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分辨並有區別地讀出in ing ien ieng 這些音?
在知乎上搜索相關in ing 問題時,總有人說把ing念成ieng的,那ing到底怎麼念,該不該念ieng?in和ien,ing和ieng到底有沒有區別,是不是一樣的?我故意區別lin和ling、jin和jing的時候,讀出了北方方言的感覺,都不太像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了。
還有feng這個音,風在口語當中的讀音很像fong啊,但是一般而言還是分的清fen和feng的,然而根和更讀起來好像又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這是怎麼回事?經常遇見念分封(fenfen)的人嘲笑念分封(fenfong)的人……類似的還有濱和兵, 我聽了央視主播的發音,好像不怎麼區分bin和bing,沒有把兵念成bieng,但是你一定要我讀的話我能夠讀出區別,就是感覺有點奇怪,一股北方味?
我也是浙江人,普通話等級「混」到了一乙。
最初為了高考,我去記了en/eng、in/ing分別有哪些字。為了「偷懶」少記一些,還意外地「發現」了漢字部件跟韻母的關係。
離家上了大學,周圍第一次出現了不少en/eng、in/ing說得很好的同學。在「嘲笑」一些人n/l、an/ang不分的同時,自己也暗下決心要說好en/eng、in/ing。
說好en/eng、in/ing其實是幾個步驟:
1、知道哪些字讀in,哪些字讀ing(記憶);
2、能夠聽出in和ing的區別(聽辨);
3、能夠說出in和ing(發音);
4、在一段話中流暢地說出in和ing。
記憶雖然是苦功,但至少是積少成多,看得見進度增長的。
而聽辨和發音則似乎有種「頓悟」,有時候下了苦功,也望不到頭的。
我自己的經驗,發en舌尖碰上齒,發eng嘴角往兩邊拉。in/ing就發成ien/ieng。
剛開始就發得誇張一點,讓自己的肌肉充分活動,也讓自己能夠聽出自己發音的區別。
in/ing發成ien/ieng,我覺得是比較好操作的辦法,不用太在意京腔。語言的差別,只要不混,都不重要。(不過我還是很抵觸把音節首的u讀成擦音)
理論上單純地區分 「前後鼻音」 並不難,只要確保鼻腔打開,用舌尖阻塞住齒齦位置就保證能發出標準的 [n],用舌根阻塞住軟齶位置就保證能發出標準的 [?]。當然在說話時不用這麼嚴格,並不需要完全阻塞口腔,只要接近就行。
不過其實普通話或北京話中 「前後鼻音」 的區分還表現在母音位置的差異上,如果看得懂母音圖的話,基本上只要照著下面非常粗略的草圖,大致發到藍色圈以內的位置就沒什麼問題:
除了母音位置的差異,後接 /?/ 的母音要比後接 /n/ 的母音更傾向於鼻化,這個特性在北京話母語者讀兒化音的時候會有很明顯的體現。
至於開口度上的問題,「ing」 讀成普通話的 「ing」 或北京話的 「ieng」 應該都可以,對於普通話或北京話母語者來說二者沒有太大差別;不過 「in」 的發音就沒那麼自由了,因為有一個自由變異範圍跨過半個母音圖的 「ian」 在擠占它的空間。大體上所謂 「ien」 的開口度可能最大就到 [?],再往下到 [?] 的話可能就會被母語者當成 「ian」 了。
實際上北京話母語者甚至可以把母音鼻化然後完全扔掉韻尾的 [n?] 和 [??],只用母音的差異來區分 「前後鼻音」。
北京/東北人念的是ien,ieng,新聞聯播念的是另一組。
發in的時候,舌尖會觸碰上齒齦——就是你上面的牙齒根部稍微往後的地方。你可以試著讀「安」「恩」「因」,注意舌尖的位置。
發ing的時候,舌尖平放,舌頭後半部分往後縮。你可以先試著讀「哥」或者「科」,然後保持口型,發出ing。
注意不要在中間讀出e。
這個好像是個未被解決的問題。。鄙校對外漢語教授曾說,對外漢語里就已經有兩個標準了,北京標準(ien ieng)和普通標準(in ing),而且這兩種都存在,誰也打不倒對方(頗有京音叫板老國音的感覺)至於"風"是沒有爭議的,只有feng一種讀法。fong只是因為很多地區通梗攝沒合流而保留古音的讀法所以才在南方和部分北方地區大面積聽到,但人為規定普通話只能讀feng。類似的還有"夢"meng vs mong,不典型的還有"翁"weng vs wong和"朋"peng vs pong
學寫古詩,可以有效的分辨in,ing,en,eng,找過幾十遍韻字之後,對八庚九青十蒸十一真十二文十二侵的常用韻字就會了如指掌(一般通過背誦相關韻部的幾首詩就能做到掌握),然後in,ing基本就不會錯了,至於ing和ieng,普通話里又不分,至少對高考拼音選擇題是沒影響的。
而「風」自古就在一東韻,就算寫現代詩我都不會拿「風」去和「青」去押,因為讀起來口感實在太差,《中華新韻十四韻》里ing、eng、ong通押是很遭人詬病的一點,後來新的《中華新韻十八韻》里雖然把ong和ing、eng分開了,但是「風」還是在十七庚青韻而不是在十八東鍾韻,這點恕在下不能認同,我寧願把「豐風封楓瘋峰烽鋒蜂馮逢縫」掰到十八部去,然後說我用的是《中華新韻十四韻》。我們漢字相當一部分是諧聲造字,可以用聲旁助記,因為前後鼻音之間幾乎不存在諧聲。
方言影響。這似乎是小學教材內的知識,說不標準很有可能是方言的鍋,南方方言眾多,學習普通話時候會被打擾,而北方方言有一種"真性情"的感覺,說普通話可能會跑調,我認識的北京或者東北同學,想要說標準的普通話(主持人那種)還是挺難的。我家在雲南,別說方言,因為少數民族種類太多,不同的鄉鎮就會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方言,根本聽不懂,在學校里你可能會聽到同學們講十幾種方言╮(╯▽╰)╭。就我自己都會說四個地方的方言,前後鼻音這只是小意思,還有各種變調,因為我媽媽是小學語文老師,在我小時候強迫我每天看新聞聯播,讓我學主持人說話,說話時候說大,聲音還得拖長,小時候沒少受折磨,不過我的普通話真的比大多數同學好,不管是小學,還是大學。。題主說的這些發音其實不難,小技巧就是舌頭在口腔內的位置,還有共鳴。。還有一種訓練方法就是對著鏡子,看你的嘴型,發出"啊"。。。"哦"。。。"嗯"。。"額"。。。"昂"。。這類的字詞隨便一本小學語文課本後面都有,搞一本來試試,多試試就有感覺了,最好是學著中央台的主持人發聲,還有一種高效的方法,看動畫片,跟著念台詞,我小時候最喜歡看什麼哆啦A夢,神龍鬥士,藍貓三千問,神廚小福貴這類。。。這些大家都看過吧。。發音都很標準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帶聲調的輸入法(拼音方案)?
※為什麼『蕁』在 『蕁麻』 中念 qian2, 而在蕁麻疹念 xun2?
※為什麼有很多人把「那個」的音讀成「內個」?
※粵語的「犀利」是賽雷還是sèi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