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對中醫診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相對於其他三診又是如何呢?

說實話不很了解脈診的重要性,希望各位老師同學可以為我指點迷津


紫大忽悠, @紫霞狼 別洗了,再洗你語文都不及格了。 諷刺我不懂糖尿病?我比你懂。

糖尿病病人在應用葡萄糖帶葯時,需要胰島素中和,胰島素單位比葡萄糖克數比例1:4,糾酮體,當血糖低於13.9mmol/L,應用5%葡萄糖或者糖鹽水帶胰島素,比例1:3。大於13.9mmol/l用生理鹽水帶胰島素,比例同前。

糾酮前需要查血氣分析和急查電解質,血鉀低需要先補鉀,(休克或血鉀低於3.3mmol/L,)

不多說了,說多了你也不懂。但你別誤導人就行。

果糖帶液,不需要胰島素。是個臨床的人都知道。哦你壓根不是臨床的,你沒有行醫資格。

沒資格你說話也要負責任呀,至少不會百度一下?

地西泮你不用糖帶,你用生理鹽水帶?

我的天,你不會連護士的配伍知識都不知道吧。。。

就從你說脈診沒有過雙盲,你的言論就是垃圾,還沒一個屁值錢。。。你給我雙一個試試?對,你能盲法,因為你壓根不懂,諾貝爾胡說八道獎么。

查體雙盲,您了這言論可以永垂不朽了,我水差點噴一電腦。你測血壓給我雙盲一個唄?

上圖裡下面的是我說的,請問我哪胡說了?

輸液能輸多少?你廢話什麼? 恁人前先做做功課,我是中醫不假,但和我說的對錯沒有邏輯關係。你有邏輯么?

我說的很明確,糖尿病和吃糖有相關性,但主流認為更重要的是遺傳、肥胖等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2.39億人。 其中多個數十萬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結論,BMI≥24,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體重正常人的300%以上。

(實用內科學p976-977)

Edwards在1997年就做出了的流行病學調查,糖尿病一級親屬遺傳度約50%(在糖尿病的多病因中遺傳因素占約1半)

你給的樣本量 1685 ?

風險高46%

你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數學是音樂老師教的?

你不會不知道,糖尿病屬於代謝性疾病吧。糖、脂質、蛋白質在體內可以相互轉化吧。

---------

紫大忽悠又來伸臉了,誤導大眾,你良心不會痛么? @紫霞狼 不是我自誇,雖然我是中醫,不過醫學知識比起你這個互聯網行業的生物碩士還是高一些的。您給我們的圖,我還給你,再加個大垃圾。 恕我直言,你 @紫霞狼 連行醫的資格都沒有。。。。。

您上次被我打臉打的啪啪的,怎麼沒消息了?

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嗎? - 知乎 那個又字不是得說我之前哪說錯了么?那照你說的那意思,你給厲子卿和YODA點這麼多贊,你又又又又又忽悠多少次?

你這點二流醫學知識就別來顯眼加忽悠大眾了。

----主流認為2型糖尿病和遺傳,生活作息,活動量的關係更大。 -----

我上段話可不是我說的。您為了立場,連科學都不要了,佩服。

說糖尿病病因,糖攝入高於遺傳,全球您獨一份。你應該拿諾貝爾獎的。諾貝爾胡說八道獎。

The reliable measurement of radi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The testing of classical pulse concepts in Chinese medicine: left- and right-hand pulse strength discrepancy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and its clin... - PubMed - NCBI

脈診的問題和前景在這了。

我說你貼點論文,你貼個綜述?那個還不知道是不是綜述,還看不了。最關鍵的是,人家洋大人說需要繼續研究,您直接就定義我們是垃圾。

你咋不上天呢?

要不你先恁恁國內的脈診文章?

