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風投願意投資喜茶 1 億?

為什麼風投願意投資喜茶,奈雪初茶這樣的新興茶飲?1 億這個數字是根據哪些方面確定的?


事實上餐飲領域從來不是早期風險投資喜歡的投資方向

為什麼?因為餐飲這個類型有很多問題:1 財務模型不好,資產相對重,擴張速度慢,和互聯網公司沒法比;2 競爭門檻低,用戶不忠誠,長期來說用戶復購會變低,大家傾向於換口味 ;3 客戶流量嚴重依賴於門店位置,為好位置租金越來越高;4 採購不標準,涉及農產品和生鮮經常不開票,未來上市會有問題;5 因為前面說的那些東西,大部分餐飲公司,即使上市了,估值倍數也很低的,比如味千拉麵、小肥羊;6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餐飲類的東西早期是難以判斷的,事實上歷史上很少有餐飲公司會融一個「天使輪」,無論中國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

那麼什麼樣的餐飲領域有一定的可投資性?那就是可標準化產品化的餐飲。標準產品化的餐飲,更接近消費品,而非餐飲服務。星巴克其實就是這樣,本身星巴克是賣咖啡豆起家的,後來賣咖啡,拿了就走,也還是產品。後來發展出了門店連鎖模式,但本質上還是接近賣產品而非賣服務,沒有廚師,也幾乎沒有服務員。國內的話,可以看看 三隻松鼠、周黑鴨、絕味鴨脖之類的東西,這類產品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因為是產品,所以沒有餐飲服務本身固有的那些模式弊病,資產輕,流轉快,毛利高,品牌效應強,因此對股權投資來說有一定的可投資性。奶茶正是符合這些特徵的產品,之前其實已經有很多其他品牌的連鎖奶茶賺了不少錢,比如台灣人開的那些。

但即使這樣,早期風險投資仍然不會投太多注意力到奶茶這類東西上。因為和互聯網和高科技比,連鎖奶茶的模型還是不夠有吸引力。相比VC,這類消費類產品的財務模型註定了更適合PE去投資,因為消費類產品雖然財務模型不如爆發性的互聯網高科技,但是風險也小得多,這正是PE喜歡的項目。這次說IDG投資了一下喜茶,其中有幾個點要說一下。一是IDG本身現在已經不是VC了,連名字都從IDGVC改成IDG capital了,已經大規模在做PE投資了,這樣自然就邏輯通順了,IDG投了不少消費項目;二是喜茶在IDG投資時已經頗具規模了,這個投資時機是標準的PE投資,而不是早期投資;三是這次只是宣傳說投1個億,但沒說估值多少。看到評論里說什麼300億的,這純屬瞎扯。IDG絕對不會給一個消費項目超出邏輯的高估值,因為這種項目的未來收益是可以很容易算的,所以一定會按照P/E倍數來估值,而且倍數絕對不會高。甚至再結合現金流折現來估值。在這種演算法下,IDG投資時喜茶估值能到10億就是極限了


8月21更新

其實為什麼風投願意給喜茶投錢,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可以做大的生意。我們所說的投了一個億,這個數字是IDG對喜茶未來發展而不僅僅是現在發展的一個評估。首先產品來說喜茶的果味茶和奶蓋茶都是爆款,而且喜茶創始人是有自己的原創能力的,對於SKU的把控很嚴格未來會出的爆款很大幾率上不止果味茶和奶蓋茶;其次皇茶(喜茶前身)12年成立,在沒有資本介入的4年里,皇茶開了30多家店,和奈雪的茶、因味這種剛成立就拿了資本的錢的奶茶店相比他的生存能力是要略強一些的;最後排隊這個問題,其實在珠三角地區通過快速開店已經沒有這麼嚴重了,如果喜茶真的想做PR,沒必要用這麼傻的排隊的方式去進行推廣..

