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
近幾年關於人性的討論不少,今天我也想來討論下。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在這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消逝的時代,少有的關於人間溫情的報道都能讓我覺得生活依舊美好。可是,負面新聞往往多於正能力的,人們的口味也漸漸扭曲。微博等平台消極、惡意留言漫天飛舞。校園暴力、勾心鬥角、民族仇恨……人們內心消極,未成年人以此為成熟的表現,大家開始流失生活的激情。
語言攻擊善的事物,嘲笑心懷夢想的人,政治衝突延伸到民族歧視。儘管如此,我相信每個人心裡應該還存有一批善念。畢竟,我覺得人之初,性本善。人總有能觸動自己的東西吧?你們的看法呢?是人性如此還是社會而致?
我做媒體時,給同事上的第一課就是
善與惡,影響力比穩定的維持在一比六。這的確是人性。
但善良本就是黑暗中的光,只需要那麼一點,就能照亮那麼一大片。。。
而暗能量,本來也就是宇宙中的大頭,我們到現在也茫無頭緒。但,即便從天文意義講,我們也還是光明的生物啊看到這個問題,講講心理價值(這個問題給了我很大啟發)
題主的問題是物慾橫流的世界如此,然鵝人是不只有物慾的。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欲。
人就是為利益而活著的,只不過有人認為那個利益是熊掌,有的人認為利益是魚。
人性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而是單純的趨利避害罷了。為什麼有人捨生取義,因為心理價值的衡量中,義比生的價值更高。
我們終歸不是動物,我們的價值判斷是整個社會賦予我們的,是一種社會的善惡的承載,我們在各自的環境中學會了各自的利益取捨,有人選了魚,有人選了熊掌,罷了。誠然,人們內心消極,未成年人甚至以此為成熟的表現,逐漸對生活喪失激情。
並用語言攻擊善的事物,滿懷喜悅地嘲笑心懷夢想的人,政治衝突也一再延伸到民族歧視。儘管如此,我仍願相信每十個人里應該還是有那麼一個心存善念的。因為,我相信!理想這種東西,只要存在過就永遠無法被磨滅殆盡!而正義!正義即便會被打敗!但是我!我!我永遠不相信它會死去!!!
不管怎樣我就是相信這些,沒有理由,也不管別人的人性或是社會到底怎樣。那又關我什麼事。我相信就好了。——以上我覺得人性沒什麼善惡可言。更多的是一種習性。如題主所說,是因境生心。以情緒為例,有時候覺察一下,發現自己在囚籠里。喜怒哀怨不由自己,更有些時候對情緒不加節制,難免遷怒於旁人。又譬如有時候見到別人成功,難免會羨慕嫉妒,小心翼翼不敢生出嫉恨,或是心有嫉恨不敢表露。而自己屢遭挫折之後,兩相對照,那點修養頓時破功。人生在世都是修行,大家修的東西不一樣而已。終點相去不遠,沒什麼歧路可言。至於如今的社會,如源氏(守望屁股里那個)所說,風雲再度變換,是時候做出選擇了,半藏。
關於人性,你可以正面的說好,也可以反面的說壞,事事沒有絕對,我發現自己的感悟,跟身邊人講出來就會被另一種感悟給推翻。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在表現上惡要比善有侵略性。
在這個理解下,我的標準是不作惡即為善。當下從言語到文字,傳播內容的價值概念被稀釋,惡意也更容易滋生。《娛樂至死》裡面討論了當眾演講、看報紙的年代,到後來廣告媒體的發展。種種事件都在揭示一個的方向:當信息量越來越大,獲取和輸出信息越來越容易的時候,信息的平均含金量越來越低了,同時惡也更容易滋生。而且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加劇稀釋信息的含金量,加快惡的聚集、放大其影響力。主觀感受上,我覺得人性和社會的成長跟不上技術的發展速度。這有個適應過程。
有些人認為在大眾媒體上輸出語言文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是一對一、一對多與外界溝通交流的過程,一個輸出與反饋的過程。每個人的言語、行為都是一種輸出,會影響他人的心靈感受和行為,所謂耳濡目染。投一顆石子濺起一片水花。在文書不便捷的時代,當他在下筆寫信著書立說時,字斟句酌,因為流傳不易。而在這種信息傳播快速的時代,一切變得簡單廉價起來。於是可以不過腦輸出信息,對於輸出內容的質量全靠自律。