最後跪求紫大忽悠,別出來忽悠人了。

你以後寫文章注意哦,我文風是鏡面,你這麼對我我可會100%返還哦。

不請自來。

望聞問切四診之於中醫類似於前鋒、後衛、中場、門將之於足球。切診是最後把關的,也就是說診斷時,切診是最後開始應用的。

只靠脈診看病的,我只在電視劇里看見過。你可以想想即使是皇馬,只有一個門將上場踢國足11人是什麼概念。

其實切診除了脈診之外,還有切皮溫等,所以脈診只是四診合參里切診的一部分

就我個人觀點,脈診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立即開始診斷,並且不需要任何儀器就可以。隨著現代發展,有的脈診可以交給器械。未來估計會直接全部交給脈診儀。。。。

脈診變數較多,也是初學者最頭痛的地方,所以我個人應用上,第一層先區分變數少的那幾種。

畢竟辯證法深入中醫人內心。當然這裡的二分法我並沒有用「陰陽」兩個字,用的是更具體的,以防混淆。

變數最少的是脈率、脈律。

即數脈、疾脈、促脈、遲脈、緩脈、結脈,還有促脈、結脈、代脈、澀脈、散脈,共八種脈象。

除了純中醫黑,有科學教護體號不出來,剩下的人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能在半天之內學會。

這八種脈象對應的客觀現象十分明顯,且變數少,準確率很高。

剩下的20種脈象,基本都要結合其它三診。

比如說脈位深淺,浮中沉就因人而異。就常人來說,瘦人多浮,胖人多沉。這是因為胖人肉厚,做心電圖瘦人還電壓高,胖人電壓低了。。。

而浮脈和芤脈的鑒別,病人當時的狀態很重要,年輕小夥子哪有芤脈。。。

濡、革、散也不難鑒別,散脈脈率不齊,直接就能摸出來。濡脈一按就憋,革脈輕按搏指。

沉、伏、牢三脈需要結合其它三診,有的人沉脈就是伏脈。。。胖子傷不起。。。

洪、實脈很相近,但主症也相近,洪脈主陽明氣分熱盛,實脈主實證。結合望診,其實是實還是洪脈都無所謂了,反正都能定位陽明氣分熱盛。

長脈、短脈,我個人覺得常人特別多,最大的變數還是體型,像我這種183cm長腿長胳膊的,即使是我明顯覺得最近氣虛,也還是長脈。。。所以這時候定還得看其他三診,尤其舌診。

脈診的BOSS,非滑脈、動脈莫屬。我現在號這兩個脈,基本沒有把握。

對了說個弦脈,這個脈象古籍簡直是神描述,後人也能看得懂能應用。相比滑脈也是神描述。。僅僅是神描述。。。

PS:西醫也有脈診哦。比如水沖脈、交替脈、重搏脈、奇脈。

脈診儀出現後,脈診理論還會更新,這方面就看相關人員的研究成果了。


重不重要看完你就知道了。

麻瑞亭:黃元御第五代傳人,繼承和發展了黃無御的醫學思想,脈診是其一絕。

1978年,麻瑞亭赴京城探望其次女,居女家。其女時在北京某中學任教。某日,其女曰:「我校校長,欲來家請你為其一診。」麻問曰:「其素有疾否?」女曰:「其正盛壯之年,精力充沛,未聞其有疾。」次日,該校長如約至其女家。麻瑞亭為其診脈後,日:「你右腿有小恙,余度你患過小兒麻痹。」其女先愕然,因該校長步履如常人,從未聞其患過小兒麻痹之疾。然該校長卻朗聲大笑,曰:「老先生真神!我確實曾患小兒麻痹症,患於右腿。幸當時治療及時,無明顯後遺症,因之不但同事們不知,親朋們也多不知。」其女驚問:「何以斷其患過小兒麻痹,且系右腿?」麻答日:「咱家院門至屋門約20米,聽其到來,出屋相迎,見其右腿稍不靈活,若不在意,必然忽視。後診其脈,右關尺較大,且右尺脈獨澀,乃右腿有疾之候。汝言其素健無病,吾見之確系體健,故斷其右腿為宿疾。業醫數10年中,見類似之脈證,而系小兒麻痹所致者有之,故斷言之。」……1973年,陝北某縣一青年人,登門求治於麻瑞亭,主訴胃脘痛,泛酸。麻瑞亭診脈後,曰:「你的胃病,尚屬其次,主要病在左腿上,可能上有鋼板,還未取出」。1聞聽此言,患者震驚不已。嘆曰:「我真服您老了。聽人說您老摸脈甚神,今日素試,果非虛傳。」原來該患者,在「文革」初期武鬥中,槍傷左腿,骨斷筋傷,曾動手術用鋼板固定斷骨,確實尚未取出。正屬壯年之人,且注意適當鍛煉,故活動如常人。旁座進修醫生問日:「何以知其腿傷?」麻答曰:「其脈左關尺大,且左尺脈獨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觸硬物感,然非系腫瘤之脈,故斷其屬骨折,接骨所用之鋼板尚未取出也。」60年代末,西安某醫院為一腦病患者會診。參加人員10餘人,屬中醫者僅麻瑞亭一人。因限於當時理化檢查手段尚不理想,更無當今的CT設備,故檢查完畢,會診者眾說紛紜,莫衷一致,難以確診。麻瑞亭診脈後,診為「腦瘤」。因與臨床癥狀和理化檢查結果不盡符合,西醫們謂其不然,言之無據,故問其何以診為腦瘤?麻答曰:「其脈左寸獨大且牢,是腦瘤脈象。」而眾皆搖頭,意為脈診不足為憑,建議赴京確診。後該患者在上海某院確診為腦瘤。