我個人是蠻佩服喜茶的,現在拿到風投的錢的一般都是名校背景+名企工作經歷(奶茶這個品類也是一樣,可以看奈雪的茶和因味的團隊背景),聶雲辰這兩點都不佔,但是確能拿到1個億的投資,IDG看中的不會只有排隊,而且營銷方面如果喜茶想好好做,IDG 的媒體資源真的不少。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奶茶都是風口,投出去一個風口的項目並且還是這個風口裡的目前的top tier級別的,對基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其實每個基金投出去項目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能夠給他帶來的收益如果能夠大於風險未來有希望做大,並且大老闆也相信這個項目能做大,就可以投了.. 風險隱患我們能看到的,比如說排隊帶來的客流很可能是黃牛;南北口味的差異是否能讓喜茶在北方也可以像在南方一樣火爆;團隊的供應鏈管理問題是否完善,是否能夠吸引足夠強的能人來加入團隊etc. 這些基金肯定也能想到的,不過畢竟風險投資最前面的是風險兩個字。

————————————————————————————————————————

線下奶茶類的變現和毛利應該算是整個茶飲行業中速度最快利潤最高的了,喜茶的模式和星巴克有很多相似點,可以說創始人有意無意的有在模仿星巴克。喜茶現在說是奶茶其實他的sku裡面更多的是茶類飲品而並非奶茶,然後後續應該也會推軟歐包,再往後走應該也是賣服務的.. 而且喜茶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走直營而非加盟這條線

喜茶定價也是無論一二三線城市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以大的購物中心作為重點擴張,然後利用媒體宣傳在短時間內讓大眾對其產生好奇心,前幾天宋茜還拿著喜茶上了熱搜,這是像奈雪的茶/因味等同樣拿了風投錢的奶茶品牌目前做不到的(畢竟是IDG這種很會和媒體打交道的VC投的喜茶哈哈)。

從產品本身來說,喜茶的產品更迭和創新都是比較快並且有特色的,芝士奶蓋、水果茶這些其實在15年他們家就已經在做並且把產品打造成了網紅爆款,後面慢慢的大家才開始都在做奶蓋茶,他們這方面還是做的不錯的。味道方面現在喜茶已經有固定的茶葉供應商,他們的茶都是真的自己煮的真材實料的,味道口感比很多小店還是要好很多的,口感和價格成正比。但是人的期待值會隨著他們所付出的時間等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如果顧客花了3個小時去買喜茶,一般來說都會小失望的...

但是排隊這個,個人不負責任的猜測一下,上海的應該有PR的成分在,每家店的營業額應該也沒有創始人說的那麼誇張。但是在深圳的海岸城等人流量很大的店,喜茶以及喜茶的前身皇茶確實是需要拍半個小時左右的隊的,這個從喜茶入駐深圳海岸城就已經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了。但是像龍崗這種關外的店一般都不需要排隊直接買就好,店內環境還挺舒服的。所以排隊是肯定要排的,尤其是在上海只有一家店的情況下。

插一句,創始人挺帥的,感覺後面可以走陳歐的路子哈哈。他們的團隊個人感覺應該是比較完善了,在沒有資本介入的時候直營店開了30多家,那時候廣州/深圳各大美食博主就已經有在幫喜茶做宣傳,雖然後來被盜版的蠻嚴重的,但是一個純草根的沒有所謂的高學歷加持的團隊能夠把奶茶店做到這種規模可以說是很難去複製的。

至於喜茶值不值這個估值,怎麼說呢,中國肯定會有自己的星巴克,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會在茶類飲品出的,喜茶靠著自己成為了廣東省的奶茶類TOP1,這個真的算是一個奇蹟了,他和奈雪的茶這種剛成立沒多久就拿了資本的錢的茶飲相比生存能力還是更強一些。而且他們的打法模式都已經摸透了,所以如果奶茶類真的會出一個星巴克,從概率上來看喜茶很有可能,再加上喜茶的盈利模式現金流都已經很牛逼了,所以這個估值還是挺值的。

最主要的是,都說中國會有自己的星巴克,袋裝茶也好抹茶也好,開線下店並且進行擴張的可能性和奶茶相比還是奶茶大一點,在能夠想到的品類中只能說奶茶類成為中國的星巴克的幾率大一些,加上本身喜茶的盈利能力,投他不虧啊。

Final期間手機打的... 有些數據記的不是很清了,佔個坑等考完試再補充。


看不下去這種吹牛逼的 @病毒營銷陳軒 張口就瞎扯 大哥 估值300億人民幣 融一個億 只佔0.33%的股份 一個點都不到 你告訴我哪個傻逼投資人會這麼干 哪一輪投資人會這麼干 天使?abcd? 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這純粹是扯淡好嗎300億 45.28億美金 下次吹牛逼打打草稿吧兄弟 @病毒營銷陳軒


