,很孩子氣也很自由散漫的那一部分;而「要上」代表著我積極進取,追求社會功能,卻又焦慮疲憊的那一部分。

我和諮詢師的談話里會不斷地出現這類內容,「要躺得意壞了,要上贏不了可著急了,她倆打得不可開交,然後我的自我功能離家出走,拋下我不管了,誰來救救我(和我期末的deadline)啊」,也會提到,「我青春期的時候看到我媽毫無事業心的時候,要上都會一邊嫌棄一邊擔心,擔心萬一有一天要躺冒出來掌權了怎麼辦啊」,或者是,「要躺總算是玩兒累了,我得哄著她,和她說讓她睡一覺,讓要上出來透透氣掌掌權,等我把作業交上去,這兒還是要躺的天下」……這些內容其實非常類似於格式塔療法所說的「內部對話」(inner dialogue),我非常喜歡的一種心理諮詢技術。

在我自己的心理諮詢中,以一個來訪者的身份來呈現「要上」和「要躺」兩個小人兒目前各自有什麼特點,她們在想什麼,想要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另外,我認為更深一層的探索在於——我成長過程中的經歷給這兩個小人兒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過去的十幾年來,這兩個小人兒的力量和她們之間的關係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帶來了這樣的變化?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精妙的系統,「要上」和「要躺」代表著我這個系統所擁有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主動地去觀察她們各自的行為、感受、想法、訴求,會幫助我更好、更全面、更成熟地探索自己、理解自己;這兩部分的發言和她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對我來說意味著「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的過程——當「要上」不再指責「要躺」不思進取,「要躺」也不再擔心「要上」一旦掌權就會對她趕盡殺絕,大概就是所謂的「自我接納」吧。

最近的非常微妙的例子是前幾天的一件小事。因為颶風帶來的機緣巧合,我認識了導師的家人,他們邀請我聖誕節後去住一兩天,我非常高興地答應了。然而,他們的熱情招待以及慶祝聖誕的隆重方式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被人如此款待讓我感到有些焦慮,我能夠感覺到,某一部分的我非常想要為他們做點兒什麼讓關係「扯平了」,然後,我和「要上」和「要躺」談了談。「要上」告訴我,她非常焦慮,她懷疑自己不夠好,沒有好到足以接受這樣的熱情。而「要躺」則表示,她喜歡導師一家,很開心能夠和他們聚在一起,非常享受這幾天的相處。然後,「要上」問「要躺」,你都不會懷疑這不公平么?也許我並沒有好到可以被這樣款待?「要躺」乾淨利落地回答,我從來不去想「夠不夠好」這樣的問題,不過如果你非常需要我回答的話,那就是——我,作為一個人,足夠好,I am good enough as a person. 不需要提供任何理由或證明,我從不懷疑這一點。這段對話的結局是,「要躺」告訴「要上」——這幾天呢,就讓我玩個開心嘛,在這個項目里的時間還長,有什麼你覺得需要「找補」的東西,你可以找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你一定會把它弄明白的。後來我和導師單獨聊天的時候也提到了我自己和自己的對話,我很慶幸自己能夠察覺到自己微妙的想法和感受,她很高興我願意告訴她這些,並且對我說,「你來到這裡,積极參与課程和各種活動,把你獨特的文化帶到我們的項目里——這都是你為我做的事情」。另外,我們都相信,我未來的來訪者們也會在諮詢里遇到類似的體驗,這段經歷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他們。


  • 第二點,關於相信自己的「直覺」。

在一個關於「心理諮詢師在2017年的職業進步」的提問下,一個前輩提到了她在2017年里最大的進步是「對自己的專業直覺駕馭得越來越好」。我目前還沒有過真正的來訪者,所以對「專業直覺」還不太有感觸。我想,我大概在探索自己關於自己生活的「直覺」和「感覺」。

由於我接受的是長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是CAPA的學員),所以諮詢過程中會時不時地提到我過去的很多經歷,在這些關於過往的討論中,我會常常使用的一個句式是,「那個時候的我想要表達的/所需要的/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感受是……,現在的我終於理解了那些被埋在一段迷霧裡的感受和訴求,想要對那時候的自己說……」

比如,秋天的時候我和一個非常可愛非常招人喜歡的學妹相互問候了一下,聊了聊近況。學妹現在讀大三,我想到了大三的我,那個我哭著喊著告訴我,她真的好辛苦,她快要撐不住了,那些課好無聊,認知心理學的綜述好折磨人,組會好睏,她好想逃走,未來太迷茫了,她以後會在哪裡呢,誰可以來救救她啊……片段式的回憶閃現在腦海里,就像一部災難片,我哭起來,擦乾眼淚之後告訴那個時候的自己,「我知道你真的好無助,好辛苦,可是非常抱歉,我沒有辦法回到那個時候去幫你寫綜述,雖然我並不能真的為你做什麼,可你的掙扎和難過感染了我,於是我陪你哭了一會兒。另外,後來你還是哭著喊著撐住了,再後來過得還不錯。