書的話我推薦黃元御《四聖心源》,裡面關於脈學的部分可以看看。麻案裡面提到的脈分析看四聖心源應該可以稍稍明了了。按書中的說法舉個例子粗淺的分析下,一般左關尺大:多是肝脾不升,左升的支路出了問題,臨床表現一般是腹瀉、小便不利等等,右寸關大:多是肺胃不降,右降的支路出了問題(左升右降,中土斡旋,這個具體參見四聖心源)比如說咳嗽,呃逆,嘔吐等等。所以根據脈象你也可以大致推測出一些患者可能有的癥狀。

麻瑞亭治驗集,這個我沒讀過,但應該也不錯

趙文魁:清宮太醫,趙紹琴之父,脈診很厲害。在這裡推薦一下《文魁脈學》這本書,裡面全是趙老先生診脈的經驗。真的把整本書看完了,你診脈的水平絕對會提升一個檔次,我只看了一部分,但也覺得收穫很大。

裡面把每一個脈象包括相兼脈都講的很細緻,不是我們平常粗略模糊的切個脈。

打個比方你切個脈說患者脈浮數,真的完全是這樣么,浮中按沉(老先生獨創的浮中按沉切脈法,跟我們平常所說的浮中沉切脈法不一樣,以定位疾病的表、偏里、里、極里或者對應溫病的衛、氣、營、血階段)都是浮數么?很有可能患者浮中按沉四部分的脈象情況不是完全一樣的。假如一個患者脈浮數,沉取弦細數有力又該考慮什麼。浮數則表有風熱,沉取弦細數,弦則為郁,細則血傷,數為有熱,患者除了有風熱表症外,平素的體質很有可能是是血虛肝鬱而有內熱,這個時候再從患者的一些其他癥狀看看是不是符合,舌苔是否符合,面色又怎麼樣,你心裡大概就有數了。

所以你脈辨的越細緻,你從病人身上得到的信息就越多。

如圖,裡面的脈案關於脈的解釋都是有理有據,真不忽悠,不會讓你覺得切脈好玄啊,怎麼怎麼滴。

歪個題,曹雪芹的醫學素養也是杠杠的,至少紅樓夢裡提到診脈的地方沒毛病。

(以下內容選自任應秋:《紅樓夢》作者的醫學修養)

秦可卿病的脈息

祖國醫學的脈法,具有較高深的理論,必須通過一定時間的親身體驗,才能有所領悟,所以有「讀過王叔和,不如見證多」之說也。《紅樓夢》作者在這方面,確乎有相當的造詣。尤其是描寫賈珍兒婦秦可卿病的脈息,最為出色。

它說:「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虛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今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應脅下痛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紅樓夢》第十回)