某薯片網最近還在找前老闆要三十億的借款呢。為什麼投一個億不知道,不過找媒體發個貼,倒要不了幾個錢。


儘管我已經離開廣東3年了,但我清楚的記得,在「喜茶」還是「皇茶」的時候,「網紅店」這個概念,還沒有廣泛傳播。

中山市的第一家皇茶,開在石岐區的白水井街,沒有人知道它是哪來的。

白水井是中山市的老街區,單行線,周圍有學校,有家吃豬扒飯的,有天主教堂,有牆根長著苔蘚的舊居民樓,200多米外是土到塵埃里的騎樓商業街。

皇茶在白水井開店之前,這裡還有一家水吧,剛好在皇茶店址對面,叫「摩天輪」,是廣東小有名氣的連鎖飲品店。白水井這家摩天輪有兩層,一樓是吧台店面,點單在一樓,點完單有的打包直接走人,更多的人(多數是學生仔)拿著震動呼叫器,去二樓聊天打手游,二樓的玻璃門是自動門,裡面有空調、作為很多,有沙發有長凳,沒什麼裝修,但這讓人沒有壓力,所以摩天輪一直是街坊鄰居很喜歡的奶茶鋪。

後來,皇茶開張了。

幾乎沒有什麼聲勢,在中山,在廣東,多間奶茶鋪,就像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會有人出生一樣正常。跟對面摩天輪的絡繹不絕比起來,店面只有一層、一半面積都是吧台的皇茶,店員倚在吧台上發獃的樣子顯得非常尷尬。

直到第一個客人登門。

那可能是個略胖的姑娘,和很多姑娘一樣,她也喜歡一切和芝士有關的東西。於是,在命運的安排下,她把粗粗的手指摁在了「芝士奶蓋綠茶 - 凍」上。

她問店員要吸管,店員說「奶蓋不能用吸管喝,直接喝,這樣才能把奶蓋和綠茶同時喝進嘴裡」。

按著店員的指示,胖姑娘嘬了一口杯子里的不明物體,喝完一口,她的上嘴唇掛著一層白色芝士奶蓋泡沫,然後她掏出手機拍了張自己和皇茶杯子的照片,仔細美圖秀秀完之後,打開微信,發朋友圈,配文:

「搵咗一間新鋪,叫皇茶,幾好味噶!」

朋友圈是個神奇的地方,昨天晚上才發布的消息,明天早晨就能刷屏,而中山人在廣東是出了名的愛吃、會吃。

果不其然,沒過幾天,中午12點多和下午6點多的皇茶點單台前,開始頻繁有三兩成群的小姐妹買芝士奶蓋,有時候是海鹽奶蓋。

遇上周末,可能會有10幾個人在門口排隊,店的門前會有幾輛摩托車亂停,人們買完奶茶,就會開走。

再後來,整個石岐都知道這間奶茶鋪,排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在對面吃豬扒飯的小情侶,女孩非要喝杯皇茶,跑去買,結果男孩飯都吃完了,女孩還沒回來;從南區開著車來給懷孕的老婆買皇茶的鄧先生,由於單行線要多繞兩公里才能達到皇茶;原本要去摩天輪買奶茶的人,猶豫了一下就去了對面皇茶買奶蓋了。同樣十分尷尬。

說起來,我當時在中山的時候,跟皇茶算是3/4個同行。差出來那1/4,在於我是做咖啡店的,不是做奶茶店的。但是呢,如今的咖啡店只賣咖啡是活不下去的,於是我所在的咖啡店也有奶茶、茶類、汽水、抹茶、可可等奶茶店都有的產品線。

唯獨沒有奶蓋。

當客人嘴裡那句「喂,你知不知,白水井有間叫咩……咩皇茶嘅鋪,佢個芝士奶蓋幾好飲喔,整日排隊都買唔到喔!」

皇茶?芝士奶蓋?排隊?買不到?

