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內聚會網站?國外有 Meetup、Evite 或者 Facebook 中的 event,為什麼同類網站在中國非常少見?
去年剛開始做計劃FM的時候,我覺得活動/聚會是個特別好的領域。有需求,有自然的病毒性質(分享+邀請),可社交化,並且有多種潛在商業模式。
9個月+25個迭代版本後,我發現紙上談產品是一件特別坑爹的事情。
決定不做計劃FM後的那段時間,我到處抱怨這個東西際上是多麼的不好做。我曾經跟很多朋友說過: 活動網站是個honey trap idea, 一個看上去很誘人,但實際上沒有成功案例的點子。
但後來一段話改變了我的看法:
- Good: I think it was a bad idea.
- Better: I know it was a bad idea.
- Best: It doesn"t become a bad idea until I stop working on it.
「用LBS看身邊美女」也曾經被看為是個誰做誰死的陷阱。大家都知道沒有美女-&>就沒有用戶-&>就沒有美女的道理 ... 直到陌陌把它做了。
紙上談兵的觀光團怎麼看待XXX領域其實不重要。每個idea都是bad idea, 直到有個足夠強大的團隊決定把它變成一個good idea。國外有多少種calendar應用,國內有多少款日程應用?你身邊有多少人在使用日程應用?可做類比。FB的event是calendar的一部分,而中國人從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起根本就沒有使用日程表規劃自己時間的習慣。最重要的是,
俺們有QQ,有QQ群。
Event的任何需求都被這個聊天工具給解決了,QQ群從發起,到聯絡,到組織,從整體通知到個體單聊,到最後的群內分享都做完了不管你們是否覺得這個答案是否足夠淺薄,反正是我的教訓總結。如果有誰還要這麼做,我勸他三思。1、聚會類產品就是帶著大家玩,內容和形式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不一樣的產品面孔匹配不一樣的交友目的。2、活動主題既要有歸屬感的吸引力,還要有排他性的參與門檻,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都是附近的人,馬路上和微信上有毛區別!3、最好是圍繞共同話題多小組PK活動,既有展示自我風采機會、還發現他人亮點的途徑。4、到場會員級別標示制度,網站根據參加活動次數記錄,標記為陌生人、見過面、認識的、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用來給會員參考,也積累老用戶。一直感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核心是,百度拉近了信息的距離、阿里拉近了人和商品的距離,大眾點評、團購拉近了人服務的距離、騰訊拉近了熟人之間的距離。到目前為止,沒有一款產品拉近有共同想法的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像我這種城市新移民、某漂兒一族,社會關係除了夫妻、幾個同事、若干客戶、極少的同學,超級超級簡單的。但我們的夢想和孤單,而且沒時間也上不起MBA,在哪能靠譜的實現尼?故,找到組織:求關注、看熱鬧、謀生存、圖發展,活動網站乃網路生活必備啊!
十分欣賞@李天放的回答。並不是說愣頭愣腦的一直堅持就是對的,對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並不是愣頭愣腦的人。
社交的需求才才是催生聚會類網站的一個根本原因,然而怎樣去做一個聚會類的網站來很好的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呢,像六人行或者懶漢一樣,做一個聚會的資訊平台就能滿足嗎,像微博、微信、qq,做一個可以實時聊天和分享的平台就能滿足嗎,本質的問題還是在於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交,而這種社交在目前已有的環境和互聯網工具下,又在發生著什麼樣的改變。
從目前趨勢來看,大家的社交需求其實是變得越來越小眾化,人們都願意在一個小眾的圈子裡與這個圈子一起向外拓展,這本身是一種矛盾,因為一旦拓展開來,小眾便再也無法存在下去,必須要有新的改變和規則來適應一個更大的群體。所以目前來看,國內組織聚會,20、30人以下的都是簡訊或者電話的組織形式,30到100人左右會掛在一些社交平台,比如微博、豆瓣、人人等等,100人以上的基本上就不算是聚會了,更多的是論壇、講座的形式,這種會有自己的網站或者是一個強社交圈。然而這只是設計到聚會這一種線下活動,並且涉及的也只是渠道這一個環節,而圍繞線下活動,圍繞社交需求,能拓展的實在是太多。
未來的產品一定是軟硬結合的,而在社交上,我相信,未來的產品一定是能夠打通線上和線下的一個平台,而這一點,似乎所有的平台從功能上來看都能做到,然而關鍵點是,這些已有的平台真的有線下嗎?據我所知,基於QQ群的聚會,短途旅遊的活動非常多。
聚會類型的產品,我總結三點:1、參與門檻足夠低聚會不是工作,也沒有責任和義務參與,但如果門檻低,用戶可以抱著沒事去看看的心態參與進來。當然,不包括那些精英參與者,但這些人比較比較少數。2、活動足夠聚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籤,在互相不了解的前提下,標籤成了第一工具。當然也不是所有標籤都有這個功效,要靠挖掘。3、描述文案足夠吸引力。可能你的活動很好,對參與者很有價值。但描述不出來,也是白搭。這裡的描述可以有很多促進因素,如果你有明星,達人參與,那就事半功倍,如果沒有那就挖掘出誘人的文案。但不能欺騙。目前,業界交流沙龍,短途旅遊,親自活動這些聚會都比較常見。
如果要做這樣的產品,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用戶為什麼要參與,用戶不參與會損失什麼?