這番「平脈辨證」的分析,把旁邊貼身伏侍的婆子聽得五體投地,佩服張太醫「說得如神」,這決不是偶然的。蓋脈搏在沉部出現,多為藏府內傷,數為有熱,伏為氣機阻滯,脈來無力,是正氣之衰;脈象細微,為血虛之兆。因此,左寸脈沉而數,斷為心虛生火、主病月經不調、這是心火不戢,血液流行,失其正常之所致。左關脈沉伏,斷為肝經氣滯血虛,而致兩脅痛脹,因左關屬肝,肝為藏血之臟,兩脅為厥陰經脈之所分布,肝不藏血,不能為三陰之樞,勢必經脈氣滯,而兩脅作痛或脹矣。右寸脈細而無力,斷為肺氣虛損,也即頭目眩暈之所由,夫右寸為肺氣之大會,脈細無力,則肺虛而清氣不及於頭,頭目之清陽不足,眩暈必隨之而作。右關脈細而無神,斷為脾土虛弱,食少倦怠者,以右關為脾氣之所主,脾虛不能健運,中氣不充於周身,而見食少身倦,更為必然之事。能對脈理病情,作出這樣絲絲入扣的分析,不是學驗俱富的人,很難達到這個地步。

晴雯傷風外感內傷脈

一次晴雯傷風未愈,給寶玉補雀裘,一夜勞神過度,脈現虛浮微數(原文誤作「縮」),王太醫判斷為「敢是吃多了飲食?不然就是勞了神思」(《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這般確切的分析,尤見工夫。據晴雯原有發燒頭痛,鼻塞聲重等證狀,如脈來浮數,則純為外感無疑,乃虛浮微數,便兼有內傷了。蓋浮數為有邪,虛而微,則為正氣耗損,一虛一實之辨,臨證時最是關鍵,不容稍有含混,儘管這是書中的一個小節,作者下筆竟精審到這般田地,益知其絕非記問之學。

尤二姐妊脈誤判

「花為腸肚,雪作肌膚」的尤二姐,受孕三月以後經不起王熙鳳的折磨,病在床上,胡太醫診得肝脈洪大,是胎是火?終於把握不住,竟胡亂用藥,將一個已成形的男胎打下來,血流不止,尤二姐昏迷過去(《紅樓夢》第六十九回)。這一情節的描寫,也非常深刻。

高陽生《脈訣》說:「肝為血兮肺為氣,血旺氣衰應有體;兩手關脈大相應,已形亦在前通語。」

尤二姐的肝脈洪大,正是這種妊脈,怎奈胡君榮學無根底,把握不住,竟被尤二姐惱氣鬱結的病色嚇倒了,錯誤地斷為瘀血凝結,用出下瘀通經的虎狼葯來,作者給這位太醫姓「胡」,其中大有「針砭」。同時一般診妊娠的脈,不憑兩寸部,便憑兩尺部,能診肝脈的頗為少見,而作者偏能從一般少用的脈法來描寫,彌足見其學力之深。

林黛玉肝鬱積勞之脈

林黛玉由於長時期的憂鬱,竟因一場惡夢,病倒瀟湘館,失眠頭暈,吐血不已,王太醫在脈案上寫道:

「六脈弦遲,素由積鬱,左寸無力,心氣已衰。關脈獨洪,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定受其殃。」(《紅樓夢》第八十三回)

肝氣受病,脈多見弦,這是歷試不爽的,弦而至數遲滯,便是氣虛而鬱積之徵。惟左關肝脈獨弦而洪大,郁甚而肝陽亢盛之象。肝和肺的關係,肺金本是制約肝木的,但是肝中挾有相火,肝陽亢盛,往往火藉風威,反而灼爍肺氣,咳痰咯血諸證由之而作,這就是王太醫所說:「勝所不勝」的道理。脾土本是肝木所制約之臟,憑其亢盛之氣,必然越發克制脾土,而致飲食無味,或不思飲食。這脈案寥寥數語,道出極其複雜的病變機制,亦指出了林黛玉所病的關鍵。雖著墨無多,而析理甚精,非有三折肱之術者,不能道此隻字。

總結:我覺得脈診是否重要這個真跟醫生技術有關,但是不管把脈學放到什麼地位,都應該要四證合參,我們不能像神醫一樣憑脈斷病,至少要做到面面俱到,四診合參吧。

以上。


《難經》可以算奠定四診基礎的一本書,裡面是這麼說的。

「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而知之謂之巧」

排序就看得出來,神聖工巧,切診只是技巧罷了。

況且,切脈只是切診的一小部分而已。

舉個栗子

我隔著半米看到一件瓷器就知道它是什麼窯什麼年代各種屬性,這是神奇的事;