帶著同行的敏感,我騎著我的小摩托跑去白水井排隊了。

我很幸運,那天是周一,人不是很多,只排了半個小時就買到了:)

趁著芝士奶蓋還是最冰的時候,我趕緊喝了一口,嘴上沾著白色的芝士沫:綠茶底味道不錯,茶味煲出來了,還不是特別甜,清清的。芝士奶蓋有點鹹味,沒喝出不屬於食物味道的添加劑味,入口很綿密,像奶油雪糕融化在嘴裡,但比那個口感更厚重,有點拿鐵里打的最好的奶泡。

神奇的是,兩者混在嘴裡,交融的香味,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是我做咖啡店以來,第一次喝到奶蓋這東西,覺得好喝。

摸著我身為同行的良心,我開始研發奶蓋產品線。

結果這樣想的不止我,整個廣東都他媽在研究。皇茶火起來不久,中山市的食品原料市場上就陸陸續續出現奶蓋粉、皇茶專用奶蓋粉之類的東西。我一個不落買回去嘗試,結果失落。不是沒有那股淡淡的鹹味,就是有股橡膠味,根本咽不下。

後來我花了好長時間,蹲在皇茶客區正對員工通道的地方,背後就是洗手間,我就站在這個位置,一站就是2、3個小時,幹嘛?偷看他們用什麼原料,看他們搬來搬去的食材都是什麼牌子的,好借鑒一下啊。然而皇茶員工太忙,根本沒空理我這個鬼鬼祟祟的人。

我發現,他們的芝士用的是安佳,奶油用的是安佳,海鹽用的是真海鹽,且不說他茶底用的茶葉是好茶葉,光是這些乳製品就意味著,這一杯奶茶,成本高達將近6元。

6元什麼概念?

這麼跟你說把,反正我這個小情懷咖啡店是承擔不了。不算人員房租這些運營成本,你平時喝到的奶茶,成本差不多1塊多,用好點的茶葉和牛奶,成本可能去到3塊,而那些沒有牛奶的東西,比如什麼茉香綠茶檸檬紅茶,成本幾毛錢,然後買你15一杯。

你肯定要說,卧槽,1、2塊的奶茶賣我十幾、二十?這太坑了吧!

不坑,也不貴,這就是這個行業的性質,暴利,這也是為什麼奶茶鋪會引起那些沒有腦子的創業者的興趣,因為看了一眼利潤,直接瘋了啊,開啊,於是就把奶茶市場做成了爛市。

但偏偏奶茶店這東西太依賴位置優勢,就像電影院旁邊的奶茶店,就算那是杯尿,也照樣有傻逼喝的津津有味。而位置好的地方往往租金天價,這抹去了很多利潤。而選錯店址的那些奶茶店呢?

死,沒有其他路可走。

所以,這個邏輯是:能在不熱鬧的地方把奶茶店開熱鬧的,都是只能靠產品的,只能比別人好喝,一倍不夠,必須100倍。

皇茶呢,就是把租金剩下來,投到產品上去,把東西做好喝。而奶茶店運營起來流程簡單還快。

所以,排隊很正常,這麼簡單的商業邏輯,那些聽風就是雨的營銷狗,你們不懂嗎?

———————————————————————————————————————————

自我保護分割線

1、皇茶(喜茶)是江門的;

2、皇茶在廣東火了之後,很多人山寨它,皇茶不得不改名喜茶;

3、皇茶不加盟,原因跟星巴克一樣,做加盟就是自尋死路;

4、我不是喜茶做公關的,我不是。

5、我目前人在北京,聽到皇茶,哦不,喜茶,今天在北京開店了,我很開心。但看到那麼多傻逼說皇茶是靠排隊火起來的,很為喜茶不平,人家喜茶最初就是靠產品火起來的,你不服不行。我喜歡喝喜茶,但我沒去排隊,怕被你們這幫傻逼當成傻逼;

6、最初的星巴克排隊你們什麼都不說,怎麼有個國產品牌排隊,你們就天然的覺得是在搞營銷?

7、如果喜茶能堅持自己的話,它可能是中國版的星巴克,前提是,那些傻逼營銷狗閉狗嘴。

以上。


話不多說直接提刀打臉,搞營銷就好好去做你的營銷強行加什麼戲?