再比如,有幾年我和我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太好,有過很多大動干戈然後兩敗俱傷的家庭衝突。我父母教養我的風格比較傳統,他們倆都不太擅長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辦法在這件事情上給我有效的支持。他們對我有過很多讓我感覺不舒服的期待和要求——可是那個時候的我,並沒有力量拒絕那些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前兩年的我會有點兒迴避這個話題,內心深處默默「嫌棄」著曾經弱弱的不敢拒絕的自己,並且攻擊性爆棚,恨不得把在高壓管教下錯過的「青春期叛逆」加倍地補回來。後來,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我更願意對高壓管教下的自己說,「雖然我可能還是會忍不住希望你選擇更強悍更叛逆的方式,不過我也明白,在這樣的狀況下,你所選的,一定是這個狀況下的你所能選的最好的、最合適的方式。如果你真的好累,可以到我懷裡哭一場。」我大概還想和二十一二歲強行補上叛逆期的自己說,「你所帶來的這段經歷很特別,如你所料,這個階段並沒有持續很久,之前是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開始的,後來也順其自然地結束了。謝謝你的勇敢,我相信我現在很多的自在和坦然都有你一部分的功勞。另外,被你叫醒的『要躺』現在長得還不錯,我會讓她過得開心。

這些隔空喊話對我的幫助在於——我能夠更充分地理解自己在不同階段、不同狀況下的各種微妙的感覺,並且越來越相信那些細微感覺有著重要的功能和意義,它們包含了很多很複雜的信息,並且直接快速地給出了一個大概的結論——那個當下的我,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我的日常生活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我的猶豫遲疑或者患得患失變少了,不管是職業探索的方向,生活節奏的調整還是人際關係的邊界都變得更加清晰簡單了。對自己的感覺更敏銳了,並且更加願意以此為依據做出決定。

大概十年前,我讀到過兩句話,一句是說「女孩子千萬不要因為戀愛而耽誤工作,因為男朋友有可能會劈腿,而年終獎絕對不會背叛你」,另一句是說「年輕人千萬不要因為工作而怠慢家人朋友,因為在你生病的時候老闆不會給你端茶送水」。十年過去了,當年被「勸誡」的「女孩子」和「年輕人」大概就是如今的「職場人」吧,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大我十幾歲的師姐轉發了一條類似於「女性能夠兼顧事業和家庭,是最雞血的謊言」的推送,讓我想到了十年前的那兩句話。這十年來,我從未想明白過那兩句話哪句更「有道理」一些,不過,這大概已經不重要了。對我來說,能夠在自己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里不糾結、不遲疑、簡單輕鬆地做出自己的選擇(是要加班還是要做飯,是要熬夜看文獻還是要早早睡覺,周末是要加油寫作業還是要刷劇刷綜藝),就足夠了。

前幾天還看到一個整體質量還不錯的心理學公眾號,講到了「不健康的親密關係的危險信號」。點進去看了看,覺得內容還算講道理,同時我也能夠清楚地聽到自己內心深入有一個低調而堅定的聲音在說——如果現在讓我去判斷一段戀愛是不是適合自己,要繼續走下去還是要分手,我一定願意自己在真實的關係里去摸索嘗試找感覺,而不是對著別人寫的科普文章或者依賴問卷量表評個分出來再做決定。我想到大概三年多之前,我曾經在某篇日記里寫下了這麼一句話——我渴望擁有這樣一種自信,那就是,知道自己可能會犯錯摔跤,但是不怕,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膽選自己想選的生活,總覺得,錯誤可以改正——自己有這個覺悟,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自己有這個能力,損失什麼的呢,就先認下來,然後還可以慢慢挽回——自己擔得起這個風險。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我剛剛看過了無數篇講「不健康的親密關係的危險信號」的文章,分析自己當時的感情分析到心累(最後也沒分析明白…),最終在巨大的不確定感里結束了一段並不愉快的感情。

此刻的我,感覺非常得意,並且想對那個時候的自己說:你看,我有非常認真地實現你那個時候的願望哦!


以上是接受(長程的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諮詢對我個人生活的一些影響和改變。而作為一個心理諮詢領域的學生,我不能免俗地產生了一些「職業發展」方面的想法和困惑。

目前最主要的一個想法和困惑來自於我和我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的對話。我的這個朋友沒有任何心理學方面的背景,前段時間,他發給我一個書單,一些還不錯的和心理諮詢有點兒關係的科普書籍,比如《我們內心的衝突》,比如《非暴力溝通》。他問我,這些書對他會不會有幫助。

因為關係比較親近,我大概對他抱有一些「偏見」,隱約感到哪裡不太對,就問他——你看這些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或者說,你期待這些書怎樣幫助你呢

他回答: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溝通,了解社會;更好地生活,更心安理得。

然後我想了想,告訴他:如果你想要了解溝通,或者了解一些心理學關於「溝通」的知識或者思考方式,我相信這些書是很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想要了解社會,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既不了解社會也不清楚應該怎麼了解社會;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生活,更心安理得,那大概,找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比看書要有效多了(當然成本也更高)

