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古代叫什麼?為什麼不叫長牆,而叫城?

長城這名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啊?


長城其實就是國家的城牆。在長城內部有許多軍事要塞,住著許多士兵。 長城的關卡里也住著許多士兵。所以他不光是一扇牆,也有很多城。

大部分長城建在山上,但也有建在地勢平坦之處的,游牧軍隊大多會從這裡進攻,所以在這些便於行走的地方,漢人會建一個城,城的兩頭連接著山上的長城,這個城就叫做關,有許多駐軍把守,登上關,可以走上長城。

長城有烽火台,發出警報後,關里的駐軍就會前來支援;另外長城附近有許多軍事城塞叫做邊鎮,這些地方的駐軍也會趕來支援。而這些優勢都是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所沒有的。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運輸。雖然北方游牧民族打到哪裡搶到哪裡,後勤沒什麼壓力,但馬匹和武器無法運過建在高山上的長城。 「人過馬不過」,即使人能翻過長城,但沒有戰馬的游牧士兵進入了中國內地就等於束手就擒。

所以長城確實是由無數城和整條牆組成的防禦體系。


我就說一句,轉載百度百科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當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然後 古漢語字典 解釋 「城」的意思

①&<名&>城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所以說,城本意就是牆的意思,所謂城市就是城牆圍起來的地方。


沒有詳細研究,至少是漢朝開始就叫長城了。

西漢賈誼寫的《過秦論》里有: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說明在長城修建後不太久,這個名字已經在使用了。

我覺得更可能它修好的時候就叫長城,一時沒想到其他地方有沒有更早的記載。長城本來也不是憑空修起來的,秦始皇是把之前幾個國家修的北方城牆連起來。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毒害中華民族最大的三個皇帝這篇文章的觀點?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鮮為人知但卻值得大書特書的精彩故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長城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