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和李嘉誠相比,誰更厲害?


我們當然更欣賞邵先生了!

雖然~古人留下許多糟粕~但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應該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邵先生用一生的時間不止創造了巨大的價值,還把幫助更多學子受到更好教育當成終身的事業。我敬他是一位能人!一位智者!更是一個博愛的中國人!


不太欣賞這個問題,問得沒水平,很多回答(對李嘉誠的口誅筆伐)也沒視野。

一邊倒的形式是因為只看數字,還是抱著「死了才是英雄」的東方價值觀?

· 基調:

邵逸夫和李嘉誠先生,不僅都是創造商業傳奇的企業家,也都是兼濟天下的慈善家。

二位所達到的世俗成就和思想境界,說白了不是我們有資格能夠妄議的。

歷史上有過錯的人物,有時都要幾十甚至上百年才能作出公正的評價。更何況作出過貢獻的人。問誰更厲害,是沒有標準和意義的。

認同以上的就不用看以下的內容:

-------------------------------

為什麼很多貶低李嘉誠的回答沒水平和視野?

· 商人的本質

首先他們都是企業家,企業家的基本社會使命是什麼:創造就業崗位,帶動企業發展,持續創造社會價值。說白了,首先是賺錢

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利用自己賺取的利潤,承擔起了超出企業家社會責任的事。商業之所以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修建醫院學校,提供科研經費,給好公司投資),都首先是建立在企業可以持續創造利潤之上的。

明白了企業家的本質,再縱觀兩位的企業經營歷史,誰不是在以企業獲得利潤為前提,再做的慈善呢。達則兼濟天下,自己賺錢了才能讓別人過得更好。所以用「李嘉誠就是個商人」來評判他,是沒有意義的,邵逸夫也是。

至於你們想的李嘉誠牆頭草,回歸前看港府,回歸後看中央,現在又在海外布局。說白了都是為了企業利益,為商業本質進行的手段和策略。邵逸夫在電影產業發展,TVB的明爭暗鬥中,也是極富手段的狠角色。目的就是追求利潤。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有這麼多逸夫樓。

個人奮鬥中,呈現的表面追求很多時候是為了更大的理想目標服務。站在了這個高度思考,即使按照結果論簡單粗暴的方式,對於同樣是慈善家的李嘉誠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 都是慈善家

「六叔」逝世,溫親自手寫悼文,配詞「驚聞」和「悲痛」

李嘉誠基金會做的慈善,也不一定要用「嘉誠樓」的形式呈現

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

· 總結

有記者問王健林,你這麼有錢了,賺錢和做文化(萬達投資文化產業)對你來說哪個更重要。回答:賺錢。其實這才是務實的大實話,企業沒利潤怎麼做更大的事?

-----------------------------------

至於那些妄議出口 「對比是侮辱」 的人,你誰啊,sb?連一個小目標都實現不了,也好意思評價那些胸懷天下的男人。


邵逸夫就職業來說做的比較垂直,且做到了極致,克服的困難異常艱巨,想想在天朝做文化帝國那的多不容易,即使是香港也好不到哪裡去。

而李嘉誠,大多是機遇作祟,初始的時候,鐵路,公路等的建設,說白了隨便一個人能拿下這些項目都能發家致富,當然他還沾了香港的體制的好處。當然他的戰略、遠見、管理、等能力還是相當出色的,但總的來說他的成功路徑里機遇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從跟他一起起來的幾個商業巨頭也可以看出來。

總結:以他們成功的難易度來講:邵逸夫我佩服

以財力來講,那當然就是李嘉誠了

以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來講,還是邵逸夫

以對世界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來講,李嘉誠

以對歷史的影響,還是邵逸夫。(試想我們想在能記住幾個古代的富豪?但文化的締造者可是人人知曉)

個人吐槽:最 討厭蓋房子的人了,有那麼多融資,讓爺去蓋,也能成功。當然後續的戰略發展就的靠個人能力了。


地圖上搜索「逸夫」:


這是對邵逸夫先生的侮辱


兩個人沒法比。錢賺得越多,意味著從別人口袋裡拿走的越多,這個時候就要有適當的回饋才說得過去。

李嘉誠可能會說要為股東負責,為合伙人負責,不能亂花錢。可人家邵逸夫賺得還沒他多呢,也沒影響到賺錢。到了他那個份上,賺錢和慈善並不矛盾的。


回歸以後,李嘉誠財富才開始暴漲


邵逸夫,李嘉誠只不過是個純粹商人


李嘉誠的資產肯定是遠遠超過邵逸夫的,邵的資產大概在100億港元左右,李的資產超過300億美元。慈善方面李嘉誠也做了不少,但是沒有邵逸夫那麼的有名。


都很厲害吧,這裡說一說邵逸夫。

邵逸夫,他是娛樂圈教父

他是身家百億富豪,他更是慈善大家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如果你喜歡觀看電影,你一定知道邵氏電影,它曾稱霸香港影壇十餘年,它是邵逸夫親手打造的「邵氏」娛樂王朝,拍攝的影片達1000餘部;