我目前的想法是,心理諮詢之所以(比看書)對我有幫助,是因為這個過程會順著我的想法、我的感受以及我在生活中的經歷構成一段對我來說有意義的旅程。這其中的「意義」在於,諮詢的過程會不斷涉及到一些能夠觸動到我的點(trigger point),也許是一段過往經歷,也許是我在生活里遇到的什麼人,也許是哪個朋友對我說的哪句話……遇到這些讓我受觸動的點時,諮詢師會鼓勵我停留一會兒,多花一點兒時間撥開雲霧去看看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這些對我來說非常有針對性也非常有價值的探索,可能是科普作品所不能夠帶來的。而科普讀物所引發的思考,大概也不太容易用在實際生活里——很久很久很久之前,我手把手地給我爸科普過他和我媽吵架的時候他們分別在想什麼,下次吵架該怎麼處理,然後,下次吵架的時候,他忘了個一乾二淨。因此,很多寫得很好的心理學科普,依然沒辦法幫助大多數讀者實現他們「讀了這本書我就會生活得更好」的(在我看來並不合理的)期待。

我喜歡科普(同時很慶幸我在告別基礎心理學之後依然能大體看懂那個領域的科普),我也相信閱讀科普、寫科普會讓我的生活更充實、更有趣,有意思的科普和有意思的電影小說都是我現階段的重要夥伴。知乎寄給我的新年賀卡上說,「認真分享,也許在某一瞬間,你也曾照亮某一個人的生活。」作為一個來訪者和一個讀者,我大概相信,讀者從科普中得到的自我探索方面的收穫,通常來說遠遠比不上來訪者接受心理諮詢的效果;同時,作為一個心理諮詢的學習者和科普者,我很困惑,這個領域的科普和分享應該是什麼樣的?能夠以怎樣的方式照亮某一個讀者的生活?怎樣的期待和要求才是「合理」的?希望這一年結束的時候,我的想法能夠比此刻更清晰、更明朗。


這個問題挺好的,在做諮詢師之前,我就做了好幾年的來訪者,那段時間因為感情問題,人很焦慮,也變得很憔悴,每天過的日子都渾渾噩噩。

之前在很多回答里我已提到過自己感情的話題,這裡就不再多說了,就說一下諮詢的感受。

期間找過兩名諮詢師做過諮詢,不是諮詢師效果不好,而是在做的過程當中,有些諮詢師鑒於身體問題中斷了好幾次,因此換了諮詢師做諮詢。

風格不同,不過帶來的效果還是挺有效。

諮詢師在諮詢室里,話很少,不多,都是聽你敘述,更多時候是以傾聽為主,她也沒有給你提任何有效性的建議。

給我的印象里,鼓勵的眼神,點頭等動作居多,時不時會說一下自己的感受。在諮詢里,最重要的是兩個部分,一是關係,二是感受。

上個星期參加一回沙龍,作為老師我帶著學員們去參加,現場模擬了兩段諮詢。很多同學認為諮詢很簡單,結果兩組模擬下來,有些做著做著就堅持不下去了,不知道該如何接話,現場也是笑聲不斷。

我在旁邊看著,深有感悟。

諮詢時的狀態,跟平時聊天不太一樣,諮詢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了建立關係和解決問題來的。如何建立關係,光靠死記硬背的對話以及聊天無法達到效果,而是要把自己作為「真實」的一面展現進去。

作為來訪者,諮詢時感到有這麼一種感受,證明你的諮詢效果就達到了。

我做過很多諮詢,很多時候現場並沒有太大的感悟,真正的變化是在後面,回到家裡後,有時坐在椅子上,認真思考著,想的很多,總是在想有哪些不對,回想著諮詢時的場景,會頓然發現,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有些問題是這樣存在的,當時我是這麼想的,並不對,要這麼做才行。

其實思索一下,認真坐在沙發或者床上,閉上眼睛,像練武一樣打坐,冥想著諮詢的話語,很多時候都能領悟自己有什麼樣的變化。

最大的改變,應該是讓自己變得更冷靜,很多時候考慮問題,會腦子裡轉一個彎,我要不要這麼做,才是合理的,哪些能不能做,會過濾一下。有時會覺得很傻,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年輕時那麼多衝動的事情和行為,也證明了自己確實不太成熟。

十年以後,再回想20歲時當時的狀態,是一輻幼稚的畫面。

我覺得,心理諮詢或者諮詢師,並不是直接幫你成長的,而是讓你間接明白自己,讓自己逐漸領悟自己有什麼缺陷,憑後面的努力,漸漸改變過去許多不成熟的行為及想法。

他們是引導者,是你的引路人,而最終變得更好,依舊是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靈魂。

我想這才是心理諮詢帶給人們最大的希望吧


謝邀。

我覺得我從出生至今,覺得最幸運的事情不是寫的書得獎,不是參加國際攝影展,甚至不是能夠在「高齡」之時可以放下一切,去羅馬從語言學起。再讀碩士,甚至作為唯一的一個中國人在梵蒂岡博物館實習得到館長表揚都沒什麼……

