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快被人遺忘的樂器?
RT,比如箜篌,不接觸仙劍四真的這輩子不會知道這個樂器了。而且據說中國也有鍵盤類的樂器。求各位大神科普,感激不盡。
謝邀
原始時期:鳴球 離磬 鍾 管(疑似骨哨)苓,葦籥 篪夏商:鞀,鈴,缶,籥(排簫前身),言(即大簫),龢(小笙的前身)
春秋戰國:築,竽
漢:排簫,笳,角,箜篌,羌笛,秦琵琶(和唐琵琶不同)
隋唐:軋箏,奚琴,貝,葉,銅角,大方響,擊琴,各類箜篌等等,可以自己找燕樂樂器圖來看,胡人樂器和本國樂器都太多,不列舉。
宋:義管笙一類的變制樂器,竽笙,和笙,巢笙等。新樂器:官笛,羌笛,夏笛,鷓鴣,扈聖,七星,橫簫,葫蘆琴,渤海琴,馬尾胡琴等等
元: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興隆笙,魚鼓,簡子等等
至於其它沒有失傳只是流傳範圍小的樂器,不再列舉。另外篳篥就是現在的北方常見管子,在當時也取代了胡笳的地位,不算失傳。
本文也只是列舉部分。說尺八的真是夠了,且不說南音洞簫是唐宋尺八的正統苗裔,即便是日本改制的普化尺八和今傳各流派尺八也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中國吹管樂界人士普遍知曉,要說被人遺忘,還得數失傳兩千年後才被考古發掘復原的篪。無論日本尺八溯源還是篪的復原改制,都和中國笛藝宗師趙松庭有著極深的關係。尺八是如何在中國沒落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開開眼界——南簫演奏趙版《鷓鴣飛》南簫協奏:《鷓鴣飛》 趙松庭 曲 指揮:聶志勇 簫:陳特超 協奏:福建省民族樂團—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本人隨老師從事古樂器復原與複製相關工作,簡單說幾個:
龠
首先這個字念「月」,全國十三億多人估計有十三億連這個字都不認識,斜吹邊棱氣鳴樂器,現存河南賈湖遺址出土「骨龠」碳14鑒定年代為9000年前,堪稱管樂始祖。上海音樂學院劉正國教授乃此方面專家,並於去年正式出版《中國古龠考論》一書,有興趣的各位可以買一本看看!
附劉教授在我處演奏「骨龠」美照:新疆鷹骨笛、土耳其奈依和河南道教籌為現世古龠遺存胡笳
世人普遍聽說過沒見過的傳說中的樂器,文史記載最早出現於兩千年前秦漢,胡笳顧名思義「胡人之笳」,笳同「葭」(蒹葭蒼蒼的葭),為一草本植物中空莖桿,開口型豎吹邊棱氣鳴樂器,蒙古族冒頓潮爾、哈薩克族斯不孜額、俄羅斯巴什基爾人庫拉依為其現世遺存,國內能夠演奏者百餘人……
附本人吹奏帥照開了一天高速,賞臉的朋友還不少,明天睡醒了就更新(比心)瀉藥我國音樂史上最早的樂器分類,始於周代,稱為「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前方繁體字預警,比較少見的我會注音)金:鍾、鏞、鉦、鐸、鐃(náo)、錞於(chún)、勾鑃(diào)等。
石:磬、鳴球、毊(xiāo)等
土:塤(壎)、缶 、陶笛、陶鼓等革:鼓、懸鼓、建鼓、鞀(táo)、鼙(pí)、拊等絲:琴、五弦琴、瑟、築、胡琴、箜篌等木:柷(zhù)、椌(qiāng)、敔(yǔ)等匏:簧、笙、巢(大笙)、和(小笙)、芋等竹:蕭(排簫)、篪(chí)、篴管(zhú)等這些樂器有的大家都知道,例如塤、缶、笙、蕭等,沒聽說過的就是那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葩名字了,因為光是找這些字就費了很多神,所以就不傳圖片了,而且很多樂器也很難再找到圖片資料。以上。講一個在中國基本失傳(補充一下:有人認為南音洞簫是現代尺八,所以並沒失傳。但翻閱了一些資料,也有人認為通過形制,音色和演奏技法來看,南音洞簫和傳自宋代的日本尺八還是具有鮮明的差異性,所以不能說南音是尺八。),但卻在日本百花齊放的樂器。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吹奏類樂器,就是笛和簫,文人雅士必須人手一隻。
尺八這東西估計大家都沒聽過,你去樂器店問問,十之八九也是不知道的。
有聽過的人估計也是因為一部電影《夜孔雀》。
尺八,究竟是什麼樂器?
