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人們有機會接觸到事實真相時,很多人卻仍舊選擇相信既已接受的「事實」?
舉一例:
1. 假設人們現在可以自由上網,「真相」是可以接觸到的。2. 假設電視上的消息是不客觀的、是錯誤的、是喉舌的。這時候,為什麼仍有許多人寧願去看電視,寧願選擇相信電視里的「事實」呢?Tips:1.不談論黨派,不冷嘲熱諷中國的「特殊國情」;2.該假設有事實依據,見"The Net Delusion: The Dark Side of Internet Freedom" 請從所給假設出發、而不是批判該假設的角度談談你對該問題的理解。(- -)
我正好最近在想這個問題。這個心理學上叫confirmation bias。說的人很多,可以Google,不再複述。
但這所謂的偏見只起壞作用嗎?我覺得不一定。比如(比較)理性的科學界也有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比如說,牛頓力學是個好理論,解釋了非常多的現象,是大家的共識。這時候有個人做了個實驗,居然證明牛頓力學在某些條件下不成立。大家的第一反應不是牛頓力學錯了,肯定是這個實驗做錯了。做實驗的人被羞辱。
但是當負面的例子越來越多,這時候就不能坐視不管了。科學就進入了一種危機狀態。如果牛頓力學錯了,那麼多基於牛頓力學的實驗和理論難道就全部錯了嗎?難道這麼多年物理學全白費了嗎?直到某一個物理學家提出一種把牛頓力學和新的實驗相綜合的理論,這時候一切又都正常了。物理學又恢復了平靜。這就是paradigm shift,從一個穩態到另一個穩態。
因為實驗本身確實是可能出錯的,而主流理論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有很多支持證據。所以不能一發現某實驗出問題,就把長期適用的理論修改了。否則任何理論都沒法存在。
從一個智能生物的角度來說,一切輸入信息都可能是錯的。眼睛會出錯,耳朵會出錯,聽到的信息有謠言,等等。但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判斷輸入信息到底是對是錯。比如歷史事件是真是假,普通人很難驗證。這時候只能使用非常粗略的方法,忽略掉一些和我們經常使用的理論相違背的輸入信息。就生存而言,一個理論不需要完全正確,只要大致正確就可以保證生存較長的時間了。
當然這不是說confirmation bias就是好的。而是說它可能是在某些現實條件下的次優解。次優解當然不如最優解。努力克服這種偏見的努力,是值得讚賞的。因為多數情況下真相併不重要(對於當下的生活沒有價值)。=====================================================多數情況下,人們的節奏是這樣的:
「聽說肯德基的雞有八個翅膀」
「操!老子還以為多乾淨,媽的再也不吃了。」
或是這樣的:
「聽說肯德基的雞有八個翅膀」
「管他呢,老子喝三鹿長大的。現在百毒不侵。」
但是一般不會是這樣的:
A:「聽說肯德基的雞有八個翅膀」
B:「你有什麼證據嗎?」
A:看下錶,「操1點45了,我2點還有會,不扯了,趕緊吃吧。」
倒是有小部分會是這樣的:
A:「聽說肯德基的雞有八個翅膀」
B:「XXXX」C:「XXXXXXX」你:埋頭在手機上搜遍Google Wikipedia 果殼 科學松鼠會,覺得這事好像是假的,你抬頭要公布自己的發現,發現……A:「昨天外高橋暴漲啊!」B:「自貿區概念嘛,你看浦東是個股都漲。」你:埋頭在手機上搜索外高橋暴漲的原因。……
因為思考,刪除錯誤信息,轉變觀念是需要成本的。
可以假設人是一個簡單的利己動物。錯誤的「事實」帶來的損失是如果是將來的,不可見的,或者是根本「與己無關」的,那麼,選擇暫時不改變是一個聽上去挺合理的選擇。拖延症愛好者謹上。confirmation bias是一個好的切入點,而confirmation bias延伸出來的,是人類的思維的整體性。一個「真相」所否定的僅僅是一件事,一般來說無法撼動對某一事物的整體認知。舉個例子,一件城管打人的事被證為謠傳,可人們只是聳聳肩說,反正城管總歸要打人的。同理,一個好醫生、一次成功的手術,也無法挽救當前人們對醫生的整體不信任。
人們選擇相信或不相信一件事,往往是基於一個整體的判斷。簡單來說就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判斷這件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常識,如果符合就信,如果不符合就不信。因此,你要想讓某個廣泛被誤解的真相獲得昭雪,一定要從系統上、根基上進行說服,而這就意味著讓一個人放棄一整套知識、邏輯、以及其衍生出來的長期的態度。這是非常非常難的。
介紹一下人類形成思維體系的流程(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流程,人類得以歸納一些自然規律,為自己的認知和生活做出指導)
簡圖1:常識--&>態度的轉變
有了態度後,判斷一個問題變得非常簡單:
簡圖2:有了態度後對問題的判斷當然,如果你足夠愛思考、足夠理性,你可能會在不符合態度的時候,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思維體系出問題了,是不是自己之前認知的規律有問題,有什麼例外自己沒考慮到,例外又有什麼規律,等等,但這些都十分耗費精力。我們大部分人在被否認的時候,直覺就是:這也最終造成了「人以群分」的現象。如果兩個人的認知存在系統性的差異(所具有的常識內容、邏輯體系、慣用思考角度、自然判斷傾向等都不同),這就是所謂的立場不同。如果你判斷出,一個人跟你在某個問題上的認知差異,僅僅是最終觀點上的差異,或者說僅僅是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這兩種差異用一小會兒就能達成共識;但如果是立場上的差異,你想要說服他,就要先抵抗住他的敵意,再頂著敵意拆解他的思維方法,提出他在規律(1至正無窮)上的認知漏洞,指出他常識(1至正無窮)上的漏洞和錯誤,並使他不會在中途走人、罵街、拍桌子、打人等等……也許你們在生活中都試過這樣的徒勞,而回顧中國近代史,在「立場問題」上一貫的處理方式告訴我們:
不存在理性可以接受的、短期內解決立場問題的方式
所以,遇到立場問題,果斷道不同不相為謀吧。
ps,知乎上的 為夢而生 和 冷哲,他倆人就屬於立場差異。
confirmation bias,認知偏差
畢竟我既不是心理科班出生,也不是。下面是我的理解,並且我並不保證下面的觀點在心理學中是廣為接受的
觀點來自 The Argumentative Theory
Reasoning 的能力並不是為了給自己提供更好的選擇,相信更好的信念;Reasoning的能力是為了說服別人,以及防止被別人說服;reasoning目的是贏得爭論,而非是尋找真實或者是找到對自己更好的選擇。
這時候,reasoning並不提供去找與自己立場相反觀點的argument的能力,reasoning 提供的是
1. 說服別人,構造支持自己立場的argument2. 從別人的argument挑刺的能力這樣的話,他們看到了「事實」,或者看到了「材料」。但是這些「材料」支持的是相反的立場,但是他們reasoning的能力並不能讓他們輕易的從相反的立場構建argument。於是他們堅持他們容易建立argument的立場,也就是reasoning的能力所偏好的立場,也就是他們所支持的立場於是這是認知偏差的解釋:因為他們reasoning的能力更容易堅持他們已經堅持的立場,所以他們很難從相反立場構建argument(或者他們更容易從現有的立場去解釋「材料」而非從相反的立場去解釋「材料」),於是他們堅持自己之前的立場
個人認為cognitive dissonance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其實樓主搞反了,你看看很多翻牆的人就知道。很多明顯的牆外消息或者內容是不準確的,他們卻寧願堅信!
因為想欺騙自己,因為有利害關係,因為不夠智慧強大
因為有一部分人從來沒把自己當作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認為這個世界有沒有自己的存在是完全相同的。
我不認為這是confirmational bias:這不是」他們錯誤的認為錯的是對的「的問題,而是」他們更想要哪個「的問題。
喜歡吃辣嗎?很多四川人去廣東都會帶上他們本地的辣椒醬,因為粵菜是很清淡的,他們不願意吃,更喜歡吃四川菜。而四川人需要吃很多辣椒是因為四川濕氣很大,需要辣椒除濕。但廣東並不是,相反廣東很熱,大量吃辣椒很容易身體失衡,也就是「上火」,反而容易生病。
四川人在廣東是大可以吃粵菜,但他們寧可上火也要吃四川的辣椒,因為從他們出生就浸淫在這個辣椒的刺激中,身體渴望這種刺激,不是你給他講道理就能抑制這種慾望的。
人的心理也是這樣的。你的心理渴望從小就看的電視節目的刺激,而不是長大之後才接觸的網路的「真相」。老一輩的人更喜歡看報紙,即使報紙控制更嚴;更老一輩的更喜歡聽評述人說歷史,即使他們說的《三國演義》和代表真正歷史的《三國志》相差甚遠。
人都是懶惰的,從小形成的心理需求不是簡單的理智可以戰勝的。
很多人還堅持周瑜比諸葛亮年輕呢……
因為絕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育不需要質疑和思考,聽話照做就好。長大以後自然不具備屬於自己的腦子。
他們不具備質疑的能力,自然更不具備探索真相的興趣與技能。他們更傾向於在各種雞湯和成功學中懶洋洋的活著,而且渾身充滿各種「正能量」。當然,這樣也挺好,很輕鬆的不是嗎?真相是什麼?能吃嗎?能月拋嗎?能漲工資嗎?都不能。他們是這個世界上的統治階級以及各種騙子、神棍、邪教教主、奸商等等人物從古到今最喜歡的一種存在。是這個世界維持表面和諧的最大功勞。順手推薦一本書:《魔鬼出沒的世界》因為懶…
1、盲目隨大流2、不關注不緊要
人們總是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
我倒是同意conformation bias的說法。說實話心理學上的解釋應該會更有根據一些。由於人們潛意識的存在對信息的假設使得他們在接受新的信息的時候就存在潛意識的偏見。類似這種情況還有諸如over confidence的問題。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買股票會賠錢是別人水平太差而自己卻不會。所以即使是賠面幾率特別大的時候他們依然忽視這個事實,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賠錢,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賠錢是運氣不好,而非水平差,這也是the greater fool 的意思。
因為 the truth given to them 或許更符合他們的想像或者更有戲劇性。 例如:馬航事件發生的一個多星期 各種找到殘骸 拍到飛機低空飛行 或者各種猜想 充斥網路. 也因為 那些事情跟自己沒有關係 沒有必要查清真相,即使要查清 那麼信息來源也十分有限 耗時耗力,若非自己的事情或者以此為工作,是不會浪費時間在追根究底上。
相信真相,還是相信願意相信的真相?
知乎上一些人,其實並不客觀,往往為了保證觀點的成立性,而去掩蓋事實,淡化事實,而強調自己的論點。
因為「我們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女巫的季節》
我知道,但我不說,我只說只關心大家都知道的,這樣顯得挺和諧,而且有秘密,就有安全感,結果所謂的真相就只藏在各自心中,顯得越來越不重要,當大家都感到厭倦了的時候,才有人願意說一點真相……其實真相真的沒什麼用,它只是一種佐料,真正有用的是別人的思想和行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