如果你曾經漫步校園,你一定聽聞過逸夫樓,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查詢結果是近3萬條信息,這些逸夫樓密密麻麻的遍布全中國;

如果你關注財經富豪,你一定知道邵逸夫了,其資產據不完全統計有1500億港元,當然不包括100億左右的捐款。

如果你喜歡娛樂新聞,你一定知道許多巨星,他們很多都是邵逸夫一手捧紅的,邵逸夫一手捧紅了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一大批巨星。

在線地圖上搜索「逸夫」出現的結果

邵逸夫其人,締造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拍攝的影片達1000餘部,為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之冠,在香港的影視文化史上,他是一個即使再過一百年都不可能被忽略的標杆性人物,他所達到的世俗成就和思想境界,不是我等有資格能夠妄議的,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不僅僅是創造商業傳奇的純粹企業家,更是兼濟天下的慈善大家。

今天,烈酒封侯本期一文,便來聊一聊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2

邵氏兄弟 投身電影

要講邵逸夫,就先來說一說他的父親邵玉軒吧,其父親邵宇軒也是一位商界創業者,早在1910年的時候,他創業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經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當年的邵玉軒,不僅在生意上經營有方,生意搞得紅紅火火,而且他還非常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所以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有聲望。 

邵玉軒生育有八個子女,邵逸夫在兄妹中排行老六,所以後來成名後,人們常常尊稱其為六叔,他出生於光緒年間,也就是公元1907年11月19日,邵家的祖籍在浙江寧波。

值得一提的是,邵逸夫和他的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都很詩意,「醉翁、村人、山客、逸夫」,是不是很有陶淵明的感覺,其實他們的名字都是源於陶淵明的田園詩篇,原本這些都是他們名字的「號」,只是被人叫習慣了,都成了名。邵逸夫的原名,原名邵仁楞,字逸夫。

在1920年的時候,邵逸夫的父親病逝於上海,當時,很多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都前來弔唁,康有為、虞洽卿及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閣等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可見其父也是當時的一大響噹噹的人物。

邵逸夫從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英文敎育,中學時還入了美國人開辦的「青年會中學」讀書,所以說邵逸夫能輕易的說一口流利英語,可不是現在大部分四六級大學生所能及的效果。在當時的上海十里洋場,娛樂事業已經開始發展,逐漸顯現蓬勃之勢,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曾經營一家上海劇院「笑舞台」,這個劇場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邵逸夫就是在這種環境慢慢長大的,在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少年邵逸夫那時候便暗生「娛樂之心」。

但是他的父親去世之後,邵家逐漸敗落,他們家那時候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劇院。不過迫於生存,邵氏兄弟毅然賣掉了僅有的房子,舉家搬進了「笑舞台」,這也是破釜沉舟之舉,成敗在此。四兄弟仁傑、仁棣、仁枚、仁楞,都沒有繼續走父親的商業線路,沒有繼承父業,而是全部投身於娛樂圈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兄弟四人逐漸放棄自己的本名,使用自己的別號闖蕩娛樂圈,依次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

長兄邵醉翁最初是買別人的電影來放,後來自己拍電影,他們後來成立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用自己的娛樂嗅覺開始自己拍電影。沒想到邵氏兄弟娛樂嗅覺還是很厲害的,可以說是目光如炬,他們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這部影片獲得極大成功,也給了他們極大的動力。

《立地成佛》講述了將軍曾效棠在花天酒地里與姬妾玩笑,對兒子少棠在外仗勢欺人視而不見。一日,少棠又開著汽車橫衝直撞,毆打路人。青年吳凌雲路見不平,將其痛打。少棠回家後立即命令士兵搜捕吳凌雲。凌雲聞訊躲避,士兵將吳父抓走。不久,少棠因傷勢過重,不治而亡。效棠於佛寺超度愛子,兼以解脫痛苦。方丈的循循解說就彷彿五雷轟頂一般,使效棠豁然開朗。頓悟之下,效棠釋放吳父,並遣姬妾,散錢財,造福鄉里。塵世諸事一了,效棠投身佛門而去。