嗯你是准投資人是認識Neo還是Ricky?你要是被fa找到的把pitchbook或者termsheet拉出來晒晒?果然以前別人和我說知乎已完我都笑笑,真是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在答題。btw,我替Neo說句話,別家請沒請託不知道,喜茶就是沒有。


喜茶是中國最有可能做成星巴克的,這個賽道未來只能有一家企業。

而且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只會有一條賽道——茶飲料是屬於國人且能做成有門檻的產業。

不知道估值多少以及當前的階段,但是一個億真心不多。


不說別的。至少多了一種推廣渠道吧。

比如在每個杯子上印一個想推廣產品的二維碼。


喜茶在獲得投資之前,已經擁有了一些規模,這說明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1、運營管理可以;2、財務資金運作也可以。

尤其是第二點,這是獲得所有投資的前提。

很多人不注重前期公司基本財務(比如發票,賬簿等),妄想拍拍腦袋就找投資……這是態度問題。


剛和風投的朋友,

在星巴克聊了喜茶:

據說喜茶給VC報價的估值300億。

相對傳統奶茶店,喜茶毛利低,僅有50%,產品品質應該不錯

估算下:74家店,如果每家店平均月銷150萬,年銷售1800萬*74=13.3億

因為還在不斷開店,加權到年銷售額15億,

毛利率50%,則為7.5億

凈利潤率算20%,為3億

盈利模型很舒服,但估值300億,就是100倍的市盈率!

無論如何

我雙商都比較低,所以

還是傾向於相信風投這幫高人的眼光!

朝陽大悅城,據說單店月銷售額400萬。算了下,以客單價23,每天開業10小時算,

每天,得賣出去5797杯

每鐘頭,得賣出去580杯

每分鐘,得賣出去10杯

這陣勢,有可能。

(算了三遍還算錯,服了自己的智商了,先補補覺吧)

剛翻了大家的評價和回答

普遍質疑能火多久?

普遍質疑是否僱人排隊?

可能是對零售的興趣有限,

喜茶的核心競爭力,我覺得不明顯

除了地段選得極佳:大客流+低單價+小平米=逼著人排隊,

再加上網路炒作,勾引時間不值錢的年輕人補充新鮮血液。

門檻高嗎?

如果護城河是認知,額,倒說得通

瘋狂僱人排隊呢?是行業潛規則,但喜茶現在應該不至於了,

畢竟地段優秀,人多店小,年輕人愛湊熱鬧,隊伍是可以被輕鬆設計和引導出來的。

而排隊也分地方,珠江、廣州、深圳、江門很多朋友,吐槽並不需要排隊

餐飲道道深,這支90後團隊,將羊群效應和從眾心理玩到了極致!

排隊的人,被理性人反覆藐視,

其實用剛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的理查德泰勒的理論,完全解釋得通:稟賦效應。

即,當人們擁有某產品後,對該產品的評價,會比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

拍了兩小時隊,花了20塊,買了杯甜茶水,高興地合影留念,證明自己是熱愛生活的達人,也算體驗經濟的一部分吧

當然,如同一切冒尖的品牌一樣,

喜茶的競爭力被稀釋是必然

產品可以被逆向設計、高管被更高的薪酬挖走、好地段被被人撬了、網路炒作過頭被厭倦... ...

喜新厭舊,並無品牌忠誠,才是真相

深挖護城河,依舊是當務之急

總之

喜茶6年,的確是消費升級浪潮中的優秀團隊和品牌

當然,過度炒作是反對的,收智商稅更要反對。

角度不一樣

新事物,大家多一些寬容,

多一些尊重學習和借鑒

才是多贏

將醬紫


前幾天在朝陽大悅城的時候,路過了喜茶,見巨多人都在排隊,忍不住也跟好友一起買了一杯嘗嘗,味道也就一般。後來聽說,還實行限購和實名制購買,回來忍不住搜索下關於喜茶的信息。

2017年2月,喜茶入駐上海,首家門店平均每天賣出近4000杯。2017年消費市場喜茶當之無愧為第一紅,:排隊六小時,每人限購三杯,黃牛250%加價,實名制購買,發跡於二三線城市的喜茶搖身一變,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企業。這個誕生於三線城市的茶飲品牌,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成為了茶飲行業中一個神級的存在。

喜茶高調的風格,讓敏銳的資本大鱷嗅到了機會的味道。2016年,喜茶獲得超過1億元融資,由知名投資機構IDG資本以及知名投資人何伯權共同投資。資本介入,使得喜茶如虎添翼,迅速擴張。喜茶現在有50家店,今年的目標是開到100家。在人員培訓、ERP、門店品控、服務管理、品牌調性和產品升級等方面做進一步的提升。

那為什麼風投願意投資喜茶?喜茶又能給風投帶來些什麼?