寫到這裡,深感,天之厚我可謂至矣。

我最幸運的事情,是我曾經有過全中國最好的心理諮詢師做自我體驗。

7年前,我這樣想,此時此刻,我兜兜轉轉,也見了中外的好些個「大師」們,但依然,在我心裡,他是最好的。

因為童年原因,我的人格曾經並不那麼整合,仗著自己也許有的幾分才華,極端敏感自戀。

而現在,我覺得自己日趨整合,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溫柔。看待世界的方式也理性清晰,但仍慈悲有愛。

比如,舉個例子:有一類人,習慣是用性關係和情慾,來與ta者和世界建立鏈接的。

自己與ta人,都會覺得迅速的愛與被愛,感動與被感動,然後迅速的感到受傷害或拋棄。

我不會用「渣男」或者「渣女」之類的詞來形容任何人。

我會觀察和思考,他她是在哪個人格形成的時期受到的創傷?固著在哪個時期?為什麼會把需要的柔情,錯位成情慾。他們真實的需求是什麼?……

我甚至又重讀小時候讀過的書,比如《卡拉馬佐夫兄弟》,我深深明白,完整的文學藝術如人格的完整,如交響樂的樂章,僅靠一點點上天的給的,幾分天賦性,如果不整合,支離破碎是無法做出有價值的東西的。

我建立起自己內心的圍牆和城堡。明白邊界和融合的尺度在哪兒。

……我覺得我從他那裡得到的太多了。但這一切的發生毫無刻意,就像種子被風吹入土裡,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的芽,不知不覺長成樹木…

我有時候在知乎看到教「泡學」比如某貓大師,我覺得幾乎想笑,如果僅僅是以發生性行為為目的的「泡」,實在太容易太容易。但真正不容易的是,向內觀看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歲月里,與自己和對方真正親密相處,一起對抗漫長的死本能。

知乎有一個提問,動力學方向的心理學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我可以肯定的說,絕對有。

然而只是,那一批真正優秀的動力學取向的治療師,不會有空來知乎。

我的諮詢師,他連微信都不用。除了極少的中美班中德班的培訓外,他一直始終堅持守著門診和長程來訪者,從不走穴賺錢。

他也是我見過的,整個中國,最有人文關懷,唯一一個有獨立知識分子精神的心理治療師。

————對了,我還有件得意的事,我有一個來訪者,他沒有辦法與任何事物建立三個月以上的關係,無論是他愛的奢侈品,還是他的學業,還是身邊的人。

在上海,他換了17個治療師。

我們現在諮詢關係已經一年三個月了。在艱難中往好的方向前行。

面對每一個來訪者,我都看見,我的心理諮詢師,他在他的診室里笑著望著我,他笑起來連眼睛都找不到。


謝邀~

16年8月份開始的諮詢,截至17年最後一天,已經進行了57次諮詢

我每次諮詢前後都會寫點感受感想,但是從來沒回過頭去看,

總是有虛度光陰的感覺,如果讓我回顧我的17年,我可能會說毫無成就,覺得自己是個廢物,又行屍走肉的過了一年。

但是我想如果我去看看這一年諮詢的記錄,我一定會驚訝每次諮詢都那樣的熟悉又陌生,難以想像那是我曾經有過的感受,曾經經歷過的事情。

這一年,曾在諮詢室里哭到不能自已,曾無數次體驗之前二十多年沒體會到的情緒,感受;不經意間說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話;反反覆復感受到真實的憤怒,委屈,開心,孤獨,憂傷~等等,這一切,都有諮詢師在看,在聽,在感受~

因為諮詢,在知乎寫的幾個答案得到幾十個贊與感謝,甚至因此有些素昧平生的朋友加我微信,和我聊天(未曾見一面就將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和我分享,信任我)。

說實話,無法總結出這一年心理諮詢給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具體的改變,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去對比,甚至不知道某些改變是不是心理諮詢帶來的。

但如果非要扣題的話,我想還是可以總結出幾點來的:

  • 有了被討厭的勇氣
  • 可以更好的理解自己情緒,可以安撫,照顧自己的情緒
  • 心裡的安全感,力量更充足了點;不再害怕孤獨,可以和孤獨相處
  • 因為諮詢多了上萬的債務(劃掉)
  • 因為諮詢結識了一位年輕的諮詢師,並有了一段難忘的聯繫(劃掉)


謝 @程葉 邀請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也同樣會是一名來訪者,接受精神分析的時間和頻次會更長和更多。

生活中的改變是從很多細微處體現出來的,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容納度提高,更能對自己的狀態作出調節。更願意去嘗試一些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無論結果如何都想去體會一下,也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是諮詢師,入行之後有過三段個人體驗,然而前兩段時間都不長,都只做了半年-一年,那時候一直覺得自己是正常人,不需要諮詢,做個人體驗只是職業要求,且我並不想改變什麼,因為我也知道改變是很痛苦的。