2、如何讓一次的聚會變成一個記憶?烙上一個好的印記?3、聚會的形式、流程能否體現互聯網的性質?聚會前,中,後續如何做到循序漸進?4、不要總想著創意,老樹開花也是一種美。主要是過分關注盈利和商業模式,沒有真正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大多效顰東施,緣木求魚,缺乏活動的氣質、興趣、范兒。說白了,這東西屬於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其實國外的一些產品成功不是代碼的成功,你懂我說的!
2、其實國內產品的沒落不是環境問題,拉不出濕來不是地球沒引力(對不起,話糙理不糙)3、元芳怎麼看,很重要!?可你還是大人!看好douban、hibuzz這樣的極品,一個字:死克,老話說的好,膽大的怕不要命的!douban這些年就屬於不要命的,你看人家什麼時候鬧過浮雲,還有hibuzz這個發燒的愣頭青,想想吧:沒有恐懼的人,內心才是安靜的人。
最後,眾相非相,真諦如來啊!
最簡單的:國家不允許。
其實國內的類似服務並不少見, 像eventbrite這樣的克隆在很早以前就有51搶座等7-8個產品,但他們過的並不好,51搶座甚至掛在淘寶上賣過。 eventbrite的基本模式是賣票賺processing fee, 這些克隆在中國無法用類似模式起飛的原因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1. 在中國,活動組織者收費的人力成本太低,小活動在活動前一個人就能把錢都收了,需要電子化嗎?2. 在中國,活動建站人力成本太低。大活動組織方花2000就建立好活動網站了,自己的域名,自己的設計風格,需要類eventbrite服務嗎?然而這一切在美國就是另外一回事,因為那裡的人力太貴,太缺乏,eventbrite可以真正幫他們save, 在美國是雪中送碳, 在中國是錦上添花。
另一種活動產品是帶有SNS 基因的,例如弱關係圈的meetup,豆瓣同城 以及強關係圈的局計劃,trycapsule 等等。
並不看好強關係圈活動產品在中國的未來,因為可替代的方式太多太多,中國人溝通的方式也不太一樣國內的聚會應該是從小向大發展 因為人們缺乏信任感 要在一個小圈子向外擴張 產品要有情感在裡面而國內做的產品 都是做個工具 很難籠絡人
幾個原因:
1、國情問題:歐美國家的人,注重生活、在意消費和自我娛樂的人很多,說直白點,就是愛玩的人佔主流,也覺得應該和理所當然;但是在中國,起碼目前的情況看來,奔波在奮鬥線上的普通人,還是比較多的,大家恨不得一分鐘掰成兩分花,參加聚會?為了什麼?交友?拓展人脈?or其他?拜託,很忙。
2、行業問題:國內「體驗經濟」已經在開始形成,但是還不太成氣候,需要時間去培育,去教育。
3、平台問題:現有的聚會類網站,活動類平台,還是「偏硬了一些」,會展商業性質的居多(因為變現快),而偏向生活化/玩樂類的就比較少,踏實做產品和內容的,就少之又少。豆瓣同城做了這麼多年,還是那個樣子.....(本來抱的期望很大的...)
見過幾個還不錯的:活動聚APP(生活化活動)、Someet(聚會交友類)等...
網站對比QQ群有什麼優勢?陌生人聚會的模式在中國是否行得通?當陌生人通過網站聚會後,是否還會再用網站保持溝通?政治風險很大。原來這些問題問過自己,嘗試自己做過一個,定位於學生圈,使用LBS,後來放棄了
會鴿(EventDove)在做這一塊,訪問地址:http://eventdove.com現在已經推出web,android,ios 版本, 現在處於beta狀態,沒有做市場推廣,有興趣的可以一起交流
可關注關注someet
當一個產品成功的時候,大家會給它找到1000個成功的原因,不過「找不到」不成功的理由;當一個產品失敗的時候,大家也可以找出1000個失敗的原因,它能成功的理由零散的埋沒失敗的原因里。
陌生人的聚會需求是存在的,那些說這種需求在中國不存在的人只是說他自己不怎麼對這個有興趣。但任何產品照搬別人已經開發的模式效果總是大打折扣,產品設計,模式,推廣渠道都應該按照適合自己文化背景的方式來展開。沒有創新,複製也困難。
另,Meetup在美國也並不怎麼成功。qq 的群活動就這麼被無視了…和meetup 挺像的我覺得
感覺不是很好做,但是值得去嘗試,我這邊有一個地方性的技術大群,作為群主有請核心人員吃過飯,但是後續怎麼開展活動,還是需要一個網站去推動。
meetup 在英國非常火爆,本人親身體會,meetup之間信任最重要,很容易在各個興趣小組交到朋友,小組活動更新快。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國內meetup貌似外國人多一點,更新慢。氛圍真的不一樣。很miss在倫敦的meetup 還有各種朋友們。
文化差異 國人更習慣同已經認識的人聚會
哪有那麼多可啰嗦的,國內做這條路必死。
其實,來往中的扎堆功能就有聚會的特質在裡面。
推薦閱讀:
※社會學方面有哪些一流的研究、資訊、期刊網站?
※21 世紀網的歷史是怎樣的,為何會被全員遣散?
※辦網站被公安局自己人發惡意信息後要求罰款如何應對?
TAG: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