1、投資回報

風投選擇給投資的時候,已經進行過內部估值。投資多少,回報多少,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2、知名度

投資成功之後,後期更有潛力的創業者需要資金的,肯定第一時間會選擇這家風投!

3、分散投資風險

各個行業,基本現在出名的產品都有風投的身影。喜茶作為餐飲業,跟其他行業不同。而且根據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餐飲收入32310億元,同比增長11.7%。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投資失敗的風險會更小。

4、營銷模式

營銷模式對不同行業來說,沒太大差別,只有是個成功的營銷模式基本都是可以複製的。

網紅代言:利用眾人的追星或是網紅的個人號召力,吹捧產品;

排隊:利用消費者的好奇心,嘗鮮、體驗、氛圍、炫耀的心理;

飢餓營銷:利用人性的弱點「人無我有」的炫耀心理,和「人有我無」的攀比心理。為了抓住這種心理,喜茶設置的標誌性行規就是「排隊」,只要有喜茶店的地方就會有排隊的現象,當大家開始懷疑其排隊真實性的時候,喜茶已悄然走紅。

5、風險

喜茶從獲得融資之後,就開始大範圍投放軟文廣告,過度營銷,喜茶毫無保留地選擇擁抱新媒體。盡最大可能,讓喜茶的名字出現在大家的朋友圈和微博里。.成也資本,敗也資本,很多網紅餐飲恰恰就是栽在「成也資本、敗也資本」上。國內餐飲市場一直跟傳統的資本市場絕緣。

我們必須承認,以喜茶為代表的網紅美食無論在顏值還是營銷傳播手段上的創新都有開拓意義。可是這些創新和記憶點大多都是噱頭,食物口味至多只能算尚可,基本都重於顏值、以及高曝光度的傳播模式,而定價則比同類產品高出不少。網紅美食吸引愛嘗鮮愛曬照片的新新人類過來拔草湊熱鬧,但成為回頭客甚至死忠粉的卻是寥寥可數——因為網紅美食於消費者的主要意義不是「吃」而是「曬」,背離了餐飲業的本質。

餐飲的本質永遠都是以美味為標配,以內容為王道,偏離本質的創新那是耍流氓。用一個爆點吸引人到店固然很牛,但接下來的二次消費以及反覆消費,拿什麼來吸引消費者?喜新厭舊是人類的特性之一,如今這個世界又有太多層出不窮的新東西來撩撥慾望。


你們光說,誰給他們打過電話?

我打過

濃濃的銷售團隊味

你們平時接過裝修公司電話嗎?接過推銷保險的電話嗎?

差不多的味道,我懷疑他們都是一個老師教的

中國那麼大,人口那麼多,這種推銷模式只要有錢支撐,再多點資源和關係,一個億賺回來不難,是的,我說的是即使不好喝的前提下

足夠多的人一個人試一次這個錢就回來了,更何況你真以為他們是靠賺消費者的錢嗎?

希望不是靠賺加盟商的錢


讓我想起了原來爆紅的「瑞可爺爺的店」,一樣的排隊,一樣的「一夜爆紅」,一樣的發展迅猛,那時候排隊的人里可能還沒有這麼多托呢。後來還有一堆山寨的叔叔哥哥姑姑舅舅什麼的。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不請自來,因為我們目前做的事業就是圍繞茶和茶飲,星巴克,喜茶,奈雪的茶等都是我們長期關注和學習的對象,緣分因茶而聚,我來從不同角度說幾個情況和觀點:

1.茶和茶飲行業一定會出現類似雀巢和星巴克這樣的巨頭,只是什麼時間,出現在哪裡的問題,會不會一定出現在中國?也不一定,當然出現在中國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已;

