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ra 和知乎類網站對於互聯網的未來有什麼影響?

我們不簡單地討論Quora或者知乎是什麼樣的結構,以怎麼樣的方式來運營,不談他們的眾包和群體智慧。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用戶對於信息、對於話題的「質」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大家說,類似的網站會給互聯網帶來什麼改變?比如說越來越多的人工參與到本屬於機器處理的工作範圍,社會化的特性讓搜索變得更加精準和完美。人和人,人和機器,機器和機器之間如何能夠融合與互通? 這個問題比較大,希望我表達清楚了。


這個問題取決於你如何理解Quora這樣的網站。

一個普及性的回答來自於去年8月6號Apple4us上一篇署名為michael的文章"Quora:Twitter之後最讓人興奮的產品」,http://apple4.us/2010/08/quora.html

這裡面提到了兩點:

1)它用問答這個形式實現了全新的內容創造及傳播機制。

2)它重建了人與信息的關係。

Michale說到:「我個人覺得,Quora 就像一個流動的 wikipedia,它很可能在未來的人類知識庫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國外的互聯網用戶,對於Quora的認識也是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的。

這裡有一個例子,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博客,名叫Robert Scoble,目前應當是Quora上follower最多的人(http://www.quora.com/Following-Followers-on-Quora/Which-Quora-users-have-the-most-followers)。他前幾個月說,Quora是未來十年新的「博客」 形式,他不斷的發表帶他自己特點的self-promoting的回答,引來很多他在twitter的follower,upvote他的回答。但是前幾天,有的review看不下去了,同時一個Quora用戶的社區組織成立了,他們把Robert的答案隱藏起來,並且downvote。這個時候Rebert就不認為Quora是一個好的博客服務了。同樣的道理還有一位名為vivek wadhwa的同學,他覺得不認同quora的hype。一個關注於Quora的博客,"The Quora Review" (http://quorareview.com/)記錄了這樣的一些事件(sorry,scoble,quora is not your playground, A response to Mr. wadhwa)。

YiShang

Wong在Quora上有一篇網誌,http://www.quora.com/Yishan-Wong/Social-Media-Marketing

/How-You-Too-Can-Win-at-Social-Media-Strategy-With-Quora

Lesson 1: On Quora, Content is King!Lesson 2: On Quora, Being Top-Voted Content is King!Lesson 3: It"s Not About Followers, It"s About Being Authentic!

Quora is not about QA, it is about QO, 問題和意見,所以Quora更喜歡敘述性的回答以及討論的質量,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什麼樣的回答是好回答,可以去參考Quora的policy 和 guideline。

如果你要理解Quora的宗旨,最好的理解來自於他的about頁面和charlie cheeve的說明。 Quora是要創建continually improving的可復用的知識,每個問答頁面成為關於該問題的最好的信息來源。那麼將Quora與facebook,twitter,friendfeed,wikipedia等等類比。可以說,Quora is all about information。如果你記得google的mission的話:」Google"s mission is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rful"

平心而論,Quora並不是能馬上解決你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同時,這也不是大多數用戶上Quora的動力,那Quora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Quora強調的是continuing improving的過程並且通過這種來自於人大腦中的知識的整理,最終使相關問題的頁面成為了解這一問題的一個最佳信息源。但是他又結合了兩個特點,一是facebook的社交性和真實性,而是twitter的消息流動的實時性。

所以說他是藉助良好的技術手段,但是通過人的智慧,來整理知識,使最精華最好的整理後的信息得到最有效率的流動。從而有可能帶來新型的搜索或者新型的信息結構化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 如michale所說的,流動的wikipedia,人與信息的關係的改變,也就是從另一種角度實現 universe world"s information的夢想,這樣來說,Quora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另附簡單的討論(雖然提問者強調不簡單的討論眾包,運營等等,列在這裡只是作為一個參考)

1.高質量的第一手的信息,這是因為有可信任的精英人士作為消息源。利用了名人的號召力。(但Rebort的事例說明並不是唯精英論,所以張亮所說的:「回到了互聯網最初的時候,智商都很高」(我記不完整)的說法,我覺得不一定對)。

quora的about頁面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For example, if Michael Jordan gives an answer to a question about

basketball, that means something really different from someone who has

never played the game giving an answer.

同時我們也明白所謂有內幕的報料的吸引力。

Quora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所以它到現在仍然是邀請制,同時就算是邀請了之後註冊,也要與facebook和twitter帳號相聯,因此這個用戶在網路上的社交圖譜已經形成了。這也是知乎的胡維在回答用戶發展數時所看重的。

"我們很快會給予知乎現有的用戶一定的邀請好友許可權,下一個重要版本更新之後,我們還會繼續邀請更多朋友進來,這個過程是逐步展開的。1、知乎目前的用戶黏稠度太高,大家不通過話題(只通過人)基本上都可以收到網站的所有消息。還不足以有效發揮產品的機制。2、知乎現有的內容面和深度都有待挖掘,需要更多各領域有趣的人。3、有節奏地擴展用戶群也是目標之一"http://173.255.229.29:10104/question/19553795

2.群體智慧的眾包模式。就像wikipdia一樣,可以對所有的問題及答案進行編輯,並且通過用戶的「肯定」行為,「投票」行為來決定好的答案,以及展示用戶的水平。在後來用戶激增的情況下,除了讓用戶成為moderatoradmin以外,更直接賦予老用戶把關新內容的權力。說到底利用用戶社區的民主生態環境

這裡大可參考,為什麼開源社區運動往往能產生良好的軟體,正如《大教堂和集市》這本書所說,正是因為這是最有生產力的一種方式。

3.良好組織的知識形式。 包括topic的組織,自然的ontology的形式,以」話題「和」標籤「的方式來組織知識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思維習慣,但是Quora關鍵是提供了這樣的工具使你能夠很好的管理知識,並且是大多數用戶都可以基於這樣的知識結構來更好的完善它的。