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放到現在來看,故事構架也是蠻精彩的。

邵氏兄弟旗開得勝,之後趁熱打鐵拍攝了《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和《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戲,這些也是深受觀眾的喜歡。當時邵醉翁自己任製片人兼導演,愛妻陳玉梅領銜主演,邵邨人任編劇,邵山客任主管發行,那時候邵逸夫剛剛中學畢業,看著哥哥們乾的熱火朝天,自己也忍不住了,他放棄了升學,於是在片場中干起了場務之職。由於邵逸夫勤奮努力,喜歡鑽硏,沒有多長時間,他便從攝影、編劇到導演,熟悉了電影製片的各個環節。

3

舉目無親,南下創業

在父親去世六年後,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決定一起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也就是從1926年開始,邵逸夫的一生,註定了與電影有著難以割捨的不解之緣。

他們出發的時候,邵氏兄弟帶著的,僅僅是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的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進行巡迴放映,在南洋,邵氏兄弟備嘗艱辛,歷經了很多磨難,星馬的窮鄉僻壤常常有他們的身影。

他們兄弟在南洋闖蕩了四年,終於在1930年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他們先後購入了新加坡多間戲院,公司成立之後,邵逸夫經常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買到自己的公司,以期許創造更大的收益。其實邵逸夫很早就意識到,有聲電影始終壓倒無聲電影。他提出:「現在大家都困難,捨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入,捷足先登!」

不過這一切並不是一帆風順,有一次,邵逸夫在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的時候,差點遇難,途中輪船不幸觸礁沉沒,當時落水的邵逸夫,抓到了一個救命稻草,他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了整整一夜,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盡的黑暗,真不知道他是怎麼度過來的,幸虧其命大,一夜之後終於獲救生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經歷劫難的邵逸夫,後來順利的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

再後來,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白金龍》可算是第一部在粵、港、滬三地賣座的粵語有聲電影。

經過邵氏兄弟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一百一十多家和九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4

日本侵華,邵氏影業發展受阻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當時遭到了中國守軍第29軍的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和中國當時大多數的企業一樣,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也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面對日本的侵略,邵氏兄弟的電影產業也是慘淡經營,可以說是艱難度日,在硬撐了一段時日之後,終於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

直到1945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了,那時候的邵逸夫正當盛年,心中蘊藏著的,是更大的雄心與抱負,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

5

邵逸夫的黃金巔峰時代來臨了

1957年,邵逸夫決定將工作重心從新加坡轉移到香港,那時候的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了,也就是那一年,邵逸夫開始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在香港兩年之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期間,邵逸夫傾力打造位於香港清水灣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

位於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961年12月6日正式啟用;位於將軍澳的邵氏影城面積佔地為523,000平方呎,總樓面面積為1,100,000平方呎,由行政大樓、電影院、後期製作中心、展覽廳及五間錄影廠組成。1998年8月12日,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和地政總署宣布,將軍澳市中心地段第67號電影製片廠土地(即後來邵氏影城所在地)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7,800萬元港投得。影城建於2006年7月(當時只開始局部運作),其餘的作內部裝修;至2008年9月全面投入運作。

從此,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猛的電視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期間邵逸夫創辦了TVB。

TVB是香港首間商業無線電視台,也是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台,由邵逸夫等人於1967年11月19日創辦。TVB全天24小時為香港237萬個家庭提供免費及多元化的電視娛樂,在香港,無線電視的經營的五個免費電視頻道在平日黃金時段佔有八成的收視份額,旗艦粵語頻道翡翠台更是全港收視人數最高的電視頻道;明珠台也是全港收視人數最高的英文電視頻道。邵逸夫是TVB的榮譽主席。

我們都知道,香港是在1997年才回歸祖國的,所以當時在香港,英國人還是有許多的管理權,由於邵逸夫的貢獻突出,邵逸夫於1974年獲得英女王頒發的CBE勛銜,並且在三年之後再獲英女王賜予爵士頭銜,獲此殊榮的人,在香港一個手都能數過來。

1980年,邵逸夫以無線電視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這時候的邵逸夫,幾乎已經掌握了香港娛樂圈的命脈,他前後執掌40年的TVB,在香港歷次收視大戰中屹立不倒。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香港華語影視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這個名字有聯繫。隨後邵逸夫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佔鰲頭,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與此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物業、股票市場等,開展多元化經營。香港素為藏龍卧虎之地,富商豪賈雲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曾有記者問邵逸夫什麼時候退休,邵逸夫說:「要問我什麼時候退休,我告訴你,我永不退休。」所以直到2011年,迫於身體健康原因,104歲的邵逸夫才宣布退休。邵逸夫是歷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邵逸夫對華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SB)主宰亞洲電影市場半個世紀,「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邵氏家族也進軍電視業,入股香港無線電視(TVB),四十多年來香港無線電視製作的節目蜚聲國際,「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電影(SB)和香港無線電視的電視劇」,經典的影視文化形象譽滿全球、膾炙人口,是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邵逸夫曾說:你知道嗎?我厭倦了別人老是問:「閣下是否要挑戰好萊塢?」我真的覺得,我們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萊塢的不一樣,但卻不比好萊塢差。