尺八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因為在一些漢代墓畫中隱約窺見了尺八的身影,但「尺八」這個名字確實是在唐代才出現的。故而尺八之源起,只能存疑了。
尺八為人知曉和一位名人也有關係,唐太宗李世民。
那時候唐太宗責令祖孝孫增損樂章,結果負責這事的幾個人互相看不順眼,工作半天進展不了。沒辦法只能炒了這幾個人魷魚,讓其他人重新推薦人才。
中書令溫彥博就推薦了一個能人,這人就是呂才。侍中王珪、魏徵也對呂才交口稱讚。魏徵還說:「呂才製作了十二支尺八,長短不同,每隻都符合音律。」既然王珪、魏徵這兩位肱骨之臣都對呂才稱讚不已,唐太宗也就令呂才接替增損樂章的工作了。
可是呂才不是製作了十二支長短不同的尺八,既然長短不同,為何又因為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尺八呢?
這得讓我們先從「黃鐘大呂」這個詞說起,來談談中國古代的律制。
中國古代有十二律,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黃鐘為六陽律之首,大呂為六陰律之首,此二律莊嚴宏偉,故用「黃鐘大呂」來形容聲音的正大和諧。
呂才設計並製作了十二支尺八,分別對應十二律,其中黃鐘管最短,長有一尺八寸,且黃鐘為十二律之首,故而十二支管便因黃鐘管長一尺八寸而統一得名尺八。
但很遺憾的是尺八由唐入宋,宋後而絕。
不過尺八倒是傳到了日本,並在那裡生根發芽。
七百多年前的南宋,雖然偏安於臨安一偶,但是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乃至於三百六十行都十分繁榮。這種繁榮也使得周邊的國家都慕名而來,不時派使者前來求學。其中一位叫心地覺心的人,就在其中之列。
這位禪師,才學過人,然而當時遍歷東瀛,卻還是沒有悟道,想到禪宗一脈是從中土傳來,便只身前往南宋。
於是,覺心禪師帶著「聖一國師」圓爾寫給當年他在宋時的師父徑山寺無准禪師的介紹信,歷經兩個多月的海上漂泊,終於登陸普陀山,一下船,即刻奔向徑山寺,不料無准禪師已經圓寂了。
既來之,則安之。覺心禪師在徑山寺停留了兩年,學到了什麼佛法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學會了做豆漿和醬油。
後來他來到護國寺後,拜在當時聞名天下的慧開禪師門下。然而佛法一事,講求機緣,時機未到,難以開悟。這位心地覺心倒也心意堅決,雖然未曾悟道,但卻相信在中土一定能夠找到那樣的機緣。
終於,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早晨,他聽到了一種非笛非簫的曠遠深邃的聲音,感受到一種大徹大悟的靜寂,大嘆: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美妙的樂曲。忽然間心有所悟。循聲而往,找到了吹奏樂曲者。此人是居士張參,告訴他曲名為《虛鐸》,作曲者是河南府的張伯。
當時唐宣宗年前,普化禪師佯狂簡放,居無定所,時而悲號,時而歡喜,喜歡振鐸唱偈(拿著鈴鐺唱著佛教開悟的詩句):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面八方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張伯欲拜其為師被拒絕之後,便模範禪師的鐸音,從而作此曲。
心地覺心先聽《虛鐸》,又聞普化禪師的言行,當下竟忽然間悟了道。於是,便虔誠地向張參求教吹奏之法。
後來心地覺心返回東瀛,召集門人興建興國寺,弘揚普化宗。
又規定非僧人不得學習,因而吹奏尺八又有吹禪之說,而尺八自然就成為了虛無僧專用的法器。
直到德川幕府時期,武士浪人勢力增大,他們要使用尺八虛無僧也為之奈何。這一尺八寸的竹管,竟然兼職成為了浪人的武器。有些浪人在尺八的末端包上鐵皮,在打架的時候增加殺傷力。這種詭異的用途竟然影響到了尺八的選材,為了增強尺八的強度使其不易折斷,尺八的選材逐漸偏向於使用竹子開始生根的部位。
尺八末端
尺八也漸漸進入了貴族的審美世界,由於貴族的情趣更貼近世俗也更加精緻,對於技巧與音色的要求更高,於是便產生了抑揚頓挫、華麗婉轉的琴古流,以創始人黑澤琴古得名。