2.聚焦到茶飲行業,喜茶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業,無論是他的直營模式,標準化程度,對星巴克模式的借鑒吸收,營銷方式等等,都值得行業內人士學習,當然有些不足的地方(比如黃牛排隊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

3.喜茶在2016年年底開始全國性擴張前的公關和營銷策略上有些小小的問題,也可以說疑團,大家也許還記得去年大概年中的時候,微信上被一條「TEAVANA要進軍中國開茶飲店」的消息刷屏的事情嗎?當時這個「假」新聞讓很多人信以為真,我在數個茶人聚集的群里給大家解釋說 TEAVANA 來中國開茶飲店是為何不可能也不靠譜,後來謠言不攻自破了,而我個人認為這個事件的始作俑者應該是喜茶,因為時間節點太巧合了,TEAVANA 開店的事情剛剛叫國人一陣興奮,幾天後,中國茶界的「星巴克」就「橫空出世」了,這個公關策略有些過於「激進」;

4. 2015年中,我到廣西和廣東出差,發現了鮮果茶這個新品類,回來後我和不少朋友提起,我說奶茶的下一個升級就是鮮果茶,不光產品升級,門店模式也會升級換代;

5. 2016年初到美國,我也和美國的朋友提到了國內茶飲店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很多朋友萌生了興趣;

6. 2016年中我們開始調研中國/美國開展茶飲店業務的可行性,當時的結論是在美國市場做風險要小於中國市場,而中國市場風險雖然大,但機遇也多,但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和團隊人才儲備;

7. 2017年10月30日(今天),我們的美國茶飲店項目已經啟動,所以也機緣巧合的回答了知乎的這個關於喜茶的問題,我們希望喜茶越走越好,中國的茶飲行業需要更多的喜茶,開起來,走出去。



本人在魔都3年,前兩年作為餐飲行業的媒體人工作,稍稍發表下自己的看法:引述上期《新周刊》里的評論「上海人真的很喜歡排隊」——我覺得大凡人氣網紅店都是排(炒)隊(作)排出來的,很多餐飲公司的市場部專門雇一堆小姑娘社交軟體上公關宣傳,之前沒有薩德問題時,小姑娘們都是天天刷韓劇做話題的,所以餐飲品牌深諳宣傳之道。如今,冰激凌、甜品、麵包、奶茶店,全都是一大波顧客在排隊。《大話西遊》里的豬八戒說:「吹,吹,吹個大氣球,吹大了球球玩球球」,風投為什麼願意投?氣球吹打了好找下家啊!


如果喜茶匙引進風投,融資1個億,那就是有問題了。

第一,茶飲的毛利是很高的,一般可以達到80左右,但房租很低,因為所要商業中心的面積要求不高,再加上品牌效應,商場為了引進,會有各種優惠補貼,不如裝補或者免租期等等,人工是降不下來了,是成本大頭,但因為毛利高,就算人工高點,宣發高點,單店凈利應該可以做到20,考慮到店鋪越多,營業額越高,但成本會上升,整體凈利還是可以達到15左右。

第二,按74家店算,每家店月營收150w,年銷售額:13.32億

15的凈利:1.9個億,將近2億的凈利

一個擁有年凈利2個億的企業,去跟風投融資1個億?融來幹嗎?

你要風投幹嗎?讓風投來分錢?喜茶的老闆是開善堂的嗎?

擁有2個億的年凈利隨便去銀行加個槓桿就可以在資本市場進行收購業務了。再差也不會找風投啊,直接找投行和券商,拆股權架構,赴美或者赴港上市不就得了。還需要風投?

我覺得不是風投有病,而是喜茶有病。


我就想說,你妹的騙我買一杯難喝的茶


喜茶在三線城市草根環境下成長,摸爬滾打走到今天,跟很多拿著策劃書就去找風投大把大把燒錢的創業項目有本質的不同。在拿到風投前,喜茶已經在珠三角做得風生水起,茶飲料市場上完全沒有對手,分店開一家火一家,東方寶泰、西城都薈這些點全天排隊。據相關報道,喜茶單店最高可以做到月入150萬,而喜茶在珠三角擁有50多家分店,還在不斷開新店。可以說,不拿風投,喜茶一樣可以活得很滋潤,做個地方一霸躺著數錢。有著這樣的成績,到底是喜茶需要風投、還是風投需要喜茶呢,我覺得是後者。喜茶自然不會缺這一個億。當然喜茶志存高遠,拿到IDG投資後進軍全國市場,甚至要做茶飲界的星巴克,裡面肯定少不了IDG提供的各種資金外支持。至少目前來看這是個雙贏的格局吧。