於是很多人不經意的一小點惡的輕就會變成污濁的洪流。古人也作惡,只是流傳範圍窄,所以負能量輻射效應不大。然而現在一點小惡,一傳十十傳百,何況眾口鑠金,侵略性就越發強。所以克制住這一點點微小的惡意,很難很難,也很重要。人們都說現在世界是平的,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真實距離遠了。例如在網路暴力中,現在的交流模式,讓輸出者隱形,不用背負道德壓力,接受者是眾矢之的。網路上隨口罵一句話,從眾作惡,變得很容易很輕鬆。因為不認識所指的對象,不用當面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不用接受他的反饋。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發泄一下情緒。慢慢地也就不再把好好說話當回事。
比如做善意的事被隨便地惡意懷疑,正能量被人隨口諷刺。這對那些隨便說話的人就像沒發生過什麼一樣,但卻會讓惡意彙集,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氣,侵蝕掉本可以留給善意的空間。
對於存在把世界觀的黑暗當做成熟和深刻的情況,我覺得原因是環境里缺少基本的哲學和人文歷史的熏陶。如果人性沒有變,觀察古代歷史,也有非常嚴格的善。那些偉大的哲學宗教,莫不是誕生於最險惡混亂的時代,縱然有殘缺有遺憾,卻像燈塔一樣指引當時的苦難人民,像恆星一樣給後世以光亮,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這些就是在告訴我們這些徘徊在善惡之間的人,世界在最差的時候也有最好的一面。
那些震撼人心的哲學宗教和人文情懷,都是站在光明裡俯瞰黑暗,自身發光,試圖讓在黑暗裡的人看到光明,拉他們上來;哪裡有所謂的深刻成熟,是把自己塗黑,趴在黑暗裡窺視黑暗,伺機把人從灰空間中拽下來,還沾沾自喜。
以不作惡為標準,也是很難的。
比如對宗教信仰,以一部分的惡為由,去攻擊所有人,必有對其中無辜人的不正義。這是在用殘缺要求殘缺完美。被無差別攻擊的那些無辜人,一方面承受惡,一方面承受「正義」的惡。稍有共情能力都能感受到其中不妥。在網上無差別謾罵穆斯林的人,是否會在生活中以同樣謾罵身邊安分守己的穆斯林?很多概念都一樣。隔了一層屏幕,人的面孔就模糊了,於是以為自己可以不再克制了,把人性黑暗的污水潑過去。君子慎獨,何況這還不是獨處。也是在與人交流,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
善和惡有個共同的性質: 常常釋放惡,只會變得越來越習慣作惡,慢慢與惡為伍,最後變成自己討厭的那類人。相反,經常克制惡、釋放善意,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最後隨心所欲不逾矩,向自己欣賞的那類人靠攏。我相信人之一生可以享受的最大幸福是,見證自己一點一點變好,在死亡來臨前遇見最美的自己,平靜離開;而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看著自己一點點變差,到自己都不願承認自己,結束充滿對世間的怨懟和後悔。善是克制,要守太多規矩了,太難了。要同情謙讓反省,重於行慎於言,要管好自己。更嚴格的善還要照顧他人,一言一行如履薄冰。
惡很容易,什麼都不用管。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我還是相信善惡一樣多,甚至多於惡。只是那些叫囂的,發起攻擊的,都是惡而已。善的本性大多還是克制,可能先天在傳播上處於弱勢。
好在人不是非善即惡的,人性善惡並存的好處有一點,就算惡再多,只要有一絲純善,也會打動人。沒有絕對的善人惡人,所有人都遊離在善惡之間。這就是為什麼光明可以照亮黑暗---善有時候跟惡一樣容易煽動,甚至比惡更有感染力,更有恆心。
所以我還是相信會變好。技術發展的太快,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要怎麼看待和應用那些社會技術發展後,比之前多增加的一些便利和「權力」。總有一天,大部分人會意識到到信息傳輸的對面是人,跟自己一樣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就會在行使自己的權力時,多一份道德約束。
我覺得不需要上升到樂於助人,只要會約束自己,管好自己,少作惡,對於當下現狀就已經是善了。雖然這在未來可能也只是一個人基本的基本素養。大學時候,期末把社工ppt當作期末成績去上台講。當然,講的人很關鍵,沒人去。我去了,做的不好,你知道後面的事嗎。
人性介於獸性和神性之間,過於靠近任何一個極端都是悲劇
人性,很難分析透徹。我沒有站到高的地方去表現光榮或者榮耀,我不為惡,只是讓我身邊的善更多。為惡很痛快,但是惡的世界並不那麼美好。為善不易,所以珍惜善的存在。
推薦閱讀:
※性格冷漠,喜歡獨處的人怎樣才能變得更適應環境?
※男友北京人買不起房,我要跟他結婚嗎?
※發覺自己越來越冷漠、自我中心,怎麼辦?
※怎樣反駁那些說是為了不讓孩子生下來受苦而去做人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