而且加上我比較自戀的性格,諮詢師很多干預我都會否認,所以真的感覺沒什麼改變。

後來真的遇到職業瓶頸了,於是下血本找了個老外來了個深入的高頻精神分析,一開始我仍然是這個心態,我不想改變什麼,因為我知道改變是很痛苦的,而我不願意承受這份痛苦。我想的只是找個老外分析家可以給我的職業生涯鍍鍍金而已,如果能有什麼變化那是錦上添花了。

然而慢慢的隨著時間推移,我對諮詢師的感情越來越深(畢竟一周工作四次,談話的深度比我老公還深,情感交流比我家人還多),不知不覺就變了,半年後我開始感覺焦慮少了,接個案也更能hold住了,再後來也慢慢接受自己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中有很多矛盾、衝突和爭吵,某個角度來看自己也是個病人。現在一年半了,感覺我跟家人的衝突的頻率和強度都明顯降低了。

當然一年半還是個太短的時間,我的督導分析十年了,據說他以前是強迫症患者,現在的他給人感覺是非常平和,基本沒有太多的焦慮,非常地接納自己。

我的目標也是十年,不知道我的分析家老頭能不能撐住啊,他已經76了。。


這個問題必須要回答一下。

非常幸運,在下半年踏入心理諮詢室(這可能是我近五年來最明智的決定了),我一直覺得,只要想當一名來訪者了,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想要變好」的需求,不論結果如何,這一步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諮詢師在第一次都會鼓勵來訪者「你願意來做諮詢,就已經很棒了」。

可能是我諮詢師是「人本主義」流派的緣故,諮詢的體驗不是他給我各種生活建議,或者給我留一些家庭作業,讓我嘗試在生活中練習。他呢,基本沒有給我提過任何建議,但是,他會肯定我的情緒,幫助我分析其成因,我還是很受用的。

但如果,你以為心理諮詢只是「肯定情緒,分析成因」,那就錯了。我一開始也是這麼理解的,我覺得,他能聽我說說生活的不如意,和我共情,幫我分析就夠了。我們請人幫助,不就是需要這個嗎?而我當時的規劃也是只去幾次,最多不超過十次,因為我真覺得自己「很正常」,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正常」。

直到,直到我喜歡上他,我才發現這事兒有點不妙了。有一次吧,他問我,「XX(我的名字)對這個諮詢師是什麼感受呢?」,我停頓了一刻,下了十分決心說「我喜歡你。我對你有性幻想。」 他不震驚,也不羞恥。我記得他點點頭,看著我說「剛才那句話,XX(我的名字)一定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才說出來的吧。」

LovePeace,No judgement。這個告白體驗,在我22年人生以來,堪稱完美。

我也在知乎上查過「喜歡上心理諮詢師怎麼辦」,許多答主站在來訪者角度,分享過自己的想法,也有一些諮詢師說「這個叫移情,正向移情」。我通過這些答主知道了一個電視劇叫《捫心問診》,在劇里,第一周結束時,通過Paul跟Gina的對話,我終於明白這種感情叫「情慾性移情」。最有趣的是,這些都是我告訴他的,他從來沒有告訴我,我的癥狀是什麼,怎麼運作的。我後來問他「你會給來訪者做一個診斷嗎?」 他表示「不會,更多的是隨著諮詢進程推進,了解來訪者的內心活動。」

他說自己是個「不太遵守諮詢設置」的諮詢師,比如他希望加每一位來訪者的微信;如果諮詢結束,他沒有下一個諮詢了,會和我一起走下樓;在我非常崩潰,需要他握住我的手,給我一些力量時,他也會非常認真地握住。但他也不是會滿足我每個要求,比如,他幾乎不回復我的信息,但每條都會看,他會不厭其煩地解釋為什麼不回復:「XX,如果我每一條都回復的話,我不知道我們會發展成什麼關係。」

再比如,我有分離焦慮,前幾次離開諮詢室,都很難受。有次我問他「您能抱我一下嗎」,他停頓一秒鐘「XX,這個我們下次再討論」。然後,他就真的下一次討論了這個。總之,是個很負責任的諮詢師,與其說「不遵守諮詢設置」,倒不如說是「不僵化地遵守諮詢設置」。

時間在一點點過去,我們漸漸發展出了一種親密關係,它不能簡單被定義成親情、友情、愛情,因為它不存在於現實中。心理諮詢與我而言,就像是建造了一個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是造物主,我們建造自己的規則。規則有很多種,但大主題是「有愛的就多加,醜陋的就拋棄」。你大可以向遊戲設置提要求,犯錯誤,哭鬧,沒事,我們都是安全的。

咨訪的親密關係很複雜,它包含了親情、友情與愛情,取材自我對他的移情,他對我的全盤接納。但又很單純,因為它僅僅存在於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沒有做過諮詢,僅僅了解一些心理知識的人,我想...還是不太能領會。甚至只考了資格證,沒有接待過來訪者的人,我都不覺得能真正明白。這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需要實打實地接觸才會發生的。