我通過摸,敲,聽等技法判斷,是一件很高明的事情;

我實在是不知道,拿去問專家,只是我應盡的本分;

我前面三件事啥都不幹,直接送去做碳14判斷年代,刮下來點粉末做成分分析確定它是哪裡產的,這樣,就完全是各種檢查的功勞了。

現在許多游醫,過分的吹捧切脈,號稱摸脈就能診斷一切,就像考古工作者不管這件文物是哪兒出的,埋藏多深,器形如何,只用碳14就給它定性一樣。

完全可以確定,打著招牌說「我閉著眼你不張嘴,只要診脈就行」的,要麼是純粹賣弄技巧的神棍,要麼是沒學到家的半吊子。

碰到這樣兒的趕緊跑路,別把你治死了多出你一家的中醫黑。

永遠記住,診斷學裡最重要的是四診合參,必要時參考西醫診斷。

最後重複一遍!

四診合參,才是中醫診斷的唯一標準!


今天門診來了個病人,25歲,女,說她渾身感覺不舒服,然後就不往下說了,讓老師摸脈。

老師摸了下她的脈,說,

"你腎不好,睡眠不好。"

"吃東西不好,脾不好。"

說的病人大點其頭,全對,然後竹筒倒豆子一樣把其他癥狀全說了,開方,拿葯。

我在旁邊看的目瞪口呆,待病人走了,我問老師,睡覺不好也能把脈把出來?

老師笑了笑,哪裡是把出來的,是看出來的,你看他黑眼圈那麼大,再看他面色又黃又黑,不是脾腎虧虛是什麼?

中醫說望聞問切,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這個道理。


嚯!不請自來!強答一發!

打進入中醫藥大學開始,我就有中醫三問——你憑啥說這啥脈?你憑啥說這啥舌?以及這穴位憑啥治病?本科可沒有老師願意理我,跟我講這些事情。所以我推拿學的最好,因為還能跟著解剖走一走,治一下肌肉痛簡直又爽又好使。以前我也覺得脖子痛不算病,腰痛不算病,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學車期間改變了我這種想法,脖子真疼啊……能「手到病除」是真本事啊。

鑒於我專碩考不上,就調劑到了天津中醫藥,想來學四診客觀化。全國第一家中醫工程研究所創立於此,張伯禮校長起家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說,我的中醫三問直到今天都還沒解決。

脈診已經有人給曬脈診儀了,但我導師說這玩意兒不能叫脈診儀,頂多叫脈象壓力記錄儀。噢,插播一條消息,他老人家不是中醫,畢業於天津大學,博士學歷,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目前脈診客觀化的主流方向就是壓力信號的解讀,已經有相當多的文獻了,知網隨便搜。我最近在看一些冠心病的脈診研究,關聯研究已經從血壓、心電升級到血生化和心臟彩超了,要圖有圖,要數據有數據。對弦脈、滑脈、澀脈的研究較多,講的也很好懂。

病變只要涉及循環系統,必然會有所表現呀:高血壓血管順應性差,有的會表現為弦脈;心臟病變的早期、代償期因為泵血能力相對提高,可改變血管的充盈度,出現滑脈;高血脂症早期也會出現滑脈;久病則虛,過了代償期,心功能減弱,泵血能力變差,你再摸脈,就弱了,能遇到澀脈、沉脈......

所以以我目前的理解,脈診、其實包括舌診,都是對血運狀況的一種探查吧。畢竟血液是營養、熱量、免疫的載體,與機體自我調控密切相關。你感冒發燒、發熱,血管得擴張吧,黏膜要充血吧,脈得洪大吧,舌咽也要紅吧,給一些涼血葯對證下藥;你如果只是普通感冒,四肢酸痛,乏力,畏寒不發熱,那舌頭對應就不變紅啊,有人舌色淡、脈細弱,給些偏溫熱的藥物。

沒什麼好黑的,古人又沒有看見微觀世界的條件,只能把人體當黑箱,看輸入和輸出的關係。但我們作為現代人,有了更多工具去認識人體,就要做好繼承創新的工作。

科學不是天生就來自西方,科學是對事物本質及發展變化規律的探尋,它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我已經有更多更好的模型去代替陰陽二分法,五行相生克規律。別說中醫黑覺得傳統中醫理論經不起推敲,這是事實!憑什麼你說這種感覺是這個脈?你說這種顏色是這個舌?你說這個穴位能治病?我根本不需要你說什麼啊,我們都愛客觀事實的。然而你的感覺我無法複製,所以我怎麼知道是我的感覺對,還是你的感覺對?