直至明治四年(1871年)廢除普化宗,虛無僧亦不復存在,尺八更流向了民間。加之近代東西方交流的層面逐漸涉及到了音樂,東方樂器吸收西方演奏技法開創新的流派勢在必行,於是中尾都山於明治二十九年於大阪創立了都山流。由於都山流和其他流派相比顯得過於年輕,並且只有一首古曲《鶴之巢籠》,且較之琴古流的版本亦簡化了許多,因而有人說都山流無古曲也是實話。
除此之外,仍有許多流派,大流派之內還分為小流派,以至於尺八的流派譜系錶快要趕上《源氏物語》的人物關係圖了,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
再而後若干年後,尺八在經典的動漫中被大量使用,舉個栗子。
沒錯,就是火影忍者,激昂的音樂《Naruto main theme》。
其實一個失傳的樂器能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吧。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尺八的知識,想知道更多有趣好玩的故事。
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wanwuapp
http://weixin.qq.com/r/UzlHXyXE03isrWE892xB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肉鼓吹後蜀酷吏李匡遠,性苛急,一日不用刑,則慘然不樂。聞捶楚之聲,曰:"此吾一部肉鼓吹。"見《類說》卷二七引《外史檮杌》。
謝邀,我能夠想到的應該是湖北編鐘吧
…謝邀…
不是學這個的…所有的中國樂器在我這兒都快要被我遺忘了…
硬要說一個的話…
濫竽充數的「竽」算一個吧…如果是「快被人遺忘」,估計所有傳統樂器都可以算吧……細思恐極
謝邀
說個我也是最近才了解的吧
篳bì 篥lì
據說是以前胡人傳入的樂器,跟二胡還算同一家吧~
歷史不敢多講,才疏學淺。材質有骨質的,木質的,現在好像是竹質的偏多一點。
因為音質比較像二胡,所以最近研究一下兩件樂器。答主沒怎麼聽過中國哪位大師的演奏,多數的曲子是從日本篳篥大師東儀秀樹的音頻中有所了解,感興趣可以去聽聽,或高亢清脆,或婉轉悲涼,有種大漠戈壁的風格。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
《小童薛陽陶吹篳篥歌》
潤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發聲。山頭江底何悄悄, 猿聲不喘魚龍聽。翕然聲作疑管裂,詘然聲尺疑刀截。有時婉軟無筋骨,有時頓挫生棱節。急聲圓轉促不斷,轢轢轔轔似珠貫。緩聲展引長有條,有條直直如筆描。下聲乍墜石沉重,高聲忽舉雲飄蕭。今天被邀回答的問題是條條命中本人的短處啊
人生這點短板全被掀了 這是什麼仇 什麼怨啊本人自小五音不全 雖經屢次培養 終不見一枚音樂細菌。
樂盲的帽子至今摘不掉 以後也沒啥希望了
前面各位大神提到的樂器 別說見 聽都沒聽說過。
不怕見笑 樂器的名字都讀不出來。
這題目下的帖子看完 感覺自己又向文盲邁進了好幾步。
此地不宜久留 告辭 告辭這東西叫阮咸。名字正是來源於竹林七賢里的阮咸,白居易詩中的「非琴不是箏,古調何人識」說的就是這個東西。
謝謝邀請。
石/玉磬
我見過的一套在南京博物院(江蘇博物館),靜靜躺在那裡。想想你上次何時見過這個樂器被演奏過?慢慢只能被懷念了。籌/篍
橐籥。
沒有文物。至少我所知的沒有。老子說這應該是類似風笛的東西。。我看回答里有好多人提到尺八,尺八在中國確實沒落了,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然而諸君可曾聽過一種名為逗管的樂器否?有幸在一家老店裡見過,造型獨特,而且快要絕跡了。說真的,就算是許多傳統器樂愛好者,也大多數聽都沒聽過這個樂器。建議百度
陶塤。
