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南宗慧能大師主張的頓悟說和北宗神秀大師主張的漸頓說,互相矛盾嗎?有高下之分嗎 ?

禪宗南宗慧能大師主張的頓悟說和北宗神秀大師主張的漸頓說 互相矛盾嗎 又有高下之分嗎


六祖強調的是單刀到了禁區一腳射門

神秀說的是要慢慢把球傳過中場過人,別犯規,別越位。

六祖強調的是吃第十個饅頭就飽了

神秀說的是要乖乖吃好前九個饅頭

沒高下,沒矛盾。

都對!


有的人是不退轉的.你行不行,不行就老老實實慢慢修.

六祖在聽第一次無所住之時,已經有相當的修為啦.

很多人看不起六祖的砍樵,這也是修心的方式.六祖很早就在修啦,所以一聞便悟.

現代人,想修,先學會不要貪多吧.


法無頓漸,人有遲疾。高鐵綠皮能到目的地都是好車!


神會大師的解釋:

夫學道者須頓見佛性,漸修因緣,不離是生而得解脫。譬如其母,頓生其子,與乳漸養育,其子智慧,自然增長。頓悟見佛性者,亦復如是,智慧自然漸漸增長。

《壇經》中載:師(六祖)曰:汝師(神秀大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人根機不同,所受法亦應不同。「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如果頓悟與漸悟的說法是錯誤的,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說法?後學告訴你:從來只有頓悟與漸修,沒有所謂的「頓悟與漸悟」

  「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大寶積經》卷一百十一)

  眾生無始劫以來不斷輪迴生死,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菩薩透過參禪的功夫,於因緣成熟,得以一念相應的慧心所找到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然後依此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實際理地,現前觀察祂真實存在;也知道祂從無始劫以來沒有生死,所以才有你過去、現在、未來世五陰的生死,當你轉依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本來無生的體性,根本沒有生死可言;既然沒有生死可言,還會有生死疲勞出現嗎?根本沒有嘛!這是因為你已經轉依了祂,而說沒有生死可言。從經文 佛的開示可知:證悟真的只是一念之間,所以是頓悟,不是漸悟。由此可以證明:在佛門中,凡是主張漸悟的人,你可以確定他根本沒有悟

  接下來,舉六祖慧能大師為例來說明。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舂米。一日,五祖弘忍來到慧能舂米的地方,問慧能:「米熟了沒?」慧能答曰:「米早已熟了,只是欠篩而已。」五祖弘忍就在慧能舂米的石器上敲三下。慧能知道五祖的意思,當天晚上三更,慧能就到五祖方丈室內。五祖以袈裟遮掩,不讓他人知道慧能在此。當五祖為慧能開示《金剛經》當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就在這一句話下大悟徹底,說了一首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從《六祖壇經》開示得知,六祖是在五祖弘忍為慧能明說真心體性,於言下一念而開悟的,也就是一念相應慧而頓悟本心;所以六祖才會接著說:「沒有想到真心本來自性清凈,沒有想到真心本來不生不滅,沒有想到真心本來具足萬法,沒有想到真心不會六塵,沒有想到真心能生萬法。」由此可以證明:六祖乃是一念相應而頓悟的菩薩,不是漸悟的菩薩。

  有很多人認為,慧能並不是在弘忍開示《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開悟的,而是在慧能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時候就開悟的。如果慧能真的是在說出「菩提本無樹」四句偈時就已經悟了,為何五祖弘忍當時說他「亦未見性」?也就是慧能沒有開悟明心。又為何暗示慧能晚上到方丈室,為慧能開示《金剛經》呢?又為何慧能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言下大悟,而說出五個「沒有想到」的話語出現呢?由於眾生所認知的心有見聞覺知,而真心離見聞覺知,所以六祖慧能當時悟了這個不可思議的真心時,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之外,所以才會說出五個「沒有想到」的話語出現。由此可以證明:慧能大師是在聽五祖開示《金剛經》之下開悟的,並不是提出「菩提本無樹」四句偈時就已經開悟了

  當菩薩悟了本心以後就會發現,悟了並不是佛,只不過是七住滿心的菩薩而已,距離佛地還是很遠很遠,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修行,也就是還要經過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才能成佛,所以悟了還不是佛。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不是也提到『一悟即至佛地』嗎?照你這樣說,是不是暗示慧能大師說法錯了?」