我們需要的是與時俱進的理論繼承與創新,而不是搞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中醫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被人不理解是活該。但最好這個工作的話,大家就能用兩套理論聽懂我們說什麼,這不是大大促進了中醫推廣嗎?又想得到大家認可,又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這咋能行呢?

嘮嘮叨叨講了好多題外話,我知道,黑粉兩邊不討好。但這不就是中醫科研的尷尬之處嗎?用新技術是西化派,不用就是封建老古董。學術是應該允許爭鳴的,扣帽子這種事情就別搞了,沒意義。我就是兩邊都看,新老技術都上,能解決問題,有錢賺就行了,管那麼多呢。

歡迎有志於中醫客觀化研究的朋友與我交流,歡迎各路技術大神批評指正!


我就隨手搜了一下脈診的可靠性(系統綜述哦):

Reliability of Manual Pulse Diagnosis Methods in Traditional East Asian Medicine: A Systematic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摘錄摘要如下:

Abstract
BACKGROUND/OBJECTIVE: Little evidence shows the reliabi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ulse diagnosis. Regularly used in modern practice, it is believed to gather important diagnostic information. However, in the current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system, basing clinical decisions on unproven methods is problematic and obviously questions the relevancy of the procedure.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on reliability of practitioners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was reviewed.

METHODS: Major medical databases and reference lists of identified articles were searched. All studies published in English that investigated manual pulse diagnosis applied to the radial artery by human testers were considered.

RESULTS: Twelve eligible studies were included; three evaluated intra- and inter-rater pulse diagnosis reliability, and nine assesse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cceptable levels of intra-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ere achieved with operationally defined methods. Poor reliability was related to unclear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 existing within the classical definitions, and with standardized systems to persisting imprecise descriptions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Reliability of pulse qualities was influenced by sensation complexity and the amount of sensory input provided to the testers" fingers by the impulse. Consistent study limitations included small sample siz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esters" prior knowledge confounded the data; and, most notably, the fact that many studies did not consider intra-rater reliability.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is guided by comparisons of markers to baseline. The absence of intra-rater results may therefore raise methodologic concerns for these types of studies.

CONCLUSION: Strategies for future studies include using pulse methods with concrete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investigating intra-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for extrapol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similar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in the method to control for tester variance; maintaining independence of the data by ensuring testers have no prior knowledge of the participants" pulses; and for more rigorous test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number of pulse variables, participants, and testers.

倒是沒有給出明確的否定或者肯定,結論只是吐槽讓後續實驗者做好定義、調查測量者內信度和測量者間信度、確保單盲、考慮更多的變數。

測量者內信度(intra-rater reliability)指同一測量者在m個(&>=2)時間段對同一對象進行重複測量。當m=2時,該測量者的精確信度用簡單相關係數表示;當m&>2時,用組內相關係數表示。

測量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指m(&>=2)個的測量者(raters)同一時間段對同一對象進行重複測量。如兩名護士先後測量同一患者的血壓。如果測量了n個患者,兩名護士的客觀信度用簡單相關係數r表示。當m&>2時,可以計算測量者的兩兩相關係數,用相關係數的均數表示信度大小,但更好的評價指標是組內相關係數。

@龐博 龐神醫,要不要做幾篇論文,補上「The absence of intra-rater results may therefore raise methodologic concerns for these types of studies.」,再來談你的XXOO脈?