拿了風投,大搞營銷圈一波錢然後走人,不可能是IDG投喜茶的套路。你說風投某個創業項目,這項目光知道燒錢不賺錢,最後創始人作死要吹氣球找下家,這個我信。但是喜茶拿風投之前在地方市場上已經很成功了,現在正處於全國市場開拓的起步階段,投資喜茶就算當做財務投資都是穩賺不賠的。我相信想要投喜茶的投資人排起隊來不會比人廣那個隊遜色多少,他們裡面肯定有不少欲投喜茶而不得,轉過身去就投個樂茶悅茶啥的,不出半年大家就會看到各種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了,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啊。

喜茶那點營銷手段,說高明吧其實大家都懂,不就是網上找水軍炒成網紅、線下僱人排隊嘛。大家都懂的事,那其他什麼X茶、X點點為什麼不這麼干呢,是因為這些品牌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嗎。這些業內人士對營銷那套都很熟悉,什麼手段沒見過啊。做生意這麼簡單水軍和排隊員早就撐起國內就業市場的一片江山了。

首先X茶不能做營銷,因為它是加盟制,加盟商巴不得你品牌方多搞點事,他分店生意好了錢進自己口袋,我偷工減料砸招牌是砸你品牌方的招牌,反正我加盟商三姓家奴,不行就換。X茶另一個問題是產品力不足,不好喝的話還有啥道理可講。X點點呢不是說他有啥不好,X點點奶茶挺好喝的,主要X點點太便宜了啊。你看喜茶一杯茶王可以賣28,你X點點最貴的2字頭不到,這客單價根本不是一個層次,而出杯效率卻大同小異,X點點就算搞成喜茶那樣的5小時長隊,營業額還是被喜茶吊打,營銷性價比太低。我們都知道薄利多銷,喜茶現在是厚利多銷,不服不行,全方位吊打同行。而且成為網紅最關鍵你要有逼格,定位低端的X點點主要是學生在消費,反正我在X點點排隊感覺自己年輕了十歲,青春是有的,逼格是沒有的。

不過我可以在這裡給各位如饑似渴的VC指條明路,要是你們能說服X點點的老闆做品牌升級,全面對標喜茶正面杠,還是有故事可講的,畢竟當年喜茶也走過這條路。喜茶要是成了星巴克,X點點可以當個coffeebene嘛。

還有各種地方上小有名氣的甲乙丙丁,首先幹得過X點點再說吧,各位選手努力加油。

喜茶麵臨的最大對手,是即將被各大風投扶植起來的各種高仿喜茶。這裡面純粹的高仿我已經領教過了,比如下面這位:

菜單、設計、產品、定價全面複製喜茶,連味道都有九成相似。

我可以欣慰地認為這種高仿店解決了排隊痛點和市場空白,但是萬一未來滿地都是呢?


想起某知名機構大佬,共享經濟的有力推動者,曾經說過一句話:在半年內能回本的就是個特別好的生意;三個月能回本的不得了,一年內能回本的也可以考慮。商場的水吧向來是最賺錢的。

而且IDG本來就是不差錢的主,不投50%可能成功,但是可能只能帶來5倍回報的項目;而是投哪怕只有5%的可能會成功,但是能帶來五百倍回報的項目。喜茶這麼有名,很符合他們在消費這塊的布局呀。


現階段主要賺錢手段已經從房地產投資變成了融資騙錢!


推薦閱讀:

從事風投行業對性格是否有相應的要求呢?風投從業者的性格一般都是怎樣的?
作為風險投資從業者,你在 2016 年都看好哪些優質的項目?看好的原因是什麼?
風投領域有哪些「短時間高回報」的經典案例?
如何解讀風險投資中增資入股協議條款里的「回購權」和「清算權」?

TAG:風險投資VC | 投資 | 財務 | 喜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