  提出這樣主張的人,看來很有道理,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慧能大師提出「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說。是指眾生悟了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這個因地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與未來果地無垢識都是一樣,那麼清凈,沒有差別。有差別的是指,因地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體內所含藏的七轉識種子,還有雜染、還有變異存在,並不是像佛地無垢識一樣,體內所含藏的種子都是究竟清凈的,而且沒有變異,尚待菩薩將染污的七轉識種子汰換清凈。所以說,慧能大師所說的「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

  由此可知,菩薩悟了還有許多法要學,並不是悟了就沒事。所以佛在《楞嚴經》卷十曾開示:「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楞嚴經》卷十)也就是說,在理上能夠開悟,屬於一念相應的頓悟;於頓悟時,也僅是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我見,並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還有一念無明的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無始無明尚未斷除;所以還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依序將這些無明一一加以斷除

  從上面種種分析可知:在證悟以前,也就是在圓滿七住位以前,菩薩為了圓滿證悟所需的具備的條件所作的種種行,包括了菩薩十信及六度的種種行,都屬於漸修,與頓悟無關;待菩薩於參禪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般若正觀現在前,而圓滿了七住位,乃屬於頓悟,不是漸修;菩薩悟了以後,始從七住滿心開始,一直到妙覺菩薩於菩提座下頓悟以前,都是漸修,不是頓悟;待妙覺菩薩一手按地頓悟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都屬於頓悟,不是漸修;成佛以後,再也沒有所謂頓悟與漸修問題存在,純粹依著菩薩在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01-105集

第105集 頓悟與漸修

南無佛法僧


馬克思主義哲學講過,事物的變化要經歷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突變兩個不同階段的。

六祖慧能的高明,在於真正的禪修(無上瑜伽的一種)在入定的修行過程,是一定要經歷戰魔軍的關鍵門檻的,這是生命能量經中脈入眉心輪必須經歷的巨大障礙。真禪定,是一種涅槃,是突變,是羽化成蝶的過程。

如來有天眼不?

所謂天眼,就是生命能量注入眉心輪後點燃松果體的生理結果。

神秀強調漸悟,是肯定沒有經歷過眉心輪修鍊的表現。神秀對佛法的感悟,只停留在文字和義理層面。

六祖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戰勝執著的鑰匙。高下一看便知。

神秀根本沒有領悟出執著對修佛的障礙,神秀只執著於表象。慧能能夠降服自己的內心,因而被後人稱作六祖。

===================

當然,內心的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能夠戰勝的,你越希望戰勝自己內心的執著內心反而會變得愈發執著。佛祖苦修6年,曾經一度餓暈。這是無法掃除內心的執著的典型表現。在菩提樹下,佛祖悟出禪機,經歷七日七夜,佛祖戰勝了內心的魔軍,得道成佛。

所以,佛祖才在《金剛經》中表達了如下觀點: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3,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五祖對神秀偈語的評價是「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如果相信五祖說的,神秀比慧能的境界是有差的。

但並不是說這兩個偈語有矛盾。神秀的意思是心本清凈,但客塵煩惱牽著難以成佛;慧能對神秀有所補充,心本如虛空,如何被客塵染污?因此只要找到含藏萬法的心中與客塵共振的因素,把它空掉就沒了煩惱。

如慧能大師所言「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我的理解是老師的境界不同,接引的方式會有差別;同時學生的根器不同,所以結果不同。不必執著漸修或頓教。

以上是我聽了清一老師講解《六祖壇經》後的理解。具體課程可在 千聊 聽。


對於各位答主所說

實在受教 各種感謝 每每讀到或者看到六祖慧能的禪語或者故事的時候 心中總是泛起一種感動 一絲明悟 一份豁達 卻說不出為什麼 答主的回答讓我對這種感覺又加深了一絲理解 六祖慧能真是有大般若智慧的人 他在六祖壇經中的的一首首偈子 一個個故事

菩提無樹鏡非台 本無一物惹塵埃 風幡皆非唯心動 如人飲水冷暖知

簡直教化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啊

啊啊啊啊 黃河啊黃河 你可 真 黃 啊

啊啊啊啊 慧能啊慧能 你可 真 慧 啊

啊啊啊啊 慧能啊慧能 你可 真 能 啊


推薦閱讀:

佛教是無神論,不是宗教,說明了它是科學的嗎?
爺爺去世了,我每天給他念地藏經迴向給他,對他有益處嗎?
勸人向善何嘗不是一種嗔念,擔心」我執「何嘗不是一種」我執「?
金剛經中佛陀說,信教者女人可變男。佛教不是眾生平等嗎?

TAG:禪宗 | | 禪宗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