4.用戶明確的目標定製性和個性化推薦。

用戶的信息流(feeds)是可以高度定製的,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包括回答時的頁面和主頁等頁面,你可以發現個性化的推薦無處不在。(很有幾個地方都有推薦)

對於用戶,關注問題和關註標簽,這使得Quora對我的貢獻和消費傾向有了良好的認知,這一點比Facebook做得更好。在理解我的興趣和允許我通過復加的過濾器定製我的體驗的基礎上,Quora的結構創造了一個我可以快速積累關聯知識的環境。這種體驗,推薦,或者用戶的偏好性是可以進一步更深入的挖掘的。

5,對於專業人士,Quora是一個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東西的良好的工具。而非專業人士,也能在這裡看到很多不同的思想碰撞和意見,再形成自己的思考。在Quora的使用中,你的用戶行為產生的結果就是最終能決定你在一定領域裡的影響因子。包括現在開發peoplerank的演算法,最終會給人或者品牌帶來一定的商業價值上。

這裡的動機在於:

"一些人之所以向Quora貢獻內容是因為,作為他們做出貢獻的交換,Quora提供給他們機會來創立品牌、打造名聲,建立屬於自己的專長領域。雖然

Quora沒有做出任何保證,不過,蜂擁而至的人群可是能讓你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而這種機會對於具有知識的那部分用戶來說,足夠讓他們冒著耗費時間的風險

來期望獲取新知並在未來取得可資利用的人脈。"

"更深入地看,幾乎所有人、所有實體——個人、媒體、以及最終品牌、公司和政治團體的那些代表——都會不可避免地在一種共生的信息關係中成為交互的一部分,而這種關係的契合點就是Quora。"

(註:對於第五點,並不明顯,因為Quora現在對於商業性以及自我推廣性的內容是禁止的,但是peoplerank這樣的東西出來,一定會對人的價值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我說幾句真心話哈,雖然在這個星球上,說真心話的人都是要挨打的。

讓我帶好鋼盔先。

要我說,別太高估了問答形式的網站。問答,只是眾多信息傳播形式中的一個,並不比其他形式更高明。在中國,這個事情就更要慎重看。

博客曾經被認為是明星,但是在中國,博客的辛苦,請問keso。在美國,博客獲得了有限的成功,那是因為第一有足夠大的人群去消費認真寫的內容,第二有合理的討論氛圍,第三才是有人肯認真的寫。

問答也類似,第一要有足夠多的人願意獲得真知,第二大家討論要有合理的氛圍,第三才是有人真心的回答問題。

另外問答這個形式本身也有其蕭何的味道。誠然問問題會激發用戶的參與慾望,但是,我請所有看到我這個回答的人,真心的問自己一句:您看到滿屏這麼多問號,從沒覺得有點累么?

大家慢砸,我先撤了 :D


簡單的說有三點:

1,讓沒有標準答案的知識可以通過討論形成答案。

2,讓沒有可信度的答案通過可以信賴的人形成可以信賴的答案。

3,讓彼此有交流意願的人可以基於共同的話題和問題保持持續的碰撞和激發,並變得彼此更加可信賴。

核心人群需要第三點,專業人群需要第二點,普通人群需要第一點。在中國,類似知乎這樣的應用要抓緊第三點並形成局部優勢,因為前兩點大公司很可能會做的更好。


提供一種不同角度(這還是我幾個月前想的,現在有許多新的理解,但我希望在這裡記下來算做個整理):

Quora或者知乎這種產品,雖然還僅僅是雛形,但會讓我想起生活中的記錄本,我注意到一些很高位置的人手邊都有記錄本,或者恰好沒有的話,用餐巾紙、杯墊、酒店的便簽紙或者撕開香煙盒之類臨時代替。

記錄問題和答案,一些靈感和想法,自己的或別人的,對腦力勞動者、創意工作者非常重要──高質量資訊的渴求。

增加和其他人的交互功能,其實是為了獲得更高質量資訊的一種手段。這群用戶的特點是會花很多精力用在獲取重要資訊上面,並且他們在分享勞動中不求資訊以外的獎品,因為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就是這種狀態。

我覺得這是Quora或知乎這種產品是對一部分人線下一種活動的網路複製。

────────分割線─────────

另外一個角度就是信息整理的角度,語義網,人類在這裡用幾近免費的成本和愉快的機制記錄經過思考整理的信息,在達到某一個規模點後一定會產生質變,超越人類智能的智慧體便會出現,如果你相信技術和工具能持續改變世界,你就會認同上面說的。

其實演算法也是3、5年有一個跳躍式的改進,社區對信息質量的改進,恰好quora在這個時間點上做了創新,又因為有合適的早期用戶,所以達到水平較高的問答,而不是百科或者生活工作技能層面的問答。所以我覺得現在只是一小步,後面演算法、交互設計和社區機制創新方面會帶來更智能的問答。


猜測一個細節的影響,將來互聯網人的簡歷裡面,可能會貼上自己在知乎類網站的個人主頁。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能反應出簡歷以外的很多東西。


知乎已經成為我尋找某些答案時的首選,特別是移動端帶來的便利。另外知乎的出現是必然—有問題問老師比到圖書館查資料方便多了,不過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當然匿名水個答案就能撫摸祖國的雛菊這種事何樂而不為呢。;)


推薦閱讀:

Quora 被屏蔽了嗎?
無神論者該如何祝福他人?
在印象筆記 (Evernote) 公司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IFTTT 如何綁定印象筆記 Evernote?

TAG:知乎 | 互聯網 | Quo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