編鐘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鐃,又稱銅鐃。是蒙古、藏、納西、壯、土家、黎、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篳篥,又稱悲篥、笳管、頭管、管子,是由古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的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簧管樂器,這個樂器名稱就是從古龜茲語的譯音而來的。篳篥的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涼,質感鮮明,在法曲等演奏中常為領奏器樂。☆.。.:*?°☆.。.:*?°☆.。.:*?°☆.。.:*?°☆箜篌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又杜佑的《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後,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印度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編磬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編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和隨縣出土了大型編磬。湖北江陵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1970年在這裡出土了一套25枚編磬。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其中4枚繪有鳳鳥圖,色彩高雅,線條流暢。☆.。.:*?°☆.。.:*?°☆.。.:*?°☆.。.:*?°☆懸鼓懸鼓是鼓的一種。鼓型扁平,多懸掛於虎座立鳳鼓架上。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出土的1件,鼓徑70多厘米,鼓厚10餘厘米。鼓腹有三個銅鋪首銜環,分別系掛於對應的兩個鳳首及雙鳳相連的尾端。鼓身側置,可兩面敲擊。☆.。.:*?°☆.。.:*?°☆.。.:*?°☆.。.:*?°☆建鼓建鼓,古稱足鼓、晉鼓、楹鼓、植鼓、懸鼓。蒙古、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曾為歷代宮廷所用。希望答案有用,小透明求關注(≧▽≦)/圖源網路(*′?v?)內容不完整,沒有好好介紹,而且很多樂器都沒寫,抱歉啦(?`灬′?)謝邀
古樂器不是特別懂 勉強答一個可能不是樂器的樂器吧彈劍出處:《戰果策·齊策四》:「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 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 孟嘗君 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 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李白亦有詩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當今社會,應該是再看不到彈劍而歌的孤高者了吧。
另外,好像在哪裡看過,五弦琵琶(就是敦煌壁畫里飛天反彈的那個)也是已經幾乎失傳的。還有李商隱詩里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五十弦的瑟,現在可能已經沒有了吧。第一次答題,若有不足,請原諒東周及前:罄。築。編鐃。西周春秋戰國:十弦琴,五弦琴,編鐘,箎,排蕭當時也有了。秦到南北朝:胡茄,笛,方響,碰鈴,箜篌,琵琶也傳入了,兩漢時,古琴比較成熟了。宋元:笙,阮。明清:三弦。然後記得後來由於民樂團無低音樂器,還發明了個什麼胡。還有尺八,日本還挺流行。嗩吶和琵琶,就像漢堡一樣是音譯過來的,算是國外傳入的吧。還有好多成語中,罄竹難書,濫竽充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