實名反對凌公子 @婦科聖手凌公子

凌公子你可能學了假的概率論。

如果中醫辯證診斷正確是中醫能治好病的前提條件,那麼我們來計算一下4診的總正確率是多少。

每一診的正確率是75%,那麼錯誤率就是25%。

那麼4診全都正確的概率是0.75*0.75*0.75*0.75=31.6%

4診全都錯誤的概率是

0.25*0.25*0.25*0.25=0.39%

其餘的情況是1-31.6%-0.39%約為68%,這個情況包含了以下幾種情況

1對3錯

2對2錯

3對1錯

除非凌公子覺得,4診中3對1錯不影響辯證結果,那麼上面這段話當我沒說……

順便吐槽一下 @龐博 的中醫科學儀器

類似的這種儀器,在下玩了好幾年,看曲線這事兒還難不倒在下。這類曲線,一般要先做處理,比如用傅里葉變換,或者對曲線做微分求導變換,才能看出其中端倪。


重要也不重要

脈診的本質是把握人的氣血

如果你只憑藉望問之流其實也能看病,只是比較粗糙而已

脈診的意思是你能知道這個人的氣血盛衰,分布和流動等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你能對人的整體有一定的了解,那麼就可以通過氣血的問題反過來推演人的癥狀,進而確定疾病

但是實際上這麼做意義並不大,因為畢竟是人,是人就會有錯誤

所以我們需要四診合參,將錯誤率降到最低

假設我四診中任意一項準確率為75%(對我來說這個已經很低了)

也就是數字上0.25的四次方 0.00390625

這意味在臨床的診斷上我只有千分之三的錯誤率

如果你能明白我上面這段話,那麼相信你的臨床水平會有一定的提升


建議回去看一下《中醫診斷學》。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脈診重不重要在診斷學中的位置如何,這個在《中診》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從脈症的從舍這個這個段落可以看出教課書的很客觀的態度。

這個脈症的從舍問題完全要看醫生本身,如果一個醫生習慣了以脈斷病完全可以舍症從脈。看過不少現代的脈學專著,裡面基本上都強調脈診的重要性,斷病開方基本靠脈相。反過來一個醫生倘若習慣問診,那脈診也就是個陪襯。那麼摸脈厲害的醫生臨床就一定強嗎?

我師傅上大學時那個時候大概五十年代吧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些人完全捨棄了脈診。我師傅的一個老師更是極端課堂上大肆宣揚脈診是迷信。像我師傅這樣的家傳自小就訓練摸脈的人,當時便和上課的老師吵了起來之後還去告了狀。後來師傅跟了那個老師一段時間發現人家雖然脈診不咋地可臨床並不差,而且那個老師科研厲害比我這個師傅有名。

我習慣脈診斷病診察病機,所以從主觀上還是側重脈診的。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摸脈斷症(不是證)的神棍

《難經》中對於診斷的後兩句是這樣說的: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這個巧字用的挺有意思。從四句話來說切排在最後比問還低巧難道是投機取巧的意思,這麼解釋很不合理啊,畢竟切診的發明人就是《難經》的作者,哪有自己說自己壞話的。

《說文解字》巧的意思是:技也。現代解釋就是技能。

巧這個字,分解看就是工和虧,如果直接理解就是同樣的結果少做工,但是放到這個語境下可以理解為沒有問(工)到的地方。

類似於體檢時發現了一些沒有想到的病症。病人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癥狀。

就像是摸到胃部不正常,先裝逼問胃怎麼樣,有些人說挺好,吃嘛嘛香,舍脈從症?接著問大便如何,吃飽了飯之後感覺怎麼樣,餓的時候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口臭,渾身是否容易無力。。。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基本都能裝成功。

摸脈很重要可以誘導問出一些病人沒有發覺出的癥狀,從而探查病機確定治法方葯。


第一,控制變數法不屬於中醫的範疇,拿控制變數法去判定中醫,等同於拿英文文法來評價唐詩。

第二,效用的驗證除了控制變數法,還可以自提對比。你可以認為患者自身的感受不可以作為西醫的證據,但是中醫的所有依據幾乎都來自感覺。不承認患者自身的感覺,雞同鴨講。

第三,奧卡姆剃刀雖好,但是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西醫的教條主義者認為痛經不是病,腎囊腫不需要治療,我覺得西醫重新定義了什麼叫沒病。疼得要死沒病,腎上長了東西沒病,羅永浩也沒毛病。