本港傳媒曾有過一個評選,評選娛樂圈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六叔位居榜首。

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本港娛樂圈明星中惟一年齡過百的人瑞,更重要的是他所執掌的TVB王國是目前亞洲最大中文節目內容的供貨商,在本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態勢;邵氏出品的影響力,甚至在港資還未全面啟動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滲入內地,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內地引發了萬人空巷的盛況,至今仍被一代人奉為「經典」;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劉嘉玲等等。TV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台:《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後,捧出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

邵逸夫在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個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當年風靡亞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等無不出自邵氏門下。

6

邵逸夫心懷中華,踐行達則兼濟天下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祖國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為此,有關部門還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在茫茫的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其實不止這麼一個,但惟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也就是從1985年後,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會拿出1億多元的善款,用來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邵逸夫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邵逸夫曾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

又一個據不完全統計,對,因為邵逸夫的捐助太多,總會有許多的遺漏,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內地事業的資金已經遠遠超過32億元,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五千所,幾乎遍布全國的31個省、市及自治區。

所以,「逸夫樓」也遍布中國內陸各大校園,還有許多的醫院。邵逸夫還曾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自己捐贈的項目。除中國大陸以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也有許多的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三十億元。

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使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

2002年,六叔邵逸夫還捐資創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的邵逸夫獎,用以資助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進行研究,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元。

邵逸夫獎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2008年,5月12日,一場大地震襲擊了中國四川。

5·12大汶川8.0級大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三天之後,也就是5月15日,邵逸夫及夫人在得知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受到嚴重傷亡後,他們十分悲痛,隨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與教育部配合,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使他們早日重返校園。2009年8.8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婦,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港幣。

說一些著名的逸夫樓,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樓,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雲南大學東陸園圖書館、曲阜師範大學曲阜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也許,你也曾在逸夫樓上過課,讀過書。

對於自己的善舉,邵逸夫曾說:創業、聚財是一種滿足,散財、捐助是一種樂趣。

或許數百年後,陷於爭產的富豪都已湮沒無聞,但邵逸夫的慈善事業仍為人所熟悉。

7

邵逸夫曾說: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而這大事就是經商,註定了忙碌。我取名逸夫,就是想鬧中求靜,安安逸逸度過一生。

邵逸夫一生有過兩段婚姻,他的髮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兩人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第二位妻子是方逸華,兩人在1952年邂逅,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直至1997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註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6歲。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開始從事電影業,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儘管邵逸夫接受的教育的程度並不高,但他干一樣,學一樣,面對自己的事業與追求,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鬥,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

本號上一期發表李小龍的傳奇人生,其實李小龍與邵逸夫還有一個故事,當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龍,曾找他毛遂自薦,想要以每部一萬美元片酬拍電影。但邵逸夫認為此人太狂妄而把價碼壓至每部2500美元。結果李小龍掉頭投奔了六叔的競爭對手嘉禾,所以邵逸夫與李嘉誠擦肩而過,兩位傳奇人物如果當年走到了一起,說不定還能書寫什麼樣的傳奇影視故事呢?

8

107歲,邵逸夫辭世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辭世,享年一百零七歲。邵逸夫先生的葬禮,僅供其家人出席,邵逸夫最後一程,遺體平民化處理

一張圖看懂邵逸夫的人生經歷

本文首發在烈酒封侯

— END —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

張幼儀,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

陳寅恪,有這麼一位教書匠,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杜甫說: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蘇東坡: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幫 「流氓大亨」,去世前燒毀全部欠條,並告戒後人不得追債

李小龍的傳奇人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 是非成敗,人生豪邁 —

— 堅持走心,堅持長得好看 —


推薦閱讀:

聚美優品對屈臣氏造成了怎樣的衝擊?
如何看待李嘉誠停止資助汕頭大學?
如何看待李嘉誠在2016年3月17日關於內地樓市的言論?
李嘉誠到底有多講信用?
關於馬雲投資印度,李嘉誠投資歐洲的看法?

TAG:李嘉誠人物 | 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