同時,我也明白了原來不發生肢體接觸,不上趕著和人社交,也能建立這麼複雜又美妙的情感關係啊。

人,真是有神性的生物。


讓我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不在胡思亂想里把自己繞成一個毛線團

我也不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突然有一天就變成一樣了


因為這個問題於我個人有特殊的意義,所以決定獻出潛水多年的第一個回答。也不匿名了。

要說的不僅是過去一年,而是從十年前第一次接觸心理諮詢開始,斷斷續續的,磕磕絆絆的,對心理諮詢認知的轉變,以及從中的收穫。也算是給自己的一份總結。


我從2007年開始第一次接觸到心理諮詢。那時正值青春期,遭遇了巨大的家庭和情感變故,身心紊亂,整個夏天都在自傷、進食障礙和崩潰中度過。在家人的幫助下,我開始接觸心理諮詢,去過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每小時800+的家庭諮詢,結果半小時不到就被勸退出來(??)。也接觸過不知從哪打聽來的背景資歷全不清楚的獨立執業諮詢師,極度不規範的諮詢體驗又讓我受到二度傷害。從此對心理諮詢這種治療方式產生陰影,內心甚至是鄙夷的。當然也許是因為當時自身的問題嚴重到無法依靠諮詢解決,所以最終還是尋求了精神科醫師的幫助,開始藥物和其他治療(又是一段讓人痛苦的經歷,如今回頭看只能再次感嘆國內精神治療環境的不夠專業、不夠規範和不夠人道。但這是另一個話題,與諮詢無關,就不細說了)。

經歷短暫的服藥史後,生活繼續,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接觸過心理諮詢。心裡可能還是隱隱地將之劃為雷區,但慢慢地就淡忘了。直到2015年,奶奶去世,最後階段我和父親一直陪著,每天經歷、目睹著自己和身邊人的無力、疲憊和絕望。她去世後,我開始無法入睡,被夢魘和恐懼籠罩,掙扎幾個月後決定到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求助。

第一次遇到的應該是一位新手諮詢師,面對我的眼淚、勇敢暴露自我的陳述,她的回應卻是不停地看錶,用明顯不耐煩的、無同情的眼神和口吻冷冰冰敷衍我。結束諮詢之後,我向諮詢中心投訴,並要求換一位更有資歷的諮詢師。

經歷重重挫折之後,終於,我遇到了現在的諮詢師。第一次感受到來自諮詢師的支持、溫暖和陪伴。

我開始在她的陪伴和幫助下,慢慢回顧從童年開始的經歷,梳理一路走來的軌跡。我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環境比較特殊,至親有一位是雙向障礙患者,十多年的服藥史,成長環境一直是動蕩、混亂和不穩定。但是在諮詢室里,諮詢師會告訴我,這一切不是我的錯。理清這一切,不是為了找到源頭從而讓某個人背鍋,而是為了看見,看見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看見自己是如何受影響的,看見自己的感受,找到那些情緒,深入它們,接受它們,接受自己現在所是的樣子。

從小到大,我對情緒的處理方式,一直是合理化,要麼試圖找到一個解釋,要麼試圖找到一個解決辦法,然後move on。但那些情緒,其實一直都在。

有一次,在我的一番自我辯護和為他人辯護之後,她讓我停下來,對我說:你有沒有發現,你一直在用腦,而沒有用心。你有沒有問過當時的自己,究竟是如何的感受呢?

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心已經對自己關閉了那麼久。

就在這段諮詢關係剛剛開始有進展的時候,我畢業了,離開了學校,雖然仍有許多懸而未解的議題,但是由於種種障礙,還是與諮詢師失聯了。

工作一年後,我又遇到新的人生岔路,那就是意義感和價值感的缺失。對職業和人生規劃的迷茫感連同過去的種種問題一起出現,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選擇錯了,是不是應該勇敢地開闢一片新的天地,探索自己真正適合和認同的事業。

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我們又談到了心理諮詢。她說一直覺得我很擅長共情,應該適合當心理諮詢師,為什麼不試著了解一下呢?她的話讓我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經歷,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把傷痛轉化為助人和自助的資源?我開始關注一些心理學平台,重新認識心理諮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很巧的是,無意中竟然在簡單心理平台上找到了大學時的那位諮詢師,並且看到她在專欄文章的案例中寫到了我(當然是經過模糊處理的,但我還是一眼就認出那是自己)。那個時候,覺得好像是命運的安排,讓我重新找回了一段深刻的連結。

於是我們又找到了彼此,繼續這段諮詢關係。這是在2017年下半年的時候發生的。

其實這一次重逢到現在,也不過10次左右的諮詢次數。這一階段的我面臨著越來越殘酷的人生議題:接二連三的親友的病重和死亡,情感的傷害和切斷,未來方向的不確定帶來的焦慮。但是在諮詢師的陪伴和幫助下,我開始看見自己的邊界,越來越知道什麼是適應自己的,什麼是不適應自己的。開始相信自己的感覺。開始學習拒絕,爭取,表達。