我反正不會坐視我媽腎囊腫,然後什麼都不做。當然,中醫騙子太多也是事實。

然後為什麼會有穴位?因為有經絡。

為什麼有經絡?因為感覺有。

感覺存在是否一定存在?不一定,但是視覺也是感覺,我能看到手頭的ipad,那麼這個感覺是否可信?聽覺也是感覺,我聽到了聲音,我是否可信?我的觸感感受到一部分經絡的運行,經絡是否存在?我感覺腳癢,是不是有蚊蟲叮咬過?如果徹底否定感覺,那就是否定了中醫的根本依據。

你可以認為感覺不可靠,我同樣可以認為邏輯不可靠。畢竟前提假則結論永真,依靠邏輯學可以構造理髮師悖論但是現實中是不可能有的。

陰陽五行只不過是一套以感覺為依據的推理系統,和以理性為依據的邏輯系統都是形式上的東西,是並列關係。由於基礎不同,雙方都會認為對面在胡扯。

脈診也是如此,它的依據就是感覺。如果你認為感覺無法做為依據,只有儀器的數字可以作為依據,那麼產生這種困惑是正常的。但是即使儀器,你用視覺看到了結果示數,也是感覺。即使五行八卦,也需要推理演算。

如果感覺沒有意義,那麼你找女票完全可以女的活的,畢竟邏輯上講女朋友也就是女的,活的。如果邏輯沒意義,去動物園看看那些猩猩猴子。

西方科學終究把世界看的太簡單,所以牛頓算不出人性的瘋狂,而孔子則是非常擅長人性。


作為一個自己創業的中西醫大夫,我來說說,脈診,是你抓住病人的第一招!很多病人找我看中醫,來了先一言不發,讓你先號脈,你說脈診在實踐中重要不??不要死搬書本教條主義!不過其實你要知道還有望診,聞診!!!只要你細心,就能夠推斷出病人的癥狀!!


四診合參,不能偏廢,是相對於不可勝數的疾病種類和表現來說的。

能精於一道,便足應付大部分情況。

先得之於手,再應之於心,別想那些有的沒的,剛開始學的時候,也不要試圖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所費甚巨,而所得甚少,中醫說到底是一門技術,所以先掌握了操作,再談其他。

診斷的方法,都怕少,沒有怕多的。

你有問問題的功夫不如讀一讀內經,粗略翻一翻,也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知乎不是個好的探討中醫的平台,更何況討教。


《中醫診斷學》不能完備的回答脈診,何況《中醫診斷學》粗糙不堪,唯有多讀古籍才能系統學習脈診。


雖然每次都去中醫院但只診過一次脈。。。。

剛住院在掛上心電監護之前醫生過來看著手錶摸了大概10秒,然後寫了3個數字。。。。之後就木有在摸過了


我曾遇一中醫,一句話不問,不問疾病不問癥狀,可以號出一年輕人腎陽虛,且述說是因為縱慾導致的腎虛。同樣不問疾病不問癥狀,可以號出一中年人下焦尿路系統有炎症。都說準確了。我親眼所見,真實不虛,個人隱私相關,匿名了。


脈診在四診中作用是偏低的,往往是參考而已,最重要的還是癥狀分析


脈證合參,才是正途。完全不同意脈診只是診斷的一小部分的說法。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六經辨證都是脈證合參的。

不過,現在的中醫會診脈的太少,不信大家可以做試驗,你們去醫院,一言不發,直接讓醫生診脈,讓他說出你的癥狀,看看這些中醫大夫到底有幾斤幾兩。個人估計,不會有太多的。


1,脈診用於定性定位,本身也有假陰性和假陽性(很多醫案會有舍脈從證得)

信息量比較少比較粗糙

2,

作為具體某的一個醫生肯定是需要盡量多的信息去支撐診斷

所以光靠診脈就開方的醫生不是蠢就是壞

3,作為患者,進入一坐就伸手當啞巴,那就只是蠢而已了。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佔個位子,改天有時間分享下這幾年脈診入門的心得。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關於燒燙傷的中藥介紹的文章不能發表?
看中醫為什麼不能根據療效付診費?
如果古代神醫失傳的著作在今天被重新發現,對現代中醫體系會有多大影響?
瘦人怎樣用中醫調理?

TAG:中醫 | 中醫治療 |