在上一次諮詢快結束的時候,諮詢師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

你知道現在這個階段會很艱難,並且接下去還會難過一段時間。未來,你知道,也有可能再次遇到相同的處境,但沒關係,只要你做好準備,就好。

這段長程的個人體驗,我還會繼續下去。我很期待,未來,關於自己,我還會有怎樣的新的發現。


半年前,因為某些打擊與背叛滿腦子死亡,整日萎靡不振。半年後,再遭遇類似的事,我只想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

謝謝你,我心中最棒的諮詢師。


謝邀。我並沒任何諮詢經歷。但大學選擇心理學專業,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改變。我開始平靜審視過去的一些經歷而非抱怨。過去的我是盲目地不快樂,而現在我明白了是自己苛刻,沒辦法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推薦一部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人活著,一定要努力發自內心接受自己,然後你才可能去接納別人的不完美,才可能去擁抱這個世界。

挫折會使人走彎路,但多花點時間,總能得到些別的東西。


看到了這個問題很想回答,等我明天用電腦碼出來

更新,拖了一天才來寫233333,果然我真的是拖延症晚期。

以下是正文。

2017年對我來說是兩個極致:極差,波折不斷,前途未明;極好,認清自我,尋到方向。而將這兩個極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我選擇成為來訪者,去做心理諮詢。

先說一下我在諮詢之前的狀況吧。

作為一個大學狗,學著自己以為很好的專業,當然在選專業和學校的時候更多的是聽從父母的意見。【是不是很熟悉】

但在大一第一次上實踐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無法想像到我以後從事這個職業的場景。我不喜歡這個職業。但是我把這個念頭壓下去了,因為我媽【我媽在我的生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重要到超出了正常的程度】一直跟我說:「這份工作很好,你要堅持下去,不然之前的努力都浪費了。」

於是渾渾噩噩地過了三年,每天看到這個專業的東西都覺得噁心,已經不是討厭了。但這個問題我始終沒有跟我媽說過,一方面我很害怕讓父母失望,另一方面我認為討厭這個專業是因為我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討厭。

過程很痛苦,但是沒人理解我。

父母這邊,每天關心的是我的期末成績怎麼樣,然後告訴我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什麼學,拿了什麼樣的年薪,又有誰家的孩子不好好學習過的怎麼落魄。再之後就是問我有沒有拿獎學金。

朋友這邊,我除了遊戲里認識的人比較熟悉以外,現實生活沒有朋友,和室友的關係糟糕至極。

至於男朋友,啊,還是算了吧。過去的戀愛經驗簡直就是一把把刺刀,扎的我渾身是血。

總的來說,我沒了社會支援,只能孤軍奮戰。

人生是孤獨的,很多問題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但是如果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面對,時時刻刻與孤獨為伴,那麼你會被孤獨扭曲得面目全非。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小角落,抱著一個人喘息一會。

我需要有一個人告訴我為什麼我的生活亂七八糟,我改怎麼辦。

最開始,我在知乎上遊盪,看心理相關的話題。【大概這就是我為毛會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的原因吧2333】發現了我原生家庭的問題——幼年的暴力,不信任,忽略。我開始怨恨我的原生家庭,也導致在2017年我跟家人衝突不斷。

我等著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卻給了我一句「我不欠你」。

我覺得父母傷害了我,但他們認為我太幼稚,不理解他們。這種感覺就像你最信任的人捅了你一刀,然後慈祥地拍拍你的肩。

最開始,我覺得是我運氣不好,環境讓我不適應,我要換個環境。所以我儘可能遠離我的家人,避免傷害。努力換了一個宿舍,宿舍的人很友好。找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兩個很貼心的小姑娘。

但是事情並沒有好轉,我還是開心不起來,生活也沒什麼方向。

於是我反問我自己:是我做錯了嗎?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作死作的?一切都只是我的無理取鬧?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嗎?

結論是,我是個loser,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給別人添麻煩。

得到這個結論以後,我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發獃。宿舍有人的時候,我會跟她們一起吃飯,開玩笑,玩遊戲;但是只剩下自己的時候,我可以一天不吃飯,一直到躺著都能感覺到自己低血糖,然後下床,找一塊糖含著。

這些事情幾乎沒有人知道。在朋友面前,我會裝的很快樂;對家人,我告訴他們我過的很好。

但是很快我就崩潰了——發生了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對我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那段時間感覺自己快出竅升天了。每天在床上也不是發獃了,而是幻想有誰能那把刀子給我個痛快。

那個時候感覺自己分裂成了兩個人,一個人已經跳下了懸崖,另一個人死死拽著。每天在「我還不能死」和「你活著有什麼意思」兩個念頭中徘徊。

跳崖的那個人天天敲著我的腦袋,想盡辦法讓我跟著墮落;死死拽著我的人,支配我還殘存的意志去翻知乎。所有的回答都在暗示我,我需要一個心理醫生。

可是我所在的城市別說心理醫生,知道心理醫生的都不多。因為我有自殺傾向,學校的諮詢老師我是不敢去的,怕會告訴輔導員和父母。如果我想去做諮詢,我必須去省會城市。這樣諮詢費、路費以及住宿費就像三座爬不過去的大山擋在前面。

於是我去看了《捫心問診》,確實緩解了我的痛苦,但就像止疼葯一樣——每個人問題發生的根源不一樣,我的經歷和裡面的人多多少少會有點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所以,思量再三,我決定去做心理諮詢。

——————————————————————————

下午有一場面試,回來以後再接著寫


作為一名強迫症患者,截至2017年底,已諮詢兩年有餘。從開始病急投醫時的無條件信任,到慢慢地開始釋放自我,學會攻擊諮詢師,再到後來的移情,以及現在就診時漸漸變得平淡的心態,彷彿把心理諮詢每個階段都走了個遍。

2017年,也是我自認為治療效果帶給我影響最大的一年。少去最初的病理困擾後,開始學習體會每次治療帶給自己的意義。從前的我,急性子,強烈的依賴心理,像小孩子般不喜改變,喜歡美好停留一切穩定。但是,諮詢的過程漸漸讓我明白了,一切都是無常處於變化之中,你無法控制外在的事物,無法深刻地抓住它們;病去如抽絲,沒有快速的治癒方法;學會正念內觀,學習體察自己內心情緒的變化,不要刻意去改變,不要總帶著必須有收穫的期待心態前來諮詢。。。

儘管現在有時仍會在諮詢室里否認諮詢師在我的改變中起到的作用,總還是跟他爭辯著自己的變化更多地是來自於平時的自省。但我內心知道,諮詢師本身依舊功不可沒。他像一個素昧平生卻又極知冷暖的朋友,客觀地陪伴著我經歷了15年病發時分手後的難過,16年認識現在老公的開心,17年我們領證結婚的幸福。仔細想想,似乎還沒有一個摯友理解並帶領著我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

2018年,諮詢還要繼續,依舊還需探索自己的本心與能量。加油!

哦,對了,還有一句,謝謝你,ZHS醫生!


我是一個不合格的來訪者

我致力於和每一個人搭建親密關係

包括我的諮詢師

現在和他談話往往都已經不是討論心理學上面的東西了

都是相互訴說一些生活中瑣瑣碎碎的感悟

不過這也是一個雙向選擇吧

能互相理解未必不算是一種治療

要說改變的話

我變得坦誠了 或者說有那麼一點點成長吧


謝邀

可以安全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從而認識到情緒存在是合理的

從而可以跳出情緒認認真真的思考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解決問題正常生活


2017年倒沒有去心理諮詢,反而前兩年都有去。高中三年,前兩年幾乎保持每個學期去一次,然後高二下開始心理老師也忙我也沒什麼時間就沒怎麼去了。

心理諮詢的話,其實就是找個人聊聊天,聊聊那些你不滿的又不好意思和朋友說的話。而且心理老師一般故事知道的多,對事情看法也不一樣,有時候可能聽了她的話,對某些事情的執念和糾結都釋然了


嗯 沒有過心理諮詢


2017與我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年中決定去見諮詢師,做心理諮詢,目的是找人傾訴,排解鬱悶。

第一次諮詢,恨不得把所有的煩惱全部丟給諮詢師,列了提綱,生怕漏掉什麼,結束之後,感覺很爽,終於可以把很多不能對朋友家人傾訴的痛苦全部說出來。

也許用力過猛,後來的幾次不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而感到緊張。好在自己堅持了下來,到2017年底完成了23次諮詢。

說到收穫,隨著諮詢的進展,更多的關注於自我探索,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所改變,能夠有意識的去關注他人的情緒。最重要的是我會知道有一個人會不帶評判的聽我訴說,在諮詢室里無論我說什麼都是安全的,這種體驗彌足珍貴。未來還會繼續進行諮詢,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瀉藥。

幾乎沒有改變。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斷斷續續看心理醫生差不多一年,自認為碰到一個合胃口的心理醫生是很難的一件事,如果去大醫院的話躁鬱症大部分還是被當成精神疾病處理的(反正吃藥是免不了的)。

很多人可能心理疾病好多年但碰不到一個很好的心理醫生,這玩意兒真的挺隨緣的(個人看法)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真的是求人不如求己。

而且也要看自己和心理醫生的配合程度,有時候不是主動去看病就是配合了,不要例行公事,真誠的交流一下下嘛qwq

有些事想開了就好了,實在想不開就先擱置擱置,也沒啥過不去的坎兒【笑cry】


這一年因為生活中突然爆發出來的問題,強忍著巨大的羞恥感,愧疚感重新回到我諮詢師身邊(在回來之前曾短暫換過一個諮詢師只去了五次不合適),她絲毫沒有怪我的欺瞞,用真誠寬容接納我,抱持我一切糟糕的情緒和複雜的心理,在她的幫助下我解決了危機,並繼續和她探索問題,這是我今生最珍貴的體驗


做了二年申荷永體系的沙盤(還是他的A級沙盤師),生活越來越糟糕,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卻出現了新的問題。


推薦閱讀:

由於接受信息太多,思維混亂怎樣調整?
小孩應該學習做家務嗎?
當孩子們都慢慢長大,不再需要父母全天的照顧以後,全職爸媽要如何調節自己的生活?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